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中位数教案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 测试讲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检测,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审题做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第五单元试卷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测试

(1)明确测试目的

(2)分发试卷

(3)学生独立答卷,教师巡视

(4)收卷。

第二课时 讲评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试卷讲评

教学目标:及时查缺补漏,进行针对性教学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分析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统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

众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

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众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理解它的统计意义。

难点:理解“平均数”与“众数”这两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预习设计:

做一做练习第一题

五、教学过程:

(1)交流展示:

课件出示

1.小刚上学期期末检测成绩如下:语文96分,数学100分,英语95。它

的三科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2.这次数学竞赛,90分以上的有8人,其中:100分3人,97分2人,94

分3人。他们8人的平均分是多少人?

(2)精讲点拨: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引导学生提出“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怎样?这个问题

2.学生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1)出示思考题:

为解决这问题,你们准备如何收集、整理数据?

这些数据在哪个范围内波动?有没有哪个数据经常出现?

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3)汇报交流

3.描述“众数“的概念。

在7、8、8、8、8、10、9、7、8、9、7、6、8、5、7这组数据中,“8”出现的次数最多,“8”就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4.请学生针对“众数”提问。

(1)我们已学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还有必要学习“众数”吗?

(2)“众数”和“平均数”的区别是什么?(3)一组数据的众数只有一个吗?(4)如何迅速准确地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5)众数一定是原数据的数吗?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他们的疑问。

5.举出实例,让学生亲自感知,引发思考。

6.通过实例,感悟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然后得出结论:

(1)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2)要快速准确地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必须先对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再挑出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这样就找到了这组数据的众数。

(3)反思拓展

1.自主练习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强调:众数是这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某数据出现的次数。

2.自主练习 2

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让学生计算众数,进一步明确该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和特点。

(4)系统总结:今天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七、限时作业:

八、课堂反思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中位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感受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于价值,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交流评价的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结合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难点:理清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预习设计:

中位数,做一做练习第一题

五、教学过程:

(1)交流展示:

课件出示相关信息。学生结合前面已学知识,快速解答第(1)、(2)小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第(3)个问题。

(2)精讲点拨:

1.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一组的同学体重年增长情况的一般水平吗? 学生思考后在组内交流,再向全班汇报。

(质疑)这里众数怎么有3个啊?出现的次数还都只有两次。用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好像也不合适。

师问:是否可以用另一种统计量来反映这组同学体重的年增长情况呢?

2.问:什么是中位数呢?

我们先把这一组数据按从大小顺序排列后,正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让学生思考:中位数会不会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不会)

小结: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请学生看大屏幕,你能求出下面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吗?

8名女生在整个青春期的身高增长情况如下:(单位:厘米)

29、22、25、21、31、24、26、27

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

(1)中位数

(2)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求中位数。

(3)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那个数找不到,怎么办?学生讨论……

结论:当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指最中间的那两个数和的平均数。让生口述。

5.请学生根据以上两个例题,尝试归纳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归纳:(1)先将这组数据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都行。

(2)若数据个数是奇数个,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若数据个数是偶数个,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6.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

学生展开讨论,汇报交流。

(3)反思拓展:自主练习 1、2、3、4

(4)系统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中位数

中位数的求法

(1)先将这组数据排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都行。

(2)若数据个数是奇数个,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若数据个数是偶数个,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七、限时作业:

八、课堂反思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我学会了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进一步对统计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学生更深刻理解了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熟练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预习设计:

做一做练习第一题

五、教学过程:

(1)交流展示:

1.课件出示:我学会了吗 1、2

先让学生求出1题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

然后汇报交流。

学生观察2题的统计表,同桌互相交流。看看把销售额定为多少比较合适?并说明理由。

(2)精讲点拨:

出示练习题

(1)下面是10名工人一天内生产同一种零件的件数。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天工人生产零件件数的中位数,并说说它的实际意义。

(2)甲、乙两个旅游团队,对于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团:13、13、14、17、15、15、16、17、17

乙团:13、14、15、15、15、16、15、54、57

甲、乙团旅游的平均年龄各是多少岁?中位数各是多少岁?众数各是多少岁?

