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5期2005年10月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Vol.25No.5
Oct.2005
谢灵运之走向山水及其山水诗
———从“心迹”入手考察
王 芳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1204)
摘 要:考察谢灵运诗中的息迹归隐意识,以求了解谢灵运的创作心态及作品主题,认为:意识受玄学及《庄子》思想影响,旨在追求个人身心的最大自由,、随物任化思想;反映到山水诗,山水成为其释放纵诞天性、。
关键词:谢灵运;庄子;息迹;自适;任化;山水诗;感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050029206
一、“顾已虽自许,心迹犹未并’,,心迹双寂寞’。心迹之说前无所祖,文中子心迹之判久矣,盖亦衍谢灵
(运之言,而理趣深长矣。”《升庵集》卷70“心迹”条)杨氏注意到了谢灵运诗中屡屡提及心迹,或合言之,或分言之。笔者以为,探讨谢灵运的诗歌创作,正不可轻易放过此二字,探索他的纵情山水,也当由此出发。
所谓心,是指真性,是人心灵深处追求自适恬淡的天生本性。重视心性的安适,是个体人格觉醒并要求独立的表现。而谓迹,是指处身于世间的行事之迹,特别是进入仕途,要求有所作为,建功立名的行事之迹。心、迹之间,往往存在着深刻的冲突:要兼济,有所作为,在某种程度上又势必会以牺牲个体的身心自适为代价;而着眼于内心的安适,又会妨碍济物之志的实现。在这一对冲突中,要么屈心以从迹,追求事功,虽时时感受到心灵被拘囚的痛苦;要么随心而息迹,使身心皆回复于恬淡寂寞之境。总之,其间必有取舍。
考察谢灵运的“心”与“迹”,首先要探索《庄子》,尤其是东晋南朝玄学家对心与迹的认识。
郭象注《庄子・骈拇》云:“夫与物无伤者,非为仁也,而仁迹行焉;令万理皆当者,非为义也,而
收稿日期:2005204223
义功见焉。故当而无伤者,非仁义之招也。然而天下奔驰,弃我殉彼以失其常然。……自三代以上,实有无为之迹。无为之迹,亦有为者之所尚也,尚之则失自然之素。故虽圣人有不得已,或以 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而况悠悠者哉?”将“仁”、“义”视作圣人的“无为之迹”,无为者无心于为,循理顺物,但世人却见到了“仁迹”“义功”,由此产生企尚心理,以“有为”逐之,而失却了其“自然之素”,即本性。
《庄子・在宥》:“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郭象云:“夫赏罚者,圣王之所以当功过,非以著劝畏也。故理至则遗之,然后至一可反也。而三代以下,遂寻其事迹,故匈匈焉与迹竞逐,终以所寄为事,性命之情何暇而安哉?”亦是要人们明白,赏罚不过是圣人对功过的一种自然处置,并无表著劝勉或戒惧之意,明乎此理,就不会奔竞于外在之迹而损伤内在本性了。
郭象注《庄子》常提到“迹”,很多地方似有意曲解《庄子》,认为圣人皆任物而行、无心为迹,世人却看到其“无为之迹”,产生企尚,不安性分,舍己殉彼。“莫知反一以息迹,而逐迹以求一。愈
得迹,愈失一。斯大谬矣”(郭象《庄子・缮性》注)。追逐功名仁义等“无为之迹”会“残生损性(心)”,这是极端错误的。只有通过“息迹”,“反
作者简介:王 芳(1975—),女,四川金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2003级博士生。
・30・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第25卷
一”,才能“得一”,回到自然本性,达到道家追求
的理想境界。
关于“息迹”,《庄子・渔父》中有一段寓言。说一个人很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足迹,他要逃离影和迹,可他“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他以为可能是跑得太慢了,便不停地快跑,最终“绝力而死”。通过这段故事,庄子得出的结论是:“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同样,如果一个人在仕途感到身心疲惫拘束,渴望自由,那么他最好“息迹”,弃绝世间的一切奔竞,幽栖而回到自然本性。
玄学认为舍己逐迹必然会残生损性,可深受玄学思想影响的谢灵运又缘何要趋竞于“名利之场”呢?在社会动乱的时代,人们精神上渴求一种安抚人心的哲学思想来支撑,道家思想应运而生。然而,道家对于人间世过于疏离,而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回到人间世,承认“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忘其身,(《庄子・人间世图调和儒内圣外王”的社会理想。内圣外王”理想在实践层面上难以实现。郭象注云:“事有必至,理固常通,故任之则事济,事济而身不存者,未之有也,又何容心于其身哉!”为人臣,则须“行事之情”,至于是否妨碍人的本性,是不容多虑的,郭象的回答毋宁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回避。仕、隐之间不过一间之隔。《庄子・刻意》曰:“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郭象云:“此数子者,所好不同,恣其所好,各之其方,亦所以为逍遙也。”在朝谋政,在野无为,在玄学家眼中,都是“自得”、逍遥、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因此,身为人臣,“尊主强国”乃其分内之事,是“不得已”的。
谢灵运《游名山志序》云:“君子有爱物之情,有救物之能。横流之弊,非才不治,故时有屈己以济彼,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耶!”心之所在,乃性分之所适的“清旷之域”,而迹之所往,则不出“名利之场”,故须压抑自己的天性去成就济世救物之责,游迹于“名利之场”。
谢灵运追求事功,是“屈己以济彼”,但这亦出于“不得已”。其一,社会动荡,战乱不息,“国
(绝兴复,家成桑梓。荒默莫恤,颓国谁耻”《宋武
)。面临这样一个岌岌可危的偏安局面,有帝诔》
志之士必然要求有所作为。其二,谢灵运的祖辈在佐助帝王安邦定国事业中立下了赫赫勋功。东晋南朝时期,家风家学影响于士族文人尤为深刻,谢灵运幼承家学,祖先建立的不朽功勋激励着他,继承发扬祖辈遗业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三,南朝重视门第,谢灵运出身名门,很早便承袭了祖父康乐公的爵位(入宋后降为侯),步入仕途建功立业有其现实政治基础。并且,谢灵运“自谓才
),对自能宜参权要”(《宋书》卷67《谢灵运传》
己的政治才能高度自负。
二、从“依迹违心”到“”的心路历程诗,,,,显,是“拯溺由道情,龛暴资神理”;称赞君主“事以名教用,道以神理超”。拯溺、龛暴之功迹出于无心无为神妙不测之道,这与玄学之“内圣外王”思想相通。
如果说玄学家在注解《周易》时侧重于以无为治世及君子的德性,将宇宙本体仅推及于“无”,那么,郭象注《庄子》时则更进一步,将宇宙的本体推至“自然”之“独化”,特别强调万物各秉其分,自适其性,体现出对生命个体的强烈关注。君王懂得“在宥天下理”,无为而任天下之自为,群物就能各臻逍遥之境,形成“吹万群方悦”之势,其着眼点在个体。谢灵运称其祖父:“达人贵自我,高情属天云”,“贵自我”是达者的本性,“委讲缀道论,改服康世屯”,“改服”出于世道屯邅之“不得已”。立志高旷,故不以世俗高官厚禄为念,在“君子道消”之际,能毅然“拂衣五湖里”、“遗情舍尘物”,“兼济”只是暂时的“屈己”。步入仕途,“康世屯”、“济物”也是谢灵运的人生理想,从某种角度,这也可视作自然。
