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外贸易发展史]简介

《近代中外贸易发展史》简介

经济所陈争平研究员(现清华大学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近期结项, 最终成果为专著《近代中外贸易发展史》。近代中外贸易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如何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与国内市场发展、本国民族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等。

该成果主要内容是:

1.关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鸦片战争前。着重介绍了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的发展脉络,分别总结了秦汉至元代、明代至清前期这两大历史阶段中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以便对中外贸易的历史发展渊源有所了解。 第二时期,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着重介绍了1840~1894年的中外贸易制度的巨大变化,分析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在当时中国享有的种种特权,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论述了鸦片战争后洋行、买办势力的增长情况,以及五口通商时期以鸦片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商品侵略实情和中国出口迅速增长态势,还揭示了那一时期发生在中国沿海的惨绝人寰的“苦力”贸易实情。特别分析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外贸易的变化,讨论了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及其与中国丧失进出口价格主动权的关联,讨论了外贸商业网中华商组织的变化,以及在中外贸易活动之中的钱庄、票号等旧中国金融组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时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三时期,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着重介绍了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后,中国市场被迫进一步开放和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的扩张情况,论述了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控制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格局及其产生原因,讨论了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的形势对中国市场的影响,详细分析了中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增长态势及中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分析了主要进出口商品及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讨论了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收支平衡问题、对外贸

易条件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洋货与旧中国工业品市场等重要问题。

第四时期,“九一八事变”后直至新中国成立。着重讨论了这一时期中外贸易变化的大势,论述了国民党政府外贸政策的变化,以及受战争影响中外贸易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2.关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四个考察重点

对包括影响近代各个历史时期中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外贸易制度变化、进出口商业组织发展状况、不同时期中外贸易增长情况、主要进出口商品的消长及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进出口价格的变化、外贸商路及流通机制的变化、外贸对象国别结构的变化、贸易平衡分析、贸易条件分析等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着重考察了四个方面: 第一,在近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列强各国在华争夺市场的斗争不断激化的这一历史背景下,洋行、买办在中国进出口商业中所占支配地位的变化,中国进出口商业组织网、金融周转网的发展变化。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在近代各个历史阶段的增长变化情况、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贸易国别结构变化、地区分配结构变化、对外贸易条件变化趋势、进出口贸易平衡状况变化等重要特点。

第三,近代中国在“被动附庸型开放”状态下,通商口岸与广大内地城乡市场联系发展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农、牧、矿等初级产品市场、中国工业品市场等各类商品市场的影响。

第四,近代中外经贸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旧中国国际收支,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关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四个新结论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近代中国经济历史实际相结合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第一, 指出直至甲午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对华输出机制棉纺织品方面有所进展,但是仍然未能完全依靠近代工业产品取得对华贸易的优势。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仍未完全改变鸦片战争前的格局,主要是收购中国农副产品,用输入鸦片抵充对华贸易的逆

差;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的大肆入侵,旧贸易格局出现明显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多地对华输出近代工业品,其货值已逐步抵上并超过从中国输入农产品的货值,中国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对外贸易平衡状况迅速恶化。

第二, 在分析了近代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后,指出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境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进口以直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制品为主这一反映殖民地性质贸易的格局基本上没有改变。

第三, 对以往学者有关近代中国贸易条件的争论进行认真总结,并吸收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方法的新进展,将“贸易条件”概念扩展为净易货贸易条件(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 总易货贸易条件(gross barter terms of trade)、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 )、生产要素贸易条件(factoralterms of trade)等,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落后的农业国往往出现净易货贸易条件改善而生产要素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向。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从对华贸易中剥削了垄断超额利润,而中国进出口价格主动权的丧失及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则是外国垄断资本对中国进行不等价交换,从中国获取垄断利润的重要条件。

第四, 总结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对当时中外经贸关系畸形发展及中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的恶劣影响,从而得出不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就难以实现工业化和近代化历史使命的历史教训。

《近代中外贸易发展史》简介

经济所陈争平研究员(现清华大学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近期结项, 最终成果为专著《近代中外贸易发展史》。近代中外贸易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如何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与国内市场发展、本国民族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等。

该成果主要内容是:

1.关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四个发展时期

第一时期,鸦片战争前。着重介绍了鸦片战争前中外贸易的发展脉络,分别总结了秦汉至元代、明代至清前期这两大历史阶段中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以便对中外贸易的历史发展渊源有所了解。 第二时期,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着重介绍了1840~1894年的中外贸易制度的巨大变化,分析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在当时中国享有的种种特权,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深刻影响,论述了鸦片战争后洋行、买办势力的增长情况,以及五口通商时期以鸦片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商品侵略实情和中国出口迅速增长态势,还揭示了那一时期发生在中国沿海的惨绝人寰的“苦力”贸易实情。特别分析了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外贸易的变化,讨论了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及其与中国丧失进出口价格主动权的关联,讨论了外贸商业网中华商组织的变化,以及在中外贸易活动之中的钱庄、票号等旧中国金融组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时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三时期,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着重介绍了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后,中国市场被迫进一步开放和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的扩张情况,论述了列强在华商人资本势力控制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格局及其产生原因,讨论了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的形势对中国市场的影响,详细分析了中国各地区对外贸易增长态势及中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变化,分析了主要进出口商品及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讨论了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收支平衡问题、对外贸

