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成绩: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同组者: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位。

二、实验原理

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

-7-9变动在10~10m范围。

1.溶胶制备

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

体分度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

要加稳定剂。

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

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

分散法主要有 3 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

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

(转速约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率较高,

但一般只能将质点 磨细到 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

介质, 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

达到分散效果。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制备 。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例如,

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

剂,故胶体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

子而带电,沉淀就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

转化成溶胶。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胶溶作用只

能用于新鲜的沉淀。若沉淀放置过久,小粒经过老化,出现粒子间的连接或变化

成大的粒子,就不能利用胶溶作用来达到重新分散的目的。

(2) 凝聚法

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

溶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此法与分散度相比

不仅在能量上有限,而且可以制成高分散度的胶体。

①化学反应法:凡能形成不溶物的复分解反应、水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

等皆可用来制备溶胶。由于离子的浓度对胶体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制备溶

胶时要注意控制电解质的浓度。

②改换介质法:此法系利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

使溶解于良溶剂中的溶质,在加入不良溶剂后,因其溶解度下降而以胶体粒子的

大小析出,形成溶胶。此法作溶胶方法简便,但得到的溶胶粒子不太细。

(一)溶胶的电泳

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证实

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胶体粒子带电是因为在其周围形成了扩散双电层。按对固体

的关系,扩散双电层离子可沿滑动面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两部分,使固

体表面和分散介质之间有电势差,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电势。错误!未

找到引用源。电势的大小可通过电泳实验测得。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根据胶体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ζ电势的基本公式是:

ld

tv (3-1)

式中: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胶体粒子的电动电势(V);

η -介质的动力粘度(Pa.s);

d-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m);

l-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

ε -介电常数(F/m);

V-两级间的电位差(V);

t-电泳进行的时间(s)。

水的粘度和介电常数查附录二和附录六。

利用电泳测定电动电势有宏观法和微观法两种。宏观法是观察在电泳管内溶

胶与辅助液间界面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微观法借助于超显微镜观察单个胶

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本实验用宏观法测定,所使用的电泳管如图

3-1 所示。

图 3-1 电泳管示意图

1.电极;2.辅助液;3.界面;4.溶胶;5.活塞

三.仪器与药品

1.仪器

电泳仪,电泳管,秒表,电极2支,100mL烧杯3个,胶头滴管2支,25,mL量

筒2个,等

2.药品

0.01mol/L AgNO3溶液, 0.01mol/L KI溶液, 0.005mol/L KCl溶液

四.实验步骤

1.制备AgI溶胶(复分解法)

用25ml量筒量取20mL0.01mol/L的KI溶液,倒入100mL的烧杯中。然后,用另一25mL量筒量取18.7mL0.01mol/L 的AgNO3溶液,用胶头滴管向量取的KI溶液中滴加量取的AgNO3溶液,并不断搅拌,滴加结束即制的AgI负溶胶。

2.辅助夜的制备

先测定溶胶的电导率。用少量溶胶将试管及电导率池洗3次,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溶胶,插入导电池,测定室温下溶胶电导率。向0.01mol/L KI溶液中家蒸馏水至其电导率与溶胶相同,本实验用的辅助液是浓度约为0.005mol/L的KCl。

3.电势的测定

(1)仔细洗净电泳管,检查活塞是否润滑良好,且不漏。用少量已配好的AgI溶胶将电泳管的漏斗至活塞的支管洗一遍。用滴管由漏斗加入少量溶胶,使活塞孔内充满溶胶,迅速关闭活塞。用辅助液洗涤U型管部分。活塞以上若有溶胶也应洗去。

