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尊重本质上是自我尊重"?

为什么说“尊重本质上是自我尊重”?

2013-06-17 09:29 来源:北京日报 有11人参与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李德顺

原标题:谈“尊重”

尊重是基于一种理性的价值意识,是基于对价值、价值关系的一种科学的理解而形成的一种理性价值意识。我们讲的尊重是每一个人,他承认自己和别人一样有平等的生活发展的权利和责任,立足于从这一点出发去理解和承认其他人有同样的、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责任。 从国家社会高度上理解的公平正义,落实到个人的思想品德上,就意味着人要有自尊自重、相互尊重的品格,所以“尊重”是一个有大背景的观念。

可以结合价值和价值观的特点来理解尊重

尊重是基于一种理性的价值意识,是基于对价值、价值关系的一种科学理解而形成的一种理性价值意识。尊重本身就是讲价值的。尊重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是一种科学知识,它是基于我们对价值现象普遍特征、普遍本性的理解而选择的一种追求。

价值是主体性的,那么,我们作为主体看待一切事物的价值的时候,就要有尊重的态度——对自然界、对世界、对事物。对事物的尊重,是基于我们对事物的本性,事物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是对这点的承认和了解。世界上的事物是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按照我们的想象去存在和发展的。我们要和它打交道,我们就要承认它有自己的规律,有

自己的本性。我们只能认真去了解、把握、服从它的规律和本性,这样,我们才能和它友好相处。这就是对自然、对世界、对宇宙尊重的来源。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我们和它之间的和谐的、合理的、有益的各种关系状态。

为什么说“尊重本质上是自我尊重”

尊重更在于人的自我尊重。人的自我尊重其实就是一种比较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就是人作为主体,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觉悟。我们作为主体的时候,有权按照我们自己的需要和尺度去做事,因此,我们也有责任承担自己行为的全部后果。这就叫权利和责任统一。自我尊重是对自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的一种自觉。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就是在平等基础上,主体之间的互相承认、互相理解、互相关照。尊重和尊敬的区别。尊重和尊敬、敬畏是不一样、有区别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尊敬和敬畏,但是没有尊重。尊重的本意在人和人之间是一种平等意识,而尊敬是“下”对“上”的一种态度,是以等级为前提形成的。这是在等级差别基础上形成的。

费孝通先生研究过中国文化,叫“差序格局”,说咱们中国人看别人,都不是平等地、独立地看每个人。人和人之间,如果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平等,那就谈不上基于平等的尊重。人治社会里,就是一个圈子一个圈子的行为规则。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叫贵贱亲疏。特别讲究私人之间亲疏,不懂尊重。一般人说,我凭什么尊敬他呀,一定是因为他比我强、比我地位高、比我有劲,能压着我,我才尊敬他。你不压着我,

我凭什么尊敬你呀。不把每个人都看做是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而把每个人都看做是某一个等级上的附属品,那就形不成普遍的 为什么说“尊重本质上是自我尊重”?我认为,一个人怎样对待别人,实际上就是他怎样对待自己的一种投射、一种反映。如果一个人看待自己,我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我就过自己应该过的日子,我这样就有理由、有权利值得尊重。那么,我看见其他每一个和我一样的人,尽管他没有当什么官,没什么权势,也和我一样都是值得尊重的。如果非得要他有权、他有钱、他立了大功等,我才尊敬他;那么反过来看自己,认为我有权有钱时就应该享受尊敬,那么没有这些时,我就矮人三分了。用这样的尺度来看人看自己,互相之间就达不到真诚的尊重,而只能追名逐利,势利心态就会出现。

传统的理念,是儒家讲的“尊尊亲亲”、“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代表了过去封闭的农耕社会的观念和态度。这种尊敬建立在各种各样等级差别基础上,这样的尊敬观念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尊重。我们讲的尊重是每一个人,他承认自己和别人一样有平等的生活发展的权利和责任,立足于从这一点出发去理解和承认其他人有同样的、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在平等的观念上,才能真正实现相互之间的尊重,真诚的、不掩饰、不做作的那样一种尊重。 把尊重理解成敬畏,这并不是一种平等, 不是一种主体的意识

尊重和敬畏的区别。敬畏是宗教神秘主义的一种理念,它也不是让人和世界平常亲近,而且是让人和神,人和宇宙之间保持畏服。敬畏不但有“敬”,还有“畏”。古人讲敬天畏命,畏天命、畏君子、畏大人。现在也有人讲要倡导敬畏意识,认为人要什么恐惧都没有,就得变坏;要想让人们变好不变坏,就得在人

们心中埋下点恐惧的种子,让他有所顾忌、有所害怕才行。但是,我们要保护环境,就非得加上“畏”字,让人怕才去保护吗?我说,我们之所以要保护环境,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环境和我们是一体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不是要怕什么,不要把环境和冥冥之中的某种天意、某种人类不可抗拒的、不可预测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联系起来。