易条件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洋货与旧中国工业品市场等重要问题。

第四时期,“九一八事变”后直至新中国成立。着重讨论了这一时期中外贸易变化的大势,论述了国民党政府外贸政策的变化,以及受战争影响中外贸易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2.关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四个考察重点

对包括影响近代各个历史时期中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外贸易制度变化、进出口商业组织发展状况、不同时期中外贸易增长情况、主要进出口商品的消长及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进出口价格的变化、外贸商路及流通机制的变化、外贸对象国别结构的变化、贸易平衡分析、贸易条件分析等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着重考察了四个方面: 第一,在近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华侵略,列强各国在华争夺市场的斗争不断激化的这一历史背景下,洋行、买办在中国进出口商业中所占支配地位的变化,中国进出口商业组织网、金融周转网的发展变化。

第二,中国对外贸易在近代各个历史阶段的增长变化情况、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贸易国别结构变化、地区分配结构变化、对外贸易条件变化趋势、进出口贸易平衡状况变化等重要特点。

第三,近代中国在“被动附庸型开放”状态下,通商口岸与广大内地城乡市场联系发展的历史过程;近代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的不断加强,对中国农、牧、矿等初级产品市场、中国工业品市场等各类商品市场的影响。

第四,近代中外经贸关系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旧中国国际收支,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关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四个新结论

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近代中国经济历史实际相结合进行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

第一, 指出直至甲午战争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对华输出机制棉纺织品方面有所进展,但是仍然未能完全依靠近代工业产品取得对华贸易的优势。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仍未完全改变鸦片战争前的格局,主要是收购中国农副产品,用输入鸦片抵充对华贸易的逆

差;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的大肆入侵,旧贸易格局出现明显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多地对华输出近代工业品,其货值已逐步抵上并超过从中国输入农产品的货值,中国贸易逆差越来越大,对外贸易平衡状况迅速恶化。

第二, 在分析了近代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后,指出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境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进口以直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产品原料及手工制品、半制品为主这一反映殖民地性质贸易的格局基本上没有改变。

第三, 对以往学者有关近代中国贸易条件的争论进行认真总结,并吸收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方法的新进展,将“贸易条件”概念扩展为净易货贸易条件(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 总易货贸易条件(gross barter terms of trade)、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terms of trade )、生产要素贸易条件(factoralterms of trade)等,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落后的农业国往往出现净易货贸易条件改善而生产要素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向。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从对华贸易中剥削了垄断超额利润,而中国进出口价格主动权的丧失及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则是外国垄断资本对中国进行不等价交换,从中国获取垄断利润的重要条件。

第四, 总结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对当时中外经贸关系畸形发展及中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全的恶劣影响,从而得出不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就难以实现工业化和近代化历史使命的历史教训。


相关文章

  • 我国早期商务英语的产生及语言属性
  • [收稿日期] 2011-05-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商务英语教育研究"(06CYY007);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前制度化教育语境下的晚清商务英语教育研究"(2010YB ...查看


  • 商务英语的前学科发展史概述
  • 商务英语的前学科发展史概述 戴 年 (贵阳学院 外语系,贵州 贵阳 550005) 摘 要:现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而为了克服英国和欧洲各国贸易活动中的语言障碍所编写的商务用途英语学习书籍早在15世纪末就已经出现 ...查看


  • 中外关系史
  • 试析近代条约口岸体制的另一面 本文摘要:中国进入近代,才开始卷入国际社会体系之中,为什么是卷入而不是进入,因为那不是中国自愿性的参与,而是中国在船坚炮利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不平等条约就是这种城下之盟的产物,他成为西方国家勒在近代中国脖 ...查看


  •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 龚书铎 邱 涛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 鸦片战争是英国殖民强权发展的结果,其爆发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将战争制造者的帽子扣在林则徐头上是荒谬的.作为一名近代人物,不可 ...查看


  • 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兴起与近代外交的形成
  • [摘要] 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是伴随着中国第一批具有近代外交素质的职业外交家而成型的.自1840年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大批中国留学生,他们怀抱振兴民族的理想,学习西方 ...查看


  • 工具书的查找和利用方法
  • 一.工具书的基本知识 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的基本知识或资料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工具书具有知识性.资料性和检索性的特点.工具书按内容分有综合性的.专科性的:按文种分有中文的. ...查看


  • 宁波的城市文化营销应该着重突出这几点
  • 宁波的城市文化营销应该着重突出这几点: 第一,有先进的浙东学术文化."浙东学术"之所以倍受瞩目,在于它出了许多一流的学人.自东汉以来,浙东出了不少全国知名的.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一流学人,如王充(27-97?).吕祖谦.陈亮 ...查看


  • 2015年历史中考考点清朝的闭关锁国
  • 2015年中考历史 考点二 清朝的闭关锁国 一.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 1.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 ...查看


  • 中外广告史
  • 中外广告史 1.早期经济广告的主要形式:口头广告,实物广告,标记广告,商与贾不同的广告形式. 2.唐代主要的广告形式有哪些:灯笼广告兴盛,旗帜广告发展,口头广告,诗歌广告,商品陈列展示广告. 3.列举宋代广告的主要表现形式:招牌广告,幌子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