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与此同时,出口贸易中也存在着出口商品多为附加值较小的低技术的产品和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仍占较大比重等问题。为此,一方面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提高“三个比重”,即尽快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占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软件、文化和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另一方面要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和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产品出口。加强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相结合,不断提升传统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出口竞争力。同时把扶持自主品牌特别高科技自主品牌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出口商品群。
转变利用外资方式的重点是发挥好外资在产业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借助外资促进各产业以技术为重点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统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另一方面借助外资促进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服务业总体水平较为落后,扩大服务业开放,吸收外商投资,有利于引进新的服务业态、管理方式,培养服务业管理人才,并随着人才流动,向本土服务企业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我国服务业出口竞争力、解决中高层次劳动就业和扩大服务出口,要高度重视并加以发展。
要树立新型对外经济合作观念,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既努力争取和维护我国正当权益,又妥善处理同其他国家的利益关系尽量减少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摩擦。当前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外部需求依然疲软,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继续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到扩大国内需求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或放弃外需。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内需和外需都是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一味地强调内需为主,而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不到位,一旦出口持续下降幅度过大,必然导致企业停产倒闭增多、失业人员增加等经济和社会问题。
从本质上讲,内需与外需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内需的快速增长为扩大外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市场和生产的扩大,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创造条件;国内研发和技术设备投资的增加,可以带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提高,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另一方面,外需可以直接带动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的增加。出口可以直接带动就业,提高居民的收入,拉动国内消费;外需扩大形成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降低中、高档消费品价格,促进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外需作为最终需求,对相关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投资需求具有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制成品出口增加形成的技术外溢效应,可以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要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择,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提高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比如外商投资企业的创新,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部分,其
技术溢出将有利于增强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未来吸收外资,要把提高外资项目的技术水平与溢出效应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发挥好外资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经济外向程度高和资金、人才、技术、区位、配套能力等方面优势,率先实现利用外资由“量”到“质”的转变。同时明确不同的区域定位,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全国逐步取消外资优惠政策的过程中,适当保持中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降低吸引外资付出的成本,防止负面作用。控制引资的政策成本,控制引资的土地、资源与环境成本,控制招商引资的直接成本,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降低招商成本。 四、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竞争新优势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第一,积极开展跨国并购。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全球整合资源链,树立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打入国际主流市场。以企业为主体,全面提升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水平;加强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推动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延伸,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从“绿地投资”为主向“绿地”和“并购”多种投资方式并举转变。第二,加强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动在资源富集地区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农业项目综合开发和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供应保障。第三,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可以有效释放我国已经形成的充足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要继续推进我国已启动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从政策、资金、配套服务等方面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第四,继续推动对外间接投资。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资渠道,逐步形成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的对外间接投资格局。继续促进中资境外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向投资办厂带动跨国
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发展。 五、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随着我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外部因素进一步增多,风险进一步加大。例如,我国能源进口大幅度增加,能源消费的对外依赖程度持续上升。近年来外贸依存度最高时段已经达到70%以上 ,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必然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外商直接投资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外资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竞争力,改善国家经济安全。但是,如果管理失当,则可能出现外资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对战略行业的控制等风险,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如何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一方面要通过上面提到的措施,全面提高企业、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特别是增强作为经济血脉的金融业的整体实力,以此打牢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基础;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规避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走势,对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早发现、早研究、早采取措施。要建立健全国内市场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加强对商品进出口、资本跨境流动的监测。强化对各种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金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内市场广阔、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促进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为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与此同时,出口贸易中也存在着出口商品多为附加值较小的低技术的产品和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仍占较大比重等问题。为此,一方面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提高“三个比重”,即尽快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占比。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软件、文化和中医药等重点领域服务出口。另一方面要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和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产品出口。加强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相结合,不断提升传统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出口竞争力。同时把扶持自主品牌特别高科技自主品牌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核心环节。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出口商品群。
转变利用外资方式的重点是发挥好外资在产业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借助外资促进各产业以技术为重点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统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另一方面借助外资促进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我国服务业总体水平较为落后,扩大服务业开放,吸收外商投资,有利于引进新的服务业态、管理方式,培养服务业管理人才,并随着人才流动,向本土服务企业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服务外包有利于提高我国服务业出口竞争力、解决中高层次劳动就业和扩大服务出口,要高度重视并加以发展。
要树立新型对外经济合作观念,坚持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既努力争取和维护我国正当权益,又妥善处理同其他国家的利益关系尽量减少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摩擦。当前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外部需求依然疲软,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继续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到扩大国内需求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忽视或放弃外需。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内需和外需都是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一味地强调内需为主,而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不到位,一旦出口持续下降幅度过大,必然导致企业停产倒闭增多、失业人员增加等经济和社会问题。
从本质上讲,内需与外需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内需的快速增长为扩大外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市场和生产的扩大,可以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进一步扩大出口创造条件;国内研发和技术设备投资的增加,可以带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提高,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另一方面,外需可以直接带动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的增加。出口可以直接带动就业,提高居民的收入,拉动国内消费;外需扩大形成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效应,有利于降低中、高档消费品价格,促进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外需作为最终需求,对相关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投资需求具有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制成品出口增加形成的技术外溢效应,可以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要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择,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
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一方面要尽可能地提高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比如外商投资企业的创新,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部分,其
技术溢出将有利于增强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未来吸收外资,要把提高外资项目的技术水平与溢出效应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发挥好外资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经济外向程度高和资金、人才、技术、区位、配套能力等方面优势,率先实现利用外资由“量”到“质”的转变。同时明确不同的区域定位,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全国逐步取消外资优惠政策的过程中,适当保持中西部地区的政策优势。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降低吸引外资付出的成本,防止负面作用。控制引资的政策成本,控制引资的土地、资源与环境成本,控制招商引资的直接成本,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降低招商成本。 四、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竞争新优势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第一,积极开展跨国并购。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全球整合资源链,树立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打入国际主流市场。以企业为主体,全面提升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水平;加强海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推动从生产制造向研发和市场营销环节延伸,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从“绿地投资”为主向“绿地”和“并购”多种投资方式并举转变。第二,加强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动在资源富集地区进行能源资源开发、农业项目综合开发和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资源供应保障。第三,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可以有效释放我国已经形成的充足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要继续推进我国已启动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建设,从政策、资金、配套服务等方面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第四,继续推动对外间接投资。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等方式,拓展境外投资渠道,逐步形成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的对外间接投资格局。继续促进中资境外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向投资办厂带动跨国
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发展。 五、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随着我国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外部因素进一步增多,风险进一步加大。例如,我国能源进口大幅度增加,能源消费的对外依赖程度持续上升。近年来外贸依存度最高时段已经达到70%以上 ,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必然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外商直接投资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外资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竞争力,改善国家经济安全。但是,如果管理失当,则可能出现外资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对战略行业的控制等风险,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如何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一方面要通过上面提到的措施,全面提高企业、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特别是增强作为经济血脉的金融业的整体实力,以此打牢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基础;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提高规避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能力。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走势,对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早发现、早研究、早采取措施。要建立健全国内市场运行监控体系和国际收支预警机制,加强对商品进出口、资本跨境流动的监测。强化对各种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金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利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内市场广阔、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有利条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促进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为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