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我想对你说
一、用理论打动人,充分展现出理论的魅力。
我们常常听老教师说,一定要用理论打动人,乍一听,这句话似乎完全没有道理,理论那么抽象,那么枯燥,何以能够打动人?但是通过认真听取石云霞教授对导论部分的深入细致耐心的讲解,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把理论讲清楚,论证的明白,是完全可以打动人的。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和黑格尔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二位哲学大师都认为最抽象的东西应该是最具体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正用理论打动人也很重要,比如讲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超越,单纯苦口婆心地讲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那么我们做到的仅仅是告诉学生知识,学生听起来必然枯燥无味,但是如果把马克思何以以及如何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马克思的理论较之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何优越性讲清楚,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理论的魅力所在。
二、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互动讨论等环节,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面两点讲的是教学的内容方面的努力,在教学形式上,也要尽量多样、丰富。
除了教师的深入细致的讲解外,通过课堂提问(小互动)、上讨论课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很好的办法。互动比较灵活,所以既可以运用在导课之初,又可以运用在上课过程中,但由于课时量有限,所以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上讨论课则需要相对较多的时间,它不如互动灵活,但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探讨问题。无论是在互动环节还是在讨论课中,尽管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主导身份,不要对学生的发言采取放羊式,而要及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对已经讲清楚的问题及时总结,对讨论不到位的问题及时引导,讨论结束时要及时点评。石云霞先生的讨论课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首先,石老师的讨论课选取了当今最热点的问题——金融危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次,石老师鼓励学生使用了多媒体来阐释自己的观点,比单纯地用语言阐述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再次,石老师的点评提纲挈领,细致精到,深化了学生对金融危机、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虽然仅仅学习了三天,但对我来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三天,这三天的学习使我对马克思理论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的教学科研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我要特别感谢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为我提供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黑龙江分中心的吴老师和钱老师为我们提供如此细心周到的帮助,希望今后还能参加类似的学习。
三、理论要与现实紧密结合,使理论具体化、生动化。
理论固然可以打动人,但是由于学生的接受水平、教师对理论的把握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辅之以一定的案例教学还是必要的。比如石云霞教授要学生运用
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单纯地分析唯物史观原理,就理论说理论,可能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来分析金融危机这一现实,那么唯物史观就变成了活泼泼的唯物史观。具体地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讲授中,我们可以采用应用型案例和反思型案例这两种案例形式。应用型案例比较简单,就是找一些与理论相关的有重大现实性的例子,比如在讲对立统一规律时可以讲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用生动的现实告诉学生,个人如果仅仅是社会中的个人那么个人就要受到限制,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而个人如果跳出社会则个人就不能成其为个人。与应用型案例不同,反思型案例也是例子,但是思想性的例子。比如在运动的部分我们可能会讲到飞矢不动的例子,这个例子不是现实的经验,与常识没有任何关系,但它是为了说明运动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也是例子。当然,应用型案例和反思型案例只是我们的一种方便的划分,在具体的讲解中,很多例子可能既是应用型案例又是反思型案例。
马克思我想对你说
一、用理论打动人,充分展现出理论的魅力。
我们常常听老教师说,一定要用理论打动人,乍一听,这句话似乎完全没有道理,理论那么抽象,那么枯燥,何以能够打动人?但是通过认真听取石云霞教授对导论部分的深入细致耐心的讲解,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把理论讲清楚,论证的明白,是完全可以打动人的。其实,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和黑格尔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二位哲学大师都认为最抽象的东西应该是最具体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真正用理论打动人也很重要,比如讲马克思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超越,单纯苦口婆心地讲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那么我们做到的仅仅是告诉学生知识,学生听起来必然枯燥无味,但是如果把马克思何以以及如何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马克思的理论较之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何优越性讲清楚,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理论的魅力所在。
二、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互动讨论等环节,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面两点讲的是教学的内容方面的努力,在教学形式上,也要尽量多样、丰富。
除了教师的深入细致的讲解外,通过课堂提问(小互动)、上讨论课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是很好的办法。互动比较灵活,所以既可以运用在导课之初,又可以运用在上课过程中,但由于课时量有限,所以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上讨论课则需要相对较多的时间,它不如互动灵活,但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探讨问题。无论是在互动环节还是在讨论课中,尽管学生是主体,但是教师一定不要忘记自己的主导身份,不要对学生的发言采取放羊式,而要及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对已经讲清楚的问题及时总结,对讨论不到位的问题及时引导,讨论结束时要及时点评。石云霞先生的讨论课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首先,石老师的讨论课选取了当今最热点的问题——金融危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次,石老师鼓励学生使用了多媒体来阐释自己的观点,比单纯地用语言阐述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再次,石老师的点评提纲挈领,细致精到,深化了学生对金融危机、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虽然仅仅学习了三天,但对我来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三天,这三天的学习使我对马克思理论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的教学科研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所以我要特别感谢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为我提供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黑龙江分中心的吴老师和钱老师为我们提供如此细心周到的帮助,希望今后还能参加类似的学习。
三、理论要与现实紧密结合,使理论具体化、生动化。
理论固然可以打动人,但是由于学生的接受水平、教师对理论的把握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辅之以一定的案例教学还是必要的。比如石云霞教授要学生运用
唯物史观的原理分析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单纯地分析唯物史观原理,就理论说理论,可能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来分析金融危机这一现实,那么唯物史观就变成了活泼泼的唯物史观。具体地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讲授中,我们可以采用应用型案例和反思型案例这两种案例形式。应用型案例比较简单,就是找一些与理论相关的有重大现实性的例子,比如在讲对立统一规律时可以讲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用生动的现实告诉学生,个人如果仅仅是社会中的个人那么个人就要受到限制,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而个人如果跳出社会则个人就不能成其为个人。与应用型案例不同,反思型案例也是例子,但是思想性的例子。比如在运动的部分我们可能会讲到飞矢不动的例子,这个例子不是现实的经验,与常识没有任何关系,但它是为了说明运动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也是例子。当然,应用型案例和反思型案例只是我们的一种方便的划分,在具体的讲解中,很多例子可能既是应用型案例又是反思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