让学生独立求,全班汇报交流。

(3)反思拓展

1.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们拥有的课外书的数量如下(单位; 本)

7、27、13、18、26、25、19、26、27、28、11、17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你认为哪个数据更能代表这组同学拥有的课外书的一般水平?

2.六(1)班要在王英和李红两位同学中选一名去参加全校1分钟跳绳比赛。她俩10次练习的成绩如下:

王英:200、218、198、204、209、215、238、196、210、211

李红:196、188、256、206、233、182、193、210、212、199

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根据统计数据,你认为派谁去参加比赛更加合适?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交流。

(4)系统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对中位数、众数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体验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七、限时作业:

八、课堂反思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 测试讲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检测,了解自己对众数和中位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众数和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审题做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第六单元试卷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测试

(1)明确测试目的

(2)分发试卷

(3)学生独立答卷,教师巡视

(4)收卷。

第二课时 讲评

教学内容:第六单元试卷讲评

教学目标:及时查缺补漏,进行针对性教学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分析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 测试讲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检测,了解自己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审题做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第五单元试卷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测试

(1)明确测试目的

(2)分发试卷

(3)学生独立答卷,教师巡视

(4)收卷。

第二课时 讲评

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试卷讲评

教学目标:及时查缺补漏,进行针对性教学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分析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统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

众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数学知识来源

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众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理解它的统计意义。

难点:理解“平均数”与“众数”这两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预习设计:

做一做练习第一题

五、教学过程:

(1)交流展示:

课件出示

1.小刚上学期期末检测成绩如下:语文96分,数学100分,英语95。它

的三科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2.这次数学竞赛,90分以上的有8人,其中:100分3人,97分2人,94

分3人。他们8人的平均分是多少人?

(2)精讲点拨:

1.课件出示主题图,请学生收集数学信息,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引导学生提出“青春期女生身高年增长情况怎样?这个问题

2.学生合作探究这个问题

(1)出示思考题:

为解决这问题,你们准备如何收集、整理数据?

这些数据在哪个范围内波动?有没有哪个数据经常出现?

从这些数据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2)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3)汇报交流

3.描述“众数“的概念。

在7、8、8、8、8、10、9、7、8、9、7、6、8、5、7这组数据中,“8”出现的次数最多,“8”就叫这组数据的众数。

4.请学生针对“众数”提问。

(1)我们已学过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还有必要学习“众数”吗?

(2)“众数”和“平均数”的区别是什么?(3)一组数据的众数只有一个吗?(4)如何迅速准确地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5)众数一定是原数据的数吗?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他们的疑问。

5.举出实例,让学生亲自感知,引发思考。

6.通过实例,感悟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然后得出结论:

(1)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2)要快速准确地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必须先对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再挑出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这样就找到了这组数据的众数。

(3)反思拓展

1.自主练习 1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强调:众数是这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某数据出现的次数。

2.自主练习 2

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让学生计算众数,进一步明确该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和特点。

(4)系统总结:今天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板书设计:

七、限时作业:

八、课堂反思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中位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并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感受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于价值,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交流评价的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结合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难点:理清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预习设计:

中位数,做一做练习第一题

五、教学过程:

(1)交流展示:

课件出示相关信息。学生结合前面已学知识,快速解答第(1)、(2)小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第(3)个问题。

(2)精讲点拨:

1.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一组的同学体重年增长情况的一般水平吗? 学生思考后在组内交流,再向全班汇报。

(质疑)这里众数怎么有3个啊?出现的次数还都只有两次。用众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好像也不合适。

师问:是否可以用另一种统计量来反映这组同学体重的年增长情况呢?

2.问:什么是中位数呢?

我们先把这一组数据按从大小顺序排列后,正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让学生思考:中位数会不会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不会)

小结: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请学生看大屏幕,你能求出下面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吗?

