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梁启超力荐陈寅恪_的误读

嘤嘤其鸣

据传“梁启超力荐没有学位、没有著述的陈寅恪”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并以自己作比,弄得清华校长曹云祥没办法。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梁启超力荐陈寅恪”的误读

□ 陈明远

1925年陈寅恪35岁,受聘清华研究院担任教授。陈寅恪是怎样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的呢?流行的说法是:“梁启超力荐的……梁知道陈寅恪的家世和学问,所以力荐给清华大学(应为清华学堂,当时尚未成为大学——作者注)校长曹云祥。曹问陈寅恪有什么学位,梁启超说他没有学位;又问他有什么著作,梁启超说也没有著作。曹云祥当时很奇怪,说又没有学位,又没有著作,这不是叫我为难吗?梁启超说,我梁启超有什么学位?曹云祥当然知道没有。梁还说,我的几百万字的著作,没有他的几百字的文章有价值。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是湖南巡抚,1895至1898年在湖南推行新政时成立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当时是轰动全国的大事件……梁启超讲话,总愿意推到一个极致,但讲的是实情。曹校长一听没有办法了,于是请陈寅恪来做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

这样的叙述比较玄乎迷离,甚至有些“耸人听闻”,且易使读者误认为“没有学位,没有著作”一样可以当教授。而所谓“梁知道陈寅恪的家世和学问,所以推荐给清华校长曹云祥”,似乎又是靠面子、托人情了。那么,陈寅恪究竟是怎样到清华研究院任职的呢?

“费尽气力”举荐陈寅恪的应系吴宓实际上,这主要与陈寅恪的哈佛同学吴宓有关。吴宓时任清华研究院主任(相当于院长),是行政领导,他大力推介陈寅恪给清华校长曹云祥,最终争取到曹校长的同意。此事

《同舟共进》月刊  2008年第3

在《吴宓日记》和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等著述中均有记载。当然,吴宓之大力推介,绝非靠面子、托人情。吴宓与陈寅恪、汤用彤曾同在哈佛大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号称

本刊编委陈明远“哈佛三杰”。吴宓

始终钦服陈寅恪的学识,《吴宓日记》1919年3月26日记载:“陈君学问渊博,识力精到,远非侪辈所能及。而又性气和爽,志行高洁,深为倾倒。”同年11月10日又记:“午,陈君寅恪来,谈印度哲理文化,与中土及希腊之关系。又谓宓欲治中国学问,当以目录之学入手,则不至茫无津埃,而有洞观全局之益。当谨遵之。”后来,吴宓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汤用彤获博士学位,都公开承认自己的学识成就比不上陈寅恪。清华筹建研究院时,吴宓出任院主任,力荐陈寅恪到清华。1925年4月27日吴宓日记载:“介绍陈(寅恪)来,费尽气力。”可见此事主要由吴宓操办,梁启超应为从旁促进,对陈的受聘也起了一定作用。

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陈寅恪(1890~1969)少年聪慧过人,熟读经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仅12

岁的

61

嘤嘤其鸣

者在欧美大学中研读多年,只求学问,不受学位。陈寅恪先生就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真有学问的人并不需要硕士、博士头衔去装点门面。不幸的是有些留学生过于重视学位而意图巧取。他们选择学校、院系、课程以至论文题目,多务在避难就易。他们得着了学位,但所得学问却打了折扣。更不幸的是另有一些人在国外混了几年,回国后自称曾经某大学授予某学位。他们凭着假学位做幌子,居然在国内教育界或其他事业中混迹。”这种取巧和混迹的留学生颇为

fotoe/供图

1904年,陈氏兄弟在东京留影(左至右:陈隆恪、

不少。陈寅恪则完全为了获得真知而读陈寅恪、陈衡恪)

