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9 正文摘自网络 老逗号
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它是由禹在公元前21世纪得舜禅位而建立的。由于在公元前21世纪,黄河泛滥成灾,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在尧舜时期,治理洪水是当时的首要大事。禹的父亲稣采用堵塞的方法,多筑堤坝,用九年功夫没有成功。在舜治政的时候,稣被处死,舜又命禹治理水患。禹劳身苦思,采用疏导方法,历时十三年几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治水大业。他采用“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和“陆行采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等交通工具来进行施工,他从黄河中段冀州开始(黄河泛滥的枢纽地带),一步步向东方的充州、青州、徐州、南方的荆州、豫州疏导,最后又折向西北去整理黄河的上游。他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分辟为九股,散其水势,然后再分为漯济流下勃海。因治水有功,舜禅位于禹。公元前2183年,禹即帝位于阳城(河南登封)。禹本姓姒,曾被舜定都封为夏伯,故国号夏。由于禹在治水时的辛劳艰苦,在位时间的声望,通达四海,获得百姓爱戴,诸侯尊崇,谓为华,故后世有“华夏”之说。
禹建国有几件事,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第一:治理洪水。由于长期治水,禹了解各地的地势地产,风俗人情,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及人民联系,将天下划为九州:
雍州(约当今陕西之地)
冀州(约当今山西南部)
豫州(约当今河南)
兖州(约当今河北南部)
青州(约当今山东)
徐州(约当今苏北、皖北)
扬州(约当今皖南、苏南)
荆州(约当今豫南与湖北)
粱州(约当今陕南)
又分全国为五服(以王畿为中心,王畿四周五百里为甸服,五百里外为侯服,侯服外五百里为绥服,绥服外五百里为要服,要服外五百里为荒服),构成了一个以王京为中心的空间观念,又根据外地物产,制为九等贡赋,此及禹贡九州。据说禹集九牧之铜铸成九鼎,上刻各地方物,这九鼎一直成为传国重器,也就是国家的象征。
第二:用益(虞)和(后稷)协助治水和治理国家。益掌火,在治水之前,以火焚山林,以驱禽兽;弃为后稷,掌播谷,在水平之后教民种植耕。同时命诸侯相互协助,调有余以济不足。
第三:讨伐拒不合作治水的顽民有苗氏。盖当时治水乃全民动员也。
第三:讨伐拒不合作治水的顽民有苗氏。盖当时治水乃全民动员也。
第四:大会诸侯于涂山,将后至的防风氏杀死以明纪律。史称执玉帛而来与会有万国,执玉的是大诸侯(氏族部落),执帛的是小诸侯(氏族部落)。于是天下大治。
第五:推进农业,建立农历。夏人建国后配合农时而制订以建寅为岁首(正月)的历法,最合乎农业的时序。此历法沿用到天就是那四序分明的阴历,我们又称之为“农历”。
第六:大禹始称王,始定传子之局。禹死后曾也按禅让制度传位于东夷益,但由于益无显赫功业,众诸便沥之反对益即全,而拥戴禹子启。最后启将益杀死,即帝位。启即位后,便让禅让制除,建立了父子相告的君主世袭制度。世袭制度建立,标志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启是夏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曾大会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禹县许昌之间)。有扈氏不服,启率兵与有扈战于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之战”(《尚书、甘誓》记述的就是战争前夕发布战争动员令的内容)。最后是启灭有扈氏,既巩固了夏王朝统治,又确立了新的传子制度。
启在位九年卒,子太康立。启在位时是位好逸恶劳的君主,生活极其淫逸放纵,喜好乐舞,沉湎酒色。启子太康则更荒淫无度,这导致了夏王朝统治下百姓的强烈不满。于是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作乱,太康被逼迁斟(河南巩县)。此乃夏早期的“太康失国”。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即位。仲康死后,其子相继立。在此同时,有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即位。仲康死后,其子相继立。在此同时,有穷氏发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后羿擦持其善射,终沉湎于捕猎取乐,不理政事,并将得力大臣逐弃,任用奸人寒浞为相。寒浞对内行媚于后羿,对外广施财贿,培植党羽。最后寒浞趁后羿外出田猎,篡夺政权并杀后羿。寒浞又弑相,于是夏国统几绝。相妻缗正怀有身孕并逃脱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及大,由有仍(山东济宁)逃到虞地(河南虞城),并作了有虞氏的疱正。后来有虞氏的首领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二姚”嫁给少康为妻,并封田地一成(方十里为成)、民众一旅(五百人为一旅)。少康就凭这一成一旅为资本,联系夏朝旧众,灭掉寒浞,复兴夏朝,建都安邑,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子杼,针对东夷人善射的特点,发明了防御的四甲,在覆灭寒浞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子杼即位以后,开始征代东夷,一直打到东海,由于康即位后,充分吸取太康失国的教训,致力于当年德政,对外积极改善与四周夷族的关系,国势逐渐强大,子杼继位后,仍能衽德政,继续发展国力,因此,在子杼统治时期,夏朝国势最为强大。
