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怎样讲历史

作者:张志恒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0-6-3

本站发布时间:2010-6-3 8:23:43

阅读量:94次

当前人们很关注袁腾飞现象,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历史教学上的问题,涉及面很广。实际上大、中学校的历史教学如何进行早就有争议,2006年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发表了《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后引起争议,在3月1日又发表了张海鹏的《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对该文进行反驳,但后续文章就很少了,好像当时的《冰点》周刊主编也遭到训诫,这事就不了了之。我后来就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找出来一看依然是有意义的。我是一个中学教师,但是教理科的,业余对历史比较喜欢,也常和教历史的教师谈一些看法。不少历史教师都是以能评上职称,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来组织教学。至于历史的真相,对历史的不同看法,都是次要的。这当然不能责怪教师,毕竟一个工薪阶层的人来讲顺利领到工资是最大的事。正因为如此,袁老师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在“真”谈历史和做“吹鼓手”之间找到平衡,是值得赞扬的,作为同行,向他致敬。谎言总是要被戳穿的,就像泡沫一样,总是要破灭。真希望全国成千上万的历史教师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耽误我们的后代。但也表示对沉默的理解。

这次贴出,我又做了较大修改:

我们应该怎样来研究历史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在2006年1月11日发表了《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不到两个月,在2006年3月1日又发表了张海鹏的《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下面简称《反帝》文)。该文评论前文“……其观点是要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术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所取得的基本结论,对青少年产生严重误导。”如此严肃批判一篇文章近年来是罕见的,但文章刊出后反响并不大。我没有看到1月11日的文章,仅就《反帝》文谈一下应该如何研究历史,又如何能做到以史为鉴。

记得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谈到:我们只是希望把过去的事情告诉大家,但道德家要用来规范社会风尚;政治家要用来巩固政权。(话的大意如此)我们分析一下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难看出有这样两种出发点,一是对过去事情的考证与记录,也就是顾颉刚先生做的工作;二是由过去的事件(历史)“引申”出一种认识、一种看法、一种思想、一种意义……,较多的是给历史事件贴上“标签”,进行“归属”工作。前一种历史研究追求的是事件“真”与“伪”的区别,是就事论事,没有“对与错”、“先进与落后”的区分,也没有历史的“意义”、“性质”等属性。而历史的“引申”涉及面极广,有对历史的认识,更多是将历史作为达到其它某种目的的“工具”。

历史是不可能再现的,对历史真实情况的记述和考证也是十分困难的,同时任何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况也是极其复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从历史事件中引申出任何结论都是可以找到根据的。而且这个结论是无法反驳倒的,也就是讲没有任何可证实性,对“引申”的争论可以无休止进行下去。《反帝》文写道“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如果不抵抗,不打,中国早就成为一个完全的殖民地了。”这一从历史中引出的结论有可证实的地方吗?有人说历史是个小姑娘,怎么打扮都可以;或者是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些都是指对历史的“引申”。人们研究历史,喋喋不休诉说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从中引申出一些“东西”,并希望这些“东西”让别人接受,这可以讲是爱好历史人的常情。但一个严肃的历史工作者对历史事件应当认真记述和考证,而对于历史的“引申”应该保持低调,对别人的看法(“引申”)要“宽容”。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告诉青少年更多的历史事实,要把多种对历史的评价介绍给学生,全面多方位介绍历史,而不是对片面的东西肆意渲染,不负责任地拔高对历史的“引申”。真正的、严肃的专业历史工作者更应该主要只是讲述、考证真实历史的工作,要认识到历史的“引申”已经谈不上是什么历史了,而是涉及到政治、哲学(认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美国经历过内战,但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不是这段历史的意义,而是美国社会对这段历史的处理态度。即:只有南北战争这段历史事实,而没有什么战争的“意义”,没有对胜利者的赞扬,也没有对失败者的批判。大家都可以对这段“历史”发表看法,可以赞扬、纪念战争中死去的任何一个人,而无须有什么“主流声音”,政府对这段历史事件只有遵守所签订合约的责任,而没有做出历史评价的权力,也没有让人们接受某种认识观的权力。

