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中国教育论著选》读书报告
在晓庄学校三岁时,劳山脚下的破旧犁宫,与晓庄的师生和当地农民,一起聆听着陶先生对中国乡村教育病根的深入剖析,喊出“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的口号【1】。
教育的原点是生活,我们的教育不应是“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 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果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舉弱的变得格外弱 。”【2】陶先生高喊“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我们的教育已经与生活严重脱轨,我们教出来的人也是没有生活力的。陶先生认为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 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互不相问。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舉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2】面对着中国教育的严重病症,陶先生这样说“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于是他以晓庄学校为试验点,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理论,下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3】
陶行知对乡村教育改造深刻地体现了"教育源于生活、教育需要生活、教育为了生活"的思想,教育要回归生活。那么教育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回归到生活的正途上来?陶先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做。活的多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生的活本领一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他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 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 活的乡村教育, 要教人生利。 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 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2】
陶行知为了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民,投身于平民教育运动之中劳心劳力。在写给朱经农的信中:行知渐渐觉得模范平民教育的偶像也要打破,各地平民教育的影响,一百分之九十九仅限于本地。他们对于别的地方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想要普遍的影响,就必须普遍的办,就必须放弃模范的偶像......行知自亲自到民间打了个滚,觉得我们有好多主观的意见都是错的,没有效验的。【4他还认识到:以前的教育,都是像拉东洋车一样,自各国回来的留学生,都把他们从外国学来的教育制度拉倒中国来,不管适合国情与否,都以为这是文明国里的时髦物品,都装在东洋车里拉过来,再硬灌在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心坎里,这样儿童都给他弄得不死不活了,中国亦给他弄得奄奄一息了。我从前也是把外国的教育制度拉倒中国的东洋车夫之一,不过我现在觉得这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我们现在要在中国的实际生活上面找问题,在此问题上,一面实行工作,一面解决问题......我们认定必须这样,将来中国的新教育才能产生呢!【5】针对一些人所忧虑的社会上存在的负面现象, 陶行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 “坏的社会, 我们也要认识, 也要有所准备, 才能生出抵抗力, 否则一入社会, 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陶先生还指出,“ 学校是为社会设立的, 学校而没有改造社会的能力, 简直可以关门。【6】陶行知先生说道, “ 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 最注重以人教人。 教职员和学生愿意共生活, 共甘苦。 要学生做的事 , 教
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 教职员躬亲共守。 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 是真正的教育。【7】
可见在中国的乡村教育改革问题上,陶行知不仅是作为一名学者来思考如何进行改造,更是以一名实践者的身份,在探索的过程中并且反思自己的假想观念,以当时乡村的实际生活情况为基础,采取适合乡村,利国利民的教育制度,并在晓庄学校里进行了很好地应用,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理想教育。把这种新的国民教育, 拿来引导他们 , 造就他们 , 使他们晓得怎样才能做成一个“自主” 、“自立” 和“自动”共和的国民, 适合于现在的世界。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但其主线是不会发生改变的,那就是生活既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就是更好地教育。如今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陶先生的理论对我们当前面临的种种难题依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包含有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对于现代应试教育培养人才的弊端已经日渐凸显,应试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对于现在广泛提倡的素质教育,我们如何才能将这一目标实现?我认为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能力进行培养。将生活中的元素拉进课堂,让学生学的的知识可用会用。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 探索适应学生养成技能的授课形式,如 设立项目-自学探讨,小组讨论 -概括总结 -联系实际。另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应当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教育,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比如在学校里多给学生一些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与人共学共事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现在人才的评判标准太过单一,不合理。许多用人单位选择时仅仅参考文凭,学校,可是这些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以及素质,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阶段重视成绩,而忽略了自身真实技能以及人生观念的养成,进入到社会岗位中却又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所以为了拜托这种境地,我们应当尽可能的把生活拉入教育之中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在逐渐增高,创新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青睐,如何让自己元气满满,不让自己被刷掉,那就要经常给自己充充电,也就是陶先生提出的的终身教育。现在的成人教育,老年大学的兴办为离开学校的人继续受教育提供了机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使得人们自身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在新时代里,我们的学习将从被动转为主动,由一次性转为终生性,“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 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8】这种终身全民的教育理念 , 是陶行知在批判学校化社会的同时对于西方教育现代化出现的普及教育、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必将走向学习化社会的准确预见。它不仅破除了学校教育与人生需要、人的现实生活脱离的障碍,并在反对那些认为生活对人们没有教育意义及其忽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压制和束缚的观点。学校化社会创造了一个面向全民,全人生,多元化的生活教育体系,使每个人可以在短短的一生中,在不断地变迁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使教育在更深层次上回归原点——生活!
