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kdh

第13卷第4期(2008)(2008)Vol.13No.4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苏玲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

742500)

要: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延续

婚姻门第、现代教育三方面,来探讨科举制度对于中国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本文从特权等级、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科举制度;特权等级;婚姻;现代教育;影响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8)04-123-03

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自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建立进士科后,经历了1300年,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告结束。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举制度对我国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日益严重,它的消失也是历史的必然。

一、科举制度对崇尚特权和等级意识的影响汉代实行察举制,后来,因其变质而出现了“四世三公”的异常局面。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选人,士族庶族有天壤之别。九品中正制导致社会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及“王与马,共天下”的怪异现象。隋朝统一全国之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元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科举制度创立后,不论士族、庶族都经科举入仕,确立了入仕机会平等的原则,“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的旧传统被打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气象出现。

科举制度,使士人形成了“读书—考试—做官”三部曲。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子堂”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渴望流向官场的真实写照。所以,科举制度为士人打开了通过读书进入官场的大门,每个人都可望经其而升官晋爵、飞黄腾达。在“登龙唐代,进士被士人所崇尚,人们视进士及第为门”,以至于当时的人将进士解释为“可进而受爵禄

也”。正如王定保《唐摭言》所云:“缙绅虽位及人臣,

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其推重为之‘白衣公卿’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食’……其有老死文场者,亦无所恨”。这说明,科举制度使得人们怀着侥幸心理,在自己的人生前景上努力地把“白衣”变成“公卿”。随着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不论贫富出身皆可参加,科举录取名额大大增加,这使得崇尚读书做官的现象愈益严重。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的先例。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度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进学校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的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不仅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

《苏氏演义》

卷上①苏鄂

收稿日期:2008-04-23

作者简介:苏玲(1980—),女,甘肃陇南市人。助教。

123

第13卷第4期(2008)

苏玲: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08)Vol.13No.4

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在世俗心理的驱使下,莘莘学子,附首甘为孺子牛,目的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因为科举考试给人带来的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一经考中,便一步登天,享受殊荣,不仅走马夸官京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且还能光宗耀祖,一夜之间变成“目及世间之色,耳及世间之声,身及世

间之鲜,口及世间之谭”②。如,《儒林外史》中,范进

的岳父胡屠户这个形象反映了在八股取士的时代,不仅出入科场的士子,连宰猪杀羊的屠户也都深受科举考试的毒害。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在其面前蛮横凶狠,动辄训斥辱骂;中举后却点头哈腰,一口一声“贤婿老爷”。可见,岳父女婿的尊卑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倒置。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他说的一句话:!”这“今非昔比”四个字,写出了考中与考不中在周围人心目中存在着价值判断的本质区别。另外一些奉承他的人,有“送田产的”,有,有“投身为仆图荫庇的”。这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人们崇尚特权等级的意识尤为深刻,更揭示出士子热衷科举的广阔的社会土壤。

二、科举制度对婚姻门第观念的影响科举制度建立之后,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改变,从以前的崇尚贵胄逐渐变为崇尚冠盖。贵为大唐宰相的薛元超感叹“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位及人臣的薛元超十分看中进士及第及世族门第,尤其以不能进士及第为第一恨,可见科举功名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分量之重。宋代,婚姻重人物的品性与学识而不重阀阅。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说“凡议婚姻,当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如何,勿苟慕富贵。婿苟贤矣,今虽贫贱,安知异时不富贵乎?苟为不肖,今虽富胜,安知异时

不贫贱乎?”③所以,宋人求婚以新科进士为贵,公卿

家在进士张榜之时择婿。王安石诗云“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回忆及第之年的盛事。看来,科举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一举成名、实现个人价值跻身仕途的最主要途径,功名成为他们毕生追求的事业。

直到明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依然是文人梦寐以求的两件人生大事。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

