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花会 - 作用和效益 (一)提升了洛阳形象。牡丹花会是宣传洛阳的最好载体。每年花会的开幕式和庆典晚会等重要活动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连续播放,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花会期间,洛阳市广泛邀请中外记者对花会进行深层次报道,特别是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香港文汇报、凤凰卫视中文台、美洲东方卫视台等中外知名媒体对洛阳和牡丹花会的全方位宣传报道,大大提高了洛阳在国内外的影响。近年来,洛阳市还紧紧抓住评选国花的机遇,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牡丹宣传活动。拍摄了电视艺术片《中国牡丹》,精心制作了电视专题片《牡丹情》并在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播放,使海内外对牡丹和洛阳有了更多的了解。牡丹知名度的提高,对办好牡丹花会、树立洛阳形象、扩大海内外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古都的形象使者,洛阳牡丹在英、美、法、德、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生根开花;以花为媒,古都洛阳先后同日本、法国、保加利亚、美国、韩国等国家的一些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二)加快了牡丹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牡丹发展战略,由市政府贴息扶持扩大种植面积,加快牡丹商品化产业化步伐,在近郊农村扶持牡丹发展;同时还积极发挥数十家牡丹生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扶持农户发展观赏型、商品型牡丹。在规模化种植的同时,还加大了对牡丹的科技开发力度,现在已经开发出近百个新品种,并且成功完成了让牡丹四季开花的技术研究。目前,该市已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基因库,牡丹品种发展到了千余个;全市牡丹基地90处,牡丹种植面积近2万亩;商品牡丹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国色天香的牡丹已从“以花为媒”走出来,自己登台唱戏了,成为花会的主角。
(三)促进了招商引资。为确保经贸这台大戏唱得园满,取得实效,洛阳市政府对每年的花会工作都提前布置,早作安排。每年上半年,市政府就动员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及相关企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时筛选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见效快、收益稳定的项目,通过各种渠道对外发布,在与外商取得联系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一步加强了解,做到对来年牡丹花会签约项目心中有数;经贸委、商业局组织境内企业,花会期间举办专题展销活动;农工委、科技局、文化局、体育局、供销社、房地产管理局、等部门,都根据自己的职能,分别组织相应的博览会和专题展销活动,很好地烘托了花会的节日气氛,使整个花会期间的经贸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气氛热烈,受到与会宾客和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通过举办牡丹花会,更加激发了洛阳人民对牡丹以及洛阳的热爱,大大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和加快发展意识。
(四)带动了城市建设。举办花会以来,洛阳每年都要集中力量完成一批“花会工程”。多年来,洛阳市把花会工程同创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相结合,在搞好市容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
先后建设了飞机场,改扩建了火车站,完成了一大批路桥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网络和各县市快速通道已经形成,对外开放设施进一步完善,洛浦公园等一大批深受欢迎的公园、绿地、水面、广场及群众休闲娱乐场所已成为城市的明珠和绿色项链。牡丹桥、牡丹大道、牡丹广场、牡丹大酒店、牡丹城宾馆等一批以牡丹为标志的建筑物,
纷纷在牡丹花会中应运而生,不仅突出了洛阳牡丹文化的内涵,而且增添了新的城市景观。所有目睹洛阳巨变的人们无不赞叹:如今的洛阳山青、水美、地绿、路畅,处处透出现代化都市的勃勃生机。
(五)拉动了旅游产业。为加快发展旅游业,洛阳市投入大量资金,以办好花会为龙头,在进一步改善龙门、白马寺、关林、汉光武帝陵等原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新建了古墓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千唐志斋、都城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开发了小浪底、万山湖、白云山、老君山、花果山、青要山、西泰山、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神灵寨、陆浑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风光旅游点,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多条旅游热线。近年来共在城市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了100多亿元,改造、提升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景区。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唐三彩、牡丹书画、牡丹花会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开发步伐加快,旅游服务机构和设施进一步完善。牡丹花会的举办,吸引大量外地游客来洛观赏游览,使旅游业成为洛阳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特别是2001年以来,洛阳旅游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占GDP的比重由不足1%跃升到13%以上。洛阳已成为中国20个黄金旅游城市和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热点地区。