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法国大革命"

  摘 要:“法国大革命”这一节,是初中历史教学有关近代世界史介绍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讲述过程中应该注意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事件的起因、导火线、经过及结果,并从宏观革命史的视角看待革命对世界政治秩序的影响。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初中历史教学;世界史   “法国大革命”这一节,是初中历史教学有关近代世界史介绍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说它重要,是因为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对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有重要影响。可以认为“法国大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因而它是发生在法国18世纪末并对世界政治秩序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但在初中历史课程内容介绍中,相对较为简单,包括其发生背景、事件的导火索、事件经过及其结果。本文试谈“法国大革命”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容结构安排,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法国大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法国大革命也不例外,发生在18世纪轰动全球的“法国大革命”与18世纪的法国社会矛盾的严重激化有关。应该说,它是法国18世纪社会等级严重分化以致矛盾加剧的结果。18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从权力结构来看,它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权力结构。具体来讲,当时的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社会“金字塔”的顶端是国王;在国王之下,有着教士、贵族、小资产者、农民及手工业者。在当时的社会等级中,教士为第一等级,其地位仅次于国王;贵族为第二等级,他们和教士一样,都属于特权阶级;小资产者、农民及手工业者则被称为第三阶级,它们有着纳税供养国家的沉重负担。换言之,18世纪的法国社会是一个由于君主制中央集权化并伴随着个人主义崛起而分崩离析的社会。法国君主通过大量的“卖官鬻爵”网络有钱人、资产者和贵族,使他们成为国库增收的来源,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使新兴的、强大的官僚集团紧紧地维系于国家的命运,但同时这个强大的官僚集团也由此获得了财产的独立性。最后造成了社会等级的四分五裂,让等级社会和专制主义,陷入没有退路的冲突之中。这些激化了的社会矛盾,都共同指向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统治。   二、革命的原因、任务与导火索   1.革命发生的原因   18世纪的法国社会是一个由于君主制中央集权化并伴随着个人崛起而分崩离析的社会。从这个角度看,大革命可以被视为一个社会文化整合的巨大过程,通过1789年的“反封建”爱国主义以及后来接手的雅各宾意识形态来完成它的诉求的。事实上,法国君主制几百年来一直在扮演促成等级社会解体的积极角色,到了18世纪更是如此。具体来说,19世纪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1787年开始的贵族反抗,导致王权的瘫痪,矛盾日渐激化,催使革命的暴发成为不可避免。另外,在意识形态方面,卢梭启蒙思想的传播,让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成为当时平民及资产阶级的共识,从而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整合力,为法国封建君主制的破灭提供社会条件。   2.革命的任务与导火线   从马克思史学的三个解释维度来看,革命的任务是消灭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因在经济层面上,1789—1799年之间发生在法国的事件全部被推定为解放了生产力并痛苦地催生了资本主义;在社会层面上,这些事件表达了资产阶级对旧制度古老“特权”阶级的胜利;而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它们代表资产阶级政权的降世和“启蒙运动”压倒上个时代的价值和信仰。但法国史学家傅勒认为,这种分析模式只是对法国大革命的简化,即将这一复杂的革命运动简化为阶级斗争。按照上述分析模式,“资产阶级革命”成了一个环环展开的形而上学的怪物,它不仅扼杀了历史的真实性,还以永恒的名义使之变成一种创建和宣示的地基。但从历史文献资料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导火线是“三级会议”的召开。   三、“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及其成果   1789年7月14日,在“三级会议”点燃革命怒火而引发的武装冲突中,在法国人民在资产领导下起来反抗了,他们攻占了巴士底狱,历史教科书便以这天作为革命暴发的起点。革命取得的成果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产生了君主立宪派,并颁布了《人权宣言》。该《宣言》主张;“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二,处死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国,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其三,导致“雅各宾派专政”(1793年6月至1794年7月)。直到即热月政变发生后,才结束了雅各宾派的专政统治,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同时,资产阶级与民众的同盟关系也被告解除,以此革命宣告结束。   四、如何看待“法国大革命”   关于看待“法国大革命”,已有许多历史学作出了深刻的见解,而这些历史学家的见解对于我们理解“法国大革命”这一人类重要的历史事件是极这重要的。例如,托克维尔认为:大革命并没有缔造一个新民族,没有打造一个新法兰西,“革命只是规范了,调整了一桩大事业的效果并使之合法化,并非革命就是这事业本身。”革命不过是旧制度社会中起作用倾向的结局和圆满完成,而非对法兰西及法国的一种激进改造。   总之,在古参看来革命的爆发并非由于经济或社会的矛盾。革命的爆发有它的政治动力上的根源:一些以平等和“人民”的名义行使新主权的匿名集团操纵社会并夺取政权。而傅勒则认为:“法国在革命”这场战争中其实是革命联盟之“大势所趋”,无非是想仰赖一种同属资产阶级的、民众的、农民的意识形态凝聚来消除自身的危机;这里面夹杂有旧社会的军事遗风,也有启蒙运动的哲学价值,但由于崇尚新国家和“伟大的民族”,这些东西笼而统之被升华和民主化了,被赋予了一种普世的解放使命。“资产阶级”的概念并不适用于反映这种内部的革命动力,不适用于反映雅各宾主义和革命战争构成的政治文化大浪潮。因为革命不仅仅是一个社会“跳跃”到另一个社会,也是公民社会由于权力危机而突然“敞开”并释放出它所携带的全部话语的一整套方式;革命,乃是一个社会成为它自身历史材料的想象物。   作者简介:吴朝兵,男,贵州凯里学院附属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费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M].孟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作者单位 贵州凯里学院附属中学)