谢灵运以积极昂扬的姿态投身仕途,期望像祖父一样建立安邦定国的丰功伟绩之“迹”。但是,进入刘宋时代,刘裕以庶族而夺取天下,虽然也优待士族,对名门出身的谢灵运却“唯以文义
(处之,不以应实相许”《宋书》本传),这对“自以
名辈,才能应参时政”的谢灵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彼美丘园道,喟焉伤薄劣”(《九日从
),孔靖遂性东归;而自己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
第5期 王 芳:谢灵运之走向山水及其山水诗・31・
政治抱负还不得施展,身居朝中,壮志空怀。而当
(政者却看到了他“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宋书》
本传)的“迹”。以“屈己以济彼”的心态步入仕途,换来的却只是对自己的垢辱。
《富春渚》云:“溯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这自然的疾流险阻何尝不是宦海沉浮的惊涛骇浪?诗人叹息自己没有伯昏无人和吕梁丈人那样在险难面前从容自如的性分,他从这参错的高岸,湍急的河流中悟到人世的哲理“ 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其着眼点在“止托”,“幽栖”、“远游”未始不是一条理想的解脱之路。
再看《初去郡》: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缁磷谢清旷,疲苶惭贞坚。
仕途二十余年,形拘神劳,疲苶不堪,抱负却不得施展,实在深可悲哀。诗人逐渐放弃“屯”的念头,开始冷静地审视自己。“”降为“殉禄”之情,是自嘲,相刃相靡”危险。,、人格独立、,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他吟咏着“终以反林巢”、“曰余亦支离,依方早有慕”,其灵魂不甘在纷扰的世事中沉沦。他对任性自适的生命本质有着深刻认识,在朝中,在仕途,宦海沉浮,总会身不由己,心与迹分离。“贵自我”,尚真性,要挣脱对人性的种种束缚,寻求心灵的自适不羁。
他在永嘉贬所任职一年后,不顾族兄弟们的劝阻,毅然托病辞归,作了《初去郡》,认为彭宣、薛广德等见机知耻而辞官,是迫于外在形势,还称不上“遗荣”或者“达生”。显然他认为自己的辞官境界比彭、薛诸人要高,是“遗荣”与“达生”。仕途让他感到受拘束,浮名及高官厚禄于他没有意义,辞官正是秉持高远恬淡之本性。宦海二十余年,他承认自己“无庸”,欲如尚长一样绝去世事。所谓“于今废将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郭象注《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曰:“任物,故无迹”。就是要绝智去思,息去仕途竞逐之迹,顺物而行。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
)谢灵运欲“迹双寂寞。”(《斋中读书》反昔园”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息景偃旧崖”(),幽栖山川,使心与迹由分离走向统《游南亭》
一。这心与迹的“双寂寞”,不是指难耐的孤独,
而是庄子所言最符合人自然本性的自适任化的“恬淡寂寞”。谢灵运分心迹为两物,早期违心依迹,正体现了宅心玄远、不废事功的玄学理想和家学传统。贬黜外放后,实现政治抱负的期望落空,逐渐弃绝功名,转而追求心灵的自适,息迹任性,在山光水色间找到了遁迹之所。
从写于赴永嘉途中及在任所的一些诗,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谢灵运走向山水、回归自我的心路历程。初赴永嘉任,《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云:“从来渐二纪,始得傍归路。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云:“”。《,还,,。”出守永嘉,:“,。”《酬:,灭迹入云峰。”贬黜,、体悟真性的展开。《宋书》本传言:谢灵运“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谢灵运一方面体会到离开官场“远游”的“要妙”之趣,感受到
()的轻松“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富春渚》
自适。一方面,又由于“徇禄反穷海”(《登池上
),虽然身居闲职,但因离开故园,仍有羁旅之楼》
苦。因此,任职不久,便托病辞归。应该说,他的行为同反映在诗歌中的内在情绪是一致的,正如曹道衡先生所云:“刘裕父子的种种措施,使谢灵运认识到自己的抱负已经很难再有机会伸展。于是,借助玄言佛理,他找到了思想上的退路。而不论建康还是永嘉还是始宁,一方面有明媚的山川可资游览,从解忧而悟道;另一方面,仕途的挫折并没有影响他的经济生活,他依然可以席丰履厚,用不着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在这种条件下,出现思想上一时的和谐宁静,正是人之常情而不是
[1](p51)
矫情虚饰。”
谢灵运息迹思想深受《庄子》及玄学影响,这既是时代风气使然,亦受家学传统之陶染。在东晋南朝时期,《老子》、《庄子》、《周易》及其多家注释是士族子弟必须认真读通的书。而且,太元以后,谢氏家族以其政治上的地位而在清谈界居领导地位,谢安、谢玄本人就是颇负盛名的玄学家。谢灵运幼承家学,通玄理,他作品中俯拾即是来自《庄子》、《周易》的哲理和语言,就是有力的
・32・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第25卷
证据。“今人作诗,必入故事……谢灵运出,而易
辞、庄语无所不为用矣,剪裁之妙,千古为宗。”(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4)
三、谢灵运息迹心态在文学上的表现及其特点
谢灵运视山水为独立的审美客体。张溥《谢康乐集题辞》云:“诗冠江左,世推富艳,以予观之,吐言天拔,政繇素心独绝耳!”注意到其独绝之“素心”,即不以审美者的主观感受去作用于山水客体,而尽力让外物呈现出其本然的面貌。山水与诗人处于平等地位,二者可以对话、交流,诗人以欣赏的眼光平视山水,而非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驱驭山水,山水呈现出自在自足之本性。
试看《七里濑》:“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羁心、孤客、徒旅,所感自然是“伤”、“苦”,带着这样的心境去游眺,所“遭”之物是逝水、落日、荒林、哀禽,人心境的外现。面对“迁斥”,“悼”字,要妙”,,———换一个角度,:水之“潺 ”,山之“照耀”,林之“纷沃若”,禽之“相叫啸”,不正体现各适其性的要妙之意吗?又何“荒”何“哀”之有?荒与哀不过是诗人主观感情而已,终与山水无涉。“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郭象注《庄子・天运》“上皇”:“顺其自尔故也”,即任其自然。执持此心,山水并不因谢灵运的羁旅孤苦而有荒哀之意。“怀抱既昭旷,外物
()。郭象注《徒龙蠖”《富春渚》庄子・天地》“照旷”云:“无我而任物,空虚无所怀”。昭旷怀与上
皇心意思基本相同,指虚己顺物,任物自适。谢灵运在山水中越走越远,在此间发现了一个与纷争污浊的官场截然不同的“清旷之域”,并沉迷其中。山水以其自在自为的姿态呈现于诗人面前,契入诗人心灵,诗人感到无比的亲切、慰藉,诗人用灵心慧眼去捕捉、去感悟其间蕴藏的“灵”与“真”,并力图通过诗句绘其形、传其神。他或由山水联想到人事,或从中感悟妙理。纵观谢灵运的山水诗,可以归结出三个重要主题:
