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

怎样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答:理论创新, 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条件和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理论武装则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来武装党员和干部。 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搞好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政治结论。我们党刚刚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敏锐地提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曾经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只注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理论所蕴含的深刻世界观、方法论,忽视了理论形成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过程。他们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是总结当时当地的实践经验而来的,以致在实践中只会生搬硬套,看起来似乎很尊重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脱离中国具体国情只能死路一条。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不行; 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照抄照搬别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模式同样不行。这就决定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结合新的实际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这是我们付出沉重历史代价而得出的深刻结论。因此,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必须随着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而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搞好理论武装,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理论武装必须注意的根本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学会运用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实际,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历史经验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又能在总结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要加强和改进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始终坚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学习,切实提高理论素养。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彰显理论武装工作的活力。要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工作,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找准理论宣传工作的立足点、改进理论宣传的方式。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理论宣传的形式,多用群众的鲜活语言,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让群众想看、爱看、看得懂、看得进,切实增强理论宣传的渗透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南近辉)

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答: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从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举措,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特有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内在规律,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说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对新的机遇、挑战、压力,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指明政治方向,为发展进步提供理论动力,不断把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探索前行。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满足人民

群众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切实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使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奥到通俗、从由少数人理解到被广大群众掌握,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就是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这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积极构建通俗化的语言体系,主动适应人民大众的语言习惯,通过通俗易懂、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宣传读物,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要建立多样化的宣传教育载体,积极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拓展平面媒体、影音传媒、展板标语、网络空间等多种宣传平台,使科学理论走进千家万户。要把握住宣传教育活动的方向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精神纽带,防止和克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的娱乐化和庸俗化倾向。(沈德跃)

政府公信力“亚健康”与辟谣难题

能够与谣言竞争并胜出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公信力”。 谣言难防,但却可辟。建立政府在辟谣中的公信力,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大命题

有人类社会开始,谣言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了。当社会危机产生,环境发生突变时,有的谣言可能借风使力,破坏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根基。而且,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通信技术使谣言的交流和传播更加迅捷,其破坏力更大。所以政府必须时刻关注舆情,积极稳妥地做好辟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而辟谣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

谣传空间的变化规律

大道消息封闭不畅,小道消息才会兴风作浪。特别是在出现公共危机时,人们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和依赖尤其强烈和迫切,一旦政府的信息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公众这时必然会寻找并选择民间的信息渠道。这便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大好机会。

从谣言传播的源头来看,谣言信息与传播者有一定相关度和重要性,又易于传播,且处于非公开(即政府方面的公开) 状态,就会有较大的谣传空间。无论是今年2月10日江苏响水化工厂传出爆炸引发的“万人大逃亡”,还是3月15日开始的抢盐风潮,都与受到影响的公众息息相关。这与“2012年世界末日”之类貌似重要却无多少可信证据的预言性谣传不同,响水化工厂之前曾发生过爆炸,人们的惊惧随时可能被激起; 抢盐也与之前人们对日本核事故引发后果的诸多猜测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谣言传播前要防谣,谣言传播时要辟谣。无论是防还是辟,都需要政府提供尽可能权威的信息,消除疑虑或误解。而使信息有效传播并产生有效影响的,即能够与谣言竞争并胜出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公信力”。 谣言难防,但却可辟。建立政府在辟谣中的公信力,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大命题。

辟谣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有公信力

有学者将政府的公信力分为三个方面:政府合法性本身产生的公信力、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政府行政绩效的公信力。当然,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但我们一般认为,在现有政治体制下,后两个方面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方面。尽管响水县政府深入村组稳定群众情绪,同时通过手机短信、政府网站、电视、电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辟谣之举可谓尽心竭力,然而却还是未能阻止数万人出逃,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的深思是,一句谣言能使万众响应,而政府的万语规劝却信者寥寥。

