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中国来说,中国人口红利已经基本吃光了,新增劳动力正在快速下降,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之一——人力成本因素正在快速消失。很多人正是因此认为中国经济将因为人口红利的消失而陷入危机,这都是对经济发展不了解造成的。
事实上,带来经济增长的并不仅仅是人口,还有因为工具因素带来的人均生产率的提升。也就是说,中国只要提高人均的生产率,就依然可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道理很简单,过去1个人拿一把镰刀割麦子当然没有10个人拿10把镰刀割麦子生产力多,但现在一台收割机的生产力肯定远远高于10个人的生产力,而开收割机也仅仅需要一个人开就够了,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升。
中国的各行各业,如今都有很高的人均生产率提升空间,譬如技术、工艺水平提高了,现在生产一台机器赚得钱顶过去10台甚至100台,那么自然人均生产力就提升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仍能提升很大空间的原因。
基于此,我们可以非常理性地说,在未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不会因为人口老龄化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危机。更何况,中国城市化进程也还的持续一二十年。中国现在的城市化率虽然超过了50%,但那是基于流动人口的数据,实际城市化率还不到40%。而这些农村户籍的人口要真正成为城市户籍人口,必然有大量消费需求需要释放,也就必然带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既是经济发展的最初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和消费者。这其中的经济逻辑,读过《大博弈中国之危与机》的战友应很清楚,书中对其中逻辑阐释得很清楚。既然如此,那么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在人均生产率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必然取决于人口基数。也就是说,哪怕你靠消费来劳动经济,那也得有劳动经济的“嘴”才对。所以,那些认为人口数量在经济中不重要的人都是对人口和经济关系理解不深的人。
市场经济,规模才能探底产品成本,这是市场经济下大工业生产的逻辑,而市场规模的基础是人口的规模。过去,我们靠人口的规模降低了生产成本,未来我们依然需要人口的基数才能带来足够大的需求来降低市场生产成本,这样的经济才有竞争力,才有发展潜力。何况,没有人口基数,当人均生产率提升到接近极限而无法突破时,经济也就必然遇到发展瓶颈难以突破。譬如,今天的美国、日本,由于人均生产率已到极限,在面临老龄化问题时经济增长就必然面临巨大压力。
为什么中国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必须改?必须调整为人口战略管理?是因为人有差不多20年的成长期,一个人出生到开始创造社会生产力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必须提前做出调整。既然是计划生育,就得知道根据什么计划。人口,就是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要为后面20年后的情况做出预估分析。20年后的中国,城市化基本完成,人均生产率提升基本到了瓶颈位置,到时候再遇到严重人口老龄化问题,可想而知中国的境况会如何。这也是为什么个人早在大约5年前就呼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我们要提前20年做预判而不是等到20年后发现大问题了再调整。真正高明的医生治病是治未病!
事实上,当时小平同志在主导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时就说过,要将政策保持30年不变。从1980年算起30年,就是2010年。现在看来,这一问题应该在2005年就开始研究,并在2010年前后做出明确的规划和调整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一些计划生育相关利益者依然抱残守缺,依然阻挠改革,依然对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裹足不前,行动迟缓。这些严重问题,必会在2035年后逐渐爆发。而到那一天,今天抱残守缺的那些人,将会被后代唾骂与批判。摘自占豪困扰中国的六大潜在危机与对策
对目前中国来说,中国人口红利已经基本吃光了,新增劳动力正在快速下降,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之一——人力成本因素正在快速消失。很多人正是因此认为中国经济将因为人口红利的消失而陷入危机,这都是对经济发展不了解造成的。
事实上,带来经济增长的并不仅仅是人口,还有因为工具因素带来的人均生产率的提升。也就是说,中国只要提高人均的生产率,就依然可以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道理很简单,过去1个人拿一把镰刀割麦子当然没有10个人拿10把镰刀割麦子生产力多,但现在一台收割机的生产力肯定远远高于10个人的生产力,而开收割机也仅仅需要一个人开就够了,这就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升。
中国的各行各业,如今都有很高的人均生产率提升空间,譬如技术、工艺水平提高了,现在生产一台机器赚得钱顶过去10台甚至100台,那么自然人均生产力就提升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仍能提升很大空间的原因。
基于此,我们可以非常理性地说,在未来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不会因为人口老龄化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危机。更何况,中国城市化进程也还的持续一二十年。中国现在的城市化率虽然超过了50%,但那是基于流动人口的数据,实际城市化率还不到40%。而这些农村户籍的人口要真正成为城市户籍人口,必然有大量消费需求需要释放,也就必然带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人,既是经济发展的最初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和消费者。这其中的经济逻辑,读过《大博弈中国之危与机》的战友应很清楚,书中对其中逻辑阐释得很清楚。既然如此,那么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在人均生产率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必然取决于人口基数。也就是说,哪怕你靠消费来劳动经济,那也得有劳动经济的“嘴”才对。所以,那些认为人口数量在经济中不重要的人都是对人口和经济关系理解不深的人。
市场经济,规模才能探底产品成本,这是市场经济下大工业生产的逻辑,而市场规模的基础是人口的规模。过去,我们靠人口的规模降低了生产成本,未来我们依然需要人口的基数才能带来足够大的需求来降低市场生产成本,这样的经济才有竞争力,才有发展潜力。何况,没有人口基数,当人均生产率提升到接近极限而无法突破时,经济也就必然遇到发展瓶颈难以突破。譬如,今天的美国、日本,由于人均生产率已到极限,在面临老龄化问题时经济增长就必然面临巨大压力。
为什么中国现在计划生育政策必须改?必须调整为人口战略管理?是因为人有差不多20年的成长期,一个人出生到开始创造社会生产力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必须提前做出调整。既然是计划生育,就得知道根据什么计划。人口,就是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要为后面20年后的情况做出预估分析。20年后的中国,城市化基本完成,人均生产率提升基本到了瓶颈位置,到时候再遇到严重人口老龄化问题,可想而知中国的境况会如何。这也是为什么个人早在大约5年前就呼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我们要提前20年做预判而不是等到20年后发现大问题了再调整。真正高明的医生治病是治未病!
事实上,当时小平同志在主导制定计划生育政策时就说过,要将政策保持30年不变。从1980年算起30年,就是2010年。现在看来,这一问题应该在2005年就开始研究,并在2010年前后做出明确的规划和调整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一些计划生育相关利益者依然抱残守缺,依然阻挠改革,依然对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裹足不前,行动迟缓。这些严重问题,必会在2035年后逐渐爆发。而到那一天,今天抱残守缺的那些人,将会被后代唾骂与批判。摘自占豪困扰中国的六大潜在危机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