(一)恬然自足的山水: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
“山水,性分之所适”。谢灵运由衷地感到大
自然对其深情的召唤,“肆意游遨”,主动投身于
灵山秀水的怀抱。他从不滞于一所,总是兴致勃勃地周历遍览、寻幽探胜:“朝旦发阳崖,景落憩
();“阴峰”《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山行穷
);“登顿,水涉尽洄沿”(《过始宁墅》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登石门最高顶》怀新道转()。山水使谢灵迥,寻异景不延”《登江中孤屿》
运产生一种不可遏止的审美冲动,这种冲动使他
完全进入一种审美境界,诗人渴望自适的天性在山水中得到了回应,山水与诗人间形成了一种同构与融合关系。
诗人坦言自己走向山水的心境随时不一。或渴望借以释愁解愤,通过“展游眺怀、独处之闷:,瞰海庶忘
,忧,观海藉),“朝风》汨汨莫与娱,发
),“》久痗昏垫苦,)。或渴望将心中本有”(《游南亭》
(的喜悦、恬适投注于山水:“晨游肆所喜”《游岭),“(门山诗》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峰。”《田南
)或者心中竟无所系念,游赏本身树园激流植援》
就是目的,兴之所致,恣意遨游,随物兴感:“拂衣
()。喜也罢,忧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过白岸亭》也罢,置身山水,他坦诚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对这一“清旷之域”,他带着亲近、信赖、甚至宗教般的虔诚,向其倾诉自己的千念万感,与之作着无言的交流。他从山水中寻求安慰和启迪,获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对他的这种一往情深,景物又是如何回应的呢?与其心境相对应,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恬然自足的特性。有的悠悠然自得自足,恬淡自适:
(),““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过始宁墅》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
);有的澄澈空明:“瞻眺》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有的高旷清远:“鲜”《登江中孤屿》野旷沙岸
);有的奇险:“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威摧();更多的是三山峭, 汨两江驶”《游岭门山诗》
清新明丽、生意盎然,令人心生怜爱、倍感欣悦:
“白芷竞新苔,绿蘋齐初叶”(《登上戍石鼓山),“(诗》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
),“山经湖中瞻眺》陵隰繁绿杞,墟囿粲红桃”(),“《入东道路诗》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等。在诗人眼里,尽
第5期 王 芳:谢灵运之走向山水及其山水诗・33・
管它们千姿百态,面貌各殊,却“异音同至听,殊(),都是适己自得、响俱清越”《夜宿石门》不假外
求的“妙物”。“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谢灵运确乎视这山水为知己了,他与景物总是悠然心会,“言”在此似已多余。在这份恬静中,诗人内心深处强烈感受到摆脱拘束、放归大自然的和悦畅适:一棵草,一株树,一朵小花,一片树叶,一泉一石,潺潺流水,皎皎明月,全都是诗人玩赏的对象,“企石
(挹飞泉,攀林摘叶卷”、“乘流玩回转”《从斤竹涧
),“(越岭溪行》心契九秋干,目玩三春荑”《登石),“(门最高顶》乘月弄潺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弄此石上月”《夜宿石门》涉清(),“弄漪涟。”《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景夕群物
()。诗人心清,对玩咸可熹”《初往新安桐庐口》中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他游赏时心灵空明澄澈,
与山水会心后,感到快然自足,“披拂趋南径悦偃东扉”,(二):如既已交,,山水有时不免著昭旷怀”、“上皇心”去游赏、观照,将山水视作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审美客体,山水有自己的灵趣真意,呈现出自在自为的姿态,有时甚至与诗人的心境相违:“摘芳芳靡谖,愉乐乐不燮。”自己的忧乐实无关乎山水:只有于它无求,它才会不期然地与你心会:“得性非外求,自已为谁纂”,这是山水给人的启示。从山水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有时可化解胸中郁积的情思,这是谢灵运息迹山水要表达的另一主题。他用到许多《庄子》的语辞,但并非泛泛而谈,大都与当时情景和诗人的心境密切吻合。
山水与老庄哲理同是滋养谢灵运心灵的两大源泉。老庄认为道无处不在,深谷大壑、花卉鱼鸟、清泉明月、风云松石,处处都有道的存在。而且《庄子》其书本身以丰富的寓言和生动的形象来明理,充满诗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要躬行”诗),谢灵运从
清幽秀美的山水中自然地体悟到道家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更促成了其审美人生态度的形成。
谢灵运在运用《庄子》语辞时,有时看似枯燥,但若熟悉其典,则会佩服其运用之巧妙。如,《富春渚》:“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联想到
(伯昏)无人“《庄子・田子方》登高山,履危石,临
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及《庄子・达生》:“孔子观于吕梁”,这两个形象鲜明生动的故事一定给熟悉《庄子》的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富春渚的疾流险阻,及伯昏与丈人的秉分高绝、从容不迫,跃然纸上,由此联想到宦海的险难,“兼山贵止托”的幽栖之念就在情理之中了。
(他如“卫生自有经,息阴谢所牵”《还旧园作
),“见颜范二中书》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夭伐”
()、《游赤石进帆海》“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等等,所“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七里濑》用《庄子》语辞、典故,形象,,,耐人。