如果我们知道此前曾有的“因”,就不难理解如今的“果”——响水2007年曾谣传化工厂爆炸,2009年曾谣传水污染,政府当时都曾在第一时间出面辟谣,而最终却被证实。

具体分析此次碘盐抢购潮,不排除有游资在暗中操纵,哄抬物价的可能,这不妨可视作市场因素。而人们之所以会盲信“碘盐防核辐射”和“海水被核污染”的结论,某种程度上是出于这样一种困惑:假如核辐射真的会对公众产生某种影响,政府是否会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 该报的不报,发生了的不报,没有发生的和不可能发生的不停的播报,久而久之,民众就会

失去信心失去耐心,政府就会失去公信力。

在响水谣传事件中,没有人在谣言传播的第一时间向政府报告,也没有人向政府有关部门求证。公众的一切行动,都未将政府“放在眼里”——这是比灾害本身还严重的灾害。

谣言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打击谣传的始作俑者诚然可行,但政府完善辟谣机制,提高公信力,使谣言无处可传,无人可信,才是辟谣的理想方法和治本之策。“盐慌”是对政府公信力和应急能力的考验,现在从结果来看,其处理速度还是值得人们褒奖的。可以看出,在重大公共事件上,人民还是愿意相信政府的,关键在于政府有没有扮演好管理者与服务者的角色,有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将社会往正面方向疏导,让所有传言得以平息。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地震后表现淡定,而中国在核爆发后,却出现疯狂的“抢盐风潮”,一方面是人们信任的崩塌与心理灾难的蔓延; 另一方面是政府对重大公共事件的预警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民众对于政府公信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部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遭遇挑战,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二是一些政府管理方式落后,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三是政府依法行政不完善,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既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也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最根本的是,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极易出现失序和失范,政府的公信力难免受到影响和削弱。而越是如此,政府越不能无视公众对信息和事实真相的需求,自说自话,失信于民。现代社会要求政府必须学会善用信息、走群众路线、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管理,实现“善治”。政府治理的公开透明非但不会导致政府在公众中丧失公信力,反而有助于维护其公信力。

提高其公信力,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必须遵循准确、全面、及时、有效的原则。准确,是指政府向公众提供的信息应当是公众最可信赖的; 全面,是指应当向公众提供全部信息,而不是有选择地公开部分信息; 及时则是要求政府能够第一时间将有关事件信息提供给公众,让公众从政府权威信息中寻求解疑释惑的答案; 有效是指政府提供的是公众可获取、能理解的信息。

政府应付安全危机的能力确实是在不断提升中,但我们也要看到,民众对政府的要求和对政府公信力的期待也有更高的标准。以往,政府部门只要能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民众便可以相安无事; 但现在,仅仅有知识普及和信息公开这种事后式的处理机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诉求。抢盐的根源其实在于中国人缺乏安全感,以及对外部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不信任。恐慌抢购表现了人们之间的互信度不高,也表现在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不足。

谣言止于智、止于信息的公开透明。所以媒体应当及时站出来,坚持新闻原则,多多普及科学知识,而不是一味扩大宣传抢购风潮如何激烈。为了避免下次出现类似的恐慌,日后政府无论何时何地及时公开信息,营造一个“阳光型”政府,只要公信力加强谎言便不攻自破!

(作者为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延伸阅读】

面对谣言,我们还该反思什么

回顾这场突发事件的始末,政府、媒体与民众各自的行为与反应,错落交织,已满足了一个经典的公共危机案例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亦为今后公民社会的成长留下反思空间。

迷信盲从的从众心理

从狂放鞭炮到喝绿豆汤,从抢购板蓝根到席卷超市; 从北京到内蒙古,从河北到陕西,从广东到河南,从天津到宁夏,迷信盲从风靡一时,抢购大潮横扫南北。于是,在非典时期许多人都做了不少过后连自己也觉得可笑的事情。于是,也有了“买东西买成杂货铺”,“抢盐抢成小盐商”的笑话。还有一些商贩原以为可以奇货可居,到后来落了个连忍痛割肉都割不出去的悲剧结局……