8名女生在整个青春期的身高增长情况如下:(单位:厘米)

29、22、25、21、31、24、26、27

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

(1)中位数

(2)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求中位数。

(3)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那个数找不到,怎么办?学生讨论……

结论:当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指最中间的那两个数和的平均数。让生口述。

5.请学生根据以上两个例题,尝试归纳如何确定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归纳:(1)先将这组数据排序,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都行。

(2)若数据个数是奇数个,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若数据个数是偶数个,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6.区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适用范围。

学生展开讨论,汇报交流。

(3)反思拓展:自主练习 1、2、3、4

(4)系统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中位数

中位数的求法

(1)先将这组数据排序,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都行。

(2)若数据个数是奇数个,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若数据个数是偶数个,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七、限时作业:

八、课堂反思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我学会了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进一步对统计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学生更深刻理解了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熟练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预习设计:

做一做练习第一题

五、教学过程:

(1)交流展示:

1.课件出示:我学会了吗 1、2

先让学生求出1题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

然后汇报交流。

学生观察2题的统计表,同桌互相交流。看看把销售额定为多少比较合适?并说明理由。

(2)精讲点拨:

出示练习题

(1)下面是10名工人一天内生产同一种零件的件数。

15 17 14 10 15 19 17 16 14 12

求这一天10天工人生产零件件数的中位数,并说说它的实际意义。

(2)甲、乙两个旅游团队,对于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团:13、13、14、17、15、15、16、17、17

乙团:13、14、15、15、15、16、15、54、57

甲、乙团旅游的平均年龄各是多少岁?中位数各是多少岁?众数各是多少岁?

让学生独立求,全班汇报交流。

(3)反思拓展

1.小华所在小组的同学们拥有的课外书的数量如下(单位; 本)

7、27、13、18、26、25、19、26、27、28、11、17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

你认为哪个数据更能代表这组同学拥有的课外书的一般水平?

2.六(1)班要在王英和李红两位同学中选一名去参加全校1分钟跳绳比赛。她俩10次练习的成绩如下:

王英:200、218、198、204、209、215、238、196、210、211

李红:196、188、256、206、233、182、193、210、212、199

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是多少?

根据统计数据,你认为派谁去参加比赛更加合适?

学生独立解决,汇报交流。

(4)系统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对中位数、众数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体验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

七、限时作业:

八、课堂反思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数学 学科备课

设计人: 任教年级:六年级 任教班级:

第 周第 课时总第 课时

课题名称: 测试讲评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检测,了解自己对众数和中位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众数和中位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审题做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第六单元试卷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测试

(1)明确测试目的

(2)分发试卷

(3)学生独立答卷,教师巡视

(4)收卷。

第二课时 讲评

教学内容:第六单元试卷讲评

教学目标:及时查缺补漏,进行针对性教学

教学过程:

详见试卷分析


相关文章

  •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流程安排 1 教学过程设计 2 3 4 5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沿着创设情境,引入中位数.众数--探索.理解中位数.众数定义--应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决策--解决身边实际问题这样的主线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辅以学生小 ...查看


  •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 <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2.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3.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 难点: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的应用. 教学 ...查看


  • 新人教版八年级众数与中位数(一)教案
  • 新人教版八年级众数与中位数(一)教案 安远县第三中学 钟海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 ...查看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
  •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并掌握整百数(几百几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2. 让学生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 ...查看


  • 三年级下册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数学教案
  • 为了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网小编与大家分享三年级下册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在学习中得到提高. 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运用四舍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初步掌握调商的方法. 教学重 ...查看


  • 三上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教案
  •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上P66-67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 ...查看


  • 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案
  • 笔算除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学习目标] 1.经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位整十数),会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2.学生初步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 ...查看


  • 口算乘法教案
  • 第四章两位数乘两位数第1节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1页的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 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查看


  • 4月3日三角形中位线教案
  • 19.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 2015年4月3日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它的性质. 2. 能较熟练地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 学习重点: 掌握和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学习难点: 三角形中 ...查看


  • 苏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统计与可能性复习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下) ·数学·复习教案 总课题 课题 总复习 统 计 与 概 率 总课时 27 第 课型 复习 授课日期 20 课时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与现实生活的的密切关系,明确收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