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惑。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和与人和人的关系的调整和改善的社会实践中,富于创造的中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中华民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能成为和爱琴文明、犹太文明一样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彩一笔。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于是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存与亡。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反思 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许多年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虽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和学术视野当中。对文化概念的阐发不一而同,但是对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我们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为对象的“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为标尺的“忠于职责,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是我们建立信用体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资源。
另外,“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中庸之道”的处世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胸怀、“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坐标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伴随着中华民族跨越历史几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经典。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困惑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封建制度为依据、以地域环境为载体的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特色使得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这种文化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产业资本的向外扩张,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在中国的疆土被西方的技术侵略的同时,也和西方的文明发生了冲突和碰撞。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范畴,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生活方式、人的现代化等等在内的总体概念,其中当然也包括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此,二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实际上,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对传统文化“吐故纳新”的过程,都必须在更新自己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抛弃了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而现代化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运动,它不能脱离该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是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之路的。可见,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运动,传统文化也必然走向现代化,这二者是一致的。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一些方面的矛盾和困惑,从而造成了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担忧和疑虑。
(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中国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形成了以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马克思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铁制工具和简单畜力使用为基础的生产力,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不可阻断的依附关系。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有限和生存所需物品之间的矛盾,把人牢牢的固定在了农业生产之中。同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富足安康,也极力发展农业生产,“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的古训.也反映了农业生产在生活中的绝对地位。所以。工商业、手工业等农业以外的经济成分都被历代统治者所排斥。然而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成熟,决定了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成分不但包括基础的农业生产,更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贸易等等产业成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的比重是有限的。小农经济下的“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商业经济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现代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之间的冲突
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开始了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思想统治。儒家的思想中对“利”和“义”有自己的认识和主导。孔子主张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以利之辩”,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人们只谈对君王的“义”、对国家的“义”、对朋友的“义”,对“利”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不谈“利”的结果是社会的物质产品的困乏和有限,阻碍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当然也就阻碍了精神文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发展经济、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来满足群众的需求成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和国家在给社会提供各种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会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产品收益而不断创新。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强调自觉地道德观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都强调人的自觉,强调道德。希望通过道德自律来实现社会的太平和制度的稳定。但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把人紧紧地束缚在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之上,牢牢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造就了人们法制意识和国家法规典章的落后。当今世界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规范和构建,是牢牢建立在现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的,它能对人们在生产、经济、家庭等等各个方面发生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得整个社会更加的合理、有序。
(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固步自封的意识形态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由于地缘的因素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意识,遵循古训、安于现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能够接纳别的民族和种群的文化和文明。统治阶级从来都把自己视为“天朝上国”,别的民族都是异邦;从来都把自己的文化奉为经典,对外民族文化不屑一顾。广大民众习惯于能解决温饱的满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对统治阶级的政权有半点斗争和否定。思想上的严重自满,造就了思想的僵化。同当时代的思想大解放,积极吸纳别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剔除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的现代化文化运动比起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严重阻碍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运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形式,文化的内容一定要依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进步的、才是鲜活的,也才是有生命力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结合时代
的发展。进行扬弃。
传承性。人类的发展本质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性。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类的认识和发展就是在对前人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继承的基础上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的思想成果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等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思想结晶,是我们要世代继承和传承的精髓。是中华文化中的根基。它对于我们在现代化条件下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化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精神。文化不仅是人类以往认识过程中的精神产物,也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代性。一种文化如果不能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不能面对变化了的社会,那么这种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作用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是一种阻碍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力量。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时代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丰富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扩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为了能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去,纷纷打开国门,引进外资和人才。中国的发展既是如此。固然,积极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我们物质发展、国力增强、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但同时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了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而被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的文化霸权) 所同化。文化独立是一个国家独立发展的前提,对别的文化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吸收,但决不能丢失自己文化的独立性。
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宝贵,但我们不能抱着传统文化一成不变,因为这不符合发展的规律。面对21世纪的世界格局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我们要不断地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扩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使中国传统文化即坚持了中国传统。又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变化。
自从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开始,人类社会的发展便步人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深刻变革,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审视;社会制度的完善和调整;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体制之间的不断碰撞;不同文明之间的彼此影响,所有这些社会历史的现实,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我们只有站在时代的潮头,高瞻远瞩,放眼未来,用更为先进的文化来指导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才能使得我们的社会发展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也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和时代性。
人类的文化形态从来都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正是文化的多样性才构成了世界的多元化。每种文化中都有自己值得肯定的优秀成果.但同时又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性和有限性,决定了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在世界一体化的现代化背景之下.每种文化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那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吸收是丰富和完善本民族文化的唯一途径,也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化的内容也是需要不断丰富的。站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去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不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吸纳和扬弃。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和现代化之间相得益彰,才能更好的服务中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质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很大困惑。重新解读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未来。