(2)关闭电泳管活塞,将电泳管垂直固定在铁架台支架上。

(3)用胶头滴管由漏斗向电泳管中加入值得的溶胶至漏斗细支管顶部,然后倒入烧杯中剩于的溶胶。

(4)用烧杯取一定量的KCl辅助液,沿U型管倒入电泳管。若使用长电极,则将辅助液倒入U型管至刻度4;若使用短电极,则将辅助液倒入U型管至刻度9。

(5)将黑色挡板放在U型管后,慢慢打开活塞使溶胶慢慢上升。注意,不要全部打开,一定要慢,否则得不到清晰的溶胶界面。至溶胶上升至刻度线0时,关闭活塞。

(6)将两个电极轻轻插入电泳管的U型管中。整个过程注意保持平稳,不使电泳管受振动。

(7)将电泳仪电泳仪电源开扳下(关),将输出调节旋钮反时针方向旋至输出电压最小位置,接好电源线,,做好开机准备。将两电极引线接在电泳仪上,将电泳仪电源开关扳上(开),指示灯亮,预热5分钟后,调节输出旋钮到电压指示为150V。按电泳仪的开始按钮,同时计时,指示灯显示为R。注意:由于电泳仪输出电压较高,在通电过程中不要接触电极,否则有触电危险。

(8)观察溶胶上升界面清晰后,用秒表测量界面上升0.5、1.0、1.5cm所需时间。测量完毕,按电泳仪的停止按钮,指示灯灭。拆下电极引线,卸下电泳管,将管内的液体倒入指定的废液杯中。

(9)用钢尺仔细量出U型管的距离,减去U型管的两个半径,即为两电极之间的距离。

(10)实验结束,洗净使用过的所有玻璃仪器。将药品和仪器放回原处。

五、数据处理

1.总结溶胶的制备方法。

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分散法和凝聚法。其中分散法主要有 3 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而凝聚法主要2种方式,即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

2.计算 AgI 负溶胶的电势,并取平均值。

表一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

通过查附录二和六得:

10-10(F/m)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7.09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3(pa.s) t1=168(s)

L=0.078m

V=200(v)

1ldt1v0.97791030.0780.0051682007.09610100.01600(V)

t2342—168=174(s) t3606-342=264(s)

同理可得2=0.01544(V) 3=0.0102(V)

故123

30.016000.015440.0102

30.01388(V)

六.思考题

1.试比较不同溶胶的制备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共同点:都是把分散相的直径变至胶体分散度的大小

不同点:分散法是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凝聚法是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

2.为什么要求辅助液与溶胶的电导率相同?这对计算电动电势有什么作用。

答:只有当辅助液的电导率与待测溶胶的电导率相等时才能保证辅助液的

移动速度与溶胶相等,可以避免因界面处场强突变而造成两管中界面移动速度不等而产生的界面模糊。若溶胶和辅助液的电导率不同,则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不同,则须对公式进行修正。

3.注意观察,电泳时溶胶上升界面与下降界面的颜色、清晰程度及移动速度有什么不同。分析产生这些差别的可能原因。

答:溶胶上升界面的颜色较深,上升速度较快,溶胶与辅助液之间的界面比较清晰,下降界面颜色较浅,下降速度较慢,溶胶与辅助液之间的界面不是很清晰。这可能是由于钾离子和氯离子的迁移速率不相等造成的。

4.Fe(OH)3 溶胶渗析的目的是除去什么电解质?有什么办法检测Fe(OH)3 溶胶纯化的程度?渗析时是将溶胶中分散的所有离子都除去吗?

答:Fe(OH)3 溶胶渗析的目的是除去FeCl3。将制备的Fe(OH)3溶胶倒入火棉胶袋,并挂在盛有蒸馏水的大烧杯中,每隔一定时间换一次蒸馏水,直到用0.1mol/L的AgNO3溶液检验无氯离子时可认为Fe(OH)3溶胶已达到纯净。不是将溶胶中分散介质的离子全部出去。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成绩: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同组者: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溶胶的电动位。