,,息阴依密()的遨游偃卧中,山光水色与,玄理并非外加于山水的累赘。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曰:“明理引乎成辞”,《庄子》、《易经》已内化于谢灵运的语汇系统,他借助这些成辞典故,能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心中的感悟。何况,他选择的是极富形象性的事典,且只是点到为止,并非长篇说教。这并不深奥,也没有什么玄虚费解的。陶醉于美景的同时,多了一层对生命审美的感悟,使人暂时忘却尘世的营营,回归心灵的澄澈清明之境,这是谢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以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灵山秀水,将其体会到的那份恬然自适传达出来,与读者一同分享。读者细细去品味把玩,自能体会到诗人的这层深意,并在思想上与之形成共鸣,感受其山水诗中的隽永之味。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斋中读书》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知既已交,缮性自
()“此出。”《登永嘉绿嶂山诗》抱一”与逐迹正好相反。徜徉于山林间,恬淡无为、任物自化;顺乎
己性,无所牵系,这是谢灵运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颐阿”、“谢人徒”,正是息迹的具体化。“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荣悴穷通,变化不已,人若劳神苦《过白岸亭》思地与之竞逐,必然丧失自我,变易本性,疲役不堪。“沈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沈冥守道,即息迹幽栖以求自适。他要反复传达的,不外乎“贵不
(),以适性为贵,恬淡寂屈所志”《游岭门山诗》
寞,息迹守真。体道无需远寻,山水遨游间自有其
・34・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第25卷
真意;适性更无庸外求,“自已为谁纂”。
(三)对朋友的深切怀念: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
诗人一方面说“虑澹物自轻”(《石壁精舍还
)、(),一湖中作》“适己物可忽”《游赤石进帆海》
方面又说“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于南山)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他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要忽略的是撄扰人心的功名利禄,使自己受羁绊
)朋友乖隔,加之岁月无情,自己逐渐年老射堂》
体衰,此时,他竟说:“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连庄子的“安排而去化”也成了空言,因为那难以
慰藉他心中因思念友人而起的惆怅与失落,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使他不能平静恬然,难以忘情自适。幽栖于故园,“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赏心不
(),他多可忘,妙善冀能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
么希冀与知己同赏这幽栖的妙善之趣呀!“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
()让谢灵运叹通。”《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息的不是远离人世的孤独,而是无人同赏的遗憾,美景虚设,谁能达此妙理?从中婉转地传达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风雨非攸”()《,共登青
(,,诗人伫”《,,,秋水》曰:“吾在天地之间,。”独对这恬然的山水,生命个体亦感到一种无边的孤独,他多么渴望有一个对话者呀!
谢灵运早期违心依迹,驰骋于仕途,渴望有所作为,贬黜外放后期望落空,转向息迹适性。这一转变,既与时代政治环境密切相关,亦与所受庄子、玄学思想相关。若无前者,他可能不会息迹,极有可能仍在政治上勇猛精进;若无后者,他即使息迹,亦不会在思想上表现得如此彻底,且呈现出相当的哲学色彩。而他的山水诗创作,正是息迹结出的硕果,其表达的主题与他追求恬淡自适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
的正是这些俗物;而深深眷恋的,是秀美灵异的山水,还有能与之同赏游的知己。“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灵域虽恍若知己,但是,山水毕竟是无情物,何况以“昭旷怀”去观照呢?有时候“瞰海庶忘忧”,结果却“非徒不弭忘,览物情弥遒”()。他多么渴望与志同道合《郡东山望溟海诗》的知心朋友一起分享这游赏之趣呀!这是谢灵运息迹山水而于人世所最不能忘怀的。其实庄子说
)“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庄子・田子方》
他自己何尝忘怀朋友之情?对:子(惠施)之死也,,矣。”,难与俗人道”,皆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心灵与心灵的契会何等难得而惬意!
()这“我志谁与谅,赏心惟良知。”《游南亭》是谢灵运对朋友的理解,只有良知能知晓自己的
志趣,能识其“隐玉藏彩”之“真”。人与人达到心灵的契合,实属可遇而不可求,正因为此,友谊才弥足珍贵。
谢灵运初离京即云:“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已经悟。”《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预感到与朋友将从此乖隔,无缘再晤。在赏游过程中,更屡屡透露出此等感慨,对朋友的怀念深切
(而真挚。“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晚出西
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高翰
XieLingyun’sInterestinLandscapesandhisLandscapePoetry
WANGFang
(DepartmentofChinese,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1204)
Abstract:ThisstudyaimstoreviewtheconsciousnessofretirementinXielingyun’spoetry,inanattempttocomprehendXie’smeditationandthemythosofXie’swriting.ItholdsthatXie’sretirementconsciousnessrootsinthemetaphysics,espe2ciallyinZhuangzitheory.Thatistoretainprivylibertynature,aspireafterthemostlibertyforprivybodyandmind,getridofbondagetobeselt-willandfree.TheretirementconsciousnessreflectsXie’sthoughtaboutthenature.Thementalityembodiesinhislandscapepoetry.Thenlandscapebecomesthewhereaboutswherehecouldreleasehisself-indulgenceandretainhiso2riginalmeditation.
