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三里小学 李思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一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的哲理,懂得要客观、全面地看清事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2、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读古诗
1、以庐山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所学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诗
题)。
2、初读古诗。首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这首诗朗读三遍,注意要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有节奏感。
3、指名读,师正音,评价。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二)学习课文
1、解诗题,知作者
在会读的基础上根据注释理解诗题的含义 (PPT 展示题,西林,壁的意思)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通过PPT 展示苏轼简介
2、抓字眼,明大意
①了解了这首诗的诗题与作者,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老师通
过注释与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意思。(横看成岭侧成
峰: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
②由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古诗(远近高低各不同,板书)突出一
个字“各”。联系大屏幕上的图片理解庐山不同角度的景色。
③根据大屏幕上的注释,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PPT 展示字意)。
重点关注“缘”这个字的读音写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一起齐读一次。
3、多诵读,悟诗情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两次(PPT 展示让学生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的自由朗读),
超链接范读,然后再轻声的跟着读一遍。再来分组读读看。
4、思考:①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庐山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因为苏轼站在
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②联系实际请同学们感悟诗中的道理(PPT 出示测一测)
5、PPT 出示填一填,让学生试着背诵这首诗。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
告诉了我们看问题要客观全面的人生道理。今天在课上我们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了,课下还要做到会默写。
五、布置作业
默写《题西林壁》
六、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感受
题西林壁
三里小学 李思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一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的哲理,懂得要客观、全面地看清事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2、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读古诗
1、以庐山的美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所学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诗
题)。
2、初读古诗。首先请同学们自由的把这首诗朗读三遍,注意要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有节奏感。
3、指名读,师正音,评价。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二)学习课文
1、解诗题,知作者
在会读的基础上根据注释理解诗题的含义 (PPT 展示题,西林,壁的意思)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通过PPT 展示苏轼简介
2、抓字眼,明大意
①了解了这首诗的诗题与作者,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到底讲了什么。老师通
过注释与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话的意思。(横看成岭侧成
峰: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
②由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古诗(远近高低各不同,板书)突出一
个字“各”。联系大屏幕上的图片理解庐山不同角度的景色。
③根据大屏幕上的注释,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PPT 展示字意)。
重点关注“缘”这个字的读音写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一起齐读一次。
3、多诵读,悟诗情
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两次(PPT 展示让学生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的自由朗读),
超链接范读,然后再轻声的跟着读一遍。再来分组读读看。
4、思考:①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庐山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因为苏轼站在
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②联系实际请同学们感悟诗中的道理(PPT 出示测一测)
5、PPT 出示填一填,让学生试着背诵这首诗。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
告诉了我们看问题要客观全面的人生道理。今天在课上我们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了,课下还要做到会默写。
五、布置作业
默写《题西林壁》
六、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写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