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人文学院论文
期中论文
题目:
学号 5405112077 姓 名 刘月
学院 任课教师 专业 论文成绩
完成时间: 2014 年 12 月 06 日
目 录
封面 „„„„„„„„„„„„„„„„„„„„„„„„„„„„„„„ 1 目录 „„„„„„„„„„„„„„„„„„„„„„„„„„„„„„„ 2 论文摘要„„„„„„„„„„„„„„„„„„„„„„„„„„„„„„3
一、《林泉高致》作品介绍 „„„„„„„„„„„„„„„„„„„„„„„4
二、笔墨观 „„„„„„„„„„„„„„„„„„„„„„„„„„„„„„4
三、美学意象 „„„„„„„„„„„„„„„„„„„„„„„„„„„„„5
1.时空论 „„„„„„„„„„„„„„„„„„„„„„„„„„„„5
2.意向论 „„„„„„„„„„„„„„„„„„„„„„„„„„„„6
3.四可说 „„„„„„„„„„„„„„„„„„„„„„„„„„„ 7 参考文献 „„„„„„„„„„„„„„„„„„„„„„„„„„„„„7
摘 要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并有杰作留世,同时,关于山水画方面的相关绘画理论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郭熙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其山水画继承"三家山水"之精髓,且在此基础上开创性地发展了山水画写实的艺术风貌。同时,他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山水画理论家,其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是对北宋中期以前山水画的总结,其美学观念及技法创新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郭熙的绘画理论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林泉高致 北宋 山水画 笔墨观 绘画思想
一、作品介绍
《林泉高致》,宋郭熙撰,其子郭思为其作注并整理成集,成书于宋政和七年。《林泉高致》是中国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林泉高致》存世的古版本有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和文渊阁本等。
今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序言称,郭思小时,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山水训》一节集中叙述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和主张,认为人们生在太平盛世,想要“苟洁一身”,不一定去隐居归向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讲述了山水画家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汲取素材、如何继承传统和如何表现。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不少地方发前人所未发。就山水画的创作经验而论。
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在此简要探讨一己之陋见。
二、作者笔墨观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异常丰富,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行程,记录各个时代的画家、作品与绘画发展状况。北宋山水画大师郭熙的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不仅是我国山水画成熟阶段的经验结晶,也是山水画论中最为系统完整的部分,它把中国山水画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文章对山水画的价值,山水画家的精神涵养,山水画家与造化的关系,山水画的境界以及山水画的构图、笔墨等具体的绘画语言进行深入地探讨,使得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把握,勾勒《林泉高致》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总结山水画发展历史,结合宋代文化的特点,归结郭熙提出山水画创作的本意,即山水画“快人意”之功能说。
第三部分:提炼出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照理论。重点论述“三远法”,总结出“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审美观照法和构图法。
第四部分:论述了郭熙对于创作主体所应具备澄心静虑的内在心性修养,以及精神专一而剔除轻慢之心的创作态度。
第五部分:对郭熙提出“用笔不反为笔使,用墨不反为墨用”的笔墨观加以解释,并结合今天人们对于中国画笔墨的认识,证明传统笔墨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综述《林泉高致》对当代美术发展的有利启示。
在山水画笔墨观中,郭熙首先提出了"近取诸书法"的用笔观。绘画与书法艺术不是完全分离,而是有密切的联系的。所以,在后世的人看来,善书者必定善画,而这正是现代多数画家所缺失的。故"近取诸书法",郭熙笔墨观中用笔的方法论,对今天的画家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解读文章美学意象
受儒学发展的影响,北宋中期,多数山水画家不再过隐居生活,他们也不再强调山水画一定要表现隐居思想。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太平盛世,想要“苟洁一身”,不一定去隐居归向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一、时空论
郭熙认为,山水是活物,是宇宙生命的体现。宇宙大化流衍,一息不停,山水生机蓬勃,朝夕变化,万物活态玲珑,瞬息万变。画家将自然山水置于宇宙生命联系的整体中来看待,故此有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见出山水生机鼓荡、生意盎然的动态美。因此,郭熙说:“山,大物也,其形欲耸拨,欲偃蹇,欲轩豁,欲箕踞,欲盘礴,欲下瞰而若临观,欲下游而若指麾,此山之大体也。”“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由于山是“大物”——体现天地的广阔无限,水是“活物”——体现生命的幽深情调,所以画家观照山水的视野与方式也是动态的,是游观远视,一目千里。
郭熙在山水时空美感的论述中强调要在画家的主体心灵中铸造山水的审美意象。意象生成之前画家面对的是山水对象本身,画家妙悟之后是意象玲珑,意象产生以后是艺术的传达阶段的到来,即“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的过程,最终是妙夺造化的完成和审美呈现。由此可见,审美意象是对山水本身的再造,而艺术品的完整呈现,又是对心中意象的再造,这是要经历两次飞跃的审美创造。
二、意象论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最有价值的画学思想之一就是阐述了山水画的创作心理与过程,这涉及到审美意象的生成与表达问题,它包含了三层次的理论。