通过举办节会活动,有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前26届花会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00余万人次,2005年洛阳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00万人次,其中牡丹花会和河洛文化旅游节的游客数量分别达到688万人次和410万人次,占全年游客总数的52.3%;2008年洛阳全市旅游总收入100.32亿元,其中牡丹花会和河洛文化旅游节的收入分别达到25亿和20.7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45.6%,旅游业已成为我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六)繁荣了文化事业。通过举办节会活动,有力促进了洛阳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几乎每个节会活动都要举办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同时我们创作了一大批牡丹歌曲、牡丹舞蹈,该市在大型节会期间举办《同一首歌》、《欢聚一堂》、《牡丹盛开迎奥运》等大型庆典晚会,走出了一条由专家指导、完全由洛阳自筹承办的成功道路。
(七)惠及了人民群众。洛阳市节会活动的一个根本办会目标,就是坚持以民为本,强调把节会办成洛阳人民和广大游客的盛大节日,做到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教、热衷参与,深受社会各界的普遍称赞。
洛阳牡丹花会 - 成功启示
(一)科学决策是前提。大自然对洛阳的厚爱、历史赋予牡丹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改革开放大潮的澎湃之势,成功地催育了长盛不衰的洛阳牡丹花会。由于洛阳市历届领导班子勇于创新,善于谋断,一以贯之高度重视,加之决策符合实际,找准了本地区潜在的和独特的优势,并将其最大限度发掘,从而使洛阳牡丹花会长盛不衰有了可靠的前提。
(二)政府主导是关键。市委、市政府对牡丹花会十分重视,每年都成立由省政府领导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担任名誉主任,市长担任主任,有关副书记和常委、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的规格很高的洛阳牡丹花会组织委员会,为花会成功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市政府始终坚持以“花会搭台、经贸旅游唱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洛阳搭台、全省唱戏,广泛参与、群众受益”为办会方针;紧紧围绕“把牡丹花会办成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展引会、招团引游的平台,市民和游客的节日”的办会目标;将举办花会与创建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有机结合起来,以会促创,以会兴市,不断提升花会品牌形象,搭建好经济发展的舞台,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较好发挥了政府在办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三)解放思想是源泉。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源泉,也是办好牡丹花会必不可少的动力。洛阳牡丹花会长盛不衰的关键,就在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洛阳牡丹花会 - 作用和效益 (一)提升了洛阳形象。牡丹花会是宣传洛阳的最好载体。每年花会的开幕式和庆典晚会等重要活动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连续播放,产生了巨大的宣传效应。花会期间,洛阳市广泛邀请中外记者对花会进行深层次报道,特别是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香港文汇报、凤凰卫视中文台、美洲东方卫视台等中外知名媒体对洛阳和牡丹花会的全方位宣传报道,大大提高了洛阳在国内外的影响。近年来,洛阳市还紧紧抓住评选国花的机遇,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的牡丹宣传活动。拍摄了电视艺术片《中国牡丹》,精心制作了电视专题片《牡丹情》并在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播放,使海内外对牡丹和洛阳有了更多的了解。牡丹知名度的提高,对办好牡丹花会、树立洛阳形象、扩大海内外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古都的形象使者,洛阳牡丹在英、美、法、德、澳大利亚、荷兰、比利时、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生根开花;以花为媒,古都洛阳先后同日本、法国、保加利亚、美国、韩国等国家的一些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二)加快了牡丹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牡丹发展战略,由市政府贴息扶持扩大种植面积,加快牡丹商品化产业化步伐,在近郊农村扶持牡丹发展;同时还积极发挥数十家牡丹生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扶持农户发展观赏型、商品型牡丹。在规模化种植的同时,还加大了对牡丹的科技开发力度,现在已经开发出近百个新品种,并且成功完成了让牡丹四季开花的技术研究。目前,该市已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基因库,牡丹品种发展到了千余个;全市牡丹基地90处,牡丹种植面积近2万亩;商品牡丹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国色天香的牡丹已从“以花为媒”走出来,自己登台唱戏了,成为花会的主角。
(三)促进了招商引资。为确保经贸这台大戏唱得园满,取得实效,洛阳市政府对每年的花会工作都提前布置,早作安排。每年上半年,市政府就动员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及相关企业,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时筛选一批技术含量高、投资见效快、收益稳定的项目,通过各种渠道对外发布,在与外商取得联系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一步加强了解,做到对来年牡丹花会签约项目心中有数;经贸委、商业局组织境内企业,花会期间举办专题展销活动;农工委、科技局、文化局、体育局、供销社、房地产管理局、等部门,都根据自己的职能,分别组织相应的博览会和专题展销活动,很好地烘托了花会的节日气氛,使整个花会期间的经贸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气氛热烈,受到与会宾客和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通过举办牡丹花会,更加激发了洛阳人民对牡丹以及洛阳的热爱,大大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和加快发展意识。
