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生活百态 老北京人买东西的"低碳范儿"

曾经的低碳生活

时尚总是多少年一轮回,女人的旗袍,男人的对襟大褂……所以,永远不要怕什么过时,不入时了先放起来,也许,你的儿孙辈长大成人重新拿出来穿上刚好合身。轮回的当然不仅仅是时尚。“低碳生活”最近常被人们拿来说,其实想想看,眼下有儿有孙的人们,几十年前过的还不都是低碳生活,只是当初没有这个词罢了。骑自行车出门、用淘米水浇花、买芝麻酱带碗、打酱油醋拎瓶……曾经,我们无奈,被“低碳”——拮据的生活让我们保持了艰苦朴素的好传统。如今,我们也无奈,我们不得不“低碳”,因为,环境的恶化让我们必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也该在生活方式上向过去致敬,重习过往……

现在生活中到处是塑料袋,就是买点虾米皮也是塑料袋密封包装,在早市买两毛钱香菜也给您一个塑料袋,超市购物更是离不开塑料袋,商品包装趋于高档化,各种软硬塑料比比皆是。

如果倒退几十年,市场上还见不到塑料袋,人们同样要买菜购物。早年每个家庭几乎都备有菜篮子,因为当年菜市场卖菜基本不带包装,只有小棵蔬菜才用荆条、秫秸或稻草捆扎,就是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冬季在菜店卖青韭,也只用二寸宽的纸条轻轻一卷。走街串巷卖菜的,送货到家并且备有小笸箩供顾客使用,用毕归还。

人们走在街头,偶遇不带包装的商品,自己又没带篮子,这也难不倒聪明的北京人,早年不论男人女人全都穿大襟的衣服,抄起底襟就能兜东西,这是人们随身携带的免费提篮,用棉袍的下摆兜两棵大白菜,或者是兜二斤大花生是常有的事。五香花生仁是中小学生的常备零食,通常是用废报纸包成尖尖的窝头形状的包儿,五毛钱一包,小学生一般买两三毛钱的,商贩称好后直接拿秤盘倒在学生的衣兜里,所以当年的学生衣兜里常年残存花生仁的皮子。

过去商品用纸包装的不少,其中以中药铺的包装最讲究。中药铺按方抓药,一味药包一个小包,每味药都要附上一张小图片,图片印的是该药的药名和形状,便于顾客认识与核对该药,所有小包集中在一起包成一个大包。大包是平顶金字塔形,外包装纸印着店名、地址以及所经营的丸散膏丹和汤剂饮片等。西药历来由西药房和医院出售,西药属舶来品,所以包装方式与中药截然不同,西药片用漂白的纸包成不规则的五边形(中药小包都是四边形)。当年的医院没有按整瓶开药片的,现在一开就是一瓶,医院倒是省纸也省事了,可是又多销了一个包装瓶。

糕点铺也是用纸包装,分门别类包得四四方方,特别油大的糕点还要衬上一层蜡纸,包好后还要附上一张红门票并且捆牢。红门票印有店名和经营项目,这张红纸是店铺的招牌。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个合作社和副食店包包儿的任务特别大,凭本供应的小商品都要一一包成小包,诸如白糖、淀粉、碱面、小苏打等等,售货员上班时间包,下班后接着包,这是副食店用纸量最大的年代。一切散装商品都要经过这道包装程序,然而副食店的精盐不在此列,因为精盐很早就是带着包装上市的,精盐都用牛皮纸包装,外观好像老式的中医脉枕,上面印着“再制盐”三个大字。

现在坚持使用传统方式包装商品的,大概就是茶叶铺了,当然茶叶铺也有桶装和袋装的茶叶,但是老北京平时还是喜欢现买现包的茶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新开了一家大型商场,这个商场的茶叶柜台首创用牛皮纸袋装茶叶,还曾引起一些老北京的议论。