②袁宏道《袁宏道集》卷五③《书仪》卷三《婚姻仪上》124

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和婚姻被视为个人幸福的命脉所在。然而,如《飞花咏》作者所宣扬的,“婚姻事每与功名相近”。当佳人们一旦与才子私定终身,便总劝才子努力功名,不能使她们终身有憾。如《玉娇梨》中的卢梦梨规劝苏友白道:“千秋才美,故不需富贵,然天下所重者功名也,仁兄既具此拾之才,此去不适当鹿鸣之时,若一举成名,则凡事易为也。”又如《聊斋志异》中的《胡四娘》讲道,胡银台有三子四女,皆褓中论亲于大家,唯少女四娘庶出,母早亡,招赘佣司笔札之程孝思。夫妇在家地位低下。四娘劝夫求取功名。后来,程及第入仕,人们“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家庭成员的感情关系由此发生了变化。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父子、兄弟、朋友关系及婚姻、家庭关系在扭曲变态中发展。

三、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今天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有着积极之处:首先,科举制度体现了封建等级统治下的平等精神。它冲破了“九品中正制”形成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察举制容易出现的作奸作伪、任人唯亲的弊端。历史上有为数不少的布衣子弟,由科举做官,实现了其人生理想,同时也报效了国家,如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寇准等人。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它激励着人们发奋读书,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如,科举制度兴盛的唐宋时期也正是官学、私学、书院空前发展的阶段。“唐宋八大家”中,除苏洵外,其余七人都是进士出身。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举制度所起的消极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在明清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有:首先,内容陈腐、形式僵化。唐宋时期科举注重辞赋,其弊在浮薄;明清时期科举重八股,其弊在僵化。乾隆年间,兵部侍郎舒赫德认为,科举考试不是“遴拔真才实学之道”。其次,科举制度重文轻理的弊病十分突出。士人所感兴趣的基本为文科,算学、医学、天文学等学科地位低下。知识分子成年累月闭门读、“五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将科学技术看作“奇技淫巧”,嗤之以鼻。近代

“四书”“姑爷今非昔比了“送店房的”

第13卷第4期(2008)(2008

)Vol.13No.4

礼部尚书徐桐把算学斥为洋鬼子的学问,可见科举制度对国家对国民的危害是很深的。

科举制度有利有弊,因而,它对于现代学校教育,也必然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影响。这里仅探讨消极的影响。

科举考试制度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消极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举制度使“学而优则仕”、“惟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家喻户晓,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在科举制度下,参加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改变命运、光宗耀祖,获得高官厚禄的唯一阶梯。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感受到它的存在。如,学生读普通高中的唯一目的就是能考上一所大学,获得一份薪水丰厚的职业。于是形成了“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局面,学生读死书、知识面狭窄,应变能力及动手能力差,缺乏个性和创造能力。学校唯一强调智育,忽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还有,全国高考那几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中国父母相”———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父母们对子女通过高考,踏上飞黄腾达之途寄予了无限希望。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知识、热爱知识的民族,教育在普及,国民素质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科举制度下形成的“读书—考试—做官”三部曲仍在作祟。可以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和思维定势仍影响着现代中国社会。

再次,“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念,对高等教育也有明显的影响。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深厚的科学知识,然后让他们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然而,许多人误解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受高等教育作为将来自己升官发财的途径,养成对做官的向往和迷恋心态。而高等教育把本校毕业的学生中的达官贵人作为炫耀的资本等歪曲的理念,也都是受到科举制度中的“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也有其内在必然性与合理性。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一百多年,但考试这种选才方式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废止。今天,当我们把科举制度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抛弃其陈腐僵化的东西,吸取其合理积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陈玲.浅谈中国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影响[J].才智,2008,(1).

[2]祁可前.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J].文教资

料,2008,(3).

[3]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1996.

