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 2.1.2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
第一课时
曾文婷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
1、地理课程标准内容的目标达成解读
(1)从达成目标的行为方式来说: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为“说明”,“运用”为行为条件,“大气的受热过程”为认知的内容,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过程和应用层面,属于认知性目标;
(2)从达成目标的行为层析解读:“说明”属于理解水平,“运用”属于应用水平; (3)从达成目标的行为表达解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用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地理课程标准内容的实现过程解读
这条标准包含的本节知识点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海陆风、山谷风及城市风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在教法上可以采取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通过故事情景、动画演示直观生动展示。除此之外,由于本节知识还可以结合物理等学科进行教学。在学法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在教学程序上,先联系旧知,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然后介绍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最后迁移运用至城市风。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二小节。 地位和作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本节知识既是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复习巩固,又是对其的考察升华,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知识结构
分析内部外部的联系 1、分析内部的联系
(1)知识点间的联系: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应用,和前面讲到的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顺承关系。整节课的安排也是先讲形成过程,再讲应用。
(2)教材表述系统内部的联系:在教材的表述体系上,主要内容是以文字系统和活动系统来体现的,有1段文字和1个活动,总体上说,教材中关于该部分的知识点的内容过少,需要教师自己再添加相应的内容。 2、分析外部联系
该部分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时,要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三、学情分析
认知特点: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在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短时间内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已有经验: 1、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已有生活经验
本节内容生活性很强,许多现象,如夏季海滨地区更凉爽,巴山多夜雨等学生在生活中就可以观察到,学习兴趣较大。但本节内容概念较多,理论性强,教学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分析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能口头表述出来; 2、绘制海陆风、山谷风的示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动画展示,提高空间想象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合作探究精神; 3、通过阅读图文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绘制相关示意图,提高绘图和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认识到地理存在于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与媒体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的形成原理; 2、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了解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媒体:地理教科书、PPT 、导学案
六、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二)教学难点:理解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运用。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
一、海陆风
二、山谷风
三、思考:城市风
九、教学反思
附:学生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2、难点:理解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方法】
1、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的形成原理; 2、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了解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回顾旧知】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过程:地面(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出现( )——产生( )——空气的( )运动——形成( )。 3、形成顺序:先有方向,近地面热空气运动 ,冷空气 运动;后有方向,空气运动从压指向 压。
二、热力环流的示意图
下垫面
【探究新知】
探究一:海陆风——“谁是凶手” 1、完成表格
2、谁是凶手?请说明理由。
3、请在下图中画出海洋与陆地间的热力环流;
探究二:诗话地理——“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
1、请在下图中画出山坡与谷地间的热力环流;
2、请解释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
【拓展延伸】
一、小组合作:城市热岛效应 ——“拯救发烧的城市”
1、请在下图中画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2、我是规划师:你将在A 、B 两地规划建设一个工厂(对大气有污染)和一处绿化带,你会如何选择呢?请说明理由。
城市 郊区
二、个人探究:一起来找茬
此图有什么不合理之处?请说明理由。
三、个人探究:我是规划师
从安全和环保两个方面考虑,工厂和村庄应该如何布局?(注:工厂夜晚不生产)
人教版必修一 2.1.2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
第一课时
曾文婷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
1、地理课程标准内容的目标达成解读
(1)从达成目标的行为方式来说: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为“说明”,“运用”为行为条件,“大气的受热过程”为认知的内容,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过程和应用层面,属于认知性目标;
(2)从达成目标的行为层析解读:“说明”属于理解水平,“运用”属于应用水平; (3)从达成目标的行为表达解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用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地理课程标准内容的实现过程解读
这条标准包含的本节知识点的具体要求是: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海陆风、山谷风及城市风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在教法上可以采取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通过故事情景、动画演示直观生动展示。除此之外,由于本节知识还可以结合物理等学科进行教学。在学法上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在教学程序上,先联系旧知,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然后介绍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最后迁移运用至城市风。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二小节。 地位和作用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本节知识既是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复习巩固,又是对其的考察升华,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知识结构
分析内部外部的联系 1、分析内部的联系
(1)知识点间的联系: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应用,和前面讲到的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顺承关系。整节课的安排也是先讲形成过程,再讲应用。
(2)教材表述系统内部的联系:在教材的表述体系上,主要内容是以文字系统和活动系统来体现的,有1段文字和1个活动,总体上说,教材中关于该部分的知识点的内容过少,需要教师自己再添加相应的内容。 2、分析外部联系
该部分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学习时,要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
三、学情分析
认知特点: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在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短时间内很少能将其与相关的大气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故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进行有效教学。 已有经验: 1、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已有生活经验
本节内容生活性很强,许多现象,如夏季海滨地区更凉爽,巴山多夜雨等学生在生活中就可以观察到,学习兴趣较大。但本节内容概念较多,理论性强,教学时要联系生活实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分析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能口头表述出来; 2、绘制海陆风、山谷风的示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解、动画展示,提高空间想象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合作探究精神; 3、通过阅读图文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绘制相关示意图,提高绘图和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认识到地理存在于生活中。
五、教学方法与媒体
教学方法:
1、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的形成原理; 2、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了解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媒体:地理教科书、PPT 、导学案
六、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二)教学难点:理解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运用。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
一、海陆风
二、山谷风
三、思考:城市风
九、教学反思
附:学生导学案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2、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2、难点:理解热力环流在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方法】
1、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的形成原理; 2、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了解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回顾旧知】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过程:地面(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出现( )——产生( )——空气的( )运动——形成( )。 3、形成顺序:先有方向,近地面热空气运动 ,冷空气 运动;后有方向,空气运动从压指向 压。
二、热力环流的示意图
下垫面
【探究新知】
探究一:海陆风——“谁是凶手” 1、完成表格
2、谁是凶手?请说明理由。
3、请在下图中画出海洋与陆地间的热力环流;
探究二:诗话地理——“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
1、请在下图中画出山坡与谷地间的热力环流;
2、请解释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
【拓展延伸】
一、小组合作:城市热岛效应 ——“拯救发烧的城市”
1、请在下图中画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2、我是规划师:你将在A 、B 两地规划建设一个工厂(对大气有污染)和一处绿化带,你会如何选择呢?请说明理由。
城市 郊区
二、个人探究:一起来找茬
此图有什么不合理之处?请说明理由。
三、个人探究:我是规划师
从安全和环保两个方面考虑,工厂和村庄应该如何布局?(注:工厂夜晚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