把尊重理解成敬畏,这并不是一种平等,不是一种主体的意识。为什么怕?怕谁?怕什么?人当然是有怕的,但这个怕是在自己认识、探索、实践过程当中,对自己行使权利后果的一种责任感。我认为,应该把它变成一种责任感而不是一种恐惧。那种宗教化的恐惧,就是暗示给你造成某种神。凡是这种把人导向马克思所反对的神秘主义方面去,千方百计压制人、束缚人的观念,我认为都和我们所说的尊重相违背。

尊重就是真正承认人的权利和责任,人们平等地承认人们的权利和责任,并且承担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所以,这样一种和尊敬不同,和敬畏不同的尊重的理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看起来是非常超前的,其实不过是一种自觉而已。从理论上看,我们现在的人、以后的人,大家当然都应该站直了活着,自己自立活着,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用自己的肩膀担责任。应该是这样活着。但是实际上,多少年来我们不会这样活着。一些人还不太懂尊重,往往既不尊重自己,也不会尊重别人。现在不只是我们,从联合国开始,已经开始倡导尊重理念。但是,从开始倡导到能够实现,这个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大的。尊重既涉及社会体系,又跟个人的思想修养相关。达到尊重,懂得尊重,这是一种新的境界,需要有新的面貌。目前,我们正在创造这样的条件,开始让人活得有点自由,有点尊严,有点

体面,开始朝着这个路上走。现在的社会条件有利于我们培养有尊严的个人。咱们从中小学教育开始,不断地加强尊重意识宣传、教育,非常有意义。

为什么说“尊重本质上是自我尊重”?

2013-06-17 09:29 来源:北京日报 有11人参与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李德顺

原标题:谈“尊重”

尊重是基于一种理性的价值意识,是基于对价值、价值关系的一种科学的理解而形成的一种理性价值意识。我们讲的尊重是每一个人,他承认自己和别人一样有平等的生活发展的权利和责任,立足于从这一点出发去理解和承认其他人有同样的、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责任。 从国家社会高度上理解的公平正义,落实到个人的思想品德上,就意味着人要有自尊自重、相互尊重的品格,所以“尊重”是一个有大背景的观念。

可以结合价值和价值观的特点来理解尊重

尊重是基于一种理性的价值意识,是基于对价值、价值关系的一种科学理解而形成的一种理性价值意识。尊重本身就是讲价值的。尊重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不是一种科学知识,它是基于我们对价值现象普遍特征、普遍本性的理解而选择的一种追求。

价值是主体性的,那么,我们作为主体看待一切事物的价值的时候,就要有尊重的态度——对自然界、对世界、对事物。对事物的尊重,是基于我们对事物的本性,事物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是对这点的承认和了解。世界上的事物是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按照我们的想象去存在和发展的。我们要和它打交道,我们就要承认它有自己的规律,有

自己的本性。我们只能认真去了解、把握、服从它的规律和本性,这样,我们才能和它友好相处。这就是对自然、对世界、对宇宙尊重的来源。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我们和它之间的和谐的、合理的、有益的各种关系状态。

为什么说“尊重本质上是自我尊重”

尊重更在于人的自我尊重。人的自我尊重其实就是一种比较自觉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就是人作为主体,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觉悟。我们作为主体的时候,有权按照我们自己的需要和尺度去做事,因此,我们也有责任承担自己行为的全部后果。这就叫权利和责任统一。自我尊重是对自己权利和责任的统一的一种自觉。人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就是在平等基础上,主体之间的互相承认、互相理解、互相关照。尊重和尊敬的区别。尊重和尊敬、敬畏是不一样、有区别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尊敬和敬畏,但是没有尊重。尊重的本意在人和人之间是一种平等意识,而尊敬是“下”对“上”的一种态度,是以等级为前提形成的。这是在等级差别基础上形成的。

费孝通先生研究过中国文化,叫“差序格局”,说咱们中国人看别人,都不是平等地、独立地看每个人。人和人之间,如果不是每个人都一样的平等,那就谈不上基于平等的尊重。人治社会里,就是一个圈子一个圈子的行为规则。人和人是不平等的,叫贵贱亲疏。特别讲究私人之间亲疏,不懂尊重。一般人说,我凭什么尊敬他呀,一定是因为他比我强、比我地位高、比我有劲,能压着我,我才尊敬他。你不压着我,

我凭什么尊敬你呀。不把每个人都看做是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而把每个人都看做是某一个等级上的附属品,那就形不成普遍的 为什么说“尊重本质上是自我尊重”?我认为,一个人怎样对待别人,实际上就是他怎样对待自己的一种投射、一种反映。如果一个人看待自己,我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我就过自己应该过的日子,我这样就有理由、有权利值得尊重。那么,我看见其他每一个和我一样的人,尽管他没有当什么官,没什么权势,也和我一样都是值得尊重的。如果非得要他有权、他有钱、他立了大功等,我才尊敬他;那么反过来看自己,认为我有权有钱时就应该享受尊敬,那么没有这些时,我就矮人三分了。用这样的尺度来看人看自己,互相之间就达不到真诚的尊重,而只能追名逐利,势利心态就会出现。

