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叫李汶娥,来自西南交通大学。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我与地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七课的文章。从教材体例的系统上来说,第一册的课程主要是强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这几个方面。这些都是新课改中对学生能力的一些具体要求。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我与地坛》正处在这个训练体系的较高层级上。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层级,它所要求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这么简单,它所蕴涵的情感和哲理是本单元中的其他课文所没有,也是不能相媲美的。此篇课文仅为节选的一、二部分,读本上还有剩余的三至七部分。希望大家可以在课后阅读剩余的部分,从而加深对作者当时心境的感悟。概括起来讲,这篇文章能够很好的训练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体味作者心境,领悟人生哲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中特殊景物的描写和特殊词汇如“坍圮”“熨帖”“意蕴”“猝然”“隽永”等词语的形、音、义。

(2)、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智慧认识。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诵读散文的技巧与方法。

(2)、通过对文章主题的分析体会学习散文的过程。

(3)、通过文章艺术手法的学习掌握散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文章内容的学习学会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

(2)、感受母爱,懂得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3)、培养主动关心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进而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2)、将古园的景物描写作者的特殊的生活挫折结合,把握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

(3)、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特色。

(4)、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爱亲人、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

2、教学难点:

(1)、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2)、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特色。

四、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对自读课的要求,准备采用自学、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具体措施如下:

(1)、采用自读课文、讨论交流的方法,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由题目“我与地坛”,文章第一部分写我的不幸遭遇及我对“死”及“活”的思考,第二部分写了“母亲”,对全文进行整体的思考:文章是怎样将“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2)、采用“读”“议”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相关语句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处境,进行换位的思考,通过与同学交流碰撞,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3)、采用探究式,让学生找出自己最为欣赏的一两出语言,读一读,并说一说它美点,并模仿着写出一两个句来。寓思维训练于听、说、读、写之中,提高阅读分析鉴赏能力,把个人钻研与小组讨论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群策群力,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说学法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对整体把握文章、欣赏文章已有所理解,但是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作者的实际生活、深入作者心灵真正理解文章等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这一事实前,我主张学生要充分感知课文的内容,主要运用以下的学法:朗读理解法、质疑提问法、自主讨论探究法、对比法。

五、课堂设计

本篇课文的课时我分为2个课时进行。第1课时主要是进行导入和作者简介,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理解;第2课时则是主要分析课文的内容等。为了让教法学法得到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设计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情景导入,唤起感受

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你们想知道他是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蜕变过程吗?

2、简介作者,走进内心。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0岁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展示课件)。

3、理出线索,体悟意义

过渡语: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的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1)、自读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置身于其中,看到了那些景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解决方法:化为小问题,阅读提炼,互相讨论。

展示成果:地坛“荒芜冷落”具体景象: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雕栏坍圮。但无法掩盖的是它的生气与活力。老柏沧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正是这些吸引了我,使我走进了地坛。置身与其中作者看到了许多有生命的东西。蜂儿稳停,蚂蚁疾行,瓢虫升空,露水滚动、聚集,摔开万道金光。满园草木竟相生长,片刻不息。印证了“荒芜并不衰败”。我终于明白了: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至于如何活的问题也将会在地坛的万千景象中找到答案六个譬如:落日灿烂,鱼燕高歌,脚印猜想,古柏永站,气味想起,播散味道。让人明白人生要靠自己去闻、去品才能明了。(学生回答以书上原句为主)。

(2)、自读第二部分。提供阅读思路:地坛给予作者的感悟仅仅是外在的力量,究竟是谁给了他生存的启发,成为他走上文学之路的精神支柱。仔细阅读第二部分,试着去体会母亲的种种心态。

化为小问题:母亲在我独自跑到地坛的日子里,都做了些什么?我是如何体味母亲的用心良苦及无视这份真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找出问题的答案) (3)、在母亲离开的岁月里,我又是如何彻悟的?

4、阅读反馈,挖掘情感。

点拨1:成长中的我们是否都曾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可否为我们讲述与母亲相处的感人情节抑或是遗憾、亏欠、内疚的生活画面?

点拨2:能否用一两句话形容你心目中母亲的形象抑或是你如何理解母爱的伟大?

总结:有了地坛的自然力量再加上母亲的人性给予,史铁生终于闯开了一条成功之路。但这仅仅只是一股源泉,我们还要去寻找。

5、延伸阅读,课后作业。

为了能够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史铁生的心路历程,我推荐学生阅读他的一些其他著作,例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等等。

课后作业:阅读《我与地坛》其他的几部分,写一篇阅读感悟。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我与地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叫李汶娥,来自西南交通大学。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我与地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七课的文章。从教材体例的系统上来说,第一册的课程主要是强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这几个方面。这些都是新课改中对学生能力的一些具体要求。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我与地坛》正处在这个训练体系的较高层级上。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层级,它所要求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这么简单,它所蕴涵的情感和哲理是本单元中的其他课文所没有,也是不能相媲美的。此篇课文仅为节选的一、二部分,读本上还有剩余的三至七部分。希望大家可以在课后阅读剩余的部分,从而加深对作者当时心境的感悟。概括起来讲,这篇文章能够很好的训练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体味作者心境,领悟人生哲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中特殊景物的描写和特殊词汇如“坍圮”“熨帖”“意蕴”“猝然”“隽永”等词语的形、音、义。

(2)、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体会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智慧认识。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诵读散文的技巧与方法。

(2)、通过对文章主题的分析体会学习散文的过程。

(3)、通过文章艺术手法的学习掌握散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文章内容的学习学会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