编辑点评:从公民素质教育上入手,培养不同年龄和阶层的人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对谣言不轻信、不跟风、不盲从,这是对社会维持安定的长远考虑所不可或缺的。

对专家的质疑与不信任

日本人身处危险之地,抢购、逃离,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为何国内也变得如何恐慌? 虽然,一再有专家声称,目前核辐射暂未对中国构成威胁,但在国内专家之言饱受质疑。因此,在谣言的推动下,恐慌气氛开始蔓延。而后人人跟风,抢购潮便随之而来。

编辑点评:或许专家对不确定的现象也未必清楚,但言之凿凿过后却与事实相反,叫普通老百姓如何保持理性?

媒体不能盲目跟风

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次抢购风潮。非典的时候,我们抢购过醋; 神医流行的时候,我们抢购过绿豆; 现在,我们抢购盐了。权威信息源和公共媒体的公信力缺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普通老百姓不信新闻,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理性和常识。

编辑点评:个别媒体为求影响力,制造虚假新闻; 其他媒体缺少必要的判断力,盲目跟风。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

试论述《“十二五”规划建设》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推动科学发展,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当前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要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把这些重要战略部署落实到位。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必将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还要看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作出艰苦不懈的努力。为此,《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

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怎样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答:理论创新, 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条件和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理论武装则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来武装党员和干部。 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搞好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政治结论。我们党刚刚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敏锐地提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曾经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只注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理论所蕴含的深刻世界观、方法论,忽视了理论形成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过程。他们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是总结当时当地的实践经验而来的,以致在实践中只会生搬硬套,看起来似乎很尊重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脱离中国具体国情只能死路一条。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不行; 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照抄照搬别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模式同样不行。这就决定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结合新的实际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这是我们付出沉重历史代价而得出的深刻结论。因此,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必须随着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而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搞好理论武装,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理论武装必须注意的根本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学会运用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实际,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历史经验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又能在总结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要加强和改进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始终坚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学习,切实提高理论素养。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彰显理论武装工作的活力。要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工作,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找准理论宣传工作的立足点、改进理论宣传的方式。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理论宣传的形式,多用群众的鲜活语言,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让群众想看、爱看、看得懂、看得进,切实增强理论宣传的渗透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南近辉)

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答: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从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举措,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特有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内在规律,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说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对新的机遇、挑战、压力,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指明政治方向,为发展进步提供理论动力,不断把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探索前行。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满足人民

群众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切实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使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奥到通俗、从由少数人理解到被广大群众掌握,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就是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这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积极构建通俗化的语言体系,主动适应人民大众的语言习惯,通过通俗易懂、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宣传读物,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要建立多样化的宣传教育载体,积极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拓展平面媒体、影音传媒、展板标语、网络空间等多种宣传平台,使科学理论走进千家万户。要把握住宣传教育活动的方向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精神纽带,防止和克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的娱乐化和庸俗化倾向。(沈德跃)

政府公信力“亚健康”与辟谣难题

能够与谣言竞争并胜出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公信力”。 谣言难防,但却可辟。建立政府在辟谣中的公信力,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大命题

有人类社会开始,谣言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了。当社会危机产生,环境发生突变时,有的谣言可能借风使力,破坏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根基。而且,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通信技术使谣言的交流和传播更加迅捷,其破坏力更大。所以政府必须时刻关注舆情,积极稳妥地做好辟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而辟谣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

谣传空间的变化规律

大道消息封闭不畅,小道消息才会兴风作浪。特别是在出现公共危机时,人们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和依赖尤其强烈和迫切,一旦政府的信息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公众这时必然会寻找并选择民间的信息渠道。这便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大好机会。