液态的物品历来就有瓶装和散装两种。对于两种不同包装的商品,北京人的说辞也不相同,购买整瓶、整箱的东西都说“买”,如买一瓶酒,买一瓶酱油,买一箱啤酒等等;至于散装商品,购买时需自带容器并且说“打”,如打一斤酒、打半斤酱油、打一毛钱醋等等。整瓶的东西用完后,持原包装到商店再次购买,此项活动叫做“换”,如换两瓶啤酒,换瓶酱油,换的时候原瓶折价,这种换的方式今天仍在继续,这就大大地节约了包装。

以前牛奶也是瓶装,最早是送货上门,后来是排队换奶,而今瓶装奶已经比较少见了。

早年的粮食也基本不带包装,只有整袋白面(44斤装)是连袋一同销售,面袋不回收。困难时期面粉改为50斤一袋,而且面袋不出售。粮店出售其他粮食历来不带包装,顾客买粮食需要带口袋。北京地区杂粮品种繁多,即使富裕人家也并非整天吃大米白面,老北京购买少量杂粮时不少都是一袋两装,口袋里先装十斤小米,在小米上边将袋捆紧,上半截再装其他粮食,捆扎后成葫芦状,这样就节约了一样包装。

几十年来猪肉的包装变化最大,早年生熟肉都用荷叶包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改用木纸包装,一毫米厚的椴木干净、漂亮,并且无色无味,但是椴木是制作胶合板的重要材料,做包装纸太可惜了,后来被制止。困难时期使用一种油纸包装肉馅儿,现在则全用塑料袋包装。

北京历来对礼品包装还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并不奢华。

糕点是串门送礼的首选,送礼的糕点要装匣子,北京糕点匣子的式样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几十年不变,始终是一个不带店名的长方形匣子,规格大约是30×15×13厘米,最早是薄木板制作,后来改用马粪纸,困难时期改用硬板制。匣子外用花纸裱糊,改革开放后改成扁形匣子,大型工厂自制糕点匣,印有厂名。

蜜饯炒红果也是送礼佳品,早年商店备有绿色小罐,小罐是黏土烧制的,有四个小耳子,内外挂绿釉。

礼品酱菜用酱菜篓装,酱菜篓是用荆条编的,内外糊油纸,外观很像小孩儿的毛窝,不洒汤、不漏水。

那时候还有可食用的包装——江米碗儿,这玩意儿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了,夏天用它盛雪花酪,吃雪花酪的同时江米碗儿也就入肚了,也有用江米碗儿盛酸枣面儿和糊涂糕的,糊涂糕是一种用山里红熬制的带核儿小食品。

早年的商品用麻经儿捆扎,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了纸绳,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纸绳取代了麻经儿。另外,早年的马莲是广泛应用的捆扎物,包粽子离不开马莲,买油饼、焦圈儿、油箅子用马莲拴在一起,买鲜鱼也用马莲拴捆,以前田头地边和城市庭院都有种马莲的,可惜这种绿色包装品在北京已经消失多年,现在塑料绳和胶带完全取代了纸绳,但愿有朝一日马莲能够重新回到我们生活中。

老北京的生活历来以节约为本,各种包装品一旦进入家庭,绝不任意丢弃。早年许多家庭的包袱皮儿和围裙都是空面口袋改的;用完的糕点匣会被邻居要走,这样他送礼时就省了一笔匣子钱;蜜饯罐和酱菜篓事后都是调料容器;各种包装纸更是舍不得扔,因为当年各个家庭天天要笼火,笼火离不开废纸。

塑料袋的开始较多使用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那时每个塑料袋还收二分钱。二分钱相当于一两粮票的价值,在当年这二分钱等于自行车的一次存车费,也正是因为收了这二分钱,当年很少有人任意丢弃塑料袋,攒到一定数量认真将其清洗一遍,以便重复使用。后来,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这二分钱给抹了,顾客在任何商业单位购货都能免费使用塑料袋,从此没有人再清洗塑料袋了,塑料袋的丢弃现象也严重起来,不但地上有塑料袋,就连房上、树上都是塑料袋,真是到了不治理不行的时候了。