书,选择了“比较语文学”这样一个贯

通中西而国外尚不存在的专业。陈寅恪也曾对陈寅恪就开始了留学生涯,数度赴多国留学共

吴宓说:“吾国留学生中,十之七八,在此所16年。1925年他由德国回到中国并出任清华导师时,已35岁。

陈寅恪留学之初的目标(兴趣)是“比较语文学”,因而掌握多种古今语文,通晓多国语言。根据资料整理和统计核实,笔者发现,陈寅恪至少通晓英、德、法、日4国语言(读、听、说、写),加上俄文、藏文、蒙古文、满文、朝鲜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伊朗文、希伯来文、突厥文、东土耳其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佉卢文(以上为书面语),共20种语文。

当时陈寅恪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他在留学时期所作的各种文体读书笔记迄今尚存的共64本,学术界人士从这些笔记中,可以看出其研究范围之广、治学功夫之深。与他同在德国留学的罗家伦说,他是“由博到精最成功的一个人”,其“博学多能,泛知无涯”,确实无愧于“读书种子”这一称号。

陈寅恪深厚的外语根底远胜辜鸿铭等辈,加之家学渊源,记忆力惊人,他能熟练背诵《十三经》,且精通古今典籍,又善于从汉文以外的各种语言文献中搜罗史料,如此雄厚的学术实力,确系旷世奇才。

陈出任教授经过严格推荐审查

陈寅恪学贯中西,成为公认的大学问家。然而,留学欧美多年的他却没有获得过正式学位。这又是为何?

著名学者萧公权说:“我知道若干中国学62

学,盖唯欺世盗名、纵欲攫财之本领而已。”陈

寅恪为学之勤、学识之富,在留德学生中屈指可数。

1920年代,北大国学研究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为了“以现代科学方法重新研讨整理国故”,招聘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级研究教授。蔡元培、曹云祥两位校长考虑的对象,起初仅有章太炎、梁启超、胡适、叶德辉(被歹徒杀害)、罗振玉、王国维等几位大学者,即使如吴宓、李济这般卓有成就的学者,也未被聘任“研究导师”(才学出众的李济仅受聘为讲师),可见当时北大、清华选聘教授的规格之高、标准之严。陈寅恪到任后,在清华研究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讲课时,他或用多种语文佐证史料或引经据典,皆脱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精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而令人叹服。不久便在《清华学报》、《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等刊物上发表了40多篇很有分量的论文。吴宓称他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由此可见,陈寅恪这样的研究教授,是经过严格的推荐、审查才得以到清华、北大任教的,哪里是“梁启超一讲话,曹校长没办法”式的勉强聘用?!可叹的是,近年来国内一些高等学府聘用教授,倒是屡屡出现“某某一讲话,某校长没办法”就草率从事、招徕滥竽充数之徒的笑话!或许他们还要以“梁启超力荐没有学位、没有著述的陈寅恪”作为托词呢!

《同舟共进》月刊  2008年第3

嘤嘤其鸣

据传“梁启超力荐没有学位、没有著述的陈寅恪”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并以自己作比,弄得清华校长曹云祥没办法。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梁启超力荐陈寅恪”的误读

□ 陈明远

1925年陈寅恪35岁,受聘清华研究院担任教授。陈寅恪是怎样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的呢?流行的说法是:“梁启超力荐的……梁知道陈寅恪的家世和学问,所以力荐给清华大学(应为清华学堂,当时尚未成为大学——作者注)校长曹云祥。曹问陈寅恪有什么学位,梁启超说他没有学位;又问他有什么著作,梁启超说也没有著作。曹云祥当时很奇怪,说又没有学位,又没有著作,这不是叫我为难吗?梁启超说,我梁启超有什么学位?曹云祥当然知道没有。梁还说,我的几百万字的著作,没有他的几百字的文章有价值。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是湖南巡抚,1895至1898年在湖南推行新政时成立时务学堂,聘请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当时是轰动全国的大事件……梁启超讲话,总愿意推到一个极致,但讲的是实情。曹校长一听没有办法了,于是请陈寅恪来做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

这样的叙述比较玄乎迷离,甚至有些“耸人听闻”,且易使读者误认为“没有学位,没有著作”一样可以当教授。而所谓“梁知道陈寅恪的家世和学问,所以推荐给清华校长曹云祥”,似乎又是靠面子、托人情了。那么,陈寅恪究竟是怎样到清华研究院任职的呢?