二、实验原理

溶胶是溶解度极小的固体在液体中高度分散所形成的胶态体系,其颗粒直径

-7-9变动在10~10m范围。

1.溶胶制备

要制备出稳定的溶胶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固体分散相的质点大小必须在胶

体分度的范围内;固体分散质点在液体介质中要保持分散不聚结,为此,一般需

要加稳定剂。

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此法称

为分散法;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此法称为凝聚法。

(1)分散法

分散法主要有 3 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

①研磨法:常用的设备主要有胶体磨和球磨机等。胶体磨由两片靠得很近的

盘或磨刀,均由坚硬耐磨的合金或碳化硅制成。当上下两磨盘以高速反向转动时

(转速约5000-10000rpm),粗粒子就被磨细。在机械磨中胶体研磨的效率较高,

但一般只能将质点 磨细到 1um 左右。

②超声分散法:频率高于16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高频率的超声波传入

介质, 在介质中产生相同频率的疏密交替,对分散相产生很大的撕碎力,从而

达到分散效果。此法操作简单,效率高,经常用作胶体分散及乳状液制备 。

③胶溶法:胶溶法是把暂时聚集在一起的胶体粒子重新分散而成溶胶。例如,

氢氧化铁、氢氧化铝等的沉淀实际上是胶体质点的聚集体,由于制备时缺少稳定

剂,故胶体质点聚在一起而沉淀。此时若加入少量的电解质,胶体质点因吸附离

子而带电,沉淀就会在适当的搅拌下重新分散成胶体。

有时质点聚集成沉淀是因为电解质过多,设法洗去过量的电解质也会使沉淀

转化成溶胶。利用这些方法使沉淀转化成溶胶的过程成为胶溶作用。胶溶作用只

能用于新鲜的沉淀。若沉淀放置过久,小粒经过老化,出现粒子间的连接或变化

成大的粒子,就不能利用胶溶作用来达到重新分散的目的。

(2) 凝聚法

主要有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此法的基本原则是形成分子分散的过饱和

溶液,控制条件,使形成的不溶物颗粒大小在溶胶分散度内。此法与分散度相比

不仅在能量上有限,而且可以制成高分散度的胶体。

①化学反应法:凡能形成不溶物的复分解反应、水化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

等皆可用来制备溶胶。由于离子的浓度对胶体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在制备溶

胶时要注意控制电解质的浓度。

②改换介质法:此法系利用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

使溶解于良溶剂中的溶质,在加入不良溶剂后,因其溶解度下降而以胶体粒子的

大小析出,形成溶胶。此法作溶胶方法简便,但得到的溶胶粒子不太细。

(一)溶胶的电泳

在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向正极或负极移动的现象叫电泳。电泳现象证实

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胶体粒子带电是因为在其周围形成了扩散双电层。按对固体

的关系,扩散双电层离子可沿滑动面分为吸附层离子和扩散层离子两部分,使固

体表面和分散介质之间有电势差,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电势。错误!未

找到引用源。电势的大小可通过电泳实验测得。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根据胶体粒子的相对运动速度计算ζ电势的基本公式是:

ld

tv (3-1)

式中: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胶体粒子的电动电势(V);

η -介质的动力粘度(Pa.s);

d-溶胶界面移动的距离(m);

l-两电极之间的距离(m);

ε -介电常数(F/m);

V-两级间的电位差(V);

t-电泳进行的时间(s)。

水的粘度和介电常数查附录二和附录六。

利用电泳测定电动电势有宏观法和微观法两种。宏观法是观察在电泳管内溶

胶与辅助液间界面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微观法借助于超显微镜观察单个胶

体粒子在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本实验用宏观法测定,所使用的电泳管如图

3-1 所示。

图 3-1 电泳管示意图

1.电极;2.辅助液;3.界面;4.溶胶;5.活塞

三.仪器与药品

1.仪器

电泳仪,电泳管,秒表,电极2支,100mL烧杯3个,胶头滴管2支,25,mL量

筒2个,等

2.药品

0.01mol/L AgNO3溶液, 0.01mol/L KI溶液, 0.005mol/L KCl溶液

四.实验步骤

1.制备AgI溶胶(复分解法)

