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语文同步测试(5)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各组字读音与所给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屋舍 舍弃 舍间 施舍 筑舍定居
B.度曲 度量 度假 揆度 度德量力
C.钟磬 磐石 温馨 告罄 罄竹难书
D.契约 堆砌 休憩 收讫 亟来问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贿赂 劈荆斩棘 迫不得矣 庐冢
B.瑰怪 明火执杖 动辄得咎 胁迫
C.昏惑 春华秋实 运斤成风 谗言
D.懈怠 责无旁殆 逸豫亡身 教坊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六国互丧(互相) ②或未易量(容易)
③何可胜道也哉(尽) ④其文漫灭(缺损)
⑤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⑥函梁君臣之首(木匣)
⑦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记载) ⑧至莫夜月明(晚上)
A.①②④⑦ B.②③⑥⑦ C.③④⑤⑧ D.③⑤⑦⑧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④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⑤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⑦斯用兵之效也 ⑧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⑨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⑩自以为得其实
A.①③④⑥ B.②⑤⑧⑨ C.⑤⑥⑦⑩ D.③⑤⑦⑧
) ) ) )( ( ( (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⑤ B.②⑤ C.④⑥ D.③④ ( )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山人,散文家。年轻时读书无成,
27岁始发愤读书,终有所成。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 “三苏”。
B.王安石,自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出身贫寒,4岁而孤,少年苦读,24岁中进士。 晚年谪居金陵。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C.二十四史是指自汉朝到清朝陆续编写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清乾隆时定为正史。 前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D.宋代散文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并 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0题。(12分)
长篇小说创作的失范
市场化的社会趋势给长篇小说创作也带来了不少消极的影响。因为商业化运作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通俗化和娱乐性,为了商业价值往往就要迎合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心理,忽视文学应有的认识作用与教育作用,娱乐至上超越了应有的精神追求,以致平庸大行其道,媚俗倾向屡禁不止。为钱而写作,更是有悖于艺术的本性。马克思说:‚诗一旦成为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所以作家首先应加强艺术创作的自觉性和应有的社会责任心。现在不少作家都在积极探索,对长篇小说的理解无疑要比过去更为自由和宽泛,这有利于创作的革新和繁荣。但是每门艺术都有积淀已久的艺术规范,都有人们在长期审美中形成的心理范式,抛弃规范,将使创作受到损害。例如长篇小说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叙事艺术,主题、人物、情节是不可或缺的三要素,而‚三无小说‛的主张就很难得到成功的实践,又如典型化的原则,恐怕不能理解为只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手法,它应是许多艺术的共同追求。现在有人视其为‚过时‛,强调‚原汁原味‛,忽视在集中概括提高中塑造艺术典型,偏激地认为这就是‚假大空‛,其实却是削弱和降低了艺术的责任。
作家的思想修养,对生活的把握与感悟能力,与创作质量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不能因为对政治生活和流行的意识形态不感兴趣,从而失去精神追求,放弃对所反映生活的哲理的
思考。
未来长篇小说的创作态势可一言以蔽之:希望与缺陷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的任务是要沉下心来,少大哄大嗡,切实地进行艺术实践,真正抓住机遇赢得希望,把长篇小说创作推向新的高峰。
7.对本文引用马克思所说“诗一旦成为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的名言,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艺创作成为商业活动,作家就失去了良知和艺术责任感。 B.过分追求商业化和利润,作家的神圣使命就不复存在了。 C.诗人不应该垄断诗歌创作,诗歌的主人应该是人民群众。 D.文艺创作成为作家谋生的手段,作家的神圣使命就无法实现。
( ) 8.“对长篇小说的理解无疑要比过去更为自由和宽泛”的意思是
A.长篇小说的题旨、题材、结构、语言等都有新的突破。 B.主题、人物、情节,仍然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三个要素。 C.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创作的基本原则。 D.一些主张过于偏激,违背了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规范。
9.对长篇小说创造的“失范”,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作家否定典型化原则和“三要素”的艺术规范。 B.一些作家违背典型化的创作原则,主张“三无小说”。 C.违背长篇小说创造的规范,忽视作家的思想修养。 D.强调通俗化和娱乐性,否定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 ( )
10.结尾处所说的“缺陷”和“挑战”指的是
A.创作中产生的新问题/市场化给创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B.上文所指的“失范”/市场化给创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C.否定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新时期对创作的新要求 ( ) D.市场化的社会趋势的消极影响/新时期对创作的新要求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问题。(12分)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菜、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举秀才,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夫妻共乘薄笨车,出市买易,周用之外,辄以施人。为村里所诬,一年三输公调,求辄与之。有人尝认其所着屐,笑曰:‚仆着之已败,令家中觅新者
备君也。‛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复取。
元嘉初,征为秘书郎,不就。临川王义庆、衡阳王义季镇江陵,并遣使存问。凝之答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人或讥焉。凝之曰:‚昔老菜向楚王称仆,严陵亦抗礼光武,未闻巢、许称臣尧、舜。‛时戴顒与衡阳王义季书,亦称仆。荆州年饥,义季虑凝之饿毙,饷钱十万。凝之大喜,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俄顷立尽。性好山水,一旦携妻子泛江湖,隐居衡山之阳。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元嘉二十五年,卒,时年五十九。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兄盛公,高尚不仕 高尚:高傲,不顺从 ..B.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 遣送:嫁妆 ..C.出市买易 买易:买卖交换 ..D.一旦携妻子泛江湖 一旦:如果有一天 .. ( ) A.非其力不食 .B.为村里所诬 .C.隐居衡山之阳 .D.并遣使存问 .