中国社会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与自然的生产实践中和与人和人的关系的调整和改善的社会实践中,富于创造的中华先民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积累,中华民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能成为和爱琴文明、犹太文明一样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彩一笔。然而,在近代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主义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于是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理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存与亡。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反思 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对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许多年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虽然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和学术视野当中。对文化概念的阐发不一而同,但是对于文化概念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产品的凝结。我们所探讨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我们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智”为对象的“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以“信”为标尺的“忠于职责,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是我们建立信用体系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日益稀缺的资源。
另外,“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中庸之道”的处世之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胸怀、“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精神坐标等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伴随着中华民族跨越历史几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经典。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困惑
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形成了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封建制度为依据、以地域环境为载体的特色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特色使得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繁衍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这种文化在西方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产业资本的向外扩张,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在中国的疆土被西方的技术侵略的同时,也和西方的文明发生了冲突和碰撞。
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社会范畴,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生活方式、人的现代化等等在内的总体概念,其中当然也包括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此,二者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实际上,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有对传统文化“吐故纳新”的过程,都必须在更新自己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抛弃了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而现代化作为一个社会发展的总体性运动,它不能脱离该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是在自己的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之路的。可见,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运动,传统文化也必然走向现代化,这二者是一致的。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一些方面的矛盾和困惑,从而造成了许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担忧和疑虑。
(一)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中国社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当中,形成了以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马克思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铁制工具和简单畜力使用为基础的生产力,决定了人对自然的不可阻断的依附关系。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有限和生存所需物品之间的矛盾,把人牢牢的固定在了农业生产之中。同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富足安康,也极力发展农业生产,“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人的古训.也反映了农业生产在生活中的绝对地位。所以。工商业、手工业等农业以外的经济成分都被历代统治者所排斥。然而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成熟,决定了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成分不但包括基础的农业生产,更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贸易等等产业成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的比重是有限的。小农经济下的“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商业经济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和现代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之间的冲突
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便开始了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思想统治。儒家的思想中对“利”和“义”有自己的认识和主导。孔子主张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以利之辩”,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人们只谈对君王的“义”、对国家的“义”、对朋友的“义”,对“利”视而不见,不屑一顾。不谈“利”的结果是社会的物质产品的困乏和有限,阻碍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当然也就阻碍了精神文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发展经济、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来满足群众的需求成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重要指标之一.企业和国家在给社会提供各种物质产品的同时.也会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产品收益而不断创新。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强调自觉地道德观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都强调人的自觉,强调道德。希望通过道德自律来实现社会的太平和制度的稳定。但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把人紧紧地束缚在封建伦理、“三纲五常”之上,牢牢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造就了人们法制意识和国家法规典章的落后。当今世界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规范和构建,是牢牢建立在现代法律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的,它能对人们在生产、经济、家庭等等各个方面发生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得整个社会更加的合理、有序。
(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固步自封的意识形态和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由于地缘的因素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意识,遵循古训、安于现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能够接纳别的民族和种群的文化和文明。统治阶级从来都把自己视为“天朝上国”,别的民族都是异邦;从来都把自己的文化奉为经典,对外民族文化不屑一顾。广大民众习惯于能解决温饱的满足。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对统治阶级的政权有半点斗争和否定。思想上的严重自满,造就了思想的僵化。同当时代的思想大解放,积极吸纳别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剔除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的现代化文化运动比起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严重阻碍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
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运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形式,文化的内容一定要依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进步的、才是鲜活的,也才是有生命力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结合时代
的发展。进行扬弃。
传承性。人类的发展本质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性。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类的认识和发展就是在对前人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继承的基础上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的思想成果比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等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思想结晶,是我们要世代继承和传承的精髓。是中华文化中的根基。它对于我们在现代化条件下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化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精神。文化不仅是人类以往认识过程中的精神产物,也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代性。一种文化如果不能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不能面对变化了的社会,那么这种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的作用肯定会大打折扣,甚至会是一种阻碍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力量。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时代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丰富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扩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各个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为了能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去,纷纷打开国门,引进外资和人才。中国的发展既是如此。固然,积极融人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我们物质发展、国力增强、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但同时不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丧失了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而被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的文化霸权) 所同化。文化独立是一个国家独立发展的前提,对别的文化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吸收,但决不能丢失自己文化的独立性。
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宝贵,但我们不能抱着传统文化一成不变,因为这不符合发展的规律。面对21世纪的世界格局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我们要不断地在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扩展传统文化的内涵,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使中国传统文化即坚持了中国传统。又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变化。
自从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开始,人类社会的发展便步人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深刻变革,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重新审视;社会制度的完善和调整;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体制之间的不断碰撞;不同文明之间的彼此影响,所有这些社会历史的现实,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我们只有站在时代的潮头,高瞻远瞩,放眼未来,用更为先进的文化来指导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才能使得我们的社会发展有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也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和时代性。
人类的文化形态从来都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正是文化的多样性才构成了世界的多元化。每种文化中都有自己值得肯定的优秀成果.但同时又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性和有限性,决定了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在世界一体化的现代化背景之下.每种文化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那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吸收是丰富和完善本民族文化的唯一途径,也符合事物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文化的内容也是需要不断丰富的。站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去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不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吸纳和扬弃。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和现代化之间相得益彰,才能更好的服务中现代化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