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获得了诸多高校的高度重视,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全文在阐述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线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0-01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获得诸多高校的高度重视,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有数年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意义显著,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如何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是各高校仍然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篇部分就是“自我认识”,帮助学生从性格、兴趣、价值观、技能等方面对自我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将自我认识与他人、社会的评价相结合,注意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大学四年甚至更长远的个人目标,并将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分解,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有独特的发展路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发现自身潜能,同时寻求老师、朋辈的指导,制定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从而使得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而且可持续。 (三)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学生进入大学,除学习外,对其他方面素质培养,对今后的工作世界一无所知,更别谈如何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了解工作世界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准备进入工作世界的指导。这都有利于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为今后的职业选择作出规划,并结合工作世界的要求提升自己相应的能力。 二、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专业化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多为辅导员,而辅导员绝大部分并非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专业出身,大部分是经历简单培训后上岗,有的甚至并无任何准备就上台授课。因为专业背景不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老师在上课时往往只能就理论谈理论,而至于理论的来龙去脉和对学生真正的指导意义却难以解释清楚。 (二)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因为观念上的原因,部分老师备课不认真、上课不积极,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热情,上课只是单纯的为了修完学分。课堂上,老师的理论讲解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很少有机会组织与教学相关的活动,缺乏对学生课业的科学评价。同时,受扩招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多为“大课堂”教学,一个老师面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的情况较为常见,导致老师缺乏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指导。此外,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这显然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适应阶段”相冲突。 (三)课程的设置有些脱离实际 职业生涯规划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将大学的象牙塔与社会的大熔炉相连接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职业生涯规划课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参与的例子比比皆是。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难以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进行灵活对接,致使理论无法指导实践,甚至脱离实践。 三、改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保障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顺利推进的关键。在目前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增加经费投入,尤其注意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并推动认证体系的建立,逐渐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同时,还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聚集一批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 (二)合理安排课时 可以考虑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将“自我认知”等部分放在大一学年进行,而将与找工作直接相关的探索工作世界等部分放到大三学年进行,这样的课程安排显然比当前各高校的普遍安排要合理一些。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会学生们认识自我,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生们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世界的探索,为下一步的找工作做足准备。 (三)革新课程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传授外,必须引入实践性的课程,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实习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寓教于乐,在活动中体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魅力和对其未来的巨大积极意义。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不断地发展成熟之中,我们理应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客观看待课程建设所取得成绩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创新课程内容等方法推动该课程早日实现“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刘荷花.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08(1). [2]杜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性化教学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4(8). [3]曹光辉.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摘要】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获得了诸多高校的高度重视,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全文在阐述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目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线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0-01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获得诸多高校的高度重视,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有数年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意义显著,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如何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是各高校仍然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篇部分就是“自我认识”,帮助学生从性格、兴趣、价值观、技能等方面对自我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将自我认识与他人、社会的评价相结合,注意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大学四年甚至更长远的个人目标,并将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分解,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有独特的发展路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发现自身潜能,同时寻求老师、朋辈的指导,制定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从而使得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而且可持续。 (三)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学生进入大学,除学习外,对其他方面素质培养,对今后的工作世界一无所知,更别谈如何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了解工作世界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准备进入工作世界的指导。这都有利于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为今后的职业选择作出规划,并结合工作世界的要求提升自己相应的能力。 二、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专业化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多为辅导员,而辅导员绝大部分并非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专业出身,大部分是经历简单培训后上岗,有的甚至并无任何准备就上台授课。因为专业背景不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老师在上课时往往只能就理论谈理论,而至于理论的来龙去脉和对学生真正的指导意义却难以解释清楚。 (二)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因为观念上的原因,部分老师备课不认真、上课不积极,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热情,上课只是单纯的为了修完学分。课堂上,老师的理论讲解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很少有机会组织与教学相关的活动,缺乏对学生课业的科学评价。同时,受扩招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多为“大课堂”教学,一个老师面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的情况较为常见,导致老师缺乏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指导。此外,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这显然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适应阶段”相冲突。 (三)课程的设置有些脱离实际 职业生涯规划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将大学的象牙塔与社会的大熔炉相连接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职业生涯规划课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参与的例子比比皆是。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难以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进行灵活对接,致使理论无法指导实践,甚至脱离实践。 三、改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保障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顺利推进的关键。在目前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增加经费投入,尤其注意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并推动认证体系的建立,逐渐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同时,还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聚集一批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 (二)合理安排课时 可以考虑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将“自我认知”等部分放在大一学年进行,而将与找工作直接相关的探索工作世界等部分放到大三学年进行,这样的课程安排显然比当前各高校的普遍安排要合理一些。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会学生们认识自我,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生们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世界的探索,为下一步的找工作做足准备。 (三)革新课程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传授外,必须引入实践性的课程,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实习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寓教于乐,在活动中体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魅力和对其未来的巨大积极意义。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不断地发展成熟之中,我们理应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客观看待课程建设所取得成绩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创新课程内容等方法推动该课程早日实现“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刘荷花.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08(1). [2]杜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性化教学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4(8). [3]曹光辉.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