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杂志的写作方法的对比
《Nature》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都是天体物理方向的顶尖级期刊,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两种期刊的投稿指南,为了能够更好的被接收,下面将对他们的写作手法进行一下对比。
《Nature》杂志的主要论文格式是“来信”(Letters to Nature)和“文章”(Articles),而我所挑选的这篇文章Krumholz & McKee. (2008)是“来信”(Letters to Nature)格式。这种格式的论文是较短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集中反映某一重要发现,它的重要性意味着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会对其感兴趣。而我们所选择的这篇文章的长度为《Nature》杂志的3个页面,。论文以一个220个单词的自然段开头,标明了所有必要的参考文献。这种格式的文章的读者对象是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因而其专业名词都在文章中详细地标了出来,并做了解释。
下面将对Krumholz & McKee. (2008)的标题、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篇文章的各个首段没有各自的副标题。
标题 (A minimum column density of 1 g cm-2 for massive star formation)非常的简短,包含空格在内共63个字符,并且字母的大小写。
正文 Krumholz & McKee. (2008)的正文部分共2.5个页面,短小精悍。其中正文的第一段为文章的摘要部分,但是没有关键词,也没有标明“abstract”一词。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模型,然后进行分析计算,成图,最后得出结果,并进行讨论。文章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参考文献 (1) 当在正文中引用时,参考文献编号采用了上标形式,例如(associated with massive star clusters6–9,(2)参考文献没有超过30条,(3) 所有作者都应包括在参考文献列表中,除非作者人数超过5个,在这种情况下,只列第一个作者,其他作者用“et al.”来省略,(4) 作者姓名的排列方式是:姓在前,姓后为一个逗号和名字的首字母缩写,(5) 所引用的全部文章的标题都要求列出。例如(1. Larson, R. B. Thermal physics, cloud geometry and the stellar initial mass function. Mon. Not. R. Astron. Soc. 359, 211–222 (2005).)
致谢 篇幅较短,其位置在参考文献列表之后。
作者信息 在文章的最后面标明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杂志天体物理方面的专业期刊,由于专业性极其强,其阅读对象主要是天体物理方向圈内的专业人士。
我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杂志中选择的一篇文章为Hunter et al. (2008),文章的整体结构严谨且鲜明,主要分为title,abstract,introduction,observations,results,discussion,conclusions,references等,文章的长度为18页。
然后,我将对此一一的详细描述。
文章的左上角标明了文章的出处,卷宗号等信息,文章的标题都为大写形式的。
标题 (SUBARCSECOND SUBMILLIMETER IMAGING OF THE ULTRACOMPACT H ii REGION G5.89-0.39)共68个字符,简洁明了。标题的下面为作者的姓名,名在后,姓在前且缩写为首字母,姓名的由上面的数字链接到首页的左下角,为作者的单位和联系方式。
摘要 简要描述了前人所做的工作,之后再扼要的阐述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摘要的后面附有关键词,例如,Subject headinggs: H ii regions — infrared: stars — ISM: individual (W28 A2, G5.89-0.39, IRAS 17574_2403) —stars: formation — submillimeter — techniques:
interferometric
INTRODUCTION 在这一部分,作者详细的叙述了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中的研究背景,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稍作了分析。
正文 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作者在此应用多种观测手段得到了大量的数据,用列表的形式放到了文章中,并且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还对这些数据用图片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了,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作者观测结果,图片的像素很大,放大多倍后可以清楚的看到各种成分的特征。
致谢 在征文的末尾是作者的致谢的内容。
文献 文献的写作手法与前一篇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篇文章中,例如,
Argon, A. L., Reid, M. J., & Menten, K. M. 2003, ApJ, 593, 925
Ball, R., Arens, J. F., Jernigan, J. G., Keto, E., & Meixner, M. M. 1992, ApJ, 389, 616
姓在前名在后且缩写为首字母,文献的整体排序为字母表顺序,在正文中出现参考文献是的引用方式为*** et al. (1999)。
Reference
Hunter, T. R., Brogan, C. L., Indebetouw, R., & Cyganowsk, C. J. 2008, AJ,680, 1271 Krumholz, M. R., & McKee, C. F. 2008, Nature, 451, 1082