( ) (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刘凝之“慷慨大度”隐士风范的一组是
①推家财与弟及兄子 ③周用之外,辄以施人 ⑥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②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④征为秘书郎,不就 ⑤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 C.①④⑤ D.②③⑥ ( )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野外立屋居住,自食其力。 A.刘凝之羡慕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一心向往山林,把家财全分给兄弟及侄子们, B.妻子与刘凝之志同道合,把带来的陪嫁财产全分给亲朋好友,与凝之共度贫寒清贫 C.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镇守江陵时,一起派遣使者去慰问刘凝之,刘凝之一 D.荆州某年粮食歉收,刘义季考虑担心刘凝之可能会饿死,便赠给他十万钱,刘凝之 全部分给挨饿的人。 之日。 一回书答谢。
第Ⅱ卷(108分)
四、(18分)
15.翻译下面文言语句(8分)
(1)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复取。(3分)
译文:
(2)凝之答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3分)
译文:
(3)妻子皆从其志。(2分)
译文:
16.默写(任选两句,4分)
(1)六国破灭, , , 。(《六国论》)
(2)苟以天下之大, , 。(《六国论》)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 ,其孰能讥之
乎?(《游褒禅山记》)
(4)夫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每题3分。)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诗歌中所咏为 时节的景物,作者选取了荷花与菊花这两种景物,写出它们的
衰残,来 (表现手法)具有岁寒之心的 (植物)。
(2)本诗看似是一首写景诗,其实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包含了其他寓意,结合全诗谈谈本
诗的妙处。
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21题。(18分)
尽管海离古中国人很遥远,但它那无与伦比的浩瀚、开阔、无涯,在人们的心目之中,却依然是有深切著明的印象和较为真切的感受的。如《庄子〃秋水》篇即载有:‚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常)见笑于大方之家。’‛话溢言表,流溢出对大海辽阔无垠之壮观美貌的惊羡、叹服和由衷崇敬。
那么,大海何以竟能如此拥有这些特征呢?对此,人们的认识几乎是约而同、众口一辞。如老子即确认:‚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管子〃形势解》则坚信:‚河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李斯也发现:‚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难看出,不论是‚善下‛的颂辞,还是‚不辞‛、‚不择‛的赞语,归结为一点,即都是出于对大海坦然谦逊的神态,无可限量的包容襟怀的透彻理解和由衷敬佩。而庄子为此所作的总结尤足珍重,他借用北海的口吻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为自多者,自以此形(比)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其对大海的独特性格、完善特征、优良品质的刻画,都可谓入木三分,从而使人们一目了然,进而心领神会。所以,汉许慎便给‚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天池也,以纳百川者。‛另外,值得我们予以特别指出的是,庄子在这里还由海的包容襟怀引申出了海的永恒无息,其理论逻辑是海的生命之源既永无枯竭之时,则海的生命也将永葆无限的活力。后世相恋笃深的情侣们以‚海枯石烂‛来盟哲自己的爱情永世不渝,正是借助了海的永恒无息这层意义。(自多,称赞自己)
18.大海为什么会引发古中国人的“惊羡、叹服和崇敬”的感情?用六个字加以概括。(4分)
答:
19.庄子借用北海的口吻从哪些方面对大海进行了刻画?(不超过15字,4分)
答:
20.老子、管子、李斯、庄子等分别用不同的语言对大海进行了赞颂,把这些不同的赞语分
成三点加以归纳(不超过30个字,6分)
答:
21.对文章的内容和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有哪几项?(4分)