[4]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Theimpactof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onChina

SULing

(LongnanTeachersCollege,Chengxian,Gansu

742500,China)

Abstract:Inalongperiodof1300years,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whichwasfoundedinSuiDynasty,estab-lishedinTangDynastyandcontinuedtillYuan,MingandQingDynasty,wastoselectgovernmentofficialsthroughtestingthesubjectsassignedbythefeudalrulers.Thispaperdiscussestheimpactof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onChinafromtheprivilegerank,themaritalfamilystatusandmoderneducation.

Keywords: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theprivilegerank;maritalfamilystatus;moderneducation;mpact

责任编辑:蒲向明

125

第13卷第4期(2008)(2008)Vol.13No.4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苏玲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成县

742500)

要: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延续

婚姻门第、现代教育三方面,来探讨科举制度对于中国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本文从特权等级、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科举制度;特权等级;婚姻;现代教育;影响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08)04-123-03

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自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建立进士科后,经历了1300年,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告结束。在1300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举制度对我国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日益严重,它的消失也是历史的必然。

一、科举制度对崇尚特权和等级意识的影响汉代实行察举制,后来,因其变质而出现了“四世三公”的异常局面。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选人,士族庶族有天壤之别。九品中正制导致社会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及“王与马,共天下”的怪异现象。隋朝统一全国之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元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科举制度创立后,不论士族、庶族都经科举入仕,确立了入仕机会平等的原则,“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的旧传统被打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气象出现。

科举制度,使士人形成了“读书—考试—做官”三部曲。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子堂”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渴望流向官场的真实写照。所以,科举制度为士人打开了通过读书进入官场的大门,每个人都可望经其而升官晋爵、飞黄腾达。在“登龙唐代,进士被士人所崇尚,人们视进士及第为门”,以至于当时的人将进士解释为“可进而受爵禄

也”。正如王定保《唐摭言》所云:“缙绅虽位及人臣,

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其推重为之‘白衣公卿’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食’……其有老死文场者,亦无所恨”。这说明,科举制度使得人们怀着侥幸心理,在自己的人生前景上努力地把“白衣”变成“公卿”。随着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不论贫富出身皆可参加,科举录取名额大大增加,这使得崇尚读书做官的现象愈益严重。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的先例。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度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也超过了以往历代。进学校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的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不仅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科举制度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

《苏氏演义》

卷上①苏鄂

收稿日期:2008-04-23

作者简介:苏玲(1980—),女,甘肃陇南市人。助教。

123

第13卷第4期(2008)

苏玲: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08)Vol.13No.4

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在世俗心理的驱使下,莘莘学子,附首甘为孺子牛,目的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因为科举考试给人带来的功名富贵是很现实的,一经考中,便一步登天,享受殊荣,不仅走马夸官京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且还能光宗耀祖,一夜之间变成“目及世间之色,耳及世间之声,身及世

间之鲜,口及世间之谭”②。如,《儒林外史》中,范进

的岳父胡屠户这个形象反映了在八股取士的时代,不仅出入科场的士子,连宰猪杀羊的屠户也都深受科举考试的毒害。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在其面前蛮横凶狠,动辄训斥辱骂;中举后却点头哈腰,一口一声“贤婿老爷”。可见,岳父女婿的尊卑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倒置。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他说的一句话:!”这“今非昔比”四个字,写出了考中与考不中在周围人心目中存在着价值判断的本质区别。另外一些奉承他的人,有“送田产的”,有,有“投身为仆图荫庇的”。这反映了科举制度使人们崇尚特权等级的意识尤为深刻,更揭示出士子热衷科举的广阔的社会土壤。

二、科举制度对婚姻门第观念的影响科举制度建立之后,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改变,从以前的崇尚贵胄逐渐变为崇尚冠盖。贵为大唐宰相的薛元超感叹“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位及人臣的薛元超十分看中进士及第及世族门第,尤其以不能进士及第为第一恨,可见科举功名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分量之重。宋代,婚姻重人物的品性与学识而不重阀阅。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说“凡议婚姻,当先察其婿与妇之性行及家法如何,勿苟慕富贵。婿苟贤矣,今虽贫贱,安知异时不富贵乎?苟为不肖,今虽富胜,安知异时

