义乌“水稻哥”陈建忠:我要种赢袁隆平
2013-12-04
金华有个人
记者 陈彬峰 文/摄
在商城义乌,“种田”,算得上最冷门的行当了。
要是你大学毕业,还回乡扛锄头了,这背后,少不了议论。
陈建忠,就是这么个让人侧目的人。
大学生粮农
32岁的陈建忠,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李宅村人。
祖辈世代为农,陈建忠曾希望摆脱种田人的命运。
“五六岁时,我爸经常带我下地,坐在爸爸的手扶拖拉机上,从凌晨4点干到夜里七八点。”
农民辛苦贫困的印象,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打死不当农民,”陈建忠说,小时候,他的理想就是走出农村,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199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
“专业学的是计算机,”陈建忠说,他现在想想,有些后悔,“那会要是念农学,今天种地能少走很多弯路。”
“我那时是在华家池校区上的学,学校里有近千亩的农田,水稻、玉米,还有桑树。”
闲暇时,陈建忠就会去地里转转,因为他想不明白,“大学里,也学种田?”
看着看着,就这么迷上了,到后来,陈建忠干脆经常到农学院蹭课,一个计算机系的,硬是成了农学院编外学生。
2006年1月1日,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陈建忠决定,辞职回家。
当时,他已经是一家企业的销售经理,每年的销售额上千万。
“回家跟我父亲长谈了一次,意外的是,父亲很快同意了。”
陈建忠说,那时父亲60岁了,身体渐渐跟不上劳动节奏,又不愿意放弃土地,所以对自己很宽容。
“我父亲没什么文化,就是喜欢种粮食,一个人50多亩地,是村里的大户。”
就这样,陈建忠回乡当了农民。
“水稻王”
陈建忠明白,上过大学,受过教育,回乡务农,压力挺大。
“刚回村里那会,秧不知道怎么插,药不知道何时洒,什么都得学。”
村里不少人都等着看这一个白面书生的笑话,只有父亲不急,手把手教陈建忠,觉得儿子是个苗子。
两年后,基本功考试及格,陈建忠渐渐摸出了一些门道。
2010年,陈建忠参加了义乌水稻高产竞赛活动。首次参赛,就拿了个第2名。
“2012年创了义乌纪录,亩产895公斤,今年自己破自己,亩产977公斤。”
陈建忠说,现在种水稻,十里八乡的人都服他。
“以前说,今年种哪个品种,用哪个药,大家嘿嘿一笑,不听我的,现在,他们愿意听听我的意见。”
陈建忠成了义乌“水稻王”后,暗藏野心,他决定挑战武林盟主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的‘Y两优900’,百亩连片亩产达到988.1公斤,创造了百亩连片平均亩产最新世界纪录,他是我的偶像。”
陈建忠说,想要破百亩连片的亩产纪录,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亩产破纪录,还是有机会。
“明年,或者后年,我有信心,亩产量过1000公斤。”
年入上百万
不会赚钱的农民,不是陈建忠眼中的好农民。
陈建忠知道,要揭下农民身上贫困的标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成立了合作社,开始规模种植。
“农村土地流转后,我先后承包了700多亩地,规模种植后,就有了机械化的基础。”
陈建忠购买了16台农机,从耕田、插秧到收割,全程实现了机械化。
“明年再投30万,弄上两台烘干机,整个产业链就全部机械化了。”
用科技武装农业,陈建忠终于超越了父亲,“我爸种田那会,一家人承包50亩地,累得死去活来,现在我有1500亩,照样拿下来。”
规模种植后,收入怎么样?陈建忠给我算了一笔账。
“1亩地,租金500元,肥料300元,农药300元,农机耗油150元,人工200元,种粮成本在1450元左右;1年能出产早稻850斤,晚稻900斤,按照市场价计算,收入2563元,一亩地利润在1000元左右。”
陈建忠说,这还不包括国家对种粮大户每年每亩地的400元补贴。
陈建忠说,他很高兴终于成了赚钱的农民。
“接下来,我要注册商标,做好大米牌子,还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
说话时,陈建忠拿来家中制作的麻糖。“自家米,自家做,光这个收入,一年就有几十万。”
义乌“水稻哥”陈建忠:我要种赢袁隆平
2013-12-04
金华有个人
记者 陈彬峰 文/摄
在商城义乌,“种田”,算得上最冷门的行当了。
要是你大学毕业,还回乡扛锄头了,这背后,少不了议论。
陈建忠,就是这么个让人侧目的人。
大学生粮农
32岁的陈建忠,义乌市廿三里街道李宅村人。
祖辈世代为农,陈建忠曾希望摆脱种田人的命运。
“五六岁时,我爸经常带我下地,坐在爸爸的手扶拖拉机上,从凌晨4点干到夜里七八点。”
农民辛苦贫困的印象,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打死不当农民,”陈建忠说,小时候,他的理想就是走出农村,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199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
“专业学的是计算机,”陈建忠说,他现在想想,有些后悔,“那会要是念农学,今天种地能少走很多弯路。”
“我那时是在华家池校区上的学,学校里有近千亩的农田,水稻、玉米,还有桑树。”
闲暇时,陈建忠就会去地里转转,因为他想不明白,“大学里,也学种田?”