A.《庄子·秋水》篇用寓言的形式,通过河伯的自我解剖,赞颂了大海的辽阔无垠。其 中的“大方之家”指仪态万端的人家。
B.大海所以辽阔浩大是因为它“善下”“不辞”、“不择”,正因如此,百川才能归大海。 C.庄子、老子、管子、李斯等人心目中的大海,已经是人格化了的大海,甚至是以圣 哲的姿态出现的。
D.节选的这一段文字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E.节选的这一段文字既有文学的形象性,又有深刻的哲理性。
六、(12分)
22.为了使语言更简洁,请找出下面语句中最应该删去的三个词。
由于在欺诈情况下所签定的合同,都是违背了一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的,所以各国法律都允许其中受欺诈的一方可以建议撤消合同或提出合同无效。
应删去的三个词语分别是: 、 、 。
23.下面是艾青的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里的一节,请以第三人称,并以“中国的农
夫”为开头把这节诗重组为一句话,不得改变原意。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中国的农夫
24.仿照横线前后的内容,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句子。
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亲近大自然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需求,我们需要山间的溪流,需要翠微的山岚, , ;需要绿的草,红的花,夏日的清泉,冬日的雪峰, , 。当我们需要这些的时候,山水诗文便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它把我们带回到大自然去,像一个向导教我们去欣赏,去领略,去体验。
七、(60分)
25.作文
有许多事,在你还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旧事;有许多人在你还来不及用心之前已成旧人。 遗憾的事一再发生,但过后再追悔‚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没有用 的,‚那时侯‛已经过去,你追念的人已走过你的生命。一句瑞典格言说:‚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不管你是否觉察,生命都一直在前进。人生不售来回票,失去的便永远不再有。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暂的,享受它们,品尝它们,善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别把时间浪费在等待所有难题的‚完满结局‛上。劝你一句话:把握当下,莫等待。
请以“把握当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题自拟,文体自定,符合话题要求,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D 2.C 3.D(A.披荆斩棘 迫不得已 B.明火执仗 D.责无旁贷)
4.C 5.A(均为形容词动用)
6.B(“出身贫寒,4岁而孤,少年苦读,24岁中进士”应为欧阳修。)
二、7.C(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说文艺创作的商业化倾向,不是谈“垄断创作”的问题)
8.A(原文中的这句话,是对“不少作家”“积极探索”的肯定,这句话中所说的“理解”是多方面的。)
9.C(这里所说的“失范”,应通过对文章的整体阅读来归纳,该项的概括是合理的,是点明本质的。)
10.B(这里所说的“缺陷”和“挑战”,都是指负面的东西。)
三、11.C(一旦:一天早晨) 12.C(其:自己。为:被。存:慰问。)
13.A(六条中其中第二、第六条说明他有隐居山林的志向。第四条说明他不与社会共处的思想。)
14.B(从文中可以看出,妻子的陪嫁东西是刘凝之分给了亲朋好友。)
四、15.(1)后来这个人在田里找到了遗失的那双木拖鞋,把凝之的那双送去还给他,他却不肯再要。(2)凝之回信署名时自称仆人,以臣子的身份行事。(3)妻子和子女依从他的志愿行事。
16.(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4)祸患常积于忽微
17.(1)初冬、衬托(或“反衬”)、橙橘(2)本诗把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五18.浩瀚、开阔、无垠 19.独特性格、完善特征和优良品质
20.①坦然谦逊甘居百川之下②襟怀宽广、包容一切③永无枯竭、永葆活力(答①坦然谦逊②包容襟怀③永恒无息也对)
21.A(“大方之家”指有道德修养、见识不凡的人)D(没有举例论证) 六22.由于、其中、可以
23.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从林间出现,他要到哪儿去呢?
