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文学领域中涌现了众多新写实作家,例如池莉、刘震云等,从而促进了大量的新写实小说诞生和发展,至今仍保持了旺盛的热潮,对当今的文坛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是由于新写实小说把文学描写对象聚焦生活的底层,并把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命运、悲哀揭露在世人的眼前,正是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的生存悲哀,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是典型的代表作。刘震云作为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他把写作视角聚焦在社会中的“小人物”身上,并娴熟地运用了反讽手法,使事情的表象与真相之间构成了相对对立的矛盾体,使人物形象在苍白的语言中陷入到生存的窘境中,并刺激了读者对当前社会上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异化进行了反思,凸显出对国民劣根性的时代性思考。
一、小说《一地鸡毛》
新写实主义尽可能地避免通过作品去探讨一些只有少数人关心并能体会到的精神意义,同时也不允许添加作者个人的情感内容。在小说《一地鸡毛》中,充分地实现了刘震云冷静的思考方式和写实的文学风格。在小说中,刘震云一直都在以不动声色的口吻来描写主人公小林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事情,这其实是作者的人生态度,他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告诉读者,有一些人是这样生活的。故事的叙述与人们现实生活极为相近,完全排除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情感,完全按照自己的写作经验把生活中的琐碎事件按照一定的秩序展现给读者。
另外,小说中还能隐约地感受到一种尖锐的讽刺意味。反讽是人类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它不仅是新写实主义中的常用叙事手段,还成为一种处理生活事件的准则。在《一地鸡毛》中叙述的事件确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但所有这些沉重的披露都是无价值的,而正是无价值能重新构建成为人生中的一种沉重感,这些沉重在众人看来都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谬的。小说中讽刺精神的存在还能传达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原则中透露出绝望,从本质上说,这更是一个社会人最凄凉的悲伤。虽然小说中的叙事都十分平淡,但仍能从小说人物的曲折生活中表达出绝望的语气,它无情地披露出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抗争及已经窘困的生存状态。
二、小说《一地鸡毛》大环境下小人物的生存状况
刘震云在反映社会弊端的过程中并没有特意选择时代中的英雄人物作为描写的对象,而是把焦点投放在社会中的小人物身上,这里有刚分配到机关工作的大学生,也有十几岁的小保姆,还有在官场上为了熬工龄的老孙。刘震云采用了反讽的手法,把小人物的生存状况放置到大的社会环境中,并通过这些几乎没有正事的小人物的生存悲哀透析社会的灵魂深处,披露了在物质和权力的侵袭下国民身上沾染的懦弱、虚荣等弊病。
(一)理想的幻灭,自我意识的摈弃
小说《一地鸡毛》中刻画的主人公小林是一个心怀高远,有远大追求的大学生,被分配到国家机关上班,并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锻炼。谁真的没有事业心,每个人都曾经努力过,发奋过,也曾在心中构建过无数次的宏伟蓝图,所以很多年轻的知识分子都自命清高,对单位中各种职位的机关人员不以为然。但是他们怎么会想到,在几年后他们也会和这些人一样,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所做的事情都是千篇一律的。主人公小林也是其中的一个,干一份小职员的职业,困在窘困的生存状态中逐渐被抽干了所有的精神理想,个性也逐渐地落入了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中。小林演变为一个一心为了生活而到处奔波的人,整天围绕的琐碎就是买大白菜、拉蜂窝煤等,他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世俗化,学生时期的高远理想和崇高的人生价值早已经不复存在。无非是卖豆腐,按照时间上下班,吃饭睡觉,到了晚上连一页书都不想翻动,这样的生活每天都像是一地鸡毛一样飘洒在小林和他老婆的生活中。那些宏图大业都是年轻时候的事情了,大家都是这样过的,照样过完了这一辈子。小林是这样想的,生活也是严峻的,但是生活中的严峻并不是每天逼着你去上刀山下火海,或许这样的生活还不是最严峻的时候,最让人感到严峻的是日复一日、年年相同的生活琐事。我们从小林的精神变化中就已经很鲜明地看到了生活对人们精神上发挥的精神磨灭、自我意识摒弃的负面作用。
经过这样循环往复的生活琐事的磨炼后,小林的精神世界完全改变了,小说在最后一部分中描写到他跟他老婆展开了议论:“其实世界很简单,只要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按道理来做事情,生活就像是流水,一天又一天,也是蛮舒服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吃喝拉撒睡,只有物质能让人动容,而其他的例如爱好、面子等,都可以完全地抛开。小说中揭露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就是处在一些琐事当中成就了人生,并不是来源于对浪漫、理想的追求。就算是在一个私人化的生存范围中,也不能容纳下一个真正的“我”。在刘震云的另一部小说《单位》中,描写的正是生活中的压力和无奈促使小林放弃了对自我理想的追逐,那么在小说《一地鸡毛》中,正是由于小人物严峻的生存状态逐步地蔓延到私人的生活范围中,促使小林放下了个人的理想追求和自我意识。