近年来许多老字号的肉食品,大力提高包装档次,外观极其华丽,经过抽真空的包装,尽管延长了保质期,但是所有肉食经过这种包装程序,失去了原有的肉味,不管它挂着多么老的字号和招牌,只有华丽的外表和高昂的收费,原味却少了。

当年二分钱就能牵动主妇们的心,今天塑料袋恢复收费,并且适当提价是个好办法。早年间那些传统的包装器皿,现在真应该重新提倡使用,诸如竹篮、柳条篮子、网兜、书包等,这些东西坚固耐用,不仅避免豪华包装,也更环保不是。(孟庆达)

曾经的低碳生活

时尚总是多少年一轮回,女人的旗袍,男人的对襟大褂……所以,永远不要怕什么过时,不入时了先放起来,也许,你的儿孙辈长大成人重新拿出来穿上刚好合身。轮回的当然不仅仅是时尚。“低碳生活”最近常被人们拿来说,其实想想看,眼下有儿有孙的人们,几十年前过的还不都是低碳生活,只是当初没有这个词罢了。骑自行车出门、用淘米水浇花、买芝麻酱带碗、打酱油醋拎瓶……曾经,我们无奈,被“低碳”——拮据的生活让我们保持了艰苦朴素的好传统。如今,我们也无奈,我们不得不“低碳”,因为,环境的恶化让我们必须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也该在生活方式上向过去致敬,重习过往……

现在生活中到处是塑料袋,就是买点虾米皮也是塑料袋密封包装,在早市买两毛钱香菜也给您一个塑料袋,超市购物更是离不开塑料袋,商品包装趋于高档化,各种软硬塑料比比皆是。

如果倒退几十年,市场上还见不到塑料袋,人们同样要买菜购物。早年每个家庭几乎都备有菜篮子,因为当年菜市场卖菜基本不带包装,只有小棵蔬菜才用荆条、秫秸或稻草捆扎,就是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冬季在菜店卖青韭,也只用二寸宽的纸条轻轻一卷。走街串巷卖菜的,送货到家并且备有小笸箩供顾客使用,用毕归还。

人们走在街头,偶遇不带包装的商品,自己又没带篮子,这也难不倒聪明的北京人,早年不论男人女人全都穿大襟的衣服,抄起底襟就能兜东西,这是人们随身携带的免费提篮,用棉袍的下摆兜两棵大白菜,或者是兜二斤大花生是常有的事。五香花生仁是中小学生的常备零食,通常是用废报纸包成尖尖的窝头形状的包儿,五毛钱一包,小学生一般买两三毛钱的,商贩称好后直接拿秤盘倒在学生的衣兜里,所以当年的学生衣兜里常年残存花生仁的皮子。

过去商品用纸包装的不少,其中以中药铺的包装最讲究。中药铺按方抓药,一味药包一个小包,每味药都要附上一张小图片,图片印的是该药的药名和形状,便于顾客认识与核对该药,所有小包集中在一起包成一个大包。大包是平顶金字塔形,外包装纸印着店名、地址以及所经营的丸散膏丹和汤剂饮片等。西药历来由西药房和医院出售,西药属舶来品,所以包装方式与中药截然不同,西药片用漂白的纸包成不规则的五边形(中药小包都是四边形)。当年的医院没有按整瓶开药片的,现在一开就是一瓶,医院倒是省纸也省事了,可是又多销了一个包装瓶。

糕点铺也是用纸包装,分门别类包得四四方方,特别油大的糕点还要衬上一层蜡纸,包好后还要附上一张红门票并且捆牢。红门票印有店名和经营项目,这张红纸是店铺的招牌。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个合作社和副食店包包儿的任务特别大,凭本供应的小商品都要一一包成小包,诸如白糖、淀粉、碱面、小苏打等等,售货员上班时间包,下班后接着包,这是副食店用纸量最大的年代。一切散装商品都要经过这道包装程序,然而副食店的精盐不在此列,因为精盐很早就是带着包装上市的,精盐都用牛皮纸包装,外观好像老式的中医脉枕,上面印着“再制盐”三个大字。