24.参考答案:需要海上的日出,需要大河的波涛;黄莺的啼啭,燕子的呢喃。 七、25.(参阅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父亲期公,任衡阳太守;哥哥盛公,性情高傲,没有做官。凝之倾慕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赠送给弟弟和侄子,在荒郊野外盖房子,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食物不吃,州里的人都很推重他的德行。州里多次尊敬地推举他任西曹主簿,推荐他出任秀才,他都没有就任。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儿,陪嫁很丰厚,凝之全部分散给了亲友。妻子也能不羡慕荣华富贵,与凝之一起安于勤俭贫苦的生活。夫妻二人一起乘坐竹子做的粗陋的车子,到集市上去购物卖掉多余的产品,所得钱财除了应付日用以外,全部施舍给别人。他们受村里人的陷害,一年要交三次公粮,但只要让他交他就交。有人误认他所穿的木拖鞋是自己的,他笑着说:“这以我穿坏了,现在让家
里人找一双新的给你。”后来这个人在田里找到了遗失的那双木拖鞋,把凝之的那双送去还给他,他却不肯再要。
元嘉初年,皇帝征地为秘书郎,他没有就任。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镇守江陵,一起派遣使者去慰问他。凝之回信署名时自称仆人,以臣子的身份行事。有人讽刺这一点,凝之说:“过去老莱子对楚王自称仆人,严子陵也和光武帝分庭抗礼,没有听说巢父、许由对尧、舜称臣。”当时戴顒写信,也称仆人。
有一年荆州粮食歉收,刘义季想到凝之可能会饿死,赠给他十万钱。凝之非常高兴,把钱拿到集市的入口处,看见面有饥色的人,都分送给他们,一会儿功夫钱就用完了。他生性爱好山水,一天早晨带妻子开始泛游江湖,隐居在衡山南面。登上崇山峻岭,在荒地人迹的地方盖了小房子,住在里面,采药炼丹,修身养性,妻子儿女依从他的志愿行事。元嘉二十五年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2004-2005学年度上学期
高中学生学科素质训练
高二语文同步测试(5)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各组字读音与所给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屋舍 舍弃 舍间 施舍 筑舍定居
B.度曲 度量 度假 揆度 度德量力
C.钟磬 磐石 温馨 告罄 罄竹难书
D.契约 堆砌 休憩 收讫 亟来问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贿赂 劈荆斩棘 迫不得矣 庐冢
B.瑰怪 明火执杖 动辄得咎 胁迫
C.昏惑 春华秋实 运斤成风 谗言
D.懈怠 责无旁殆 逸豫亡身 教坊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六国互丧(互相) ②或未易量(容易)
③何可胜道也哉(尽) ④其文漫灭(缺损)
⑤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⑥函梁君臣之首(木匣)
⑦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记载) ⑧至莫夜月明(晚上)
A.①②④⑦ B.②③⑥⑦ C.③④⑤⑧ D.③⑤⑦⑧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④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⑤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⑦斯用兵之效也 ⑧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⑨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⑩自以为得其实
A.①③④⑥ B.②⑤⑧⑨ C.⑤⑥⑦⑩ D.③⑤⑦⑧
) ) ) )( ( ( (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⑤ B.②⑤ C.④⑥ D.③④ ( )
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山人,散文家。年轻时读书无成,
27岁始发愤读书,终有所成。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 “三苏”。
B.王安石,自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出身贫寒,4岁而孤,少年苦读,24岁中进士。 晚年谪居金陵。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C.二十四史是指自汉朝到清朝陆续编写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清乾隆时定为正史。 前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D.宋代散文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并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并 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10题。(12分)
长篇小说创作的失范
