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初稿 宋美玲

《所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樾”等生字“诗、林、童、黄、闭、立” 等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所见》,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自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 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

(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

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五、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要读的轻短些,“闭口”和“立”中间要有所停顿)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机灵可爱,天真烂漫)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指明抽背,齐背。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3、指导书写。

童:第十笔是竖,不是横。

六、总结

交流怎么学好古诗。

(1)理解题目,了解诗人。

(2)结合画面,理解诗意。

(3)吟诵联想,感悟诗情。

(4)积累古诗,迁移运用。

《所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樾”等生字“诗、林、童、黄、闭、立” 等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所见》,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准备:音乐、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自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 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

(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

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五、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要读的轻短些,“闭口”和“立”中间要有所停顿)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机灵可爱,天真烂漫)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指明抽背,齐背。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3、指导书写。

童:第十笔是竖,不是横。

六、总结

交流怎么学好古诗。

(1)理解题目,了解诗人。

(2)结合画面,理解诗意。

(3)吟诵联想,感悟诗情。

(4)积累古诗,迁移运用。


相关文章

  • 培训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 为期两天小学数学教师培训结束了,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两天的学习体会的话,那就是"实用".在这两天里共听了臧秀霞.李玲.赵国防.郭美玲四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并欣赏了郭美玲老师的<小数乘法>课堂教学,学习到了许多 ...查看


  • 1530安全警示教育记录
  • "1530"安全警示教育记录学校:济南市分水岭小学 学期:2012-2013 第一学期 班级:三.二 班主任 王美玲 第一 周( 月 任教学科 语文 日至 月 日)安全教育主题:开学安全教育做好课间活动的安全.楼梯口是我 ...查看


  • 耐心是一面明亮的镜子
  • 耐心是一面明亮的镜子 (教育叙事) 和孩子们的相处充满纯净的快乐,不过,你如果是班主任,你在享受他们的天真无邪给你的意想不到的惊喜之余,也得花费耐心去真正了解他们的世界,然后才能在他们需要你做裁判官或引领者时,也能还给他们一些惊喜和快乐.耐 ...查看


  • 诗歌教学11
  • <课外阅读--诗海拾贝谈理想>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开展课外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理想并进一步树立远大理想. 3.明确理想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理想造就不同的人生.. 4.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 ...查看


  • 集体备课经验介绍
  • 强化集体备课,优化"导学案"编制 近一个月以来,按照学校的要求我们七年级生物组积极进行集体备课,认真的编制导学案.欣喜的是,我们生物备课组的"主备人",每次都提前编制好了"导学案" ...查看


  • [白鹅]初稿
  • <白鹅>教学设计初稿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l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局促不安""侍候" "供养不周"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 ...查看


  • 集体备课教案模板初稿(7)
  • 教 第 四 周 星期 三 学 设 计(初稿) 2014 年 9 月 24 日 组员个人意见 集体研修意见 主备人详案 7.奇怪的大石头 教学内容 单元 教材 任务 课时 课 时 目 标 重点 难点 教学准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李四光 ...查看


  • 写喜欢的一个人教案
  • 作文教案 课题名称: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个片段.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回忆往事,激发学生真情,引发学生倾诉自己的真情. 2.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 3.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学习者分析: ...查看


  • 13[钓鱼的启示]公开课上课教案初稿
  • 13.钓鱼的启示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以及表达效果,这篇课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