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的类型及发展新趋势 作者:杨昌荣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年第01期
为了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发展,全球企业都在进行战略调整、业务重组和组织制度管理改革,以寻求自身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新形势下的最佳定位。国际产业战略联盟正是顺应了全球新兴产业成长、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需要,成为众多跨国公司超极限扩张的目的和归宿。
一、当前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的主要类型
1、资产一体化为主型。这是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间的资产重组产业联盟。是通过组织和整合横向同类产业的优势企业及生产经营环节,采取并购或收购的方式,把两种以上相关而分散的资产要素,从企业传统按步就班的资本积累向跳跃式快速积聚资本的方向转变,从而实现深层次的强强联合,快速形成大规模、高市场份额的“巨型”国际产业联盟。以国外的资产为衡量标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主体的电子信息技术联盟在全球排第一,其国外直接联盟的资产达82.8亿美元,联盟化程度指数为43%。
2、股权为主型。这是以横向产业股权分配为主的战略合作共同体。2000年1月,世界上最大的ISP公司(因特网接入服务公司)的美国在线(AOL)与最大的传媒集团之一的时代华纳公司以换股方式合并,总价值达3500亿美元,是目前世界上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最大的股权式信息产业战略联盟。
3、联营为主型。这是非股权式营销为主的战略联营共同体。是通过联盟内企业的合理分工和有效协商,实现契约合同制造、资源共享和市场共有的经营实力扩张。如日本东芝与美国摩托罗拉、IBM、微软与日本、欧盟、韩国的微电子、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共同体,大都是以契约联营为主、股权为辅的信息技术产业联盟。
4、技术为主型。这是非股权式以纵向应用技术为主的战略合作共同体。是在世界各国反价格联盟、反技术与价格双重垄断、反倾销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战略联盟。如英特尔与惠普、诺基亚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都是国际上技术战略联盟的成功范例。
5、加工贸易为主型。这是以加工贸易方式而聚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联盟。是大公司利用加工区的特殊优惠政策,进行高新技术产品上、中、下游环节的来料和进料加工复出口,以获得专业化协作加工的比较成本优势。如美国达拉斯·奥斯丁的“硅草原”、菲尼克的“硅沙漠”、日本的九洲“硅岛”等加工型高科技产业联盟。
6、研发为主型。这是以产业研发中心为主的知识型战略联盟。主要有股权式和非股权虚拟型两种。前者是多个产、学、研的研发中心,以合资方式共建的一种相对紧密的知识创新、
成果共享的联合研发共同体;后者是多个产、学、研、供应商、经销商、金融、证券、风险投资商、劳工组织之间,通过协议、契约和协商而建立的极为松散的虚拟研发网络共同体。IBM、东芝与西门子、飞利浦、NEC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日立与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等都是信息技术产业研发联盟成功运行的范例。
二、国际产业战略联盟发展的新趋势
l、由集团模式向联盟模式发展。目前盛行的集团并购模式由于大量资金投入、全盘接受对方企业的大量各类资产和债务,操作起来复杂、风险很大,企业股东、经营者和员工存在的被收购、被控制与反控制心态浮躁,人的不稳定因素很难理顺。这种高成本、低效率集团式的并购,尽管加快了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暴涨,但也潜伏着巨大的资产流失和金融风险,以及市值和市场份额的暴跌。产业战略联盟则强调企业伙伴之间的相容性和局部资源的共同运用,是企业间既超出正常交易,又达不到合并或换股程度的长期联盟协议,极具快速、灵活和经济性的组织特征。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规模、市场份额扩张模式,其松散式的组合特性有利于维护各国主权和各加盟企业的自身利益,因而受到广泛的认同和欢迎。
2、由多国型向全球型发展。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推动下,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产业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使国际产业战略联盟在经历了国家、民族和多国的、以经营为主的发展阶段后,进入了一个全球为中心的、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发展阶段。
目前全球性产业战略联盟75%集中在美、德、日,并为三国的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三国在全球的国家竞争力得分分别为100、76.7、73.9。
3、由销售为主型向技术为主型发展。信息技术对联盟运行的全面渗透、高新技术对联盟产业结构的改造调整和重建,使销售为主型的产业联盟开始转向以技术为主型的战略联盟。它比“价格联盟”和“销售联盟”更具活力,呈现出更胜一筹的组合竞争优势。20世纪末信息产业战略联盟中90%以上是以技术为主型的产业战略联盟。
4、由技术为主型向研发为主型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光电子信息技术的专利性、稀缺性和风险性,导致它的研发成为一项国际性的事业。研发为主型产业战略联盟目前盛行两种模式,即企业研发中心、学、研机构的组合研发联盟和虚拟研发网络联盟。前者是以联盟内的研发人力资源和投入的优化组合为主,后者是以联盟内的研发要素的分散、虚拟网络组合为主。两种研发模式在产业战略联盟中的作用,都集中体现在研发成果互补共享、降低研发成本、分担研发风险和获得持续成长的竞争力。这也是我国加快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赖以存在的最佳产业组织模式和运行载体。
