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课程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2、 课本中综合活动内容是通过分组设计旅行计划,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并获取信息,自主开展
活动,编辑信息,有效总结,合理评价,并对涉及的人文问题有深刻的理解。
3、 教材在要求设计旅行计划时,没有明确前往什么地点旅行,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
趣,按已组成的协作学习小组自选主题完成设计一个旅行计划的任务。
二、学生分析:
1、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对信息的获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懂得基本的上网知识,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2、由于网络世界丰富多彩,旅游信息令人关注,所以学生对上网和搜索旅游信息是比较有兴趣的。但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规划旅行方案、设计推广计划的宣传单张是学生觉得困难的,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学习兴趣保持下去,防范学生“畏难不学”。
3、虽然学生平时一起学习,彼此比较熟悉,但分组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必须有效发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根据活动主题确定所需信息,选择信息来源,并获得信息。 2、能够综合运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懂得利用网络资源,具备有效地收集、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自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4、通过规划活动计划表、旅行方案和宣传单张,培养思维设计能力。 5、通过对作品进行解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6、通过对作品进行评价,培养评价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4、培养遵守网络使用规范和伦理道德,合法地获取信息。
四、教学重点:
1、确定收集资料的策略及存放资料的方法 2、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整合资料、展示作品
五、教学难点:
1、如何快速有效地收集资料? 2、如何准确地筛选有用的信息? 3、如何正确地评价活动结果?
六、教学策略: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在网络环境下的Webquest教学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帮助和促进作用。课程以任务为核心驱动学习,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课堂生生互动与师
生互动的形式,发动学生多讨论,多思考,鼓励学生多研究,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完成任务。
本教学设计为一周的主题活动,课堂教学只有2个学时,因此利用互动网络教学模式将网络互动学习形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构建一个适应科技发展特点的良好学习方式。
本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研究性学习的情景、思想进步的主题任务、协作学习的气氛、完善的学习资源和有效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自主探索和开展协作学习,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七、教学方法
1、教法:(1)运用网络环境下的Webquest教学模式教学。(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3)、核心任务驱动法。
2、学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和小组协作三者结合。
八、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
九、教学资源
1、自制网页课件及教学步骤指引,为学生提供网上教程、网上资源。
2、利用本人的博客“狂飚地带”建立学习讨论区和各班级的QQ群,进行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交流。
十、教学过程:
以“活动目的->活动任务->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评价”的内容线索和结构设计组织学习活动。
(一)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活动主题确定所需信息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得信息。
(2)能综合运用网络检索信息的策略与技巧,遵守网络使用规范和伦理道德,合法地获取
网上信息。
(3)能够运用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鉴别与评价所获取得信息。
(4)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任务导入(老师对任务情境的进行讲解,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我们融入生活、感受生活,让我们懂得如何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了解自己、肯定自我的价值。国庆黄金长假即将到来,让我们以某一名社会成员的身份去参与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扮演下面的角色。假如你是以下其中一种角色,根据不同角色的旅行需求、旅行目的、兴趣爱好、时间、费用等情况,设计一个3-4天的旅行计划(包括在到达目的地的两天旅游行程安排,启程与返程时间安排): A、 摄影家:要用摄象机拍摄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B、 旅游公司的部门经理:设计一条充满风土人情的旅游线路; C、 在读的学生:要用仅有的1500元以自助游的方式游历西部;
D、 一家之主:利用国庆节假期带全家老小(包括有70多岁高龄的老人和6岁的小孩)出外游玩散心;
E、 退休工人:要去走一走历史名城,亲身体验中国灿烂的古老文化。
„„
(三)任务要求(由老师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任务的要求)
1、分析不同角色的旅行需求、旅行目的、兴趣爱好、时间、费用等情况;
2、做出一个详尽的计划,包括整条线路各天的旅行时间、地点、游览景点、食、宿、行、
花费;