Keywords:Xielingyun;Zhuangzi;retirement;self-indulgenceandallowingthenature;landscapepoetry;sense
第25卷第5期2005年10月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of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Vol.25No.5
Oct.2005
谢灵运之走向山水及其山水诗
———从“心迹”入手考察
王 芳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1204)
摘 要:考察谢灵运诗中的息迹归隐意识,以求了解谢灵运的创作心态及作品主题,认为:意识受玄学及《庄子》思想影响,旨在追求个人身心的最大自由,、随物任化思想;反映到山水诗,山水成为其释放纵诞天性、。
关键词:谢灵运;庄子;息迹;自适;任化;山水诗;感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050029206
一、“顾已虽自许,心迹犹未并’,,心迹双寂寞’。心迹之说前无所祖,文中子心迹之判久矣,盖亦衍谢灵
(运之言,而理趣深长矣。”《升庵集》卷70“心迹”条)杨氏注意到了谢灵运诗中屡屡提及心迹,或合言之,或分言之。笔者以为,探讨谢灵运的诗歌创作,正不可轻易放过此二字,探索他的纵情山水,也当由此出发。
所谓心,是指真性,是人心灵深处追求自适恬淡的天生本性。重视心性的安适,是个体人格觉醒并要求独立的表现。而谓迹,是指处身于世间的行事之迹,特别是进入仕途,要求有所作为,建功立名的行事之迹。心、迹之间,往往存在着深刻的冲突:要兼济,有所作为,在某种程度上又势必会以牺牲个体的身心自适为代价;而着眼于内心的安适,又会妨碍济物之志的实现。在这一对冲突中,要么屈心以从迹,追求事功,虽时时感受到心灵被拘囚的痛苦;要么随心而息迹,使身心皆回复于恬淡寂寞之境。总之,其间必有取舍。
考察谢灵运的“心”与“迹”,首先要探索《庄子》,尤其是东晋南朝玄学家对心与迹的认识。
郭象注《庄子・骈拇》云:“夫与物无伤者,非为仁也,而仁迹行焉;令万理皆当者,非为义也,而
收稿日期:2005204223
义功见焉。故当而无伤者,非仁义之招也。然而天下奔驰,弃我殉彼以失其常然。……自三代以上,实有无为之迹。无为之迹,亦有为者之所尚也,尚之则失自然之素。故虽圣人有不得已,或以 夷之事易垂拱之性,而况悠悠者哉?”将“仁”、“义”视作圣人的“无为之迹”,无为者无心于为,循理顺物,但世人却见到了“仁迹”“义功”,由此产生企尚心理,以“有为”逐之,而失却了其“自然之素”,即本性。
《庄子・在宥》:“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郭象云:“夫赏罚者,圣王之所以当功过,非以著劝畏也。故理至则遗之,然后至一可反也。而三代以下,遂寻其事迹,故匈匈焉与迹竞逐,终以所寄为事,性命之情何暇而安哉?”亦是要人们明白,赏罚不过是圣人对功过的一种自然处置,并无表著劝勉或戒惧之意,明乎此理,就不会奔竞于外在之迹而损伤内在本性了。
郭象注《庄子》常提到“迹”,很多地方似有意曲解《庄子》,认为圣人皆任物而行、无心为迹,世人却看到其“无为之迹”,产生企尚,不安性分,舍己殉彼。“莫知反一以息迹,而逐迹以求一。愈
得迹,愈失一。斯大谬矣”(郭象《庄子・缮性》注)。追逐功名仁义等“无为之迹”会“残生损性(心)”,这是极端错误的。只有通过“息迹”,“反
作者简介:王 芳(1975—),女,四川金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2003级博士生。
・30・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第25卷
一”,才能“得一”,回到自然本性,达到道家追求
的理想境界。
关于“息迹”,《庄子・渔父》中有一段寓言。说一个人很怕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足迹,他要逃离影和迹,可他“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他以为可能是跑得太慢了,便不停地快跑,最终“绝力而死”。通过这段故事,庄子得出的结论是:“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同样,如果一个人在仕途感到身心疲惫拘束,渴望自由,那么他最好“息迹”,弃绝世间的一切奔竞,幽栖而回到自然本性。
玄学认为舍己逐迹必然会残生损性,可深受玄学思想影响的谢灵运又缘何要趋竞于“名利之场”呢?在社会动乱的时代,人们精神上渴求一种安抚人心的哲学思想来支撑,道家思想应运而生。然而,道家对于人间世过于疏离,而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回到人间世,承认“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忘其身,(《庄子・人间世图调和儒内圣外王”的社会理想。内圣外王”理想在实践层面上难以实现。郭象注云:“事有必至,理固常通,故任之则事济,事济而身不存者,未之有也,又何容心于其身哉!”为人臣,则须“行事之情”,至于是否妨碍人的本性,是不容多虑的,郭象的回答毋宁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回避。仕、隐之间不过一间之隔。《庄子・刻意》曰:“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郭象云:“此数子者,所好不同,恣其所好,各之其方,亦所以为逍遙也。”在朝谋政,在野无为,在玄学家眼中,都是“自得”、逍遥、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因此,身为人臣,“尊主强国”乃其分内之事,是“不得已”的。
谢灵运《游名山志序》云:“君子有爱物之情,有救物之能。横流之弊,非才不治,故时有屈己以济彼,岂以名利之场贤于清旷之域耶!”心之所在,乃性分之所适的“清旷之域”,而迹之所往,则不出“名利之场”,故须压抑自己的天性去成就济世救物之责,游迹于“名利之场”。
谢灵运追求事功,是“屈己以济彼”,但这亦出于“不得已”。其一,社会动荡,战乱不息,“国
(绝兴复,家成桑梓。荒默莫恤,颓国谁耻”《宋武
)。面临这样一个岌岌可危的偏安局面,有帝诔》
志之士必然要求有所作为。其二,谢灵运的祖辈在佐助帝王安邦定国事业中立下了赫赫勋功。东晋南朝时期,家风家学影响于士族文人尤为深刻,谢灵运幼承家学,祖先建立的不朽功勋激励着他,继承发扬祖辈遗业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三,南朝重视门第,谢灵运出身名门,很早便承袭了祖父康乐公的爵位(入宋后降为侯),步入仕途建功立业有其现实政治基础。并且,谢灵运“自谓才
),对自能宜参权要”(《宋书》卷67《谢灵运传》
己的政治才能高度自负。
二、从“依迹违心”到“”的心路历程诗,,,,显,是“拯溺由道情,龛暴资神理”;称赞君主“事以名教用,道以神理超”。拯溺、龛暴之功迹出于无心无为神妙不测之道,这与玄学之“内圣外王”思想相通。
如果说玄学家在注解《周易》时侧重于以无为治世及君子的德性,将宇宙本体仅推及于“无”,那么,郭象注《庄子》时则更进一步,将宇宙的本体推至“自然”之“独化”,特别强调万物各秉其分,自适其性,体现出对生命个体的强烈关注。君王懂得“在宥天下理”,无为而任天下之自为,群物就能各臻逍遥之境,形成“吹万群方悦”之势,其着眼点在个体。谢灵运称其祖父:“达人贵自我,高情属天云”,“贵自我”是达者的本性,“委讲缀道论,改服康世屯”,“改服”出于世道屯邅之“不得已”。立志高旷,故不以世俗高官厚禄为念,在“君子道消”之际,能毅然“拂衣五湖里”、“遗情舍尘物”,“兼济”只是暂时的“屈己”。步入仕途,“康世屯”、“济物”也是谢灵运的人生理想,从某种角度,这也可视作自然。