《反帝》文提到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主要谈了鸦片战争、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入侵、诸多条约的签订等。这部分历史并不是十分久远,对具体事件产生的争议是次要的,争议集中在对这件事的“引申”上。《反帝》文的题目直接就是一个历史“引申”问题。当年参加义和团的人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反帝”的革命行为,也不会意识到来中国的“洋人”代表了西方“帝国主义者”,打他们就是“反帝”。给义和团运动贴上“反帝”这样一个标签显然是对历史的“引申”,不贴这个标签为什么就是对青少年误导呢?对于历史“引申”的东西,正确与否的判断只有通过逻辑分析来看。例如义和团的行为如果认为是正义的,是值得赞赏的,那么今天是否可以效仿呢?我们赞美太平天国运动,是否今天解决农民问题也可以采取过激行动呢?我们现在是否要对当年入侵的“八国”抱敌视态度呢?如果认识到今天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强调给历史贴这个“标签”又有何意义呢?中国历史上“汉奸”极多,其中相当多的不过是贴“标签”罢了。李鸿章由于多次签订合约而被定为“汉奸”,试问在当时情况下不签和约,难道让社会一直动乱下去,牺牲更多生命就是“爱国者”了?

谈到历史教科书,对历史的“引申”比比皆是,而历史的考试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例如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帝国,我们知道这件历史就可以了,一定要冠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这一标签,有什么意义呢?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对历史的“引申”无论是什么,也不可能阻挡日月的流逝。如果我们希望“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就要让人们更多知道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让人们接受对历史的“引申”。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只有先知道真实的历史事件,再通过个人的正确思维而做到。如果历史都由今天的人做出基本“结论”,再倒过去寻求“历史事实”,再用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不是“以史为鉴”,也恰恰是不顾历史事实的做法。《反帝》文通篇用马克思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诠释中国近代史,这就不是在谈历史,也不是希望“以史为鉴”了,此时也没有必要考证什么历史了,历史变成了打人的“棍子”。

历史事实和由历史“引申”的东西是两部分内容,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可以讲前一部分是“客观”,另一部分是“主观意识”。客观的历史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统一我们的看法,如果我们要统一“主观意识”,强调对历史只有一种看法,不能有个人的见解,给历史贴满各种各样的“标签”,这种历史是没有价值的,它可以喧嚣一时,但不会持久。

我们的社会是否有值得我们重视和推广的“观点”,或是称之为“真理”的东西呢?这又回到老问题上,即是否存在“普适价值”。人类社会是从野蛮时代走过来的,现实上的文明社会进程就是一个抛弃“胜者为王”的自然规律,建立起维护人权规则的过程。但野蛮的“胜者为王”的规律依然时不时兴盛起来,受到人们的赞捧。提倡“强者可以随意凌辱弱者”这种观点绝不会直接提出来,而最常用的就是用历史来证明。历史的这种作用早被政治家们看到,列宁的名言“社会现象极其复杂,随时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观点”。现实的社会现象如此,历史就更是如此。所以讲历史能证明什么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你究竟是宣扬了什么观点!1997年中国政府签署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它们同意,教育应鼓励个性和尊严的充分发展,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并应使所有的人能有效地参加自由社会,促进各民族之间和各种族、人种或宗教团体之间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和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这里提出的教育应有的内容特别值得历史研究者注意,也就是说负责任的历史学者在进行历史的“引申”时应当符合这些原则,而不是不顾简单的常识,编造一些讲不清道不明的“概念”来蛊惑人们。更不能直接或者间接鼓吹暴力,赞扬战争,挑起人们之间的仇恨。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作者:张志恒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0-6-3

本站发布时间:2010-6-3 8:23:43

阅读量:94次

当前人们很关注袁腾飞现象,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历史教学上的问题,涉及面很广。实际上大、中学校的历史教学如何进行早就有争议,2006年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发表了《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后引起争议,在3月1日又发表了张海鹏的《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对该文进行反驳,但后续文章就很少了,好像当时的《冰点》周刊主编也遭到训诫,这事就不了了之。我后来就在网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在找出来一看依然是有意义的。我是一个中学教师,但是教理科的,业余对历史比较喜欢,也常和教历史的教师谈一些看法。不少历史教师都是以能评上职称,能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来组织教学。至于历史的真相,对历史的不同看法,都是次要的。这当然不能责怪教师,毕竟一个工薪阶层的人来讲顺利领到工资是最大的事。正因为如此,袁老师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在“真”谈历史和做“吹鼓手”之间找到平衡,是值得赞扬的,作为同行,向他致敬。谎言总是要被戳穿的,就像泡沫一样,总是要破灭。真希望全国成千上万的历史教师都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耽误我们的后代。但也表示对沉默的理解。

这次贴出,我又做了较大修改:

我们应该怎样来研究历史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在2006年1月11日发表了《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不到两个月,在2006年3月1日又发表了张海鹏的《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下面简称《反帝》文)。该文评论前文“……其观点是要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术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所取得的基本结论,对青少年产生严重误导。”如此严肃批判一篇文章近年来是罕见的,但文章刊出后反响并不大。我没有看到1月11日的文章,仅就《反帝》文谈一下应该如何研究历史,又如何能做到以史为鉴。

记得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谈到:我们只是希望把过去的事情告诉大家,但道德家要用来规范社会风尚;政治家要用来巩固政权。(话的大意如此)我们分析一下人们对历史的研究,不难看出有这样两种出发点,一是对过去事情的考证与记录,也就是顾颉刚先生做的工作;二是由过去的事件(历史)“引申”出一种认识、一种看法、一种思想、一种意义……,较多的是给历史事件贴上“标签”,进行“归属”工作。前一种历史研究追求的是事件“真”与“伪”的区别,是就事论事,没有“对与错”、“先进与落后”的区分,也没有历史的“意义”、“性质”等属性。而历史的“引申”涉及面极广,有对历史的认识,更多是将历史作为达到其它某种目的的“工具”。

历史是不可能再现的,对历史真实情况的记述和考证也是十分困难的,同时任何有影响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况也是极其复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从历史事件中引申出任何结论都是可以找到根据的。而且这个结论是无法反驳倒的,也就是讲没有任何可证实性,对“引申”的争论可以无休止进行下去。《反帝》文写道“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如果不抵抗,不打,中国早就成为一个完全的殖民地了。”这一从历史中引出的结论有可证实的地方吗?有人说历史是个小姑娘,怎么打扮都可以;或者是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些都是指对历史的“引申”。人们研究历史,喋喋不休诉说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从中引申出一些“东西”,并希望这些“东西”让别人接受,这可以讲是爱好历史人的常情。但一个严肃的历史工作者对历史事件应当认真记述和考证,而对于历史的“引申”应该保持低调,对别人的看法(“引申”)要“宽容”。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告诉青少年更多的历史事实,要把多种对历史的评价介绍给学生,全面多方位介绍历史,而不是对片面的东西肆意渲染,不负责任地拔高对历史的“引申”。真正的、严肃的专业历史工作者更应该主要只是讲述、考证真实历史的工作,要认识到历史的“引申”已经谈不上是什么历史了,而是涉及到政治、哲学(认识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美国经历过内战,但特别值得我们借鉴的不是这段历史的意义,而是美国社会对这段历史的处理态度。即:只有南北战争这段历史事实,而没有什么战争的“意义”,没有对胜利者的赞扬,也没有对失败者的批判。大家都可以对这段“历史”发表看法,可以赞扬、纪念战争中死去的任何一个人,而无须有什么“主流声音”,政府对这段历史事件只有遵守所签订合约的责任,而没有做出历史评价的权力,也没有让人们接受某种认识观的权力。

《反帝》文提到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主要谈了鸦片战争、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入侵、诸多条约的签订等。这部分历史并不是十分久远,对具体事件产生的争议是次要的,争议集中在对这件事的“引申”上。《反帝》文的题目直接就是一个历史“引申”问题。当年参加义和团的人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反帝”的革命行为,也不会意识到来中国的“洋人”代表了西方“帝国主义者”,打他们就是“反帝”。给义和团运动贴上“反帝”这样一个标签显然是对历史的“引申”,不贴这个标签为什么就是对青少年误导呢?对于历史“引申”的东西,正确与否的判断只有通过逻辑分析来看。例如义和团的行为如果认为是正义的,是值得赞赏的,那么今天是否可以效仿呢?我们赞美太平天国运动,是否今天解决农民问题也可以采取过激行动呢?我们现在是否要对当年入侵的“八国”抱敌视态度呢?如果认识到今天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强调给历史贴这个“标签”又有何意义呢?中国历史上“汉奸”极多,其中相当多的不过是贴“标签”罢了。李鸿章由于多次签订合约而被定为“汉奸”,试问在当时情况下不签和约,难道让社会一直动乱下去,牺牲更多生命就是“爱国者”了?