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的类型及发展新趋势 作者:杨昌荣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年第01期
为了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发展,全球企业都在进行战略调整、业务重组和组织制度管理改革,以寻求自身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新形势下的最佳定位。国际产业战略联盟正是顺应了全球新兴产业成长、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的需要,成为众多跨国公司超极限扩张的目的和归宿。
一、当前国际产业战略联盟的主要类型
1、资产一体化为主型。这是以资产为纽带的企业间的资产重组产业联盟。是通过组织和整合横向同类产业的优势企业及生产经营环节,采取并购或收购的方式,把两种以上相关而分散的资产要素,从企业传统按步就班的资本积累向跳跃式快速积聚资本的方向转变,从而实现深层次的强强联合,快速形成大规模、高市场份额的“巨型”国际产业联盟。以国外的资产为衡量标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为主体的电子信息技术联盟在全球排第一,其国外直接联盟的资产达82.8亿美元,联盟化程度指数为43%。
2、股权为主型。这是以横向产业股权分配为主的战略合作共同体。2000年1月,世界上最大的ISP公司(因特网接入服务公司)的美国在线(AOL)与最大的传媒集团之一的时代华纳公司以换股方式合并,总价值达3500亿美元,是目前世界上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最大的股权式信息产业战略联盟。
3、联营为主型。这是非股权式营销为主的战略联营共同体。是通过联盟内企业的合理分工和有效协商,实现契约合同制造、资源共享和市场共有的经营实力扩张。如日本东芝与美国摩托罗拉、IBM、微软与日本、欧盟、韩国的微电子、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共同体,大都是以契约联营为主、股权为辅的信息技术产业联盟。
4、技术为主型。这是非股权式以纵向应用技术为主的战略合作共同体。是在世界各国反价格联盟、反技术与价格双重垄断、反倾销的国际贸易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型战略联盟。如英特尔与惠普、诺基亚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都是国际上技术战略联盟的成功范例。
5、加工贸易为主型。这是以加工贸易方式而聚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联盟。是大公司利用加工区的特殊优惠政策,进行高新技术产品上、中、下游环节的来料和进料加工复出口,以获得专业化协作加工的比较成本优势。如美国达拉斯·奥斯丁的“硅草原”、菲尼克的“硅沙漠”、日本的九洲“硅岛”等加工型高科技产业联盟。
6、研发为主型。这是以产业研发中心为主的知识型战略联盟。主要有股权式和非股权虚拟型两种。前者是多个产、学、研的研发中心,以合资方式共建的一种相对紧密的知识创新、
成果共享的联合研发共同体;后者是多个产、学、研、供应商、经销商、金融、证券、风险投资商、劳工组织之间,通过协议、契约和协商而建立的极为松散的虚拟研发网络共同体。IBM、东芝与西门子、飞利浦、NEC与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日立与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等都是信息技术产业研发联盟成功运行的范例。
二、国际产业战略联盟发展的新趋势
l、由集团模式向联盟模式发展。目前盛行的集团并购模式由于大量资金投入、全盘接受对方企业的大量各类资产和债务,操作起来复杂、风险很大,企业股东、经营者和员工存在的被收购、被控制与反控制心态浮躁,人的不稳定因素很难理顺。这种高成本、低效率集团式的并购,尽管加快了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暴涨,但也潜伏着巨大的资产流失和金融风险,以及市值和市场份额的暴跌。产业战略联盟则强调企业伙伴之间的相容性和局部资源的共同运用,是企业间既超出正常交易,又达不到合并或换股程度的长期联盟协议,极具快速、灵活和经济性的组织特征。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产业规模、市场份额扩张模式,其松散式的组合特性有利于维护各国主权和各加盟企业的自身利益,因而受到广泛的认同和欢迎。
2、由多国型向全球型发展。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推动下,特别是信息技术在产业经济中的广泛应用,使国际产业战略联盟在经历了国家、民族和多国的、以经营为主的发展阶段后,进入了一个全球为中心的、以技术创新为主的发展阶段。
目前全球性产业战略联盟75%集中在美、德、日,并为三国的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2000年三国在全球的国家竞争力得分分别为100、76.7、73.9。
3、由销售为主型向技术为主型发展。信息技术对联盟运行的全面渗透、高新技术对联盟产业结构的改造调整和重建,使销售为主型的产业联盟开始转向以技术为主型的战略联盟。它比“价格联盟”和“销售联盟”更具活力,呈现出更胜一筹的组合竞争优势。20世纪末信息产业战略联盟中90%以上是以技术为主型的产业战略联盟。
4、由技术为主型向研发为主型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光电子信息技术的专利性、稀缺性和风险性,导致它的研发成为一项国际性的事业。研发为主型产业战略联盟目前盛行两种模式,即企业研发中心、学、研机构的组合研发联盟和虚拟研发网络联盟。前者是以联盟内的研发人力资源和投入的优化组合为主,后者是以联盟内的研发要素的分散、虚拟网络组合为主。两种研发模式在产业战略联盟中的作用,都集中体现在研发成果互补共享、降低研发成本、分担研发风险和获得持续成长的竞争力。这也是我国加快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赖以存在的最佳产业组织模式和运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