谢灵运以积极昂扬的姿态投身仕途,期望像祖父一样建立安邦定国的丰功伟绩之“迹”。但是,进入刘宋时代,刘裕以庶族而夺取天下,虽然也优待士族,对名门出身的谢灵运却“唯以文义
(处之,不以应实相许”《宋书》本传),这对“自以
名辈,才能应参时政”的谢灵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彼美丘园道,喟焉伤薄劣”(《九日从
),孔靖遂性东归;而自己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
第5期 王 芳:谢灵运之走向山水及其山水诗・31・
政治抱负还不得施展,身居朝中,壮志空怀。而当
(政者却看到了他“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宋书》
本传)的“迹”。以“屈己以济彼”的心态步入仕途,换来的却只是对自己的垢辱。
《富春渚》云:“溯流触惊急,临圻阻参错。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这自然的疾流险阻何尝不是宦海沉浮的惊涛骇浪?诗人叹息自己没有伯昏无人和吕梁丈人那样在险难面前从容自如的性分,他从这参错的高岸,湍急的河流中悟到人世的哲理“ 至宜便习,兼山贵止托。”其着眼点在“止托”,“幽栖”、“远游”未始不是一条理想的解脱之路。
再看《初去郡》:束发怀耿介,逐物遂推迁。违志似如昨,二纪及兹年。缁磷谢清旷,疲苶惭贞坚。
仕途二十余年,形拘神劳,疲苶不堪,抱负却不得施展,实在深可悲哀。诗人逐渐放弃“屯”的念头,开始冷静地审视自己。“”降为“殉禄”之情,是自嘲,相刃相靡”危险。,、人格独立、,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他吟咏着“终以反林巢”、“曰余亦支离,依方早有慕”,其灵魂不甘在纷扰的世事中沉沦。他对任性自适的生命本质有着深刻认识,在朝中,在仕途,宦海沉浮,总会身不由己,心与迹分离。“贵自我”,尚真性,要挣脱对人性的种种束缚,寻求心灵的自适不羁。
他在永嘉贬所任职一年后,不顾族兄弟们的劝阻,毅然托病辞归,作了《初去郡》,认为彭宣、薛广德等见机知耻而辞官,是迫于外在形势,还称不上“遗荣”或者“达生”。显然他认为自己的辞官境界比彭、薛诸人要高,是“遗荣”与“达生”。仕途让他感到受拘束,浮名及高官厚禄于他没有意义,辞官正是秉持高远恬淡之本性。宦海二十余年,他承认自己“无庸”,欲如尚长一样绝去世事。所谓“于今废将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郭象注《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曰:“任物,故无迹”。就是要绝智去思,息去仕途竞逐之迹,顺物而行。
“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
)谢灵运欲“迹双寂寞。”(《斋中读书》反昔园”
()、《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息景偃旧崖”(),幽栖山川,使心与迹由分离走向统《游南亭》
一。这心与迹的“双寂寞”,不是指难耐的孤独,
而是庄子所言最符合人自然本性的自适任化的“恬淡寂寞”。谢灵运分心迹为两物,早期违心依迹,正体现了宅心玄远、不废事功的玄学理想和家学传统。贬黜外放后,实现政治抱负的期望落空,逐渐弃绝功名,转而追求心灵的自适,息迹任性,在山光水色间找到了遁迹之所。
从写于赴永嘉途中及在任所的一些诗,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谢灵运走向山水、回归自我的心路历程。初赴永嘉任,《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云:“从来渐二纪,始得傍归路。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悟。”《》云:“”。《,还,,。”出守永嘉,:“,。”《酬:,灭迹入云峰。”贬黜,、体悟真性的展开。《宋书》本传言:谢灵运“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谢灵运一方面体会到离开官场“远游”的“要妙”之趣,感受到
()的轻松“宿心渐申写,万事俱零落”《富春渚》
自适。一方面,又由于“徇禄反穷海”(《登池上
),虽然身居闲职,但因离开故园,仍有羁旅之楼》
苦。因此,任职不久,便托病辞归。应该说,他的行为同反映在诗歌中的内在情绪是一致的,正如曹道衡先生所云:“刘裕父子的种种措施,使谢灵运认识到自己的抱负已经很难再有机会伸展。于是,借助玄言佛理,他找到了思想上的退路。而不论建康还是永嘉还是始宁,一方面有明媚的山川可资游览,从解忧而悟道;另一方面,仕途的挫折并没有影响他的经济生活,他依然可以席丰履厚,用不着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在这种条件下,出现思想上一时的和谐宁静,正是人之常情而不是
[1](p51)
矫情虚饰。”
谢灵运息迹思想深受《庄子》及玄学影响,这既是时代风气使然,亦受家学传统之陶染。在东晋南朝时期,《老子》、《庄子》、《周易》及其多家注释是士族子弟必须认真读通的书。而且,太元以后,谢氏家族以其政治上的地位而在清谈界居领导地位,谢安、谢玄本人就是颇负盛名的玄学家。谢灵运幼承家学,通玄理,他作品中俯拾即是来自《庄子》、《周易》的哲理和语言,就是有力的
・32・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第25卷
证据。“今人作诗,必入故事……谢灵运出,而易
辞、庄语无所不为用矣,剪裁之妙,千古为宗。”(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4)
三、谢灵运息迹心态在文学上的表现及其特点
谢灵运视山水为独立的审美客体。张溥《谢康乐集题辞》云:“诗冠江左,世推富艳,以予观之,吐言天拔,政繇素心独绝耳!”注意到其独绝之“素心”,即不以审美者的主观感受去作用于山水客体,而尽力让外物呈现出其本然的面貌。山水与诗人处于平等地位,二者可以对话、交流,诗人以欣赏的眼光平视山水,而非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驱驭山水,山水呈现出自在自足之本性。
试看《七里濑》:“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羁心、孤客、徒旅,所感自然是“伤”、“苦”,带着这样的心境去游眺,所“遭”之物是逝水、落日、荒林、哀禽,人心境的外现。面对“迁斥”,“悼”字,要妙”,,———换一个角度,:水之“潺 ”,山之“照耀”,林之“纷沃若”,禽之“相叫啸”,不正体现各适其性的要妙之意吗?又何“荒”何“哀”之有?荒与哀不过是诗人主观感情而已,终与山水无涉。“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郭象注《庄子・天运》“上皇”:“顺其自尔故也”,即任其自然。执持此心,山水并不因谢灵运的羁旅孤苦而有荒哀之意。“怀抱既昭旷,外物
()。郭象注《徒龙蠖”《富春渚》庄子・天地》“照旷”云:“无我而任物,空虚无所怀”。昭旷怀与上