到杼子槐即位的时候,各地夷族纷纷表示归顺,史称“九夷来朝”(九夷包括有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杼由于为夏王朝的发展强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人称他“能率禹者也”。
帝槐以后,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的统治基本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局面,对东部夷族的统治也基本可以维持。帝芒统治时期,曾东狩于海,说明夏王朝的势力一度曾发展到东部沿海一带。帝泄时,也曾对东部的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颁行过新的王命。帝不降时,曾伐九苑,说明其时夏王朝的武力还十分强大。
帝扃之子帝廑即位时,发生严重的旱灾。帝廑死后,帝不降(帝扃之兄)的
大。
帝扃之子帝廑即位时,发生严重的旱灾。帝廑死后,帝不降(帝扃之兄)的儿子,也就是帝廑的从兄弟孔甲即位。从帝不降到帝孔甲,王位的继承比较混乱,可能出现了比较激烈的王位争夺。夏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帝孔甲是夏王朝第十四位王,他是夏王朝走向衰落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孔甲不仅生活上极其淫乱,而且特别信奉鬼神之事,因此朝政日益荒怠,诸侯纷纷背叛。《国语 周语下》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说明正是由于孔甲的祸乱,夏王朝只历四代即告灭亡。孔甲以后,夏王朝先后又历三王,分别是帝皋、帝发和帝履癸,帝履癸就是著名的暴君桀。
夏桀是一个非常聪明而有勇力的群主,但足恃其武力,不修德政,终日沉湎于犬马声色,夏桀竭尽民力,榨光民财,大兴土木。由于宠爱有施氏之女妹喜和山民山氏二女琬琰,作酒池肉林,荒淫奢侈。忠臣关龙逢进谏遭杀害;太史令终古哭谏遭到迫害,被迫亡商。老百姓不堪忍爱,纷纷诅咒夏桀。夏桀又好大喜功,兴所谓问罪之师,通过艰难作战,最终灭掉有缗氏,也耗尽国力,史称“桀克有缗纷丧其国”。
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夜雨。夏中心区伊洛一带由于伊水与洛水干涸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灾。与此同时,在东方世居在今安微毫县到河南商邱一带的商国势力日益强大。到了商汤时候,由于积德行义,诸侯多叛桀而归汤。
公元前1751年,商汤俯顺舆情,率诸侯之兵,讨代桀,与夏桀大战于鸣条(山西安邑,准河之南),即著名的“鸣条之战”。
夏桀屡战屡败,向东南方逃走,终被商汤所俘,并被流放在南巢(安微巢县)。史称“商汤革命”。三年后,桀死,夏王朝灭亡。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
阅读原文
2016-03-29 正文摘自网络 老逗号
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它是由禹在公元前21世纪得舜禅位而建立的。由于在公元前21世纪,黄河泛滥成灾,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在尧舜时期,治理洪水是当时的首要大事。禹的父亲稣采用堵塞的方法,多筑堤坝,用九年功夫没有成功。在舜治政的时候,稣被处死,舜又命禹治理水患。禹劳身苦思,采用疏导方法,历时十三年几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治水大业。他采用“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和“陆行采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等交通工具来进行施工,他从黄河中段冀州开始(黄河泛滥的枢纽地带),一步步向东方的充州、青州、徐州、南方的荆州、豫州疏导,最后又折向西北去整理黄河的上游。他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分辟为九股,散其水势,然后再分为漯济流下勃海。因治水有功,舜禅位于禹。公元前2183年,禹即帝位于阳城(河南登封)。禹本姓姒,曾被舜定都封为夏伯,故国号夏。由于禹在治水时的辛劳艰苦,在位时间的声望,通达四海,获得百姓爱戴,诸侯尊崇,谓为华,故后世有“华夏”之说。
禹建国有几件事,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第一:治理洪水。由于长期治水,禹了解各地的地势地产,风俗人情,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及人民联系,将天下划为九州:
雍州(约当今陕西之地)
冀州(约当今山西南部)
豫州(约当今河南)
兖州(约当今河北南部)
青州(约当今山东)
徐州(约当今苏北、皖北)
扬州(约当今皖南、苏南)
荆州(约当今豫南与湖北)
粱州(约当今陕南)
又分全国为五服(以王畿为中心,王畿四周五百里为甸服,五百里外为侯服,侯服外五百里为绥服,绥服外五百里为要服,要服外五百里为荒服),构成了一个以王京为中心的空间观念,又根据外地物产,制为九等贡赋,此及禹贡九州。据说禹集九牧之铜铸成九鼎,上刻各地方物,这九鼎一直成为传国重器,也就是国家的象征。
第二:用益(虞)和(后稷)协助治水和治理国家。益掌火,在治水之前,以火焚山林,以驱禽兽;弃为后稷,掌播谷,在水平之后教民种植耕。同时命诸侯相互协助,调有余以济不足。
第三:讨伐拒不合作治水的顽民有苗氏。盖当时治水乃全民动员也。
第三:讨伐拒不合作治水的顽民有苗氏。盖当时治水乃全民动员也。
第四:大会诸侯于涂山,将后至的防风氏杀死以明纪律。史称执玉帛而来与会有万国,执玉的是大诸侯(氏族部落),执帛的是小诸侯(氏族部落)。于是天下大治。