从谣言传播的源头来看,谣言信息与传播者有一定相关度和重要性,又易于传播,且处于非公开(即政府方面的公开) 状态,就会有较大的谣传空间。无论是今年2月10日江苏响水化工厂传出爆炸引发的“万人大逃亡”,还是3月15日开始的抢盐风潮,都与受到影响的公众息息相关。这与“2012年世界末日”之类貌似重要却无多少可信证据的预言性谣传不同,响水化工厂之前曾发生过爆炸,人们的惊惧随时可能被激起; 抢盐也与之前人们对日本核事故引发后果的诸多猜测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谣言传播前要防谣,谣言传播时要辟谣。无论是防还是辟,都需要政府提供尽可能权威的信息,消除疑虑或误解。而使信息有效传播并产生有效影响的,即能够与谣言竞争并胜出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公信力”。 谣言难防,但却可辟。建立政府在辟谣中的公信力,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大命题。

辟谣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有公信力

有学者将政府的公信力分为三个方面:政府合法性本身产生的公信力、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政府行政绩效的公信力。当然,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但我们一般认为,在现有政治体制下,后两个方面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方面。尽管响水县政府深入村组稳定群众情绪,同时通过手机短信、政府网站、电视、电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辟谣之举可谓尽心竭力,然而却还是未能阻止数万人出逃,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的深思是,一句谣言能使万众响应,而政府的万语规劝却信者寥寥。

如果我们知道此前曾有的“因”,就不难理解如今的“果”——响水2007年曾谣传化工厂爆炸,2009年曾谣传水污染,政府当时都曾在第一时间出面辟谣,而最终却被证实。

具体分析此次碘盐抢购潮,不排除有游资在暗中操纵,哄抬物价的可能,这不妨可视作市场因素。而人们之所以会盲信“碘盐防核辐射”和“海水被核污染”的结论,某种程度上是出于这样一种困惑:假如核辐射真的会对公众产生某种影响,政府是否会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 该报的不报,发生了的不报,没有发生的和不可能发生的不停的播报,久而久之,民众就会

失去信心失去耐心,政府就会失去公信力。

在响水谣传事件中,没有人在谣言传播的第一时间向政府报告,也没有人向政府有关部门求证。公众的一切行动,都未将政府“放在眼里”——这是比灾害本身还严重的灾害。

谣言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打击谣传的始作俑者诚然可行,但政府完善辟谣机制,提高公信力,使谣言无处可传,无人可信,才是辟谣的理想方法和治本之策。“盐慌”是对政府公信力和应急能力的考验,现在从结果来看,其处理速度还是值得人们褒奖的。可以看出,在重大公共事件上,人民还是愿意相信政府的,关键在于政府有没有扮演好管理者与服务者的角色,有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将社会往正面方向疏导,让所有传言得以平息。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地震后表现淡定,而中国在核爆发后,却出现疯狂的“抢盐风潮”,一方面是人们信任的崩塌与心理灾难的蔓延; 另一方面是政府对重大公共事件的预警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民众对于政府公信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部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遭遇挑战,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二是一些政府管理方式落后,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三是政府依法行政不完善,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既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也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最根本的是,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极易出现失序和失范,政府的公信力难免受到影响和削弱。而越是如此,政府越不能无视公众对信息和事实真相的需求,自说自话,失信于民。现代社会要求政府必须学会善用信息、走群众路线、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管理,实现“善治”。政府治理的公开透明非但不会导致政府在公众中丧失公信力,反而有助于维护其公信力。

提高其公信力,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必须遵循准确、全面、及时、有效的原则。准确,是指政府向公众提供的信息应当是公众最可信赖的; 全面,是指应当向公众提供全部信息,而不是有选择地公开部分信息; 及时则是要求政府能够第一时间将有关事件信息提供给公众,让公众从政府权威信息中寻求解疑释惑的答案; 有效是指政府提供的是公众可获取、能理解的信息。

政府应付安全危机的能力确实是在不断提升中,但我们也要看到,民众对政府的要求和对政府公信力的期待也有更高的标准。以往,政府部门只要能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民众便可以相安无事; 但现在,仅仅有知识普及和信息公开这种事后式的处理机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诉求。抢盐的根源其实在于中国人缺乏安全感,以及对外部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不信任。恐慌抢购表现了人们之间的互信度不高,也表现在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不足。

谣言止于智、止于信息的公开透明。所以媒体应当及时站出来,坚持新闻原则,多多普及科学知识,而不是一味扩大宣传抢购风潮如何激烈。为了避免下次出现类似的恐慌,日后政府无论何时何地及时公开信息,营造一个“阳光型”政府,只要公信力加强谎言便不攻自破!