市场化的社会趋势给长篇小说创作也带来了不少消极的影响。因为商业化运作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通俗化和娱乐性,为了商业价值往往就要迎合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心理,忽视文学应有的认识作用与教育作用,娱乐至上超越了应有的精神追求,以致平庸大行其道,媚俗倾向屡禁不止。为钱而写作,更是有悖于艺术的本性。马克思说:‚诗一旦成为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所以作家首先应加强艺术创作的自觉性和应有的社会责任心。现在不少作家都在积极探索,对长篇小说的理解无疑要比过去更为自由和宽泛,这有利于创作的革新和繁荣。但是每门艺术都有积淀已久的艺术规范,都有人们在长期审美中形成的心理范式,抛弃规范,将使创作受到损害。例如长篇小说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叙事艺术,主题、人物、情节是不可或缺的三要素,而‚三无小说‛的主张就很难得到成功的实践,又如典型化的原则,恐怕不能理解为只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手法,它应是许多艺术的共同追求。现在有人视其为‚过时‛,强调‚原汁原味‛,忽视在集中概括提高中塑造艺术典型,偏激地认为这就是‚假大空‛,其实却是削弱和降低了艺术的责任。
作家的思想修养,对生活的把握与感悟能力,与创作质量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不能因为对政治生活和流行的意识形态不感兴趣,从而失去精神追求,放弃对所反映生活的哲理的
思考。
未来长篇小说的创作态势可一言以蔽之:希望与缺陷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的任务是要沉下心来,少大哄大嗡,切实地进行艺术实践,真正抓住机遇赢得希望,把长篇小说创作推向新的高峰。
7.对本文引用马克思所说“诗一旦成为诗人的手段,诗人就不成其为诗人了”的名言,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艺创作成为商业活动,作家就失去了良知和艺术责任感。 B.过分追求商业化和利润,作家的神圣使命就不复存在了。 C.诗人不应该垄断诗歌创作,诗歌的主人应该是人民群众。 D.文艺创作成为作家谋生的手段,作家的神圣使命就无法实现。
( ) 8.“对长篇小说的理解无疑要比过去更为自由和宽泛”的意思是
A.长篇小说的题旨、题材、结构、语言等都有新的突破。 B.主题、人物、情节,仍然是长篇小说创作的三个要素。 C.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更是创作的基本原则。 D.一些主张过于偏激,违背了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规范。
9.对长篇小说创造的“失范”,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作家否定典型化原则和“三要素”的艺术规范。 B.一些作家违背典型化的创作原则,主张“三无小说”。 C.违背长篇小说创造的规范,忽视作家的思想修养。 D.强调通俗化和娱乐性,否定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 ( )
10.结尾处所说的“缺陷”和“挑战”指的是
A.创作中产生的新问题/市场化给创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B.上文所指的“失范”/市场化给创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C.否定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新时期对创作的新要求 ( ) D.市场化的社会趋势的消极影响/新时期对创作的新要求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问题。(12分)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凝之慕老菜、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举秀才,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夫妻共乘薄笨车,出市买易,周用之外,辄以施人。为村里所诬,一年三输公调,求辄与之。有人尝认其所着屐,笑曰:‚仆着之已败,令家中觅新者
备君也。‛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复取。
元嘉初,征为秘书郎,不就。临川王义庆、衡阳王义季镇江陵,并遣使存问。凝之答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人或讥焉。凝之曰:‚昔老菜向楚王称仆,严陵亦抗礼光武,未闻巢、许称臣尧、舜。‛时戴顒与衡阳王义季书,亦称仆。荆州年饥,义季虑凝之饿毙,饷钱十万。凝之大喜,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俄顷立尽。性好山水,一旦携妻子泛江湖,隐居衡山之阳。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采药服食,妻子皆从其志。元嘉二十五年,卒,时年五十九。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兄盛公,高尚不仕 高尚:高傲,不顺从 ..B.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 遣送:嫁妆 ..C.出市买易 买易:买卖交换 ..D.一旦携妻子泛江湖 一旦:如果有一天 .. ( ) A.非其力不食 .B.为村里所诬 .C.隐居衡山之阳 .D.并遣使存问 .