一是饱游饫看,兼收并览。郭熙说:“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身即山川”,是欣赏山水形象,取是摄取,然后山水之意象与美感意蕴才能被显现。强调了画家要在自然中陶冶情性、颐养心胸,以林泉之心观照山水,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山水变化之美。同时,郭熙还指出知识、阅历、经验对画家创作的重要性,强调画家要兼收并览、广议博考,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二要心胸虚静,精神专一。“净心”,是借禅宗之说来强调主体心灵净化,亦是一种排除世俗物欲诱惑干扰的审美态度。画家拥有“虚静”的审美心胸,才能深刻、全面、细致得洞察客观事物。明李日华说:“乃知点墨落笔,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有“胸中廓然无一物”的心境,即进入到虚静状态,这时现实中的种种生动形象,便自动涌人心间,笔下才能幻出“奇诡”妙境。总之,画家做到“虚静”,才能察之万物,得其精神;才能对物理、画理有深深的体悟。
三是意象在胸,心手已应。郭熙画学的核心是关于艺术意象生成论。《画意》篇曰:“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画之主意亦岂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境界已熟”的境界,实际上同于审美意象,不是我今天所谓艺术境界。郑燮有画竹三过程说,其中“胸中之竹”就是审美意象。“境界已熟”、 “胸中之竹”都是对绘画创造活动中审美意象生成的生动表述。
三、“四可”说
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创作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以总结。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在郭熙看来,君子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成澹泊虚静、素洁平常的内在的心灵世界。从而陶冶性灵,提升人格境界。同时郭熙认为,“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欣赏山水,要“以林泉之心临之”。林泉之心就是审美的心胸,是超越世俗尘淖的真我的体现。
郭熙提出山水画的“四可”说,进一步强调了山水的多重价值,郭熙提出山水画的功能有“乐、适、亲”说和“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说,它可分成三个层次,即:可行、可望是乐,人在山水之外,作为山水的旁观者而存在,自然山水给人的一般美感
和感官愉快;可游是适,是人与自然的相互走近,它带来心灵层面的愉悦感,而可居是亲,是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不分彼此,是一气流荡中的整体,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游与居,真实体现了郭熙山水画艺术功能理论。
参考文献
1.《林泉高致》,(宋)郭思著、林琨注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2.《美学》,(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2008年9月
3.《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朱良志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一版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论文
期中论文
题目:
学号 5405112077 姓 名 刘月
学院 任课教师 专业 论文成绩
完成时间: 2014 年 12 月 06 日
目 录
封面 „„„„„„„„„„„„„„„„„„„„„„„„„„„„„„„ 1 目录 „„„„„„„„„„„„„„„„„„„„„„„„„„„„„„„ 2 论文摘要„„„„„„„„„„„„„„„„„„„„„„„„„„„„„„3
一、《林泉高致》作品介绍 „„„„„„„„„„„„„„„„„„„„„„„4
二、笔墨观 „„„„„„„„„„„„„„„„„„„„„„„„„„„„„„4
三、美学意象 „„„„„„„„„„„„„„„„„„„„„„„„„„„„„5
1.时空论 „„„„„„„„„„„„„„„„„„„„„„„„„„„„5
2.意向论 „„„„„„„„„„„„„„„„„„„„„„„„„„„„6
3.四可说 „„„„„„„„„„„„„„„„„„„„„„„„„„„ 7 参考文献 „„„„„„„„„„„„„„„„„„„„„„„„„„„„„7
摘 要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并有杰作留世,同时,关于山水画方面的相关绘画理论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郭熙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其山水画继承"三家山水"之精髓,且在此基础上开创性地发展了山水画写实的艺术风貌。同时,他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山水画理论家,其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是对北宋中期以前山水画的总结,其美学观念及技法创新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郭熙的绘画理论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林泉高致 北宋 山水画 笔墨观 绘画思想
一、作品介绍
《林泉高致》,宋郭熙撰,其子郭思为其作注并整理成集,成书于宋政和七年。《林泉高致》是中国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林泉高致》存世的古版本有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和文渊阁本等。
今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序言称,郭思小时,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山水训》一节集中叙述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和主张,认为人们生在太平盛世,想要“苟洁一身”,不一定去隐居归向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讲述了山水画家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汲取素材、如何继承传统和如何表现。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不少地方发前人所未发。就山水画的创作经验而论。
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在此简要探讨一己之陋见。
二、作者笔墨观