看着看着,就这么迷上了,到后来,陈建忠干脆经常到农学院蹭课,一个计算机系的,硬是成了农学院编外学生。
2006年1月1日,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还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陈建忠决定,辞职回家。
当时,他已经是一家企业的销售经理,每年的销售额上千万。
“回家跟我父亲长谈了一次,意外的是,父亲很快同意了。”
陈建忠说,那时父亲60岁了,身体渐渐跟不上劳动节奏,又不愿意放弃土地,所以对自己很宽容。
“我父亲没什么文化,就是喜欢种粮食,一个人50多亩地,是村里的大户。”
就这样,陈建忠回乡当了农民。
“水稻王”
陈建忠明白,上过大学,受过教育,回乡务农,压力挺大。
“刚回村里那会,秧不知道怎么插,药不知道何时洒,什么都得学。”
村里不少人都等着看这一个白面书生的笑话,只有父亲不急,手把手教陈建忠,觉得儿子是个苗子。
两年后,基本功考试及格,陈建忠渐渐摸出了一些门道。
2010年,陈建忠参加了义乌水稻高产竞赛活动。首次参赛,就拿了个第2名。
“2012年创了义乌纪录,亩产895公斤,今年自己破自己,亩产977公斤。”
陈建忠说,现在种水稻,十里八乡的人都服他。
“以前说,今年种哪个品种,用哪个药,大家嘿嘿一笑,不听我的,现在,他们愿意听听我的意见。”
陈建忠成了义乌“水稻王”后,暗藏野心,他决定挑战武林盟主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的‘Y两优900’,百亩连片亩产达到988.1公斤,创造了百亩连片平均亩产最新世界纪录,他是我的偶像。”
陈建忠说,想要破百亩连片的亩产纪录,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亩产破纪录,还是有机会。
“明年,或者后年,我有信心,亩产量过1000公斤。”
年入上百万
不会赚钱的农民,不是陈建忠眼中的好农民。
陈建忠知道,要揭下农民身上贫困的标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成立了合作社,开始规模种植。
“农村土地流转后,我先后承包了700多亩地,规模种植后,就有了机械化的基础。”
陈建忠购买了16台农机,从耕田、插秧到收割,全程实现了机械化。
“明年再投30万,弄上两台烘干机,整个产业链就全部机械化了。”
用科技武装农业,陈建忠终于超越了父亲,“我爸种田那会,一家人承包50亩地,累得死去活来,现在我有1500亩,照样拿下来。”
规模种植后,收入怎么样?陈建忠给我算了一笔账。
“1亩地,租金500元,肥料300元,农药300元,农机耗油150元,人工200元,种粮成本在1450元左右;1年能出产早稻850斤,晚稻900斤,按照市场价计算,收入2563元,一亩地利润在1000元左右。”
陈建忠说,这还不包括国家对种粮大户每年每亩地的400元补贴。
陈建忠说,他很高兴终于成了赚钱的农民。
“接下来,我要注册商标,做好大米牌子,还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
说话时,陈建忠拿来家中制作的麻糖。“自家米,自家做,光这个收入,一年就有几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