皇心意思基本相同,指虚己顺物,任物自适。谢灵运在山水中越走越远,在此间发现了一个与纷争污浊的官场截然不同的“清旷之域”,并沉迷其中。山水以其自在自为的姿态呈现于诗人面前,契入诗人心灵,诗人感到无比的亲切、慰藉,诗人用灵心慧眼去捕捉、去感悟其间蕴藏的“灵”与“真”,并力图通过诗句绘其形、传其神。他或由山水联想到人事,或从中感悟妙理。纵观谢灵运的山水诗,可以归结出三个重要主题:
(一)恬然自足的山水:清晖能娱人、游子澹忘归
“山水,性分之所适”。谢灵运由衷地感到大
自然对其深情的召唤,“肆意游遨”,主动投身于
灵山秀水的怀抱。他从不滞于一所,总是兴致勃勃地周历遍览、寻幽探胜:“朝旦发阳崖,景落憩
();“阴峰”《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山行穷
);“登顿,水涉尽洄沿”(《过始宁墅》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登石门最高顶》怀新道转()。山水使谢灵迥,寻异景不延”《登江中孤屿》
运产生一种不可遏止的审美冲动,这种冲动使他
完全进入一种审美境界,诗人渴望自适的天性在山水中得到了回应,山水与诗人间形成了一种同构与融合关系。
诗人坦言自己走向山水的心境随时不一。或渴望借以释愁解愤,通过“展游眺怀、独处之闷:,瞰海庶忘
,忧,观海藉),“朝风》汨汨莫与娱,发
),“》久痗昏垫苦,)。或渴望将心中本有”(《游南亭》
(的喜悦、恬适投注于山水:“晨游肆所喜”《游岭),“(门山诗》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峰。”《田南
)或者心中竟无所系念,游赏本身树园激流植援》
就是目的,兴之所致,恣意遨游,随物兴感:“拂衣
()。喜也罢,忧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过白岸亭》也罢,置身山水,他坦诚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对这一“清旷之域”,他带着亲近、信赖、甚至宗教般的虔诚,向其倾诉自己的千念万感,与之作着无言的交流。他从山水中寻求安慰和启迪,获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对他的这种一往情深,景物又是如何回应的呢?与其心境相对应,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恬然自足的特性。有的悠悠然自得自足,恬淡自适:
(),““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过始宁墅》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
);有的澄澈空明:“瞻眺》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有的高旷清远:“鲜”《登江中孤屿》野旷沙岸
);有的奇险:“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威摧();更多的是三山峭, 汨两江驶”《游岭门山诗》
清新明丽、生意盎然,令人心生怜爱、倍感欣悦:
“白芷竞新苔,绿蘋齐初叶”(《登上戍石鼓山),“(诗》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于南山往北
),“山经湖中瞻眺》陵隰繁绿杞,墟囿粲红桃”(),“《入东道路诗》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等。在诗人眼里,尽
第5期 王 芳:谢灵运之走向山水及其山水诗・33・
管它们千姿百态,面貌各殊,却“异音同至听,殊(),都是适己自得、响俱清越”《夜宿石门》不假外
求的“妙物”。“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谢灵运确乎视这山水为知己了,他与景物总是悠然心会,“言”在此似已多余。在这份恬静中,诗人内心深处强烈感受到摆脱拘束、放归大自然的和悦畅适:一棵草,一株树,一朵小花,一片树叶,一泉一石,潺潺流水,皎皎明月,全都是诗人玩赏的对象,“企石
(挹飞泉,攀林摘叶卷”、“乘流玩回转”《从斤竹涧
),“(越岭溪行》心契九秋干,目玩三春荑”《登石),“(门最高顶》乘月弄潺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弄此石上月”《夜宿石门》涉清(),“弄漪涟。”《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景夕群物
()。诗人心清,对玩咸可熹”《初往新安桐庐口》中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他游赏时心灵空明澄澈,
与山水会心后,感到快然自足,“披拂趋南径悦偃东扉”,(二):如既已交,,山水有时不免著昭旷怀”、“上皇心”去游赏、观照,将山水视作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审美客体,山水有自己的灵趣真意,呈现出自在自为的姿态,有时甚至与诗人的心境相违:“摘芳芳靡谖,愉乐乐不燮。”自己的忧乐实无关乎山水:只有于它无求,它才会不期然地与你心会:“得性非外求,自已为谁纂”,这是山水给人的启示。从山水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有时可化解胸中郁积的情思,这是谢灵运息迹山水要表达的另一主题。他用到许多《庄子》的语辞,但并非泛泛而谈,大都与当时情景和诗人的心境密切吻合。
山水与老庄哲理同是滋养谢灵运心灵的两大源泉。老庄认为道无处不在,深谷大壑、花卉鱼鸟、清泉明月、风云松石,处处都有道的存在。而且《庄子》其书本身以丰富的寓言和生动的形象来明理,充满诗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要躬行”诗),谢灵运从
清幽秀美的山水中自然地体悟到道家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更促成了其审美人生态度的形成。
谢灵运在运用《庄子》语辞时,有时看似枯燥,但若熟悉其典,则会佩服其运用之巧妙。如,《富春渚》:“亮乏伯昏分,险过吕梁壑”,联想到
(伯昏)无人“《庄子・田子方》登高山,履危石,临
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及《庄子・达生》:“孔子观于吕梁”,这两个形象鲜明生动的故事一定给熟悉《庄子》的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富春渚的疾流险阻,及伯昏与丈人的秉分高绝、从容不迫,跃然纸上,由此联想到宦海的险难,“兼山贵止托”的幽栖之念就在情理之中了。
(他如“卫生自有经,息阴谢所牵”《还旧园作
),“见颜范二中书》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夭伐”
()、《游赤石进帆海》“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等等,所“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七里濑》用《庄子》语辞、典故,形象,,,耐人。