(2)、感受母爱,懂得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3)、培养主动关心残疾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进而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2)、将古园的景物描写作者的特殊的生活挫折结合,把握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

(3)、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特色。

(4)、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爱亲人、冷静对待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

2、教学难点:

(1)、理解“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2)、品味评价沉静、抒情的语言特色。

四、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对自读课的要求,准备采用自学、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争做学习的主人。具体措施如下:

(1)、采用自读课文、讨论交流的方法,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由题目“我与地坛”,文章第一部分写我的不幸遭遇及我对“死”及“活”的思考,第二部分写了“母亲”,对全文进行整体的思考:文章是怎样将“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这三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2)、采用“读”“议”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相关语句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处境,进行换位的思考,通过与同学交流碰撞,理解作者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

(3)、采用探究式,让学生找出自己最为欣赏的一两出语言,读一读,并说一说它美点,并模仿着写出一两个句来。寓思维训练于听、说、读、写之中,提高阅读分析鉴赏能力,把个人钻研与小组讨论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群策群力,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2、说学法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基础上,对整体把握文章、欣赏文章已有所理解,但是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结合作者的实际生活、深入作者心灵真正理解文章等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在这一事实前,我主张学生要充分感知课文的内容,主要运用以下的学法:朗读理解法、质疑提问法、自主讨论探究法、对比法。

五、课堂设计

本篇课文的课时我分为2个课时进行。第1课时主要是进行导入和作者简介,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理解;第2课时则是主要分析课文的内容等。为了让教法学法得到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设计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情景导入,唤起感受

有一位青年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了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你们想知道他是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完成由工人到作家的蜕变过程吗?

2、简介作者,走进内心。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0岁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七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展示课件)。

3、理出线索,体悟意义

过渡语:作者截瘫后,在十五年漫长的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什么有关?

(1)、自读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地坛,置身于其中,看到了那些景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解决方法:化为小问题,阅读提炼,互相讨论。

展示成果:地坛“荒芜冷落”具体景象:琉璃剥蚀,朱红淡褪,雕栏坍圮。但无法掩盖的是它的生气与活力。老柏沧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正是这些吸引了我,使我走进了地坛。置身与其中作者看到了许多有生命的东西。蜂儿稳停,蚂蚁疾行,瓢虫升空,露水滚动、聚集,摔开万道金光。满园草木竟相生长,片刻不息。印证了“荒芜并不衰败”。我终于明白了:生,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至于如何活的问题也将会在地坛的万千景象中找到答案六个譬如:落日灿烂,鱼燕高歌,脚印猜想,古柏永站,气味想起,播散味道。让人明白人生要靠自己去闻、去品才能明了。(学生回答以书上原句为主)。

(2)、自读第二部分。提供阅读思路:地坛给予作者的感悟仅仅是外在的力量,究竟是谁给了他生存的启发,成为他走上文学之路的精神支柱。仔细阅读第二部分,试着去体会母亲的种种心态。

化为小问题:母亲在我独自跑到地坛的日子里,都做了些什么?我是如何体味母亲的用心良苦及无视这份真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找出问题的答案) (3)、在母亲离开的岁月里,我又是如何彻悟的?

4、阅读反馈,挖掘情感。

点拨1:成长中的我们是否都曾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可否为我们讲述与母亲相处的感人情节抑或是遗憾、亏欠、内疚的生活画面?

点拨2:能否用一两句话形容你心目中母亲的形象抑或是你如何理解母爱的伟大?

总结:有了地坛的自然力量再加上母亲的人性给予,史铁生终于闯开了一条成功之路。但这仅仅只是一股源泉,我们还要去寻找。

5、延伸阅读,课后作业。

为了能够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史铁生的心路历程,我推荐学生阅读他的一些其他著作,例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等等。

课后作业:阅读《我与地坛》其他的几部分,写一篇阅读感悟。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文章

  • 地坛精魂阅读答案
  • 地坛精魂 张梦阳 走进地坛,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就想起地坛.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这究竟为什么呢?地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九年, ...查看


  •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 曾雪梅 沈阳市二十一中学 2004年11月 我与地坛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 ...查看


  •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推荐]
  • 我 与 地 坛 史铁生 [教学目标 ]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的内容 2.学习本文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3.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和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听音乐.说出音乐名和作 ...查看


  • 我与地坛经典整合课件
  •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有关作者的情况及其主要作品: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学习本文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理清两部分内容要点,感 ...查看


  • 我与地坛说课稿 说课稿
  • <我与地坛>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与地坛>(板书:<我与地坛>.史铁生),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我与地 ...查看


  • 史铁生的那次坚持让我怦然心动
  • 史铁生的那次坚持让我怦然心动 作者:赵勇   2011-01-09 08:56 星期日 晴 在史铁生先生突然辞世的日子里,我又读了他的一些散文,也读了史铁生的朋友们以前写他的一些文章.我不知如何表达对他离去的震惊和痛惜,就只好去阅读.而这种 ...查看


  • [我与地坛]说课稿 1
  • <我与地坛>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与地坛>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第一板块"向死而生"的第一篇文章.原文是史铁生1989年所写,共分7个部分,近13000字 ...查看


  •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
  • <我与地坛>(史铁生)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 ...查看


  • [我与地坛](节选)课堂实录
  • <我与地坛>(节选)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品味作者深沉.绵密.抒情的语言.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充满哲理的写法. 3.体悟珍爱健康.珍爱生命.珍爱亲情的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