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教授曾在自己博客上发表过这样一段话:“第一,不要把自己当人物,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没有政治目的;第二,不要认为自己有什么秘密,光明正大地做一切事情;第三,永远不加入任何组织,不搞联名之类的行动,做一个独立的人,只发表自己的观点。”
想必于教授发表这段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于教授给自己判定的身份是一个“公众知识分子”而不是一个政客。所以,于教授以孔夫子的“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为原则,遵循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和道德操守,表明自己做事光明磊落,不拉帮结派,有文人当有的骨气品格。
对于于建嵘教授的所作所行,我由衷的感到佩服,因为,中国多数知识分子属于书斋型的学者,很少有亲自深入社会去做学问的,而于教授能够放下身段,从每一个人体出发,脚踏实地的去表达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尽到一个知识分子应用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我本不该多说什么,在这里,只是就事论事,说一些自己的浅薄之见。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句话被读书人奉为至理名言是经过惨痛的教训得来的,在封建时代,帝王最担心的就是读书人结帮拉伙,威胁自己的专制统治,所以帝王宁愿看到宦官、贪官横行妄为,残害百姓,都不愿看到读书人走到一起,议论朝政,为民请命。无论是东汉的“党锢之祸”还是明朝的“朋党之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无遭到血洗。
并且,“党”字在古时也不是一个褒义词,上尚下黑,有偏袒之意。在古人眼中,只有小人才会拉帮结伙,而拉帮结伙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给自己谋取私利。而帝王们自然也抓住了读书人的这一心理弱点,无时不在敲打读书人,只要你们走在一起,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了。导致的后果就是,朝廷中,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反对派,帝王们不受约束的肆意而为,等有一天掩盖的矛盾撑不住了,突然喷发,就没辙了,只能怪自己命不好,对不起列祖列宗,自挂东南枝了。
在这些帝王的眼里,他们对不起的只有祖宗。因为,在她们看来,天下只是他们的,国家和百姓就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他们垄断一切权力,想的只是如何确保自己手中的专制权力不被人夺去,永久的传给自己的后人,或者自己指定的接班人,保障自己的利益团体能够永远凌驾他人之上,攫取他人和国家的利益。
而英国的民主革命为何能够成功,原因恰恰就在于,议会中形成了一个由社会精英组成的强有力反对派,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反对派,所以,英国逐渐从一个专制帝国过渡成为一个民主国家,而伴随英国的崛起,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民主的曙光渐渐驱散专制的黑暗,人类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而当今世界,从台湾、韩国转型到中东的民主风暴,到最近的缅甸改革,处处都能看到反对派的影子。
而在当今中国,为何改革停滞,甚至倒退,我认为很大一个一原因就是中国缺乏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反对派。反对派存在的意义就相当于一个车既拥有油门,又拥有刹车,而反对派就是那个刹车,可以保障车子行的安稳和安全。如果,当年中共没有背信弃义的遵守“共同纲领”的话,那“大跃进”和“文革”的悲剧就会避免,而现在的中国社会也不会积重难返,陷入两难的境地。
作为当今的知识分子,既然要以天下为己任,自诩自己为“君子”,就不应该再明哲保身。挑战一个垄断行业,就要冒着破产的风险,而挑战一个专制政府,就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这笔帐想必每个人都算的很清楚,所以,知识分子们只能用“君子群而不党”作为挡箭牌,只要不形成党派,不对中共形成威胁,反而可以靠一张嘴博取名声,何乐何不为呢?毕竟,大家都是混口饭吃,没人真的想去玩命。
但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分子,既然以天下为己任,就应该摒弃私见走到一起。任何一个走向民主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靠知识分子单打独斗换来的。中国今天走到今天这一步,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责任,知识分子们太爱惜自己的名声,又自视清高,始终不肯走在一起,形成不了合力,推动不了这个社会的前进。
一个垄断的企业可以毁掉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而一个垄断政权的政党则会毁了一个国家。兵者,凶器也,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就看在什么人手中。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我相信,他们不会过于看重自己的名声和生命,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使身处囹圄,也难掩其志。