“费尽气力”举荐陈寅恪的应系吴宓实际上,这主要与陈寅恪的哈佛同学吴宓有关。吴宓时任清华研究院主任(相当于院长),是行政领导,他大力推介陈寅恪给清华校长曹云祥,最终争取到曹校长的同意。此事

《同舟共进》月刊  2008年第3

在《吴宓日记》和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等著述中均有记载。当然,吴宓之大力推介,绝非靠面子、托人情。吴宓与陈寅恪、汤用彤曾同在哈佛大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号称

本刊编委陈明远“哈佛三杰”。吴宓

始终钦服陈寅恪的学识,《吴宓日记》1919年3月26日记载:“陈君学问渊博,识力精到,远非侪辈所能及。而又性气和爽,志行高洁,深为倾倒。”同年11月10日又记:“午,陈君寅恪来,谈印度哲理文化,与中土及希腊之关系。又谓宓欲治中国学问,当以目录之学入手,则不至茫无津埃,而有洞观全局之益。当谨遵之。”后来,吴宓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汤用彤获博士学位,都公开承认自己的学识成就比不上陈寅恪。清华筹建研究院时,吴宓出任院主任,力荐陈寅恪到清华。1925年4月27日吴宓日记载:“介绍陈(寅恪)来,费尽气力。”可见此事主要由吴宓操办,梁启超应为从旁促进,对陈的受聘也起了一定作用。

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陈寅恪(1890~1969)少年聪慧过人,熟读经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仅12

岁的

61

嘤嘤其鸣

者在欧美大学中研读多年,只求学问,不受学位。陈寅恪先生就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真有学问的人并不需要硕士、博士头衔去装点门面。不幸的是有些留学生过于重视学位而意图巧取。他们选择学校、院系、课程以至论文题目,多务在避难就易。他们得着了学位,但所得学问却打了折扣。更不幸的是另有一些人在国外混了几年,回国后自称曾经某大学授予某学位。他们凭着假学位做幌子,居然在国内教育界或其他事业中混迹。”这种取巧和混迹的留学生颇为

fotoe/供图

1904年,陈氏兄弟在东京留影(左至右:陈隆恪、

不少。陈寅恪则完全为了获得真知而读陈寅恪、陈衡恪)

书,选择了“比较语文学”这样一个贯

通中西而国外尚不存在的专业。陈寅恪也曾对陈寅恪就开始了留学生涯,数度赴多国留学共

吴宓说:“吾国留学生中,十之七八,在此所16年。1925年他由德国回到中国并出任清华导师时,已35岁。

陈寅恪留学之初的目标(兴趣)是“比较语文学”,因而掌握多种古今语文,通晓多国语言。根据资料整理和统计核实,笔者发现,陈寅恪至少通晓英、德、法、日4国语言(读、听、说、写),加上俄文、藏文、蒙古文、满文、朝鲜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伊朗文、希伯来文、突厥文、东土耳其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佉卢文(以上为书面语),共20种语文。

当时陈寅恪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他在留学时期所作的各种文体读书笔记迄今尚存的共64本,学术界人士从这些笔记中,可以看出其研究范围之广、治学功夫之深。与他同在德国留学的罗家伦说,他是“由博到精最成功的一个人”,其“博学多能,泛知无涯”,确实无愧于“读书种子”这一称号。

陈寅恪深厚的外语根底远胜辜鸿铭等辈,加之家学渊源,记忆力惊人,他能熟练背诵《十三经》,且精通古今典籍,又善于从汉文以外的各种语言文献中搜罗史料,如此雄厚的学术实力,确系旷世奇才。

陈出任教授经过严格推荐审查

陈寅恪学贯中西,成为公认的大学问家。然而,留学欧美多年的他却没有获得过正式学位。这又是为何?