,,息阴依密()的遨游偃卧中,山光水色与,玄理并非外加于山水的累赘。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曰:“明理引乎成辞”,《庄子》、《易经》已内化于谢灵运的语汇系统,他借助这些成辞典故,能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心中的感悟。何况,他选择的是极富形象性的事典,且只是点到为止,并非长篇说教。这并不深奥,也没有什么玄虚费解的。陶醉于美景的同时,多了一层对生命审美的感悟,使人暂时忘却尘世的营营,回归心灵的澄澈清明之境,这是谢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以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灵山秀水,将其体会到的那份恬然自适传达出来,与读者一同分享。读者细细去品味把玩,自能体会到诗人的这层深意,并在思想上与之形成共鸣,感受其山水诗中的隽永之味。
(),“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托”《斋中读书》
“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知既已交,缮性自
()“此出。”《登永嘉绿嶂山诗》抱一”与逐迹正好相反。徜徉于山林间,恬淡无为、任物自化;顺乎
己性,无所牵系,这是谢灵运对生命本质的认识。“颐阿”、“谢人徒”,正是息迹的具体化。“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荣悴穷通,变化不已,人若劳神苦《过白岸亭》思地与之竞逐,必然丧失自我,变易本性,疲役不堪。“沈冥岂别理,守道自不携。”沈冥守道,即息迹幽栖以求自适。他要反复传达的,不外乎“贵不
(),以适性为贵,恬淡寂屈所志”《游岭门山诗》
寞,息迹守真。体道无需远寻,山水遨游间自有其
・34・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第25卷
真意;适性更无庸外求,“自已为谁纂”。
(三)对朋友的深切怀念:赏心不可忘,妙善冀能同
诗人一方面说“虑澹物自轻”(《石壁精舍还
)、(),一湖中作》“适己物可忽”《游赤石进帆海》
方面又说“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于南山)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他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要忽略的是撄扰人心的功名利禄,使自己受羁绊
)朋友乖隔,加之岁月无情,自己逐渐年老射堂》
体衰,此时,他竟说:“安排徒空言,幽独赖鸣琴”,连庄子的“安排而去化”也成了空言,因为那难以
慰藉他心中因思念友人而起的惆怅与失落,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使他不能平静恬然,难以忘情自适。幽栖于故园,“唯开蒋生径,永怀求羊踪。赏心不
(),他多可忘,妙善冀能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
么希冀与知己同赏这幽栖的妙善之趣呀!“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
()让谢灵运叹通。”《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息的不是远离人世的孤独,而是无人同赏的遗憾,美景虚设,谁能达此妙理?从中婉转地传达出对朋友的深切怀念。“风雨非攸”()《,共登青
(,,诗人伫”《,,,秋水》曰:“吾在天地之间,。”独对这恬然的山水,生命个体亦感到一种无边的孤独,他多么渴望有一个对话者呀!
谢灵运早期违心依迹,驰骋于仕途,渴望有所作为,贬黜外放后期望落空,转向息迹适性。这一转变,既与时代政治环境密切相关,亦与所受庄子、玄学思想相关。若无前者,他可能不会息迹,极有可能仍在政治上勇猛精进;若无后者,他即使息迹,亦不会在思想上表现得如此彻底,且呈现出相当的哲学色彩。而他的山水诗创作,正是息迹结出的硕果,其表达的主题与他追求恬淡自适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文献:
[1]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
的正是这些俗物;而深深眷恋的,是秀美灵异的山水,还有能与之同赏游的知己。“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灵域虽恍若知己,但是,山水毕竟是无情物,何况以“昭旷怀”去观照呢?有时候“瞰海庶忘忧”,结果却“非徒不弭忘,览物情弥遒”()。他多么渴望与志同道合《郡东山望溟海诗》的知心朋友一起分享这游赏之趣呀!这是谢灵运息迹山水而于人世所最不能忘怀的。其实庄子说
)“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庄子・田子方》
他自己何尝忘怀朋友之情?对:子(惠施)之死也,,矣。”,难与俗人道”,皆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心灵与心灵的契会何等难得而惬意!
()这“我志谁与谅,赏心惟良知。”《游南亭》是谢灵运对朋友的理解,只有良知能知晓自己的
志趣,能识其“隐玉藏彩”之“真”。人与人达到心灵的契合,实属可遇而不可求,正因为此,友谊才弥足珍贵。
谢灵运初离京即云:“将穷山海迹,永绝赏心()已经悟。”《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预感到与朋友将从此乖隔,无缘再晤。在赏游过程中,更屡屡透露出此等感慨,对朋友的怀念深切
(而真挚。“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晚出西
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高翰
XieLingyun’sInterestinLandscapesandhisLandscapePoetry
WANGFang
(DepartmentofChinese,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1204)
Abstract:ThisstudyaimstoreviewtheconsciousnessofretirementinXielingyun’spoetry,inanattempttocomprehendXie’smeditationandthemythosofXie’swriting.ItholdsthatXie’sretirementconsciousnessrootsinthemetaphysics,espe2ciallyinZhuangzitheory.Thatistoretainprivylibertynature,aspireafterthemostlibertyforprivybodyandmind,getridofbondagetobeselt-willandfree.TheretirementconsciousnessreflectsXie’sthoughtaboutthenature.Thementalityembodiesinhislandscapepoetry.Thenlandscapebecomesthewhereaboutswherehecouldreleasehisself-indulgenceandretainhiso2riginalmeditation.
Keywords:Xielingyun;Zhuangzi;retirement;self-indulgenceandallowingthenature;landscapepoetry;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