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郑板桥的两封家书]教案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教案

作者

廖沫沙(1907-1991) 作家。长沙人,早年就读长沙师范学校。北伐战争时期任湖南省学联干事。1927年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1930年加入共产党,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并任出版社、报社编辑。1933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三次被捕入狱。抗日战争初期,参加国民政府军委会第三厅工作,回长沙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后任《抗战日报》总编辑。1942年任重庆《新华日报》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华商报》副总编辑、中共香港工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前,与邓拓、吴晗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发表《三家村札记》,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团”。1977年平反,任全国政协委员。另著有《鹿马传》等。

郑板桥(1693.11.22-1765.1.22),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教学目标

1、了解郑板桥其人及其教子思想。

2、了解作者廖沫沙。

过程

1.第四段“这些想法”具体指什么?

解析:读书、中进士、做官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2.本文对“好人”是怎样解释的?这里渗透着怎样的思想?

解析:对待家里用人的儿女“当一般爱护”,渗透着民本思想。

3.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今天的话”来解释郑板桥对儿子的教育呢?

解析:含有郑板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意义的意思。

4.作者指出郑板桥教育观念中怎样的“怪”处,做出了怎样的评价?(用原文) 解析:“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道出一个真理”。

5.你怎样理解“这是他的‘怪’处,也是他看得远、看得大的地方”中“看得远、看得大”的含义。

解析:评价郑板桥的思想具有远见,具有普及人民百姓的意义。

6.作者说,郑板桥的“好人观”和教子之法是有限度的,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发表独立见解哦!有理即可。

小结

本文的语言明快,而含义深刻。文中引用的两封家书十分精要,既能深刻地反映了郑板桥的教子思想,又能鲜明地表现出郑板桥的民主与豁达的性格特点。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教案

作者

廖沫沙(1907-1991) 作家。长沙人,早年就读长沙师范学校。北伐战争时期任湖南省学联干事。1927年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1930年加入共产党,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并任出版社、报社编辑。1933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三次被捕入狱。抗日战争初期,参加国民政府军委会第三厅工作,回长沙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后任《抗战日报》总编辑。1942年任重庆《新华日报》编辑主任。抗战胜利后,任《华商报》副总编辑、中共香港工委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长等职。“文化大革命”前,与邓拓、吴晗在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发表《三家村札记》,被打成“三家村反党集团”。1977年平反,任全国政协委员。另著有《鹿马传》等。

郑板桥(1693.11.22-1765.1.22),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教学目标

1、了解郑板桥其人及其教子思想。

2、了解作者廖沫沙。

过程

1.第四段“这些想法”具体指什么?

解析:读书、中进士、做官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2.本文对“好人”是怎样解释的?这里渗透着怎样的思想?

解析:对待家里用人的儿女“当一般爱护”,渗透着民本思想。

3.作者为什么还要用“今天的话”来解释郑板桥对儿子的教育呢?

解析:含有郑板桥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意义的意思。

4.作者指出郑板桥教育观念中怎样的“怪”处,做出了怎样的评价?(用原文) 解析:“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道出一个真理”。

5.你怎样理解“这是他的‘怪’处,也是他看得远、看得大的地方”中“看得远、看得大”的含义。

解析:评价郑板桥的思想具有远见,具有普及人民百姓的意义。

6.作者说,郑板桥的“好人观”和教子之法是有限度的,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在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发表独立见解哦!有理即可。

小结

本文的语言明快,而含义深刻。文中引用的两封家书十分精要,既能深刻地反映了郑板桥的教子思想,又能鲜明地表现出郑板桥的民主与豁达的性格特点。


相关文章

  • 五年级上语文教案-26.白杨_北京课改版
  • 26.白杨 教学要求: 1.学会5个生字 2.理解课文重点段,体会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作者借物喻理的表达方法. 5.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 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教学重点 ...查看


  • 手写家书的亲情表达更具质感
  • 近日,宁波大学阳明学院组织一次写家书活动,2907名大一新生给父母家人写了一封家书.然而浓情的家书寄出去不到一个星期,由于格式不对等原因学校已经陆续收到50多封退信,让负责本次活动的辅导员哭笑不得.(10.10钱江晚报 ) 岂止95后学生, ...查看


  • 板桥家书阅读答案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养鸟有道①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鸟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②,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③在被,听一片啁啾④,如<云门>.<咸池>⑤之奏: ...查看


  •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清)郑燮
  • 僧人遍满天下,不是西域送来的.即吾中国之父兄子弟,穷而无归,入而难返者也.削去头发便是他,留起头发还是我.怒眉瞋目,叱为异端而深恶痛绝之,亦觉太过. 佛自周昭王时下生[1],迄于灭度[2],足迹未尝履中国土.后八百年而有汉明帝,说谎说梦,惹 ...查看


  •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阅读附答案
  • 阅读下文.(8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 ...查看


  • 郑板桥家书
  • 十六通家书小引 乾隆十四年 (1749年),板桥订定并手写了这16通家书刊刻.信是写 给堂弟郑墨看的,刊刻则是想传播自己为人处世.读书作文的观点,这也就 是<小引>中所谓"好处".<小引>同时抨击 ...查看


  • [林则徐家书]
  •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人),是晚清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 嘉庆三年(1798),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参 ...查看


  • 郑板桥家书 1
  • 十六通家书小引 乾隆十四年(1749 年),板桥订定并手写了这16 通家书刊刻.信是写 给堂弟郑墨看的,刊刻则是想传播自己为人处世.读书作文的观点,这也就 是<小引>中所谓"好处".<小引>同时抨 ...查看


  • 家书依然抵万金
  • 家族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中国人无一不对家业兴旺.子孙绵延给予极大的重视.现代社会,家庭对人们来说,仍然有着无可取代的价值与意义.一个人特征最鲜明的地方,往往是来自家庭的烙印.不论对谁,家庭都应该是他魂牵与梦绕的地方. 一个早春的上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