谈到历史教科书,对历史的“引申”比比皆是,而历史的考试更是体现了这一点。例如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帝国,我们知道这件历史就可以了,一定要冠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这一标签,有什么意义呢?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对历史的“引申”无论是什么,也不可能阻挡日月的流逝。如果我们希望“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就要让人们更多知道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让人们接受对历史的“引申”。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只有先知道真实的历史事件,再通过个人的正确思维而做到。如果历史都由今天的人做出基本“结论”,再倒过去寻求“历史事实”,再用此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这不是“以史为鉴”,也恰恰是不顾历史事实的做法。《反帝》文通篇用马克思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来诠释中国近代史,这就不是在谈历史,也不是希望“以史为鉴”了,此时也没有必要考证什么历史了,历史变成了打人的“棍子”。

历史事实和由历史“引申”的东西是两部分内容,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可以讲前一部分是“客观”,另一部分是“主观意识”。客观的历史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统一我们的看法,如果我们要统一“主观意识”,强调对历史只有一种看法,不能有个人的见解,给历史贴满各种各样的“标签”,这种历史是没有价值的,它可以喧嚣一时,但不会持久。

我们的社会是否有值得我们重视和推广的“观点”,或是称之为“真理”的东西呢?这又回到老问题上,即是否存在“普适价值”。人类社会是从野蛮时代走过来的,现实上的文明社会进程就是一个抛弃“胜者为王”的自然规律,建立起维护人权规则的过程。但野蛮的“胜者为王”的规律依然时不时兴盛起来,受到人们的赞捧。提倡“强者可以随意凌辱弱者”这种观点绝不会直接提出来,而最常用的就是用历史来证明。历史的这种作用早被政治家们看到,列宁的名言“社会现象极其复杂,随时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观点”。现实的社会现象如此,历史就更是如此。所以讲历史能证明什么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你究竟是宣扬了什么观点!1997年中国政府签署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它们同意,教育应鼓励个性和尊严的充分发展,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并应使所有的人能有效地参加自由社会,促进各民族之间和各种族、人种或宗教团体之间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和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这里提出的教育应有的内容特别值得历史研究者注意,也就是说负责任的历史学者在进行历史的“引申”时应当符合这些原则,而不是不顾简单的常识,编造一些讲不清道不明的“概念”来蛊惑人们。更不能直接或者间接鼓吹暴力,赞扬战争,挑起人们之间的仇恨。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相关文章

  • 从改革开放看理论创新的方向
  • 理论创新应当在引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方面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什么是理论创新?在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己所特有的理论.理论有多种多样,但其中总有一种对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其理论创新的程度决定着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这就是作 ...查看


  • 时代·哲学的功能·哲学史
  •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在今天获得了新的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往人们仅仅是从"它"看历史,今天,人们则不仅从历史来看"它",而且还要求从社会当代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来 ...查看


  • 苏教版初一下册政治全册复习提纲
  • 初一政治知识点总结整理 班级 姓名 学号 26.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情绪? 26.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情绪? 我们要尽量利用情绪的积极一面,克服情绪的消极一面,让情绪为我们服务,让我们的学习 和生活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27.不良情绪有什么 ...查看


  • 关于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思考
  • 关于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思考 编码:研究类型:中图分类号: 摘要:什么是阅读能力?制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原因有那些?怎样阅读试题中的材料?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精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质疑.调查.求证.研究能力:日常学习中应当怎样学 ...查看


  • 青春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 我的青春谁做主 --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最近最为轰轰烈烈的轰动就是建党九十周年的系类活动了,回顾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那一批批涌现出来的能人志士,有多少是洋溢着青春的热血.五四运动中,大学生们在热血中.在迷茫中.在激情中.在青涩中, ...查看


  • 到底该如何端正入党动机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到底该如何端正入党动机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入党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入党的目的说到底就是入党的动机问题.所谓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应当承认,现实生活中,人们 ...查看


  • 关于_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教材的解读_沙健孙
  • 2006年增2期第21卷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TSINGHUAUNIVERSITY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No.S2 2006Vol.21 教材建设 关于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查看


  • 怎样正确"下半旗"(附下半旗首议*)
  • 怎样正确"下半旗"(附下半旗首议*) 作者:竹叶连(民主自由) 国家下半旗志哀,是文明国家对国民生命的关爱.敬畏和尊重,是国家文明的标志,是一件哀伤庄严的事,是国殇,必须严肃对待,依法慎重.规范行使,不得随意. 从今天为 ...查看


  • 预备党员怎样转正
  • 敬爱的党组织: 如果把中国共 产 党比作一个学习共 产主义思想的大学,那么我们十个人经历了一年的入党积极分子考察期,在去年的6月荣幸的成为了这所大学的"预科班的学生",开始了一年的党员预备期.一年的党员预备期成为党组织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