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原理. 专业实验:船模阻力实验、螺旋桨试验、船模自航试验及结构实验应力分析等.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轮机工程. 就业前景:主要到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首先明确一点, 在学科划分上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一级学科, 下属有船舶工程/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水声工程3个二级学科, 这里的排名是
中国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
1 上海交通大学
地处国际航运的中心城市的上海, 中国船舶工业的老牌大学上交地理优势极为明显, 加上上海市对人才的吸引能力, 使得交大在近几十年以来一直都稳做船舶院校老大位置. 虽然近几年大连理工凭借其临近日韩的优势发展壮大了不少, 大工的学生在业内的认可程度也日渐提高, 但是想要撼动交大的老大地位恐怕尚需时日.
2 哈尔滨工程大学
虽然继承了“哈军工”大部分家当, 但当老一辈的牛人渐渐老去后我们真不知道当年的哈船院在十年以后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军品是哈工程的强项, 但是学科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在别的学校都在拼命做项目赚钱的今天, 哈工程的地位无比尴尬. 另外, 由于北国哈尔滨对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不如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 所以人才断档问题比较严重, 但如今仍然有以两位老院士为代表的老底在, 排到第二也属合情合理.
3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的造船专业在2000年以后可谓是异军突起. 如今良好的发展势头应该说内部是得意于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学生在本科阶段去日本实习, 与日韩的造船高校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外部是得意于地处大连的地理位置和国际造船行业从日韩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 虽然没有交大, 哈船那样显赫的历史, 但发展势头强劲, 假以时日前途无量.
4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的造船专业可以追溯到1946年武昌海事职业技术学校造船科,1952年院系调整时造船系被调整至上海交通大学.1958年重建,1963年交通部院系调整, 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 造船系整体搬迁至武汉, 与当时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造船系合并.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由于长江内河航运繁忙, 武汉理工(时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造船系显赫一时, 可以说在民品的设计和研究方面仅次于上交. 一批骨干教师在当时国内的造船界极高的声誉. 如今的武汉理工大学造船专业虽然不如当年名声那么响亮, 但是在内河市场上仍然具有统治力, 在高性能船舶方面特色鲜明. 虽然地处内陆, 但已在华南, 华东设有设计研究所. 如果学校能够更加开放, 管理更加有力的话, 相信重现辉煌指日可待.
5 华中科技大学
华科的造船系和别的专业相比一直都不怎么起眼,70年代建系以后鲜有什么骄傲的成绩拿出手. 现如今该校造船系发展偏结构比较明显, 流体这一块继石仲堃以后迟迟没人接班. 老师做的项目非船项目比较多, 船方面的项目主要跟701所和719所合作. 由于学校实力相当强, 所以学生仍然比较受欢迎. 其实武汉理工和华科向来互相不服, 但从师资力量, 学校重视程度, 试验设施等各方面来看, 华科的造船稍逊一筹.
6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的船海系隶属于建筑工程学院, 分船舶工程和海洋工程两个方向, 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搞海洋工程比较有底蕴的院校. 但是建筑工程学院更牛的在港航专业,3个院士都是港航的, 来招聘的单位也是港航方面的单位. 天大的造船不仅在国内造船界很少被提及, 在校内也不受重视. 排到第六应该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7 江苏科技大学
虽然造船专业是该校的王牌专业, 虽然曾经的镇江船院也是国防科工委的院校, 但是学校目前仍然是2本(可能江苏省内是一本) 至今尚无造船博士点. 实力与前面几所学校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暂时位居末席.
在上述中国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中, 排名前四的四所学校的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船舶工程主要修理建造各类船舶, 海洋工程主要主要从事海上采油. 就业单位主要有修造船厂(如沪东中华, 外高桥等), 海上运输公司(如中国远洋), 石油公司(如中海油), 海事局(需要本科或研究生应届毕业生报考国家直属机构-海事局公务员, 限应届毕业), 船级社(一般需要有船厂经验外语好的), 高校(博士或硕士学历).