用25ml量筒量取20mL0.01mol/L的KI溶液,倒入100mL的烧杯中。然后,用另一25mL量筒量取18.7mL0.01mol/L 的AgNO3溶液,用胶头滴管向量取的KI溶液中滴加量取的AgNO3溶液,并不断搅拌,滴加结束即制的AgI负溶胶。

2.辅助夜的制备

先测定溶胶的电导率。用少量溶胶将试管及电导率池洗3次,在试管中加入适量溶胶,插入导电池,测定室温下溶胶电导率。向0.01mol/L KI溶液中家蒸馏水至其电导率与溶胶相同,本实验用的辅助液是浓度约为0.005mol/L的KCl。

3.电势的测定

(1)仔细洗净电泳管,检查活塞是否润滑良好,且不漏。用少量已配好的AgI溶胶将电泳管的漏斗至活塞的支管洗一遍。用滴管由漏斗加入少量溶胶,使活塞孔内充满溶胶,迅速关闭活塞。用辅助液洗涤U型管部分。活塞以上若有溶胶也应洗去。

(2)关闭电泳管活塞,将电泳管垂直固定在铁架台支架上。

(3)用胶头滴管由漏斗向电泳管中加入值得的溶胶至漏斗细支管顶部,然后倒入烧杯中剩于的溶胶。

(4)用烧杯取一定量的KCl辅助液,沿U型管倒入电泳管。若使用长电极,则将辅助液倒入U型管至刻度4;若使用短电极,则将辅助液倒入U型管至刻度9。

(5)将黑色挡板放在U型管后,慢慢打开活塞使溶胶慢慢上升。注意,不要全部打开,一定要慢,否则得不到清晰的溶胶界面。至溶胶上升至刻度线0时,关闭活塞。

(6)将两个电极轻轻插入电泳管的U型管中。整个过程注意保持平稳,不使电泳管受振动。

(7)将电泳仪电泳仪电源开扳下(关),将输出调节旋钮反时针方向旋至输出电压最小位置,接好电源线,,做好开机准备。将两电极引线接在电泳仪上,将电泳仪电源开关扳上(开),指示灯亮,预热5分钟后,调节输出旋钮到电压指示为150V。按电泳仪的开始按钮,同时计时,指示灯显示为R。注意:由于电泳仪输出电压较高,在通电过程中不要接触电极,否则有触电危险。

(8)观察溶胶上升界面清晰后,用秒表测量界面上升0.5、1.0、1.5cm所需时间。测量完毕,按电泳仪的停止按钮,指示灯灭。拆下电极引线,卸下电泳管,将管内的液体倒入指定的废液杯中。

(9)用钢尺仔细量出U型管的距离,减去U型管的两个半径,即为两电极之间的距离。

(10)实验结束,洗净使用过的所有玻璃仪器。将药品和仪器放回原处。

五、数据处理

1.总结溶胶的制备方法。

制备溶胶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分散法和凝聚法。其中分散法主要有 3 种方式,即机械研磨、超声分散和胶溶分散;而凝聚法主要2种方式,即化学反应法及更换介质法。

2.计算 AgI 负溶胶的电势,并取平均值。

表一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以第一组数据为例:

通过查附录二和六得:

10-10(F/m)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7.096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0-3(pa.s) t1=168(s)

L=0.078m

V=200(v)

1ldt1v0.97791030.0780.0051682007.09610100.01600(V)

t2342—168=174(s) t3606-342=264(s)

同理可得2=0.01544(V) 3=0.0102(V)

故123

30.016000.015440.0102

30.01388(V)

六.思考题

1.试比较不同溶胶的制备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答:共同点:都是把分散相的直径变至胶体分散度的大小