( ) ( )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刘凝之“慷慨大度”隐士风范的一组是
①推家财与弟及兄子 ③周用之外,辄以施人 ⑥登高岭,绝人迹,为小屋居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②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④征为秘书郎,不就 ⑤将钱至市门,观有饥色者,悉分与之 C.①④⑤ D.②③⑥ ( )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野外立屋居住,自食其力。 A.刘凝之羡慕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一心向往山林,把家财全分给兄弟及侄子们, B.妻子与刘凝之志同道合,把带来的陪嫁财产全分给亲朋好友,与凝之共度贫寒清贫 C.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镇守江陵时,一起派遣使者去慰问刘凝之,刘凝之一 D.荆州某年粮食歉收,刘义季考虑担心刘凝之可能会饿死,便赠给他十万钱,刘凝之 全部分给挨饿的人。 之日。 一回书答谢。
第Ⅱ卷(108分)
四、(18分)
15.翻译下面文言语句(8分)
(1)此人后田中得所失屐,送还之,不肯复取。(3分)
译文:
(2)凝之答书,顿首称仆,不修民礼。(3分)
译文:
(3)妻子皆从其志。(2分)
译文:
16.默写(任选两句,4分)
(1)六国破灭, , , 。(《六国论》)
(2)苟以天下之大, , 。(《六国论》)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 ,其孰能讥之
乎?(《游褒禅山记》)
(4)夫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每题3分。)
赠刘景文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诗歌中所咏为 时节的景物,作者选取了荷花与菊花这两种景物,写出它们的
衰残,来 (表现手法)具有岁寒之心的 (植物)。
(2)本诗看似是一首写景诗,其实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包含了其他寓意,结合全诗谈谈本
诗的妙处。
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21题。(18分)
尽管海离古中国人很遥远,但它那无与伦比的浩瀚、开阔、无涯,在人们的心目之中,却依然是有深切著明的印象和较为真切的感受的。如《庄子〃秋水》篇即载有:‚秋水时至,
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常)见笑于大方之家。’‛话溢言表,流溢出对大海辽阔无垠之壮观美貌的惊羡、叹服和由衷崇敬。
那么,大海何以竟能如此拥有这些特征呢?对此,人们的认识几乎是约而同、众口一辞。如老子即确认:‚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管子〃形势解》则坚信:‚河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李斯也发现:‚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难看出,不论是‚善下‛的颂辞,还是‚不辞‛、‚不择‛的赞语,归结为一点,即都是出于对大海坦然谦逊的神态,无可限量的包容襟怀的透彻理解和由衷敬佩。而庄子为此所作的总结尤足珍重,他借用北海的口吻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为自多者,自以此形(比)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其对大海的独特性格、完善特征、优良品质的刻画,都可谓入木三分,从而使人们一目了然,进而心领神会。所以,汉许慎便给‚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天池也,以纳百川者。‛另外,值得我们予以特别指出的是,庄子在这里还由海的包容襟怀引申出了海的永恒无息,其理论逻辑是海的生命之源既永无枯竭之时,则海的生命也将永葆无限的活力。后世相恋笃深的情侣们以‚海枯石烂‛来盟哲自己的爱情永世不渝,正是借助了海的永恒无息这层意义。(自多,称赞自己)
18.大海为什么会引发古中国人的“惊羡、叹服和崇敬”的感情?用六个字加以概括。(4分)
答:
19.庄子借用北海的口吻从哪些方面对大海进行了刻画?(不超过15字,4分)
答:
20.老子、管子、李斯、庄子等分别用不同的语言对大海进行了赞颂,把这些不同的赞语分
成三点加以归纳(不超过30个字,6分)
答:
21.对文章的内容和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有哪几项?(4分)
A.《庄子·秋水》篇用寓言的形式,通过河伯的自我解剖,赞颂了大海的辽阔无垠。其 中的“大方之家”指仪态万端的人家。
B.大海所以辽阔浩大是因为它“善下”“不辞”、“不择”,正因如此,百川才能归大海。 C.庄子、老子、管子、李斯等人心目中的大海,已经是人格化了的大海,甚至是以圣 哲的姿态出现的。
D.节选的这一段文字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E.节选的这一段文字既有文学的形象性,又有深刻的哲理性。
六、(12分)
22.为了使语言更简洁,请找出下面语句中最应该删去的三个词。
由于在欺诈情况下所签定的合同,都是违背了一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愿的,所以各国法律都允许其中受欺诈的一方可以建议撤消合同或提出合同无效。
应删去的三个词语分别是: 、 、 。