传统的理念,是儒家讲的“尊尊亲亲”、“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代表了过去封闭的农耕社会的观念和态度。这种尊敬建立在各种各样等级差别基础上,这样的尊敬观念不是我们现在讲的尊重。我们讲的尊重是每一个人,他承认自己和别人一样有平等的生活发展的权利和责任,立足于从这一点出发去理解和承认其他人有同样的、平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在平等的观念上,才能真正实现相互之间的尊重,真诚的、不掩饰、不做作的那样一种尊重。 把尊重理解成敬畏,这并不是一种平等, 不是一种主体的意识

尊重和敬畏的区别。敬畏是宗教神秘主义的一种理念,它也不是让人和世界平常亲近,而且是让人和神,人和宇宙之间保持畏服。敬畏不但有“敬”,还有“畏”。古人讲敬天畏命,畏天命、畏君子、畏大人。现在也有人讲要倡导敬畏意识,认为人要什么恐惧都没有,就得变坏;要想让人们变好不变坏,就得在人

们心中埋下点恐惧的种子,让他有所顾忌、有所害怕才行。但是,我们要保护环境,就非得加上“畏”字,让人怕才去保护吗?我说,我们之所以要保护环境,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环境和我们是一体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不是要怕什么,不要把环境和冥冥之中的某种天意、某种人类不可抗拒的、不可预测的某种神秘的东西联系起来。

把尊重理解成敬畏,这并不是一种平等,不是一种主体的意识。为什么怕?怕谁?怕什么?人当然是有怕的,但这个怕是在自己认识、探索、实践过程当中,对自己行使权利后果的一种责任感。我认为,应该把它变成一种责任感而不是一种恐惧。那种宗教化的恐惧,就是暗示给你造成某种神。凡是这种把人导向马克思所反对的神秘主义方面去,千方百计压制人、束缚人的观念,我认为都和我们所说的尊重相违背。

尊重就是真正承认人的权利和责任,人们平等地承认人们的权利和责任,并且承担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所以,这样一种和尊敬不同,和敬畏不同的尊重的理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看起来是非常超前的,其实不过是一种自觉而已。从理论上看,我们现在的人、以后的人,大家当然都应该站直了活着,自己自立活着,用自己的脑子想问题,用自己的肩膀担责任。应该是这样活着。但是实际上,多少年来我们不会这样活着。一些人还不太懂尊重,往往既不尊重自己,也不会尊重别人。现在不只是我们,从联合国开始,已经开始倡导尊重理念。但是,从开始倡导到能够实现,这个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大的。尊重既涉及社会体系,又跟个人的思想修养相关。达到尊重,懂得尊重,这是一种新的境界,需要有新的面貌。目前,我们正在创造这样的条件,开始让人活得有点自由,有点尊严,有点

体面,开始朝着这个路上走。现在的社会条件有利于我们培养有尊严的个人。咱们从中小学教育开始,不断地加强尊重意识宣传、教育,非常有意义。


相关文章

  • 尊重自己的感觉--[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转)
  • 梦的衣裳个人图书馆 这是我一个朋友写的关于<挪威的森林>的读后感,非常喜欢,与大家分享. 而且,我正好认识几个朋友,都曾是超级好孩子--像直子姐姐那样的好孩子,现在均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他们有帮助. ------ ...查看


  •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学习
  •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庭学习 中国的家庭教育迫切需要科学的介入,要提高儿童的成长水平,首先就要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使教育者先受教育. 现在的家庭十个中有九个充满这样的烦恼:孩子迷恋看电视.上网.这已成为父母的一大心病和难题,您有什么好办法来帮助 ...查看


  • 试论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个体的道德需要
  • 论文关键词:个体道德需要 马斯洛 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超越性需要 论文摘要:本文从马斯洛人的需要理论来探讨道德需要与个体各个需要层次的密切关系,从而说明关爱.利他.真诚等各种美德不仅是社会的强制性道德要求,而且与人的各个层次 ...查看


  • 浅谈弗洛姆"爱的要素"
  • 摘要:<爱的艺术>是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的著作,在本书里,弗洛姆将"爱"视为需要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的艺术,并通过对爱的理论.爱的实践和当代西方社会中的爱与爱的溃散进行分析,引导人们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弗洛 ...查看


  •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 ...查看


  • 论文发表[校训唤起对生命的热爱]
  • 校训唤起对生命的热爱 同济大学朱丹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校训是学校历史传统的积淀和凝聚,是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是学校文化的写照,是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校训的真正意义在于唤起学生对生命尊重和热爱,从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塑造高尚 ...查看


  • 规律客观性
  • 最佳答案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蔑视规律,违背规律,必然遭到失败.我们应当吸取"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的教训,不夸大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查看


  • 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
  • 教育观: 教育观:即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的看法和态度: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 ...查看


  •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职业理念"考点归纳
  • <综合素质>之"职业理念"知识点 季中强 1. 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得基本要求 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