著名学者萧公权说:“我知道若干中国学62

学,盖唯欺世盗名、纵欲攫财之本领而已。”陈

寅恪为学之勤、学识之富,在留德学生中屈指可数。

1920年代,北大国学研究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为了“以现代科学方法重新研讨整理国故”,招聘具有真才实学的高级研究教授。蔡元培、曹云祥两位校长考虑的对象,起初仅有章太炎、梁启超、胡适、叶德辉(被歹徒杀害)、罗振玉、王国维等几位大学者,即使如吴宓、李济这般卓有成就的学者,也未被聘任“研究导师”(才学出众的李济仅受聘为讲师),可见当时北大、清华选聘教授的规格之高、标准之严。陈寅恪到任后,在清华研究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讲课时,他或用多种语文佐证史料或引经据典,皆脱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精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而令人叹服。不久便在《清华学报》、《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等刊物上发表了40多篇很有分量的论文。吴宓称他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由此可见,陈寅恪这样的研究教授,是经过严格的推荐、审查才得以到清华、北大任教的,哪里是“梁启超一讲话,曹校长没办法”式的勉强聘用?!可叹的是,近年来国内一些高等学府聘用教授,倒是屡屡出现“某某一讲话,某校长没办法”就草率从事、招徕滥竽充数之徒的笑话!或许他们还要以“梁启超力荐没有学位、没有著述的陈寅恪”作为托词呢!

《同舟共进》月刊  2008年第3


相关文章

  • 渊源学(比较文学理论概要)
  • 渊源学 渊源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这种研究是以影响的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放送者的溯源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用基亚的话说,这里触及作家的创作秘 ...查看


  • 百年道教学研究的反思
  • 作者:强昱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年02期 以近代学术观念把道教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事情,它与至今为学人推崇 的学术大师如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刘师培.陈垣.汤用彤.胡适.梁启超.冯友兰等 密切相关.在这些深为学 ...查看


  • 豫南九校2012-2013高二段考语文原试卷及答案
  • 2012年11月10日9:00--11:30 豫南九校2012-2013学年上期高二段考 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叶县三高 责任老师:张向锋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查看


  •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检测
  •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检测 高三 2011-05-24 20:27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检测 中国 ,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 ...查看


  • 长歌当哭--清华四大哲人
  • 民国时期的清华园中,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梅贻琦,因其人品和学识及在清华的地位和贡献,被誉为清华四大哲人.今天,只要读一下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就会令人肃然起敬,恨不登门而入,为之执鞭,所忻慕焉.不知今日之清华,可有人与之匹敌?然而&quo ...查看


  • 中国新史学的摇篮--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创建90周年而作
  • 摘要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清华大学历史学科的认知几乎一边倒地突出王国维.陈寅恪为代表的国学院传统,这一取向主要源于当下的主流学术偏好,"国学"复兴是199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一大事因缘,以"国学"为正统来书 ...查看


  • 陈寅恪的倨与恭
  • 陈寅恪的孤傲是有名的,陆键东的<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对此多有撰述. 孤傲,须有所恃.这点儿,陈寅恪似乎有先天的优势,祖父尊为帝师,父亲为"晚清四公子",自己12岁即东渡日本留学,尔后游历欧美十数年,学贯中西. ...查看


  • 社会现象+民国文人素材
  • 社会现象+民国文人素材 "魏则西之死"拷问"百度之恶" 莆田系医疗一年贡献给百度逾100亿元,百度医疗广告竞价排名"作恶". 魏则西患上癌症,在百度上查到了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可以 ...查看


  • 陈寅恪不汲汲于拿博士学位而终成大师
  • 陈寅恪,国学大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20世纪中国顶尖学者之一,被学界誉为"教授".他曾留学日.德.瑞.美等国,通晓十几门外语,其著述被同行奉为上上之作.必读之书.就连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也对陈钦佩有加,自谦地表示自己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