  摘 要:“法国大革命”这一节,是初中历史教学有关近代世界史介绍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在讲述过程中应该注意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事件的起因、导火线、经过及结果,并从宏观革命史的视角看待革命对世界政治秩序的影响。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初中历史教学;世界史   “法国大革命”这一节,是初中历史教学有关近代世界史介绍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说它重要,是因为发生在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对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有重要影响。可以认为“法国大革命”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因而它是发生在法国18世纪末并对世界政治秩序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但在初中历史课程内容介绍中,相对较为简单,包括其发生背景、事件的导火索、事件经过及其结果。本文试谈“法国大革命”应当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容结构安排,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法国大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法国大革命也不例外,发生在18世纪轰动全球的“法国大革命”与18世纪的法国社会矛盾的严重激化有关。应该说,它是法国18世纪社会等级严重分化以致矛盾加剧的结果。18世纪的法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从权力结构来看,它是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权力结构。具体来讲,当时的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社会“金字塔”的顶端是国王;在国王之下,有着教士、贵族、小资产者、农民及手工业者。在当时的社会等级中,教士为第一等级,其地位仅次于国王;贵族为第二等级,他们和教士一样,都属于特权阶级;小资产者、农民及手工业者则被称为第三阶级,它们有着纳税供养国家的沉重负担。换言之,18世纪的法国社会是一个由于君主制中央集权化并伴随着个人主义崛起而分崩离析的社会。法国君主通过大量的“卖官鬻爵”网络有钱人、资产者和贵族,使他们成为国库增收的来源,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使新兴的、强大的官僚集团紧紧地维系于国家的命运,但同时这个强大的官僚集团也由此获得了财产的独立性。最后造成了社会等级的四分五裂,让等级社会和专制主义,陷入没有退路的冲突之中。这些激化了的社会矛盾,都共同指向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统治。   二、革命的原因、任务与导火索   1.革命发生的原因   18世纪的法国社会是一个由于君主制中央集权化并伴随着个人崛起而分崩离析的社会。从这个角度看,大革命可以被视为一个社会文化整合的巨大过程,通过1789年的“反封建”爱国主义以及后来接手的雅各宾意识形态来完成它的诉求的。事实上,法国君主制几百年来一直在扮演促成等级社会解体的积极角色,到了18世纪更是如此。具体来说,19世纪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1787年开始的贵族反抗,导致王权的瘫痪,矛盾日渐激化,催使革命的暴发成为不可避免。另外,在意识形态方面,卢梭启蒙思想的传播,让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成为当时平民及资产阶级的共识,从而产生了强大的社会整合力,为法国封建君主制的破灭提供社会条件。   2.革命的任务与导火线   从马克思史学的三个解释维度来看,革命的任务是消灭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因在经济层面上,1789—1799年之间发生在法国的事件全部被推定为解放了生产力并痛苦地催生了资本主义;在社会层面上,这些事件表达了资产阶级对旧制度古老“特权”阶级的胜利;而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它们代表资产阶级政权的降世和“启蒙运动”压倒上个时代的价值和信仰。但法国史学家傅勒认为,这种分析模式只是对法国大革命的简化,即将这一复杂的革命运动简化为阶级斗争。按照上述分析模式,“资产阶级革命”成了一个环环展开的形而上学的怪物,它不仅扼杀了历史的真实性,还以永恒的名义使之变成一种创建和宣示的地基。但从历史文献资料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来看,法国大革命发生的导火线是“三级会议”的召开。   三、“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及其成果   1789年7月14日,在“三级会议”点燃革命怒火而引发的武装冲突中,在法国人民在资产领导下起来反抗了,他们攻占了巴士底狱,历史教科书便以这天作为革命暴发的起点。革命取得的成果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产生了君主立宪派,并颁布了《人权宣言》。该《宣言》主张;“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二,处死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国,废除了封建君主制。其三,导致“雅各宾派专政”(1793年6月至1794年7月)。直到即热月政变发生后,才结束了雅各宾派的专政统治,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同时,资产阶级与民众的同盟关系也被告解除,以此革命宣告结束。   四、如何看待“法国大革命”   关于看待“法国大革命”,已有许多历史学作出了深刻的见解,而这些历史学家的见解对于我们理解“法国大革命”这一人类重要的历史事件是极这重要的。例如,托克维尔认为:大革命并没有缔造一个新民族,没有打造一个新法兰西,“革命只是规范了,调整了一桩大事业的效果并使之合法化,并非革命就是这事业本身。”革命不过是旧制度社会中起作用倾向的结局和圆满完成,而非对法兰西及法国的一种激进改造。   总之,在古参看来革命的爆发并非由于经济或社会的矛盾。革命的爆发有它的政治动力上的根源:一些以平等和“人民”的名义行使新主权的匿名集团操纵社会并夺取政权。而傅勒则认为:“法国在革命”这场战争中其实是革命联盟之“大势所趋”,无非是想仰赖一种同属资产阶级的、民众的、农民的意识形态凝聚来消除自身的危机;这里面夹杂有旧社会的军事遗风,也有启蒙运动的哲学价值,但由于崇尚新国家和“伟大的民族”,这些东西笼而统之被升华和民主化了,被赋予了一种普世的解放使命。“资产阶级”的概念并不适用于反映这种内部的革命动力,不适用于反映雅各宾主义和革命战争构成的政治文化大浪潮。因为革命不仅仅是一个社会“跳跃”到另一个社会,也是公民社会由于权力危机而突然“敞开”并释放出它所携带的全部话语的一整套方式;革命,乃是一个社会成为它自身历史材料的想象物。   作者简介:吴朝兵,男,贵州凯里学院附属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费朗索瓦·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M].孟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作者单位 贵州凯里学院附属中学)