不贫贱乎?”③所以,宋人求婚以新科进士为贵,公卿

家在进士张榜之时择婿。王安石诗云“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回忆及第之年的盛事。看来,科举成为中国古代文人一举成名、实现个人价值跻身仕途的最主要途径,功名成为他们毕生追求的事业。

直到明清,“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依然是文人梦寐以求的两件人生大事。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

②袁宏道《袁宏道集》卷五③《书仪》卷三《婚姻仪上》124

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和婚姻被视为个人幸福的命脉所在。然而,如《飞花咏》作者所宣扬的,“婚姻事每与功名相近”。当佳人们一旦与才子私定终身,便总劝才子努力功名,不能使她们终身有憾。如《玉娇梨》中的卢梦梨规劝苏友白道:“千秋才美,故不需富贵,然天下所重者功名也,仁兄既具此拾之才,此去不适当鹿鸣之时,若一举成名,则凡事易为也。”又如《聊斋志异》中的《胡四娘》讲道,胡银台有三子四女,皆褓中论亲于大家,唯少女四娘庶出,母早亡,招赘佣司笔札之程孝思。夫妇在家地位低下。四娘劝夫求取功名。后来,程及第入仕,人们“耳有听,听四娘;目有视,视四娘;口有道,道四娘”,家庭成员的感情关系由此发生了变化。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父子、兄弟、朋友关系及婚姻、家庭关系在扭曲变态中发展。

三、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今天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科举制度作为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有着积极之处:首先,科举制度体现了封建等级统治下的平等精神。它冲破了“九品中正制”形成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察举制容易出现的作奸作伪、任人唯亲的弊端。历史上有为数不少的布衣子弟,由科举做官,实现了其人生理想,同时也报效了国家,如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寇准等人。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它激励着人们发奋读书,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如,科举制度兴盛的唐宋时期也正是官学、私学、书院空前发展的阶段。“唐宋八大家”中,除苏洵外,其余七人都是进士出身。

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举制度所起的消极作用越来越大,尤其在明清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有:首先,内容陈腐、形式僵化。唐宋时期科举注重辞赋,其弊在浮薄;明清时期科举重八股,其弊在僵化。乾隆年间,兵部侍郎舒赫德认为,科举考试不是“遴拔真才实学之道”。其次,科举制度重文轻理的弊病十分突出。士人所感兴趣的基本为文科,算学、医学、天文学等学科地位低下。知识分子成年累月闭门读、“五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将科学技术看作“奇技淫巧”,嗤之以鼻。近代

“四书”“姑爷今非昔比了“送店房的”

第13卷第4期(2008)(2008

)Vol.13No.4

礼部尚书徐桐把算学斥为洋鬼子的学问,可见科举制度对国家对国民的危害是很深的。

科举制度有利有弊,因而,它对于现代学校教育,也必然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影响。这里仅探讨消极的影响。

科举考试制度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消极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举制度使“学而优则仕”、“惟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家喻户晓,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在科举制度下,参加科举考试是知识分子改变命运、光宗耀祖,获得高官厚禄的唯一阶梯。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感受到它的存在。如,学生读普通高中的唯一目的就是能考上一所大学,获得一份薪水丰厚的职业。于是形成了“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局面,学生读死书、知识面狭窄,应变能力及动手能力差,缺乏个性和创造能力。学校唯一强调智育,忽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

还有,全国高考那几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中国父母相”———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父母们对子女通过高考,踏上飞黄腾达之途寄予了无限希望。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知识、热爱知识的民族,教育在普及,国民素质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科举制度下形成的“读书—考试—做官”三部曲仍在作祟。可以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和思维定势仍影响着现代中国社会。

