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p5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 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步骤:(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揭示意义;巩固练习,考考自己;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的应用(板题)1、教学例1(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学生解答如下几种: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因此 和 的 是相等的。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140 x 或 140:2=x:52 5 2x=140×5 x=350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3、变式练习改编题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4、教学例2(课件演示)(1)出示例2,学生读题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提问:(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练习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70×5÷4=350÷4=87.5(千米)(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 和 成 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 和 的 是相等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4x=70×5 x=70×5/4 x=87.5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师: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c)它们有什么关系?d)这道题的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 和 的 是相等的。(5)变式练习(改编题)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87.5x=70×5 x=4答:需要4小时到达。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二册p5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 证观点,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何种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难点:利用正反比例意义正确列出等式,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步骤:(铺垫孕伏,建立表象;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归纳总结,揭示意义;巩固练习,考考自己;分层练习,深化新知)

一、铺垫孕伏,建立表象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 ○4每小时耕地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2、根据条件说出数学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经x小时。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从上面可以看出,日常生活生产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的应用(板题)1、教学例1(1)出示例1(课件演示)让学生读题一辆汽车2小时行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师: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自由回答)(提问:我们怎样解答的?(板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学生解答如下几种:解法一:140÷2×5=70×5=350千米解法二:140×(5÷2)=140×2.5=350千米如果有学生用比例方法解,老师及时给以肯定,如果没有,老师给以引导性的问题:a题中涉及哪三种量?(路程、时间和速度三种量),其中哪两种是相关联的量?b哪一种量是一定的?(固定不变),你是怎么知道的?(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速度是一定的)c它们有什么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d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说 一定,那么 和 成 比例关系?因此 和 的 是相等的。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比值相等)解法三:(用比例方法,怎样列式)解:设甲乙两地间的总路长x千米140 x 或 140:2=x:52 5 2x=140×5 x=350答:甲乙两地之间公路长350千米。小结:这一类型题,我们不仅可用过去的归一法、倍比法来解,还可用比例方法来解。2、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呢?3、变式练习改编题出示改编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4、教学例2(课件演示)(1)出示例2,学生读题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提问:(1)以前我们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速度×时间=路程)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2)谁能仿照例1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2来试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练习后提问怎样想的?速度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解答。70×5÷4=350÷4=87.5(千米)(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怎样想,怎样做的?(课件演示)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 和 成 比例,所以两次行驶的 和 的 是相等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行驶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式。(4)设每小时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4x=70×5 x=70×5/4 x=87.5答:每小时行驶87.5千米。师:a)该题中三个量有什么关系?其中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b)题中哪一种是固定不变的?从哪里看出来?c)它们有什么关系?d)这道题的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所以两次行驶的 和 的 是相等的。(5)变式练习(改编题)出示改变的条件和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集体订证,说说怎样想,根据什么列式。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解:设需要x小时到达87.5x=70×5 x=4答:需要4小时到达。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 <解比例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 下册)教材P59―60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学会用比例解决一般问题. 2.通过与前面旧 ...查看


  •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2
  •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执教人:董健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 ...查看


  • 小学六年级数学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教案
  • 正.反比例应用题教学内容: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 ...查看


  • 正.反比例应用题
  • 教学内容:教材第51-52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 ...查看


  • 用比例解决问题(教案)
  • 用比例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需一课时讲授:这节课是在学习了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基础上展开学习得,主要是比例的应用.首先通过对比例.正反比例的复习为这节内容作下铺垫,然后展开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 ...查看


  •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上传版
  •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背景分析: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 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教材中的例5,是一道用正比例知识解答的应用题,只要抓住李奶奶和张大妈 ...查看


  • 数学教学计划
  • 2017年春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国和中学 张吉鹏 学情分析: 本人今年继续担任六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本册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习较主动,但有个别学生依赖性较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差,听课时较易分神,学习成绩较不理想.应用类 ...查看


  •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
  • <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熟练地求比例尺.图上距 离.实际距离: 能力目标:应用比例尺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查看


  • 北师大版数学六下[比例的应用]word教案(共3课时)
  • 比例的应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