相关文章

  • 法国写字楼项目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法国写字楼项目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一部分 法国写字楼市场的投资环境研究 第一章 法国宏观经济发展相关指标预测 第一节 法国政局稳定性及治安环境点评 一.法国政局沿革及其未来的政局稳定性点评 二.法国政府效率点评 三.法国社会治安条件点评 ...查看


  • 法国大革命
  •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了解巴黎人民三次起义的时间.成果,理解<人权宣言>和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了解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极盛和覆灭,理解<拿破仑法典>的作用和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二 ...查看


  • 法国大革命 2
  •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说明] 为了更好地从宏大的历史场面中去把握,我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把"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分两方面来讲,组织学生对<人权宣言>进行分析.辩论,这样既有利于 ...查看


  •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学设计
  • 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影响:了解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基本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阅读本课中的有关资料,提高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拿破仑帝 ...查看


  • 第十三课法国大革命
  • 第十三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掌握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通过雅各宾专政,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 ...查看


  •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学设计 1
  • 14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于明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13课,本课包含两个子目,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本课的主线是法国资本主义战胜封 ...查看


  • 二战前夕的法国为什么会奉行绥靖政策
  • 1939年,本是值得法国人纪念的一年.这一年的7月1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就将迎来攻陷巴士底狱的一百五十周年纪念日.这个在1870年普法战争的废墟里建立起来的共和国,不再像法国的前两个共和政权那样没几年就走向覆灭,而是撑过了十九世纪的政治动 ...查看


  • 法国旅游营销策略
  • 作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法国的旅游营销策略值得借鉴. 法国旅游营销策略 文/夏 杨 16 ・话题TOURISMTIM ES专题 一.法国旅游形象及其在国外的定位分析 法国伊普索斯民意调查机构(Ipsos)就法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为问 ...查看


  • 民族自决原则与戴高乐政权的合法性
  • 作者:宋永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7年02期 摘要 二战当中,美国以维护民族自决原则为由,长期拒不承认戴高乐政权的合法性.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维护法国人民的自决权利,实际上,则是企图借此建立一个在战后屈从于美国全球战略的法国政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