现在坚持使用传统方式包装商品的,大概就是茶叶铺了,当然茶叶铺也有桶装和袋装的茶叶,但是老北京平时还是喜欢现买现包的茶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京新开了一家大型商场,这个商场的茶叶柜台首创用牛皮纸袋装茶叶,还曾引起一些老北京的议论。

液态的物品历来就有瓶装和散装两种。对于两种不同包装的商品,北京人的说辞也不相同,购买整瓶、整箱的东西都说“买”,如买一瓶酒,买一瓶酱油,买一箱啤酒等等;至于散装商品,购买时需自带容器并且说“打”,如打一斤酒、打半斤酱油、打一毛钱醋等等。整瓶的东西用完后,持原包装到商店再次购买,此项活动叫做“换”,如换两瓶啤酒,换瓶酱油,换的时候原瓶折价,这种换的方式今天仍在继续,这就大大地节约了包装。

以前牛奶也是瓶装,最早是送货上门,后来是排队换奶,而今瓶装奶已经比较少见了。

早年的粮食也基本不带包装,只有整袋白面(44斤装)是连袋一同销售,面袋不回收。困难时期面粉改为50斤一袋,而且面袋不出售。粮店出售其他粮食历来不带包装,顾客买粮食需要带口袋。北京地区杂粮品种繁多,即使富裕人家也并非整天吃大米白面,老北京购买少量杂粮时不少都是一袋两装,口袋里先装十斤小米,在小米上边将袋捆紧,上半截再装其他粮食,捆扎后成葫芦状,这样就节约了一样包装。

几十年来猪肉的包装变化最大,早年生熟肉都用荷叶包装,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改用木纸包装,一毫米厚的椴木干净、漂亮,并且无色无味,但是椴木是制作胶合板的重要材料,做包装纸太可惜了,后来被制止。困难时期使用一种油纸包装肉馅儿,现在则全用塑料袋包装。

北京历来对礼品包装还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并不奢华。

糕点是串门送礼的首选,送礼的糕点要装匣子,北京糕点匣子的式样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几十年不变,始终是一个不带店名的长方形匣子,规格大约是30×15×13厘米,最早是薄木板制作,后来改用马粪纸,困难时期改用硬板制。匣子外用花纸裱糊,改革开放后改成扁形匣子,大型工厂自制糕点匣,印有厂名。

蜜饯炒红果也是送礼佳品,早年商店备有绿色小罐,小罐是黏土烧制的,有四个小耳子,内外挂绿釉。

礼品酱菜用酱菜篓装,酱菜篓是用荆条编的,内外糊油纸,外观很像小孩儿的毛窝,不洒汤、不漏水。

那时候还有可食用的包装——江米碗儿,这玩意儿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了,夏天用它盛雪花酪,吃雪花酪的同时江米碗儿也就入肚了,也有用江米碗儿盛酸枣面儿和糊涂糕的,糊涂糕是一种用山里红熬制的带核儿小食品。

早年的商品用麻经儿捆扎,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了纸绳,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纸绳取代了麻经儿。另外,早年的马莲是广泛应用的捆扎物,包粽子离不开马莲,买油饼、焦圈儿、油箅子用马莲拴在一起,买鲜鱼也用马莲拴捆,以前田头地边和城市庭院都有种马莲的,可惜这种绿色包装品在北京已经消失多年,现在塑料绳和胶带完全取代了纸绳,但愿有朝一日马莲能够重新回到我们生活中。

老北京的生活历来以节约为本,各种包装品一旦进入家庭,绝不任意丢弃。早年许多家庭的包袱皮儿和围裙都是空面口袋改的;用完的糕点匣会被邻居要走,这样他送礼时就省了一笔匣子钱;蜜饯罐和酱菜篓事后都是调料容器;各种包装纸更是舍不得扔,因为当年各个家庭天天要笼火,笼火离不开废纸。