23.下面是艾青的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里的一节,请以第三人称,并以“中国的农
夫”为开头把这节诗重组为一句话,不得改变原意。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中国的农夫
24.仿照横线前后的内容,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句子。
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亲近大自然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需求,我们需要山间的溪流,需要翠微的山岚, , ;需要绿的草,红的花,夏日的清泉,冬日的雪峰, , 。当我们需要这些的时候,山水诗文便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它把我们带回到大自然去,像一个向导教我们去欣赏,去领略,去体验。
七、(60分)
25.作文
有许多事,在你还不懂得珍惜之前已成旧事;有许多人在你还来不及用心之前已成旧人。 遗憾的事一再发生,但过后再追悔‚早知道如何如何‛是没有用 的,‚那时侯‛已经过去,你追念的人已走过你的生命。一句瑞典格言说:‚我们都老得太快,却聪明得太迟。‛不管你是否觉察,生命都一直在前进。人生不售来回票,失去的便永远不再有。生命中大部分的美好事物都是短暂的,享受它们,品尝它们,善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别把时间浪费在等待所有难题的‚完满结局‛上。劝你一句话:把握当下,莫等待。
请以“把握当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题自拟,文体自定,符合话题要求,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D 2.C 3.D(A.披荆斩棘 迫不得已 B.明火执仗 D.责无旁贷)
4.C 5.A(均为形容词动用)
6.B(“出身贫寒,4岁而孤,少年苦读,24岁中进士”应为欧阳修。)
二、7.C(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这里主要是说文艺创作的商业化倾向,不是谈“垄断创作”的问题)
8.A(原文中的这句话,是对“不少作家”“积极探索”的肯定,这句话中所说的“理解”是多方面的。)
9.C(这里所说的“失范”,应通过对文章的整体阅读来归纳,该项的概括是合理的,是点明本质的。)
10.B(这里所说的“缺陷”和“挑战”,都是指负面的东西。)
三、11.C(一旦:一天早晨) 12.C(其:自己。为:被。存:慰问。)
13.A(六条中其中第二、第六条说明他有隐居山林的志向。第四条说明他不与社会共处的思想。)
14.B(从文中可以看出,妻子的陪嫁东西是刘凝之分给了亲朋好友。)
四、15.(1)后来这个人在田里找到了遗失的那双木拖鞋,把凝之的那双送去还给他,他却不肯再要。(2)凝之回信署名时自称仆人,以臣子的身份行事。(3)妻子和子女依从他的志愿行事。
16.(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4)祸患常积于忽微
17.(1)初冬、衬托(或“反衬”)、橙橘(2)本诗把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
五18.浩瀚、开阔、无垠 19.独特性格、完善特征和优良品质
20.①坦然谦逊甘居百川之下②襟怀宽广、包容一切③永无枯竭、永葆活力(答①坦然谦逊②包容襟怀③永恒无息也对)
21.A(“大方之家”指有道德修养、见识不凡的人)D(没有举例论证) 六22.由于、其中、可以
23.中国的农夫戴着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从林间出现,他要到哪儿去呢?
24.参考答案:需要海上的日出,需要大河的波涛;黄莺的啼啭,燕子的呢喃。 七、25.(参阅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父亲期公,任衡阳太守;哥哥盛公,性情高傲,没有做官。凝之倾慕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赠送给弟弟和侄子,在荒郊野外盖房子,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食物不吃,州里的人都很推重他的德行。州里多次尊敬地推举他任西曹主簿,推荐他出任秀才,他都没有就任。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儿,陪嫁很丰厚,凝之全部分散给了亲友。妻子也能不羡慕荣华富贵,与凝之一起安于勤俭贫苦的生活。夫妻二人一起乘坐竹子做的粗陋的车子,到集市上去购物卖掉多余的产品,所得钱财除了应付日用以外,全部施舍给别人。他们受村里人的陷害,一年要交三次公粮,但只要让他交他就交。有人误认他所穿的木拖鞋是自己的,他笑着说:“这以我穿坏了,现在让家
里人找一双新的给你。”后来这个人在田里找到了遗失的那双木拖鞋,把凝之的那双送去还给他,他却不肯再要。
元嘉初年,皇帝征地为秘书郎,他没有就任。临川王刘义庆、衡阳王刘义季镇守江陵,一起派遣使者去慰问他。凝之回信署名时自称仆人,以臣子的身份行事。有人讽刺这一点,凝之说:“过去老莱子对楚王自称仆人,严子陵也和光武帝分庭抗礼,没有听说巢父、许由对尧、舜称臣。”当时戴顒写信,也称仆人。
有一年荆州粮食歉收,刘义季想到凝之可能会饿死,赠给他十万钱。凝之非常高兴,把钱拿到集市的入口处,看见面有饥色的人,都分送给他们,一会儿功夫钱就用完了。他生性爱好山水,一天早晨带妻子开始泛游江湖,隐居在衡山南面。登上崇山峻岭,在荒地人迹的地方盖了小房子,住在里面,采药炼丹,修身养性,妻子儿女依从他的志愿行事。元嘉二十五年去世,时年五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