不同点:分散法是将大块固体分割到胶体分散度的大小;凝聚法是使小分子或粒子聚集成胶体大小。

2.为什么要求辅助液与溶胶的电导率相同?这对计算电动电势有什么作用。

答:只有当辅助液的电导率与待测溶胶的电导率相等时才能保证辅助液的

移动速度与溶胶相等,可以避免因界面处场强突变而造成两管中界面移动速度不等而产生的界面模糊。若溶胶和辅助液的电导率不同,则电动势的计算公式不同,则须对公式进行修正。

3.注意观察,电泳时溶胶上升界面与下降界面的颜色、清晰程度及移动速度有什么不同。分析产生这些差别的可能原因。

答:溶胶上升界面的颜色较深,上升速度较快,溶胶与辅助液之间的界面比较清晰,下降界面颜色较浅,下降速度较慢,溶胶与辅助液之间的界面不是很清晰。这可能是由于钾离子和氯离子的迁移速率不相等造成的。

4.Fe(OH)3 溶胶渗析的目的是除去什么电解质?有什么办法检测Fe(OH)3 溶胶纯化的程度?渗析时是将溶胶中分散的所有离子都除去吗?

答:Fe(OH)3 溶胶渗析的目的是除去FeCl3。将制备的Fe(OH)3溶胶倒入火棉胶袋,并挂在盛有蒸馏水的大烧杯中,每隔一定时间换一次蒸馏水,直到用0.1mol/L的AgNO3溶液检验无氯离子时可认为Fe(OH)3溶胶已达到纯净。不是将溶胶中分散介质的离子全部出去。


相关文章

  • 胶体的制备和电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成绩: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同组者: 实验三 溶胶的制备和电泳 1.学会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 AgI 溶胶的电动电位. 一.实验目 ...查看


  • 溶胶的制备与电泳
  • 胶体的制备与电泳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溶胶制备的基本原理,并掌握溶胶制备的主要方法. 2. 利用界面电泳法测定AgI 溶胶的电动电位. 二.原理 ξ-胶体离子的电动电势(V ): η-介质的动力粘度(Pa.s ): d-溶胶界面移动的距 ...查看


  • 溶胶的制备及电泳实验报告
  •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 化学工程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溶胶的制备及电泳 一. 实验预习(30分) 1. 实验装置预习(10分)月 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 2. 实验仿真预习(10分)月 指导教师______(签字)成绩 ...查看


  • 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 沈玲娟
  • 胶体电泳速度的测定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沈玲娟 031131115 1 实验目的 1.1 掌握凝聚法制备Fe(OH)3溶胶和纯化溶胶的方法 1.2 观察溶胶的电泳现象并了解其电学性质,掌握电泳法测定胶体电泳速度和溶胶ζ 电位的方法. 2 ...查看


  •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全)1951320
  • 化学原理Ⅱ实 验 王业飞 吕开河 葛际江 戴彩丽 焦 翠 于连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2007 年 2 月 目 录 前言 ------------------------------1 实验一 三组分相图的制备-------- ...查看


  • 金属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 第39卷第10期 2010年10月 应 用 化 工 AppliedChemicalIndustry Vol.39No.10Oct.2010 金属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沈兆存,刘英军,孙亮,孙瑾 (青岛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山东青 ...查看


  • 09年高考化学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总结
  • 2009年高三化学-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知识规律总结 一.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 ...查看


  • 物理化学胶体化学3
  • 物理化学胶体化学试卷3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选择题 ( 共21题 40分 ) 1. 2 分 (7481) 7481 对亚铁氰化铜负溶胶而言, 电解质KCl, CaCl2, K 2SO 4, CaSO 4的聚沉能力 顺序为: ( ) (A) ...查看


  • 物质的分类及胶体
  • 高中化学辅导练习1 上课时间 2010.08.04 8:00-10:00 学生姓名 黄训桢 第一讲:物质的分类 气体混合物 混合物 液体混合物 固体混合物 金属单质 物质 单质 非金属单质 纯净物 有机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氧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