塑料袋的开始较多使用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或八十年代初,那时每个塑料袋还收二分钱。二分钱相当于一两粮票的价值,在当年这二分钱等于自行车的一次存车费,也正是因为收了这二分钱,当年很少有人任意丢弃塑料袋,攒到一定数量认真将其清洗一遍,以便重复使用。后来,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这二分钱给抹了,顾客在任何商业单位购货都能免费使用塑料袋,从此没有人再清洗塑料袋了,塑料袋的丢弃现象也严重起来,不但地上有塑料袋,就连房上、树上都是塑料袋,真是到了不治理不行的时候了。

近年来许多老字号的肉食品,大力提高包装档次,外观极其华丽,经过抽真空的包装,尽管延长了保质期,但是所有肉食经过这种包装程序,失去了原有的肉味,不管它挂着多么老的字号和招牌,只有华丽的外表和高昂的收费,原味却少了。

当年二分钱就能牵动主妇们的心,今天塑料袋恢复收费,并且适当提价是个好办法。早年间那些传统的包装器皿,现在真应该重新提倡使用,诸如竹篮、柳条篮子、网兜、书包等,这些东西坚固耐用,不仅避免豪华包装,也更环保不是。(孟庆达)


相关文章

  • [中国文化象征词典]--相关文章
  • 中国文化象征词典洞庭散人资料... 中国文化象征词典. 中国文化象征词典 慈湖书院 中国文化象征词典 - 中国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正在检索,请稍候...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 ...查看


  •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
  • 摘要:老舍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市民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京味浓郁,开辟了现代文学创作题材的新领域. 关键词:市民世界:京味:幽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89-01 ...查看


  • [雾与霾]课堂教学实录
  • 编者按:2014年,我们推出了"课例研究"栏目,我们力图呈现的课例不是面面俱到,完美无缺,而是要蕴含鲜明的研究主题,反映耐人深思和寻味的教学问题,呈现出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考 和探索性实践.因此这个课例不一定是一个示范和样本 ...查看


  •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
  • 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 一. 说明文阅读训练: (一) 天桥,是对各类天桥的通称.其实,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可划分为专供行人通行的"人行天桥",专供自行车通行的"自行车天桥",专供机动车通行的& ...查看


  • "黑律师"李庄案:映照中国法治百态
  • 在2009年即将结束时,持续了一年多的重庆打黑再次掀起新高潮,涉黑嫌犯龚刚模的辩护律师李庄被逮捕,并很快提起公诉,罪名是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继"黑老大"."保护伞"之后,"黑律师" ...查看


  • 我的家乡太行山脉西部
  • 我的家乡太行山脉西部 理学院-韩子卫-121001207-本二- 我的家乡在邢台市沙河市西部-,我们这里既有平原,又有一些山丘.沙河市东西较长,南北较短,整体看来是各个村落在329省道两旁伸延开来.从我家到山西行车只需要半个小时,我姥爷是从 ...查看


  • 北京一日游攻略.线路
  • 花最少的钱玩遍北京城:背一个双肩包(包里再备个不占地的布包,便于装多出物品),装下所有的东西,方便快速活动:不知道的地方要勤问,最好是问上点年纪的北京人,一般都会很热情地帮你指路的啊. 需要准备的装备: 一个双肩包,一张北京市交通地图.几件 ...查看


  • 地理与生活百态
  • 地貌与交通习俗 在我国西南地区,形成了架设溜桥.索桥.藤桥的交通习俗,成为 交通民俗的一大奇观.交通工具在山区也别具特色, "背篓"."背架". "滑杆"等成为主要的交通具.北方骑 ...查看


  • 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 2009年度安徽省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作者姓名 桑 年 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学习写作时,大多数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不知写什么,无话可说,无内容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