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异常丰富,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行程,记录各个时代的画家、作品与绘画发展状况。北宋山水画大师郭熙的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不仅是我国山水画成熟阶段的经验结晶,也是山水画论中最为系统完整的部分,它把中国山水画论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文章对山水画的价值,山水画家的精神涵养,山水画家与造化的关系,山水画的境界以及山水画的构图、笔墨等具体的绘画语言进行深入地探讨,使得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
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把握,勾勒《林泉高致》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总结山水画发展历史,结合宋代文化的特点,归结郭熙提出山水画创作的本意,即山水画“快人意”之功能说。
第三部分:提炼出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照理论。重点论述“三远法”,总结出“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审美观照法和构图法。
第四部分:论述了郭熙对于创作主体所应具备澄心静虑的内在心性修养,以及精神专一而剔除轻慢之心的创作态度。
第五部分:对郭熙提出“用笔不反为笔使,用墨不反为墨用”的笔墨观加以解释,并结合今天人们对于中国画笔墨的认识,证明传统笔墨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综述《林泉高致》对当代美术发展的有利启示。
在山水画笔墨观中,郭熙首先提出了"近取诸书法"的用笔观。绘画与书法艺术不是完全分离,而是有密切的联系的。所以,在后世的人看来,善书者必定善画,而这正是现代多数画家所缺失的。故"近取诸书法",郭熙笔墨观中用笔的方法论,对今天的画家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解读文章美学意象
受儒学发展的影响,北宋中期,多数山水画家不再过隐居生活,他们也不再强调山水画一定要表现隐居思想。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太平盛世,想要“苟洁一身”,不一定去隐居归向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一、时空论
郭熙认为,山水是活物,是宇宙生命的体现。宇宙大化流衍,一息不停,山水生机蓬勃,朝夕变化,万物活态玲珑,瞬息万变。画家将自然山水置于宇宙生命联系的整体中来看待,故此有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见出山水生机鼓荡、生意盎然的动态美。因此,郭熙说:“山,大物也,其形欲耸拨,欲偃蹇,欲轩豁,欲箕踞,欲盘礴,欲下瞰而若临观,欲下游而若指麾,此山之大体也。”“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由于山是“大物”——体现天地的广阔无限,水是“活物”——体现生命的幽深情调,所以画家观照山水的视野与方式也是动态的,是游观远视,一目千里。
郭熙在山水时空美感的论述中强调要在画家的主体心灵中铸造山水的审美意象。意象生成之前画家面对的是山水对象本身,画家妙悟之后是意象玲珑,意象产生以后是艺术的传达阶段的到来,即“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的过程,最终是妙夺造化的完成和审美呈现。由此可见,审美意象是对山水本身的再造,而艺术品的完整呈现,又是对心中意象的再造,这是要经历两次飞跃的审美创造。
二、意象论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最有价值的画学思想之一就是阐述了山水画的创作心理与过程,这涉及到审美意象的生成与表达问题,它包含了三层次的理论。
一是饱游饫看,兼收并览。郭熙说:“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身即山川”,是欣赏山水形象,取是摄取,然后山水之意象与美感意蕴才能被显现。强调了画家要在自然中陶冶情性、颐养心胸,以林泉之心观照山水,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山水变化之美。同时,郭熙还指出知识、阅历、经验对画家创作的重要性,强调画家要兼收并览、广议博考,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二要心胸虚静,精神专一。“净心”,是借禅宗之说来强调主体心灵净化,亦是一种排除世俗物欲诱惑干扰的审美态度。画家拥有“虚静”的审美心胸,才能深刻、全面、细致得洞察客观事物。明李日华说:“乃知点墨落笔,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画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有“胸中廓然无一物”的心境,即进入到虚静状态,这时现实中的种种生动形象,便自动涌人心间,笔下才能幻出“奇诡”妙境。总之,画家做到“虚静”,才能察之万物,得其精神;才能对物理、画理有深深的体悟。
三是意象在胸,心手已应。郭熙画学的核心是关于艺术意象生成论。《画意》篇曰:“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画之主意亦岂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境界已熟”的境界,实际上同于审美意象,不是我今天所谓艺术境界。郑燮有画竹三过程说,其中“胸中之竹”就是审美意象。“境界已熟”、 “胸中之竹”都是对绘画创造活动中审美意象生成的生动表述。
三、“四可”说
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创作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以总结。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在郭熙看来,君子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成澹泊虚静、素洁平常的内在的心灵世界。从而陶冶性灵,提升人格境界。同时郭熙认为,“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欣赏山水,要“以林泉之心临之”。林泉之心就是审美的心胸,是超越世俗尘淖的真我的体现。
郭熙提出山水画的“四可”说,进一步强调了山水的多重价值,郭熙提出山水画的功能有“乐、适、亲”说和“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说,它可分成三个层次,即:可行、可望是乐,人在山水之外,作为山水的旁观者而存在,自然山水给人的一般美感
和感官愉快;可游是适,是人与自然的相互走近,它带来心灵层面的愉悦感,而可居是亲,是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不分彼此,是一气流荡中的整体,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游与居,真实体现了郭熙山水画艺术功能理论。
参考文献
1.《林泉高致》,(宋)郭思著、林琨注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
2.《美学》,(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2008年9月
3.《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朱良志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