《Nature》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杂志的写作方法的对比
《Nature》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都是天体物理方向的顶尖级期刊,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两种期刊的投稿指南,为了能够更好的被接收,下面将对他们的写作手法进行一下对比。
《Nature》杂志的主要论文格式是“来信”(Letters to Nature)和“文章”(Articles),而我所挑选的这篇文章Krumholz & McKee. (2008)是“来信”(Letters to Nature)格式。这种格式的论文是较短的原始研究工作报告,集中反映某一重要发现,它的重要性意味着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也会对其感兴趣。而我们所选择的这篇文章的长度为《Nature》杂志的3个页面,。论文以一个220个单词的自然段开头,标明了所有必要的参考文献。这种格式的文章的读者对象是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因而其专业名词都在文章中详细地标了出来,并做了解释。
下面将对Krumholz & McKee. (2008)的标题、正文、参考文献、致谢等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篇文章的各个首段没有各自的副标题。
标题 (A minimum column density of 1 g cm-2 for massive star formation)非常的简短,包含空格在内共63个字符,并且字母的大小写。
正文 Krumholz & McKee. (2008)的正文部分共2.5个页面,短小精悍。其中正文的第一段为文章的摘要部分,但是没有关键词,也没有标明“abstract”一词。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个模型,然后进行分析计算,成图,最后得出结果,并进行讨论。文章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参考文献 (1) 当在正文中引用时,参考文献编号采用了上标形式,例如(associated with massive star clusters6–9,(2)参考文献没有超过30条,(3) 所有作者都应包括在参考文献列表中,除非作者人数超过5个,在这种情况下,只列第一个作者,其他作者用“et al.”来省略,(4) 作者姓名的排列方式是:姓在前,姓后为一个逗号和名字的首字母缩写,(5) 所引用的全部文章的标题都要求列出。例如(1. Larson, R. B. Thermal physics, cloud geometry and the stellar initial mass function. Mon. Not. R. Astron. Soc. 359, 211–222 (2005).)
致谢 篇幅较短,其位置在参考文献列表之后。
作者信息 在文章的最后面标明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杂志天体物理方面的专业期刊,由于专业性极其强,其阅读对象主要是天体物理方向圈内的专业人士。
我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杂志中选择的一篇文章为Hunter et al. (2008),文章的整体结构严谨且鲜明,主要分为title,abstract,introduction,observations,results,discussion,conclusions,references等,文章的长度为18页。
然后,我将对此一一的详细描述。
文章的左上角标明了文章的出处,卷宗号等信息,文章的标题都为大写形式的。
标题 (SUBARCSECOND SUBMILLIMETER IMAGING OF THE ULTRACOMPACT H ii REGION G5.89-0.39)共68个字符,简洁明了。标题的下面为作者的姓名,名在后,姓在前且缩写为首字母,姓名的由上面的数字链接到首页的左下角,为作者的单位和联系方式。
摘要 简要描述了前人所做的工作,之后再扼要的阐述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摘要的后面附有关键词,例如,Subject headinggs: H ii regions — infrared: stars — ISM: individual (W28 A2, G5.89-0.39, IRAS 17574_2403) —stars: formation — submillimeter — techniques:
interferometric
INTRODUCTION 在这一部分,作者详细的叙述了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中的研究背景,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然后稍作了分析。
正文 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作者在此应用多种观测手段得到了大量的数据,用列表的形式放到了文章中,并且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还对这些数据用图片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了,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作者观测结果,图片的像素很大,放大多倍后可以清楚的看到各种成分的特征。
致谢 在征文的末尾是作者的致谢的内容。
文献 文献的写作手法与前一篇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在这篇文章中,例如,
Argon, A. L., Reid, M. J., & Menten, K. M. 2003, ApJ, 593, 925
Ball, R., Arens, J. F., Jernigan, J. G., Keto, E., & Meixner, M. M. 1992, ApJ, 389, 616
姓在前名在后且缩写为首字母,文献的整体排序为字母表顺序,在正文中出现参考文献是的引用方式为*** et al. (1999)。
Reference
Hunter, T. R., Brogan, C. L., Indebetouw, R., & Cyganowsk, C. J. 2008, AJ,680, 1271 Krumholz, M. R., & McKee, C. F. 2008, Nature, 451, 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