再次,“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念,对高等教育也有明显的影响。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深厚的科学知识,然后让他们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然而,许多人误解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把受高等教育作为将来自己升官发财的途径,养成对做官的向往和迷恋心态。而高等教育把本校毕业的学生中的达官贵人作为炫耀的资本等歪曲的理念,也都是受到科举制度中的“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念的影响。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也有其内在必然性与合理性。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一百多年,但考试这种选才方式却没有而且也不可能废止。今天,当我们把科举制度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也许可以更理智地审视这一特殊的考试制度,抛弃其陈腐僵化的东西,吸取其合理积极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陈玲.浅谈中国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影响[J].才智,2008,(1).

[2]祁可前.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J].文教资

料,2008,(3).

[3]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1996.

[4]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Theimpactof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onChina

SULing

(LongnanTeachersCollege,Chengxian,Gansu

742500,China)

Abstract:Inalongperiodof1300years,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whichwasfoundedinSuiDynasty,estab-lishedinTangDynastyandcontinuedtillYuan,MingandQingDynasty,wastoselectgovernmentofficialsthroughtestingthesubjectsassignedbythefeudalrulers.Thispaperdiscussestheimpactof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onChinafromtheprivilegerank,themaritalfamilystatusandmoderneducation.

Keywords:the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theprivilegerank;maritalfamilystatus;moderneducation;mpact

责任编辑:蒲向明

125


相关文章

  • 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kdh
  • 科教文汇 2006.09(上半月刊) 政法行政 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 □ 吴有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我国正处于行政改革的"攻坚阶段",面对当前改革形势,我国需要对未来的改革有一个总 ...查看


  • 基层群众自治_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kdh
  • 基层群众自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谢晶莹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3) 摘要: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包括城市的居民自治制度和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发展基层直接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查看


  • 论保证保险合同的除外责任.kdh
  • 法律适用年总第期法律适用总第期法律适用月刊月刊2006年年期200452182006/10/8/总第/924524624720042182005/5/4230229 法官说法 龚连娣 论保证保险合同的除外责任 除 外责任是保险合同的核心条款 ...查看


  • 甜酸苦辣咸_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kdh
  • 热点 ot 探索 spotandresearch 甜 酸 苦 辣 咸 --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 王维维/文 秋 实/图 一.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分布的基本现状 饮食文化的地域性不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的,而是从历史 这种习俗在人一生下来就潜移默化 ...查看


  • 科特勒产品层次理论.kdh
  • 与控制>专著修订版中,将产品概念的内涵由三层次结构说扩展为五层次结构说, 科特勒产品层次理论及其消费者价值评价 ■▲◆ 宋咏梅1.2 博士 孙根年1 教授(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西安 710062 2.西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查看


  • 论服装广告创意设计与表现.kdh
  • 论服装广告创意设计与表现 郑 佳/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 [摘 要] 从服装表演到电视广告:从传统的服装广告到现在创意型广告:从丰富多变的橱窗展示到手法各异的促销活动等.都在引导消费,塑造和美化商品印象,同时宣传企业的形象.广告作为品牌传 ...查看


  • 略论王维与孟浩然的隐逸.kdh
  • 第20卷第2期2008年6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ChongqingRadioTelevisionUniversity Vol.20No.2June.2008 略论王维与孟浩然的隐逸 黄桂云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 ...查看


  • 旧词新词外来词_从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看语言和社会的_共变_关系.kdh
  • 第25卷第2期2008年6月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uzhouCollegeofEducation Vol.25No.2Jun.2008 旧词 朱 摘 新词外来词 -----从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看语言和社会的"共变 ...查看


  • 第三只眼_中国电信_全球眼_.kdh
  • 第三只 眼 中-电信"全球眼国" ◎ 韦 校 "全眼" 球是中,电国提供信基 的于I P术和技宽网带络互(联网. 拟虚网. 网)专 网络的频监视控业务.这个业 的特点在于充务分挥发了国中电的网信络 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