3、根据不同的角色说明这个计划的设计理由,考虑的因素,和旅游将达到的效果; 4、将设计的成果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同学进行自评与互评。
(四)活动过程
1、准备
分组每6位邻座同学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登录“设计旅游计划”主题网站活动任务栏目,了解本次综合活动的目的、基本任务及要求 2、小组讨论
确定扮演的角色,落实分工。并填写 “活动计划表”。
3、讨论
根据所扮演的角色,讨论旅行需求,为完成任务需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应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取信息。填写“信息需求清单”。 4、收集资料(网络教室或家里)
确定收集资料的策略及存放资料的方法,全组根据分工及所确定的信息内容,类型 和来源获取相应信息。填写“信息采集卡”。 5、整合信息(网络教室或家里)
全组根据所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通过筛选,评价,整合出一个旅行计划,并确定 在全班展示成果的形式。以电子版形式(word或ppt或其他电子形式)设计出旅行计划。 6、展示计划:(多媒体教室)
(1)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设计旅行的计划。 (2)选出一(1名)、二(2名)、三(3名)等奖作品并在校园网上发布。
附教案:
第一课时:确定选题、合理分工、搜索资料
第二课时:补搜资料、整合资料、展示评价
十一、教学反思:
本次课是一次综合活动课,分两个课时,活动内容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有关旅行方面的内容。从教学设计来看,这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选择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是比较可行的,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从教学过程来看,时间安排较为合理,网络也比较正常,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较活跃。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的小组都能提交一定水平的作品,作品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大地方的、小地方的景点都成了他们设置的线路的对象,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次活动课最为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这次活动,我验证了基于网络的高中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可行性。学生利用这个学习环境中,可以很好地开展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各种活动,并能通过讨论区进行互动交流,为我以后更加完善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积累一定的经验。
不足之处:
1、网络互动学习形式无法很好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2、网络师生互动力度不够。
2、教学评价只停留在对作品的评价上,未能真正体现到小组和组员的学习过程评价上。 3、学生作品的质量不高,加工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4、互联网吸引力远远比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大,以至于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影响了小
组的合作学习效果。
5、有些小组的分工不明确,出现只有小组长在做、其他人在玩的现象。
十二、附件:
1、 教学主题网站: 2、 《设计旅行计划活动计划表》、《学习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表》、《信息需求清单》、《信息采
集卡》。
3、 部分学生作品。
2006年12月1日
2.4《综合活动: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一、教材分析:
1、 本节课程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
(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
2、 课本中综合活动内容是通过分组设计旅行计划,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并获取信息,自主开展
活动,编辑信息,有效总结,合理评价,并对涉及的人文问题有深刻的理解。
3、 教材在要求设计旅行计划时,没有明确前往什么地点旅行,所以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
趣,按已组成的协作学习小组自选主题完成设计一个旅行计划的任务。
二、学生分析:
1、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对信息的获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懂得基本的上网知识,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2、由于网络世界丰富多彩,旅游信息令人关注,所以学生对上网和搜索旅游信息是比较有兴趣的。但要求学生开动脑筋规划旅行方案、设计推广计划的宣传单张是学生觉得困难的,要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学习兴趣保持下去,防范学生“畏难不学”。
3、虽然学生平时一起学习,彼此比较熟悉,但分组协调能力有待提高,必须有效发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根据活动主题确定所需信息,选择信息来源,并获得信息。 2、能够综合运用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懂得利用网络资源,具备有效地收集、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自学,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
4、通过规划活动计划表、旅行方案和宣传单张,培养思维设计能力。 5、通过对作品进行解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6、通过对作品进行评价,培养评价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创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
4、培养遵守网络使用规范和伦理道德,合法地获取信息。
四、教学重点:
1、确定收集资料的策略及存放资料的方法 2、利用网络收集资料、整合资料、展示作品
五、教学难点:
1、如何快速有效地收集资料? 2、如何准确地筛选有用的信息? 3、如何正确地评价活动结果?