(二)适者生存观念下的随波逐流
小说《一地鸡毛》中展现出小林思想和行为中的变化,其实是他所处时代的缩影。人们的思想中充斥着“适者生存”的观念,并在其指导下不断地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前后的变化已经具有社会的普遍意义,从小林的生活经历中就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个生存道理。
小林是单位中生活在底层家庭中的一员,他虽然是户主,但仍然很小心翼翼地做好丈夫、父亲的角色,同时他也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于是他也会努力地去改变当前的生存境地,对脾气十分古怪的党小组长献殷勤,并努力地为局长擦洗马桶上的脏污。但在那争斗不休的生存环境中,他还是被人来来回回地转悠。单位中发生的每一次变动都会使他的内心感到焦灼不安,一会儿感到异常高兴,一会儿又显得情绪十分低落,生活中的复杂一面和生存的取向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他的命运。有时小林在为人处事时要看尽别人的脸色,并绞尽脑汁地去挖掘物美价廉的礼品去送礼,同时还要担心礼品送不出去的难堪;一旦有机会的时候,小林也会心安地收下别人送给他的微波炉,这其实就是当今社会上众多人的处事心态和行为作风。当对理想的美好憧憬和现实生活的无情打击矛盾对立时,小林的思想进行了斗争,但是最终的结果则是小林也会很“满足”地接受现实,并把老婆给他买的烧鸡当做对明天生活的期望。现实生活已经把小林急躁的性格磨平了,他已经清楚地明白了社会上适者生存的道理,一个原本有朝气、洋溢青春的青年人,就这样卷进了世俗生活中。 (三)价值取向的颠覆
现实生活中的琐事长期侵蚀了小林的思想意志,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小林对于金钱的看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本应该是不慕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小林已经逐渐地消逝。在小说《一地鸡毛》中描写到小林的孩子要上幼儿园,他仰仗邻居的帮忙才将孩子送进了幼儿园,但是小林在最后才发现自己的小孩是给邻居家的小孩陪读,这件事让小林十分压抑,但最终他也只能平息所有的不满,让孩子继续在那家幼儿园读书。生活中的种种琐事都在不同程度上侵蚀了小林的价值取向,并使他逐步走向了世俗化、平庸化的道路中。
在小说《一地鸡毛》中,刻画的人物也不再是以前那种崇高、默默奉献的,他们只是生活在底层中的“小人物”,在生存的困境之中逐渐转变了价值取向,自我也变得更加卑微。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学会求全、奉承,就好像是小林,他每天都忙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当中,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事情,这些都是毫无希望的,但在社会的大浪潮下,他也只能无奈地忍受生活给予的嘲讽。大学时期的小林是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人,当他走出校园后,残酷的社会剥夺了他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于是他不得不低下头面对不堪的生活,逐渐地丧失志向。在精神上,小林已走向了衰落,任凭自己的精神世界走向世俗化。
三、结语
刘震云在描写小人物的生活状态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勾画,把小人物在社会浪潮中的生存境地展现得淋漓尽致。以小人物的视角来看待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这其实是一个作家的大智慧,也是作家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对社会深切地披露表达了作者的主观内涵。刘震云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勇于面对和展现人性异化的一面,并揭露出社会中的矛盾性,把社会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挖掘,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则给予了关怀和同情。在小说《一地鸡毛》的创作中,刘震云通过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物生存状态的描写,表达出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对未来的人类命运深刻的关注,在新写实小说中夹杂着浓厚的生活气味,而读者则会在这些气味中嗅到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气味。
[参考文献]
[1] 陈志英.由《一地鸡毛》看新写实主义小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6).
[2] 许颖青,李赞.真实客观地展示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和生存困境——从《一地鸡毛》看新写实主义小说[J].南方论刊,2001(10).
[3] 孙先科,黄勇.“鸡毛与蚂蚁”的隐喻:个人的磨损与丧失——对《一地鸡毛》中“鸡毛与蚂蚁”意象的精神分析与文化释义[J].名作欣赏,2005(10).
[4] 宋剑华.论《一地鸡毛》——刘震云小说中的“生存”与“本能”[J].文艺争鸣,2010(11).