[[]陶行知 《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生活教育》【J】 2006年03期
2陶行知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中国教育改造》人民教育出版社 1928年4月
[]3陶行知《中国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陶行知中国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
[]4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
[]5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
[]6] 陶行知全集(第 8 卷)[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7陶行知全集(第 1 卷)[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8 陶行知文集 (修订本)[ M]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
陶行知《中国教育论著选》读书报告
在晓庄学校三岁时,劳山脚下的破旧犁宫,与晓庄的师生和当地农民,一起聆听着陶先生对中国乡村教育病根的深入剖析,喊出“从野人生活出发,向极乐世界探寻”的口号【1】。
教育的原点是生活,我们的教育不应是“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 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果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舉弱的变得格外弱 。”【2】陶先生高喊“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我们的教育已经与生活严重脱轨,我们教出来的人也是没有生活力的。陶先生认为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 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互不相问。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舉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2】面对着中国教育的严重病症,陶先生这样说“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于是他以晓庄学校为试验点,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等理论,下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3】
陶行知对乡村教育改造深刻地体现了"教育源于生活、教育需要生活、教育为了生活"的思想,教育要回归生活。那么教育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回归到生活的正途上来?陶先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 怎样学就怎样做。活的多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生的活本领一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他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 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 活的乡村教育, 要教人生利。 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 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2】
陶行知为了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民,投身于平民教育运动之中劳心劳力。在写给朱经农的信中:行知渐渐觉得模范平民教育的偶像也要打破,各地平民教育的影响,一百分之九十九仅限于本地。他们对于别的地方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想要普遍的影响,就必须普遍的办,就必须放弃模范的偶像......行知自亲自到民间打了个滚,觉得我们有好多主观的意见都是错的,没有效验的。【4他还认识到:以前的教育,都是像拉东洋车一样,自各国回来的留学生,都把他们从外国学来的教育制度拉倒中国来,不管适合国情与否,都以为这是文明国里的时髦物品,都装在东洋车里拉过来,再硬灌在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心坎里,这样儿童都给他弄得不死不活了,中国亦给他弄得奄奄一息了。我从前也是把外国的教育制度拉倒中国的东洋车夫之一,不过我现在觉得这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我们现在要在中国的实际生活上面找问题,在此问题上,一面实行工作,一面解决问题......我们认定必须这样,将来中国的新教育才能产生呢!【5】针对一些人所忧虑的社会上存在的负面现象, 陶行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 “坏的社会, 我们也要认识, 也要有所准备, 才能生出抵抗力, 否则一入社会, 便现出手慌足乱的情状来。”陶先生还指出,“ 学校是为社会设立的, 学校而没有改造社会的能力, 简直可以关门。【6】陶行知先生说道, “ 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 最注重以人教人。 教职员和学生愿意共生活, 共甘苦。 要学生做的事 , 教
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 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 教职员躬亲共守。 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 是真正的教育。【7】
可见在中国的乡村教育改革问题上,陶行知不仅是作为一名学者来思考如何进行改造,更是以一名实践者的身份,在探索的过程中并且反思自己的假想观念,以当时乡村的实际生活情况为基础,采取适合乡村,利国利民的教育制度,并在晓庄学校里进行了很好地应用,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理想教育。把这种新的国民教育, 拿来引导他们 , 造就他们 , 使他们晓得怎样才能做成一个“自主” 、“自立” 和“自动”共和的国民, 适合于现在的世界。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但其主线是不会发生改变的,那就是生活既教育。如何才能更好地生活,就是更好地教育。如今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陶先生的理论对我们当前面临的种种难题依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包含有丰富的素质教育思想。对于现代应试教育培养人才的弊端已经日渐凸显,应试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对于现在广泛提倡的素质教育,我们如何才能将这一目标实现?我认为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能力进行培养。将生活中的元素拉进课堂,让学生学的的知识可用会用。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 探索适应学生养成技能的授课形式,如 设立项目-自学探讨,小组讨论 -概括总结 -联系实际。另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也应当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的教育,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比如在学校里多给学生一些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与人共学共事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现在人才的评判标准太过单一,不合理。许多用人单位选择时仅仅参考文凭,学校,可是这些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以及素质,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阶段重视成绩,而忽略了自身真实技能以及人生观念的养成,进入到社会岗位中却又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所以为了拜托这种境地,我们应当尽可能的把生活拉入教育之中来,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在逐渐增高,创新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青睐,如何让自己元气满满,不让自己被刷掉,那就要经常给自己充充电,也就是陶先生提出的的终身教育。现在的成人教育,老年大学的兴办为离开学校的人继续受教育提供了机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使得人们自身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在新时代里,我们的学习将从被动转为主动,由一次性转为终生性,“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 “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 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8】这种终身全民的教育理念 , 是陶行知在批判学校化社会的同时对于西方教育现代化出现的普及教育、职业教育、 成人教育必将走向学习化社会的准确预见。它不仅破除了学校教育与人生需要、人的现实生活脱离的障碍,并在反对那些认为生活对人们没有教育意义及其忽视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压制和束缚的观点。学校化社会创造了一个面向全民,全人生,多元化的生活教育体系,使每个人可以在短短的一生中,在不断地变迁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使教育在更深层次上回归原点——生活!
[[]陶行知 《晓庄三岁敬告同志书》 《生活教育》【J】 2006年03期
2陶行知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中国教育改造》人民教育出版社 1928年4月
[]3陶行知《中国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陶行知中国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
[]4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
[]5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年
[]6] 陶行知全集(第 8 卷)[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7陶行知全集(第 1 卷)[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
[]8 陶行知文集 (修订本)[ M]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