于建嵘教授曾在自己博客上发表过这样一段话:“第一,不要把自己当人物,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没有政治目的;第二,不要认为自己有什么秘密,光明正大地做一切事情;第三,永远不加入任何组织,不搞联名之类的行动,做一个独立的人,只发表自己的观点。”
想必于教授发表这段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于教授给自己判定的身份是一个“公众知识分子”而不是一个政客。所以,于教授以孔夫子的“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为原则,遵循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和道德操守,表明自己做事光明磊落,不拉帮结派,有文人当有的骨气品格。
对于于建嵘教授的所作所行,我由衷的感到佩服,因为,中国多数知识分子属于书斋型的学者,很少有亲自深入社会去做学问的,而于教授能够放下身段,从每一个人体出发,脚踏实地的去表达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尽到一个知识分子应用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我本不该多说什么,在这里,只是就事论事,说一些自己的浅薄之见。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句话被读书人奉为至理名言是经过惨痛的教训得来的,在封建时代,帝王最担心的就是读书人结帮拉伙,威胁自己的专制统治,所以帝王宁愿看到宦官、贪官横行妄为,残害百姓,都不愿看到读书人走到一起,议论朝政,为民请命。无论是东汉的“党锢之祸”还是明朝的“朋党之争”,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不无遭到血洗。
并且,“党”字在古时也不是一个褒义词,上尚下黑,有偏袒之意。在古人眼中,只有小人才会拉帮结伙,而拉帮结伙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给自己谋取私利。而帝王们自然也抓住了读书人的这一心理弱点,无时不在敲打读书人,只要你们走在一起,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了。导致的后果就是,朝廷中,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反对派,帝王们不受约束的肆意而为,等有一天掩盖的矛盾撑不住了,突然喷发,就没辙了,只能怪自己命不好,对不起列祖列宗,自挂东南枝了。
在这些帝王的眼里,他们对不起的只有祖宗。因为,在她们看来,天下只是他们的,国家和百姓就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他们垄断一切权力,想的只是如何确保自己手中的专制权力不被人夺去,永久的传给自己的后人,或者自己指定的接班人,保障自己的利益团体能够永远凌驾他人之上,攫取他人和国家的利益。
而英国的民主革命为何能够成功,原因恰恰就在于,议会中形成了一个由社会精英组成的强有力反对派,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反对派,所以,英国逐渐从一个专制帝国过渡成为一个民主国家,而伴随英国的崛起,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民主的曙光渐渐驱散专制的黑暗,人类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而当今世界,从台湾、韩国转型到中东的民主风暴,到最近的缅甸改革,处处都能看到反对派的影子。
而在当今中国,为何改革停滞,甚至倒退,我认为很大一个一原因就是中国缺乏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反对派。反对派存在的意义就相当于一个车既拥有油门,又拥有刹车,而反对派就是那个刹车,可以保障车子行的安稳和安全。如果,当年中共没有背信弃义的遵守“共同纲领”的话,那“大跃进”和“文革”的悲剧就会避免,而现在的中国社会也不会积重难返,陷入两难的境地。
作为当今的知识分子,既然要以天下为己任,自诩自己为“君子”,就不应该再明哲保身。挑战一个垄断行业,就要冒着破产的风险,而挑战一个专制政府,就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这笔帐想必每个人都算的很清楚,所以,知识分子们只能用“君子群而不党”作为挡箭牌,只要不形成党派,不对中共形成威胁,反而可以靠一张嘴博取名声,何乐何不为呢?毕竟,大家都是混口饭吃,没人真的想去玩命。
但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分子,既然以天下为己任,就应该摒弃私见走到一起。任何一个走向民主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靠知识分子单打独斗换来的。中国今天走到今天这一步,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责任,知识分子们太爱惜自己的名声,又自视清高,始终不肯走在一起,形成不了合力,推动不了这个社会的前进。
一个垄断的企业可以毁掉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而一个垄断政权的政党则会毁了一个国家。兵者,凶器也,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就看在什么人手中。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我相信,他们不会过于看重自己的名声和生命,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即使身处囹圄,也难掩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