[作者简介]
卢海燕(1972—),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写作。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文学领域中涌现了众多新写实作家,例如池莉、刘震云等,从而促进了大量的新写实小说诞生和发展,至今仍保持了旺盛的热潮,对当今的文坛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这是由于新写实小说把文学描写对象聚焦生活的底层,并把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命运、悲哀揭露在世人的眼前,正是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折射出来的生存悲哀,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是典型的代表作。刘震云作为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他把写作视角聚焦在社会中的“小人物”身上,并娴熟地运用了反讽手法,使事情的表象与真相之间构成了相对对立的矛盾体,使人物形象在苍白的语言中陷入到生存的窘境中,并刺激了读者对当前社会上的知识分子的人格异化进行了反思,凸显出对国民劣根性的时代性思考。
一、小说《一地鸡毛》
新写实主义尽可能地避免通过作品去探讨一些只有少数人关心并能体会到的精神意义,同时也不允许添加作者个人的情感内容。在小说《一地鸡毛》中,充分地实现了刘震云冷静的思考方式和写实的文学风格。在小说中,刘震云一直都在以不动声色的口吻来描写主人公小林生活中面临的各种事情,这其实是作者的人生态度,他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告诉读者,有一些人是这样生活的。故事的叙述与人们现实生活极为相近,完全排除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情感,完全按照自己的写作经验把生活中的琐碎事件按照一定的秩序展现给读者。
另外,小说中还能隐约地感受到一种尖锐的讽刺意味。反讽是人类在不断的发展历程中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它不仅是新写实主义中的常用叙事手段,还成为一种处理生活事件的准则。在《一地鸡毛》中叙述的事件确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但所有这些沉重的披露都是无价值的,而正是无价值能重新构建成为人生中的一种沉重感,这些沉重在众人看来都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荒谬的。小说中讽刺精神的存在还能传达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赖以生存的原则中透露出绝望,从本质上说,这更是一个社会人最凄凉的悲伤。虽然小说中的叙事都十分平淡,但仍能从小说人物的曲折生活中表达出绝望的语气,它无情地披露出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抗争及已经窘困的生存状态。
二、小说《一地鸡毛》大环境下小人物的生存状况
刘震云在反映社会弊端的过程中并没有特意选择时代中的英雄人物作为描写的对象,而是把焦点投放在社会中的小人物身上,这里有刚分配到机关工作的大学生,也有十几岁的小保姆,还有在官场上为了熬工龄的老孙。刘震云采用了反讽的手法,把小人物的生存状况放置到大的社会环境中,并通过这些几乎没有正事的小人物的生存悲哀透析社会的灵魂深处,披露了在物质和权力的侵袭下国民身上沾染的懦弱、虚荣等弊病。
(一)理想的幻灭,自我意识的摈弃
小说《一地鸡毛》中刻画的主人公小林是一个心怀高远,有远大追求的大学生,被分配到国家机关上班,并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锻炼。谁真的没有事业心,每个人都曾经努力过,发奋过,也曾在心中构建过无数次的宏伟蓝图,所以很多年轻的知识分子都自命清高,对单位中各种职位的机关人员不以为然。但是他们怎么会想到,在几年后他们也会和这些人一样,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所做的事情都是千篇一律的。主人公小林也是其中的一个,干一份小职员的职业,困在窘困的生存状态中逐渐被抽干了所有的精神理想,个性也逐渐地落入了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中。小林演变为一个一心为了生活而到处奔波的人,整天围绕的琐碎就是买大白菜、拉蜂窝煤等,他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世俗化,学生时期的高远理想和崇高的人生价值早已经不复存在。无非是卖豆腐,按照时间上下班,吃饭睡觉,到了晚上连一页书都不想翻动,这样的生活每天都像是一地鸡毛一样飘洒在小林和他老婆的生活中。那些宏图大业都是年轻时候的事情了,大家都是这样过的,照样过完了这一辈子。小林是这样想的,生活也是严峻的,但是生活中的严峻并不是每天逼着你去上刀山下火海,或许这样的生活还不是最严峻的时候,最让人感到严峻的是日复一日、年年相同的生活琐事。我们从小林的精神变化中就已经很鲜明地看到了生活对人们精神上发挥的精神磨灭、自我意识摒弃的负面作用。
经过这样循环往复的生活琐事的磨炼后,小林的精神世界完全改变了,小说在最后一部分中描写到他跟他老婆展开了议论:“其实世界很简单,只要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按道理来做事情,生活就像是流水,一天又一天,也是蛮舒服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吃喝拉撒睡,只有物质能让人动容,而其他的例如爱好、面子等,都可以完全地抛开。小说中揭露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就是处在一些琐事当中成就了人生,并不是来源于对浪漫、理想的追求。就算是在一个私人化的生存范围中,也不能容纳下一个真正的“我”。在刘震云的另一部小说《单位》中,描写的正是生活中的压力和无奈促使小林放弃了对自我理想的追逐,那么在小说《一地鸡毛》中,正是由于小人物严峻的生存状态逐步地蔓延到私人的生活范围中,促使小林放下了个人的理想追求和自我意识。