中国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
船舶与海洋工程,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原理. 专业实验:船模阻力实验、螺旋桨试验、船模自航试验及结构实验应力分析等.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相近专业:轮机工程. 就业前景:主要到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部门从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首先明确一点, 在学科划分上船舶与海洋工程是一级学科, 下属有船舶工程/海洋工程、轮机工程、水声工程3个二级学科, 这里的排名是
中国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
1 上海交通大学
地处国际航运的中心城市的上海, 中国船舶工业的老牌大学上交地理优势极为明显, 加上上海市对人才的吸引能力, 使得交大在近几十年以来一直都稳做船舶院校老大位置. 虽然近几年大连理工凭借其临近日韩的优势发展壮大了不少, 大工的学生在业内的认可程度也日渐提高, 但是想要撼动交大的老大地位恐怕尚需时日.
2 哈尔滨工程大学
虽然继承了“哈军工”大部分家当, 但当老一辈的牛人渐渐老去后我们真不知道当年的哈船院在十年以后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军品是哈工程的强项, 但是学科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在别的学校都在拼命做项目赚钱的今天, 哈工程的地位无比尴尬. 另外, 由于北国哈尔滨对人才的吸引力远远不如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 所以人才断档问题比较严重, 但如今仍然有以两位老院士为代表的老底在, 排到第二也属合情合理.
3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的造船专业在2000年以后可谓是异军突起. 如今良好的发展势头应该说内部是得意于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学生在本科阶段去日本实习, 与日韩的造船高校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外部是得意于地处大连的地理位置和国际造船行业从日韩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 虽然没有交大, 哈船那样显赫的历史, 但发展势头强劲, 假以时日前途无量.
4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的造船专业可以追溯到1946年武昌海事职业技术学校造船科,1952年院系调整时造船系被调整至上海交通大学.1958年重建,1963年交通部院系调整, 大连海运学院(现大连海事大学) 造船系整体搬迁至武汉, 与当时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造船系合并.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 由于长江内河航运繁忙, 武汉理工(时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造船系显赫一时, 可以说在民品的设计和研究方面仅次于上交. 一批骨干教师在当时国内的造船界极高的声誉. 如今的武汉理工大学造船专业虽然不如当年名声那么响亮, 但是在内河市场上仍然具有统治力, 在高性能船舶方面特色鲜明. 虽然地处内陆, 但已在华南, 华东设有设计研究所. 如果学校能够更加开放, 管理更加有力的话, 相信重现辉煌指日可待.
5 华中科技大学
华科的造船系和别的专业相比一直都不怎么起眼,70年代建系以后鲜有什么骄傲的成绩拿出手. 现如今该校造船系发展偏结构比较明显, 流体这一块继石仲堃以后迟迟没人接班. 老师做的项目非船项目比较多, 船方面的项目主要跟701所和719所合作. 由于学校实力相当强, 所以学生仍然比较受欢迎. 其实武汉理工和华科向来互相不服, 但从师资力量, 学校重视程度, 试验设施等各方面来看, 华科的造船稍逊一筹.
6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的船海系隶属于建筑工程学院, 分船舶工程和海洋工程两个方向, 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搞海洋工程比较有底蕴的院校. 但是建筑工程学院更牛的在港航专业,3个院士都是港航的, 来招聘的单位也是港航方面的单位. 天大的造船不仅在国内造船界很少被提及, 在校内也不受重视. 排到第六应该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7 江苏科技大学
虽然造船专业是该校的王牌专业, 虽然曾经的镇江船院也是国防科工委的院校, 但是学校目前仍然是2本(可能江苏省内是一本) 至今尚无造船博士点. 实力与前面几所学校根本不在一个档次, 暂时位居末席.
在上述中国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排名中, 排名前四的四所学校的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船舶工程主要修理建造各类船舶, 海洋工程主要主要从事海上采油. 就业单位主要有修造船厂(如沪东中华, 外高桥等), 海上运输公司(如中国远洋), 石油公司(如中海油), 海事局(需要本科或研究生应届毕业生报考国家直属机构-海事局公务员, 限应届毕业), 船级社(一般需要有船厂经验外语好的), 高校(博士或硕士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