第五:推进农业,建立农历。夏人建国后配合农时而制订以建寅为岁首(正月)的历法,最合乎农业的时序。此历法沿用到天就是那四序分明的阴历,我们又称之为“农历”。
第六:大禹始称王,始定传子之局。禹死后曾也按禅让制度传位于东夷益,但由于益无显赫功业,众诸便沥之反对益即全,而拥戴禹子启。最后启将益杀死,即帝位。启即位后,便让禅让制除,建立了父子相告的君主世袭制度。世袭制度建立,标志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启是夏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曾大会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禹县许昌之间)。有扈氏不服,启率兵与有扈战于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之战”(《尚书、甘誓》记述的就是战争前夕发布战争动员令的内容)。最后是启灭有扈氏,既巩固了夏王朝统治,又确立了新的传子制度。
启在位九年卒,子太康立。启在位时是位好逸恶劳的君主,生活极其淫逸放纵,喜好乐舞,沉湎酒色。启子太康则更荒淫无度,这导致了夏王朝统治下百姓的强烈不满。于是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作乱,太康被逼迁斟(河南巩县)。此乃夏早期的“太康失国”。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即位。仲康死后,其子相继立。在此同时,有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即位。仲康死后,其子相继立。在此同时,有穷氏发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后羿擦持其善射,终沉湎于捕猎取乐,不理政事,并将得力大臣逐弃,任用奸人寒浞为相。寒浞对内行媚于后羿,对外广施财贿,培植党羽。最后寒浞趁后羿外出田猎,篡夺政权并杀后羿。寒浞又弑相,于是夏国统几绝。相妻缗正怀有身孕并逃脱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及大,由有仍(山东济宁)逃到虞地(河南虞城),并作了有虞氏的疱正。后来有虞氏的首领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二姚”嫁给少康为妻,并封田地一成(方十里为成)、民众一旅(五百人为一旅)。少康就凭这一成一旅为资本,联系夏朝旧众,灭掉寒浞,复兴夏朝,建都安邑,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子杼,针对东夷人善射的特点,发明了防御的四甲,在覆灭寒浞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子杼即位以后,开始征代东夷,一直打到东海,由于康即位后,充分吸取太康失国的教训,致力于当年德政,对外积极改善与四周夷族的关系,国势逐渐强大,子杼继位后,仍能衽德政,继续发展国力,因此,在子杼统治时期,夏朝国势最为强大。
到杼子槐即位的时候,各地夷族纷纷表示归顺,史称“九夷来朝”(九夷包括有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杼由于为夏王朝的发展强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人称他“能率禹者也”。
帝槐以后,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的统治基本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局面,对东部夷族的统治也基本可以维持。帝芒统治时期,曾东狩于海,说明夏王朝的势力一度曾发展到东部沿海一带。帝泄时,也曾对东部的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颁行过新的王命。帝不降时,曾伐九苑,说明其时夏王朝的武力还十分强大。
帝扃之子帝廑即位时,发生严重的旱灾。帝廑死后,帝不降(帝扃之兄)的
大。
帝扃之子帝廑即位时,发生严重的旱灾。帝廑死后,帝不降(帝扃之兄)的儿子,也就是帝廑的从兄弟孔甲即位。从帝不降到帝孔甲,王位的继承比较混乱,可能出现了比较激烈的王位争夺。夏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帝孔甲是夏王朝第十四位王,他是夏王朝走向衰落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孔甲不仅生活上极其淫乱,而且特别信奉鬼神之事,因此朝政日益荒怠,诸侯纷纷背叛。《国语 周语下》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说明正是由于孔甲的祸乱,夏王朝只历四代即告灭亡。孔甲以后,夏王朝先后又历三王,分别是帝皋、帝发和帝履癸,帝履癸就是著名的暴君桀。
夏桀是一个非常聪明而有勇力的群主,但足恃其武力,不修德政,终日沉湎于犬马声色,夏桀竭尽民力,榨光民财,大兴土木。由于宠爱有施氏之女妹喜和山民山氏二女琬琰,作酒池肉林,荒淫奢侈。忠臣关龙逢进谏遭杀害;太史令终古哭谏遭到迫害,被迫亡商。老百姓不堪忍爱,纷纷诅咒夏桀。夏桀又好大喜功,兴所谓问罪之师,通过艰难作战,最终灭掉有缗氏,也耗尽国力,史称“桀克有缗纷丧其国”。
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夜雨。夏中心区伊洛一带由于伊水与洛水干涸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灾。与此同时,在东方世居在今安微毫县到河南商邱一带的商国势力日益强大。到了商汤时候,由于积德行义,诸侯多叛桀而归汤。
公元前1751年,商汤俯顺舆情,率诸侯之兵,讨代桀,与夏桀大战于鸣条(山西安邑,准河之南),即著名的“鸣条之战”。
夏桀屡战屡败,向东南方逃走,终被商汤所俘,并被流放在南巢(安微巢县)。史称“商汤革命”。三年后,桀死,夏王朝灭亡。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