(二)适者生存观念下的随波逐流
小说《一地鸡毛》中展现出小林思想和行为中的变化,其实是他所处时代的缩影。人们的思想中充斥着“适者生存”的观念,并在其指导下不断地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前后的变化已经具有社会的普遍意义,从小林的生活经历中就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个生存道理。
小林是单位中生活在底层家庭中的一员,他虽然是户主,但仍然很小心翼翼地做好丈夫、父亲的角色,同时他也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于是他也会努力地去改变当前的生存境地,对脾气十分古怪的党小组长献殷勤,并努力地为局长擦洗马桶上的脏污。但在那争斗不休的生存环境中,他还是被人来来回回地转悠。单位中发生的每一次变动都会使他的内心感到焦灼不安,一会儿感到异常高兴,一会儿又显得情绪十分低落,生活中的复杂一面和生存的取向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他的命运。有时小林在为人处事时要看尽别人的脸色,并绞尽脑汁地去挖掘物美价廉的礼品去送礼,同时还要担心礼品送不出去的难堪;一旦有机会的时候,小林也会心安地收下别人送给他的微波炉,这其实就是当今社会上众多人的处事心态和行为作风。当对理想的美好憧憬和现实生活的无情打击矛盾对立时,小林的思想进行了斗争,但是最终的结果则是小林也会很“满足”地接受现实,并把老婆给他买的烧鸡当做对明天生活的期望。现实生活已经把小林急躁的性格磨平了,他已经清楚地明白了社会上适者生存的道理,一个原本有朝气、洋溢青春的青年人,就这样卷进了世俗生活中。 (三)价值取向的颠覆
现实生活中的琐事长期侵蚀了小林的思想意志,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小林对于金钱的看法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本应该是不慕名利、不同流合污的小林已经逐渐地消逝。在小说《一地鸡毛》中描写到小林的孩子要上幼儿园,他仰仗邻居的帮忙才将孩子送进了幼儿园,但是小林在最后才发现自己的小孩是给邻居家的小孩陪读,这件事让小林十分压抑,但最终他也只能平息所有的不满,让孩子继续在那家幼儿园读书。生活中的种种琐事都在不同程度上侵蚀了小林的价值取向,并使他逐步走向了世俗化、平庸化的道路中。
在小说《一地鸡毛》中,刻画的人物也不再是以前那种崇高、默默奉献的,他们只是生活在底层中的“小人物”,在生存的困境之中逐渐转变了价值取向,自我也变得更加卑微。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学会求全、奉承,就好像是小林,他每天都忙于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当中,每天都在重复一样的事情,这些都是毫无希望的,但在社会的大浪潮下,他也只能无奈地忍受生活给予的嘲讽。大学时期的小林是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人,当他走出校园后,残酷的社会剥夺了他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于是他不得不低下头面对不堪的生活,逐渐地丧失志向。在精神上,小林已走向了衰落,任凭自己的精神世界走向世俗化。
三、结语
刘震云在描写小人物的生活状态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勾画,把小人物在社会浪潮中的生存境地展现得淋漓尽致。以小人物的视角来看待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这其实是一个作家的大智慧,也是作家对生活的真实反映,对社会深切地披露表达了作者的主观内涵。刘震云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勇于面对和展现人性异化的一面,并揭露出社会中的矛盾性,把社会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挖掘,对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则给予了关怀和同情。在小说《一地鸡毛》的创作中,刘震云通过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物生存状态的描写,表达出对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对未来的人类命运深刻的关注,在新写实小说中夹杂着浓厚的生活气味,而读者则会在这些气味中嗅到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气味。
[参考文献]
[1] 陈志英.由《一地鸡毛》看新写实主义小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6).
[2] 许颖青,李赞.真实客观地展示普通人的世俗生活和生存困境——从《一地鸡毛》看新写实主义小说[J].南方论刊,2001(10).
[3] 孙先科,黄勇.“鸡毛与蚂蚁”的隐喻:个人的磨损与丧失——对《一地鸡毛》中“鸡毛与蚂蚁”意象的精神分析与文化释义[J].名作欣赏,2005(10).
[4] 宋剑华.论《一地鸡毛》——刘震云小说中的“生存”与“本能”[J].文艺争鸣,2010(11).
[作者简介]
卢海燕(1972—),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