六、教学策略:
本教学设计是一个在网络环境下的Webquest教学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帮助和促进作用。课程以任务为核心驱动学习,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课堂生生互动与师
生互动的形式,发动学生多讨论,多思考,鼓励学生多研究,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完成任务。
本教学设计为一周的主题活动,课堂教学只有2个学时,因此利用互动网络教学模式将网络互动学习形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构建一个适应科技发展特点的良好学习方式。
本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主动学习的环境、研究性学习的情景、思想进步的主题任务、协作学习的气氛、完善的学习资源和有效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自主探索和开展协作学习,并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目标,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
七、教学方法
1、教法:(1)运用网络环境下的Webquest教学模式教学。(2)利用在线讨论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3)、核心任务驱动法。
2、学法: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和小组协作三者结合。
八、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
九、教学资源
1、自制网页课件及教学步骤指引,为学生提供网上教程、网上资源。
2、利用本人的博客“狂飚地带”建立学习讨论区和各班级的QQ群,进行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交流。
十、教学过程:
以“活动目的->活动任务->活动过程->活动结果->活动评价”的内容线索和结构设计组织学习活动。
(一)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活动主题确定所需信息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得信息。
(2)能综合运用网络检索信息的策略与技巧,遵守网络使用规范和伦理道德,合法地获取
网上信息。
(3)能够运用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鉴别与评价所获取得信息。
(4)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二)任务导入(老师对任务情境的进行讲解,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我们融入生活、感受生活,让我们懂得如何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让我们了解自己、肯定自我的价值。国庆黄金长假即将到来,让我们以某一名社会成员的身份去参与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扮演下面的角色。假如你是以下其中一种角色,根据不同角色的旅行需求、旅行目的、兴趣爱好、时间、费用等情况,设计一个3-4天的旅行计划(包括在到达目的地的两天旅游行程安排,启程与返程时间安排): A、 摄影家:要用摄象机拍摄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B、 旅游公司的部门经理:设计一条充满风土人情的旅游线路; C、 在读的学生:要用仅有的1500元以自助游的方式游历西部;
D、 一家之主:利用国庆节假期带全家老小(包括有70多岁高龄的老人和6岁的小孩)出外游玩散心;
E、 退休工人:要去走一走历史名城,亲身体验中国灿烂的古老文化。
„„
(三)任务要求(由老师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任务的要求)
1、分析不同角色的旅行需求、旅行目的、兴趣爱好、时间、费用等情况;
2、做出一个详尽的计划,包括整条线路各天的旅行时间、地点、游览景点、食、宿、行、
花费;
3、根据不同的角色说明这个计划的设计理由,考虑的因素,和旅游将达到的效果; 4、将设计的成果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分享,同学进行自评与互评。
(四)活动过程
1、准备
分组每6位邻座同学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登录“设计旅游计划”主题网站活动任务栏目,了解本次综合活动的目的、基本任务及要求 2、小组讨论
确定扮演的角色,落实分工。并填写 “活动计划表”。
3、讨论
根据所扮演的角色,讨论旅行需求,为完成任务需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应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取信息。填写“信息需求清单”。 4、收集资料(网络教室或家里)
确定收集资料的策略及存放资料的方法,全组根据分工及所确定的信息内容,类型 和来源获取相应信息。填写“信息采集卡”。 5、整合信息(网络教室或家里)
全组根据所收集的信息进行讨论,通过筛选,评价,整合出一个旅行计划,并确定 在全班展示成果的形式。以电子版形式(word或ppt或其他电子形式)设计出旅行计划。 6、展示计划:(多媒体教室)
(1)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设计旅行的计划。 (2)选出一(1名)、二(2名)、三(3名)等奖作品并在校园网上发布。
附教案:
第一课时:确定选题、合理分工、搜索资料
第二课时:补搜资料、整合资料、展示评价
十一、教学反思:
本次课是一次综合活动课,分两个课时,活动内容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有关旅行方面的内容。从教学设计来看,这次课的重点和难点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选择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是比较可行的,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基本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从教学过程来看,时间安排较为合理,网络也比较正常,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较活跃。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的小组都能提交一定水平的作品,作品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大地方的、小地方的景点都成了他们设置的线路的对象,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次活动课最为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这次活动,我验证了基于网络的高中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可行性。学生利用这个学习环境中,可以很好地开展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各种活动,并能通过讨论区进行互动交流,为我以后更加完善这种教学模式的研究积累一定的经验。
不足之处:
1、网络互动学习形式无法很好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2、网络师生互动力度不够。
2、教学评价只停留在对作品的评价上,未能真正体现到小组和组员的学习过程评价上。 3、学生作品的质量不高,加工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4、互联网吸引力远远比学习内容的吸引力大,以至于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被分散,影响了小
组的合作学习效果。
5、有些小组的分工不明确,出现只有小组长在做、其他人在玩的现象。
十二、附件:
1、 教学主题网站: 2、 《设计旅行计划活动计划表》、《学习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表》、《信息需求清单》、《信息采
集卡》。
3、 部分学生作品。
2006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