(四)带动了城市建设。举办花会以来,洛阳每年都要集中力量完成一批“花会工程”。多年来,洛阳市把花会工程同创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相结合,在搞好市容环境综合治理的同时,
先后建设了飞机场,改扩建了火车站,完成了一大批路桥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网络和各县市快速通道已经形成,对外开放设施进一步完善,洛浦公园等一大批深受欢迎的公园、绿地、水面、广场及群众休闲娱乐场所已成为城市的明珠和绿色项链。牡丹桥、牡丹大道、牡丹广场、牡丹大酒店、牡丹城宾馆等一批以牡丹为标志的建筑物,
纷纷在牡丹花会中应运而生,不仅突出了洛阳牡丹文化的内涵,而且增添了新的城市景观。所有目睹洛阳巨变的人们无不赞叹:如今的洛阳山青、水美、地绿、路畅,处处透出现代化都市的勃勃生机。
(五)拉动了旅游产业。为加快发展旅游业,洛阳市投入大量资金,以办好花会为龙头,在进一步改善龙门、白马寺、关林、汉光武帝陵等原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新建了古墓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千唐志斋、都城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开发了小浪底、万山湖、白云山、老君山、花果山、青要山、西泰山、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神灵寨、陆浑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风光旅游点,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多条旅游热线。近年来共在城市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了100多亿元,改造、提升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景区。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唐三彩、牡丹书画、牡丹花会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开发步伐加快,旅游服务机构和设施进一步完善。牡丹花会的举办,吸引大量外地游客来洛观赏游览,使旅游业成为洛阳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特别是2001年以来,洛阳旅游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占GDP的比重由不足1%跃升到13%以上。洛阳已成为中国20个黄金旅游城市和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热点地区。通过举办节会活动,有力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前26届花会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00余万人次,2005年洛阳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00万人次,其中牡丹花会和河洛文化旅游节的游客数量分别达到688万人次和410万人次,占全年游客总数的52.3%;2008年洛阳全市旅游总收入100.32亿元,其中牡丹花会和河洛文化旅游节的收入分别达到25亿和20.7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45.6%,旅游业已成为我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六)繁荣了文化事业。通过举办节会活动,有力促进了洛阳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几乎每个节会活动都要举办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同时我们创作了一大批牡丹歌曲、牡丹舞蹈,该市在大型节会期间举办《同一首歌》、《欢聚一堂》、《牡丹盛开迎奥运》等大型庆典晚会,走出了一条由专家指导、完全由洛阳自筹承办的成功道路。
(七)惠及了人民群众。洛阳市节会活动的一个根本办会目标,就是坚持以民为本,强调把节会办成洛阳人民和广大游客的盛大节日,做到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教、热衷参与,深受社会各界的普遍称赞。
洛阳牡丹花会 - 成功启示
(一)科学决策是前提。大自然对洛阳的厚爱、历史赋予牡丹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改革开放大潮的澎湃之势,成功地催育了长盛不衰的洛阳牡丹花会。由于洛阳市历届领导班子勇于创新,善于谋断,一以贯之高度重视,加之决策符合实际,找准了本地区潜在的和独特的优势,并将其最大限度发掘,从而使洛阳牡丹花会长盛不衰有了可靠的前提。
(二)政府主导是关键。市委、市政府对牡丹花会十分重视,每年都成立由省政府领导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担任名誉主任,市长担任主任,有关副书记和常委、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的规格很高的洛阳牡丹花会组织委员会,为花会成功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市政府始终坚持以“花会搭台、经贸旅游唱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洛阳搭台、全省唱戏,广泛参与、群众受益”为办会方针;紧紧围绕“把牡丹花会办成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展引会、招团引游的平台,市民和游客的节日”的办会目标;将举办花会与创建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有机结合起来,以会促创,以会兴市,不断提升花会品牌形象,搭建好经济发展的舞台,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较好发挥了政府在办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三)解放思想是源泉。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的源泉,也是办好牡丹花会必不可少的动力。洛阳牡丹花会长盛不衰的关键,就在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