(作者为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延伸阅读】

面对谣言,我们还该反思什么

回顾这场突发事件的始末,政府、媒体与民众各自的行为与反应,错落交织,已满足了一个经典的公共危机案例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亦为今后公民社会的成长留下反思空间。

迷信盲从的从众心理

从狂放鞭炮到喝绿豆汤,从抢购板蓝根到席卷超市; 从北京到内蒙古,从河北到陕西,从广东到河南,从天津到宁夏,迷信盲从风靡一时,抢购大潮横扫南北。于是,在非典时期许多人都做了不少过后连自己也觉得可笑的事情。于是,也有了“买东西买成杂货铺”,“抢盐抢成小盐商”的笑话。还有一些商贩原以为可以奇货可居,到后来落了个连忍痛割肉都割不出去的悲剧结局……

编辑点评:从公民素质教育上入手,培养不同年龄和阶层的人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对谣言不轻信、不跟风、不盲从,这是对社会维持安定的长远考虑所不可或缺的。

对专家的质疑与不信任

日本人身处危险之地,抢购、逃离,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为何国内也变得如何恐慌? 虽然,一再有专家声称,目前核辐射暂未对中国构成威胁,但在国内专家之言饱受质疑。因此,在谣言的推动下,恐慌气氛开始蔓延。而后人人跟风,抢购潮便随之而来。

编辑点评:或许专家对不确定的现象也未必清楚,但言之凿凿过后却与事实相反,叫普通老百姓如何保持理性?

媒体不能盲目跟风

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次抢购风潮。非典的时候,我们抢购过醋; 神医流行的时候,我们抢购过绿豆; 现在,我们抢购盐了。权威信息源和公共媒体的公信力缺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普通老百姓不信新闻,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理性和常识。

编辑点评:个别媒体为求影响力,制造虚假新闻; 其他媒体缺少必要的判断力,盲目跟风。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

试论述《“十二五”规划建设》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推动科学发展,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当前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要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把这些重要战略部署落实到位。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必将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还要看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作出艰苦不懈的努力。为此,《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

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相关文章

  • 怎样理解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
  • 2010年01月28日10:47   来源:新华社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决定>指出,要"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推进党建理论创新,为加 ...查看


  • 辽宁大学毛概
  • 第一章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 ...查看


  • 解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之一
  • [摘要]深刻理解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牢固把握解放思想的精神实质.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是坚持解放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的光辉典范.只有不断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更好地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解放思想:中国共产党:理论:科学 ...查看


  • 小学教师职称考试试题
  • 一.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1.教学的设计者 2.指导者和信息源 3.学习的促进者4.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伙伴 6.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7.反思者和研究者 8.学生成长的发现者 二.校本课程的基本理念:1"以教育培养学生为本& ...查看


  • 马克思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 2006年第6期 马克思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杨生平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必须在掌握马克思哲学精神的基础 之上进行, 马克思哲学精神是唯物主义精神与批判 ...查看


  •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 ...查看


  • 2015年毛概课后一到八章习题答案全
  •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概括地说,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 ...查看


  • 党性体检个人小结
  • 党性体检个人小结 "人不率,则不从; 身不先,则不信".保持先进性,就要发挥模范作用,争当率先垂范的带头人.做讲政治的表率.政治坚定可靠,是我们党执政的优良传统和根本要求,作为党员干部,要带头绷紧政治这根弦,把握政治方向 ...查看


  • 怎样写论文?
  • 转引自http://www.mdn.cn/baisha/dispArticle.Asp?ID=73 作者:聂辉华 绝大多数学习和研究成果总是通过学术论文来体现的,经济学也不例外.但是经济学论文的写作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尽管我们从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