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养
Tues.
学
Wed.
团
Thur.
思
Fri.
悟
最近迪奥Dior新出了一个宣传片,找了明星赵丽颖、Angelababy和刘嘉玲出镜说英语。然后,赵丽颖就被怼了……
还木有看过视频的先来感受下:
港真,其实常爸觉得只凭这两句,赵丽颖说的也没有差到值得口诛笔伐的地步。然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特别是刘嘉玲随性又强大的气场一开,刻薄网友们就忍不住要开怼了……
相对于刘嘉玲的纯正流畅,赵丽颖的确显得有点一字一顿、用力过猛,以至于被群嘲为Chinglish乡土风——“俺的油,窝特污丢肚佛辣舞?”
还有人借机为某英语机构打了个广告,将广告词“what would you do for love”改成了“what 污丢毒for learning English”,假以调侃。
明星被吐槽英语发音烂已经不止一次两次了,远的有黄晓明的“闹太套”(Not at all):
“风一样的女子”Cindy被她爸强掰成的重庆名“森碟”:
近的有邓超的“We are 伐木累(family)!” 都是大家笑不够的梗:
互联网大佬雷军一句“Are you OK?”当年也是被多少人恶搞成魔性到余音绕梁的鬼畜版:
还有个劲爆的——张学良一直被后人描述为“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直接与外国人交谈”。可实际上,张学良的英语到底如何,诸位都来品评下:
其实说句公道话,我们嘲笑这些名人,只是因为他们是名人而已,英语说得烂恰好被我们看到罢了。咱们认识的人里边,说一口Chinglish的,不也是一抓一大把吗……
这真的能怪这些明星门上镜前不好好准备吗?
-❶-
为啥俺们的英语总是辣么土嘞?!
这也不能怪俺们。谁让俺们小时候学英语都是这种“死全家”(Bus爸死,Yes爷死,Yesterday噎死他爹……)的注音方式呢:
更有脑洞大开者反其道而行之,发现了英文原来来源于汉语的惊天大秘密!
玩笑归玩笑。对于一个外国人是否可以学到一口纯正的英语语音,是有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的。
先说一个被学界普遍认可的结论:
口音与英语启蒙年龄有关;
英语启蒙越晚,口音受母语的影响就越大。
在学习发音的问题上,美国语言学者Tom Scovel (1988)率先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人说话发音,就跟学习动嘴吃饭、眨眼睛一样,是一个纯“物理”动作,是神经肌肉控制的结果。
如果我们小时候只有母语输入,那么大脑对母语发音的神经肌肉活动就会特别熟悉;当我们很晚再学第二语言的时候,大脑就要克服原来已经熟悉的神经肌肉活动路径,再创造出一套新的路径来。而这样的改变,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困难。
所以,大部分人外语学的越晚,口音问题就会变得越严重。
后来,加拿大语言学家James E.Flege(1999)对此观点做了修正,他非常赞同 “学外语越晚,口音问题越严重”的观点;但他认为说话发音并不仅仅是个纯“物理”动作,口音问题是“母语的认知经验过度迁移”导致的。
他认为,大部分人的母语发音会在5-7岁时固定下来。如果孩子在母语学习时只接触一种语言,大脑对于这种语言的发音会掌握得格外出色,但同时也带来了边际效应,就是这种母语的认知经验被过度迁移到二语学习中,表现出来就是说外语的时候总是会带有母语口音。
参考文献:
Scovel T. A time to speak: A psycholinguistic inquiry into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human speech[M].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8.
6.Flege J E, Yeni-Komshian G H, Liu S. Age constraints o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9, 41(1): 78-104.
其实关于这一点,咱们中国的方言也有这个现象。
很多南方人到北京上大学之后,留在帝都工作生活,即使定居多年,说起普通话来也还是会带有明显的南方口音,儿化音永远说不地道,一听就知道是南方人。
可是当他们的孩子在北京出生后,从小耳濡目染北京本地人的普通话,很容易就学得了一口地道京腔儿化音。
说起儿化音,作为一枚典型南方人,常爸一定要插句,儿化音真不能滥用,比如赵四是这位:
而赵四儿是这个:
还有那些从小就移民国外的孩子(如10岁以前),说起英语来也往往非常地道,只听声音不看脸基本上判断不出来是亚裔。
这样看来,要想习得一口标准发音的英语,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标准地道的发音。想想咱们这一代基本上都到十几岁、上了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在那个磁带盛行的年代,哪有现在这么多原版音频可听!
如果遇到一个发音不标准的英语老师,再用上“全家死”式的“注音学习法”,可不就得说一口Chinglish么!!
可是也有人说了,同样是初中才开始学英语,讲一口洋气英语的“大神”也大有人在呀?
的确如此。
美国马里兰大学语言学教授Alene Moyer(1999) 专门对这些“大神”们做了研究。她发现,如果错过了关键期,依然发音地道的外语学习者有两大共性:
一是他们要么本身就特别喜欢外语,要么是迫于外界压力必须学,比方说不学外语就无法生存;
二是他们大都要经历一个阶段刻意纠音的过程,这种纠音是相当痛苦的,与从小自然习得发音有很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Moyer A. Ultimate attainment in L2 phonology[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9, 21(1): 81-108.
这个问题上,看看那些靠一口纯正英语加分的明星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就知道了。
现在在好莱坞经常露脸的李冰冰,2007年接到电影《功夫之王》的邀约后,“台词拿过来,十个字恨不得九个字都不认识”,靠着英语老师临时突击纠正每一个单词的发音和口型,最终才试镜成功。
后来她给自己放了将近一年半的假期,什么都不干,专攻英语。她走到美国大街上故意跟人家搭讪,“就是想在日常沟通中去模仿人家的发音和说话的方式。”
圈里公认一口流利美式口音的张静初,也在洛杉矶生活过,她说自己那段时间“时时刻刻都会注意倾听别人说话的口型和方法。”
据说“闹太套”风波之后,黄晓明曾每个月花4万元请外教同吃同住,苦学英语。
看看明星们下的这番力气,真是要说一句:“学英语,还是得趁早啊!”
然鹅,再说回赵丽颖被怼的事情上来——
-❷-
英文发音不标准,一开口就Chinglish
这个问题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常爸负责任地告诉你:NO!!!
问个问题:如果大家偶遇一个歪果仁,张口用蹩脚的中文向你问路,你会介意他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吗?
——当然不会吧!
你能听懂他说什么吗?
——我想,即使他说的花腔走板,但只要用词正确,大概率上你还是能迅速理解或者猜到他的意思吧?
甚至有时候,我们还会觉得歪果仁那花腔走板的英文很有意思。
上次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来中国,现场突然冒出一句差点没听出来的“你好”,然后全程中文演讲,大部分中国人理解起来毫无阻碍。此时,大家的感觉应该都是“好有趣”甚至“好勇敢”,而不是“他的中文发音一点都不标准”吧?
那么,外国人听我们讲英语,也是一样的!
大家应该明白一点,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而不是用来秀纯正的,能沟通才是王道!
常爸刚到美国的时候,发现学校里的印度留学生说英语,几乎个个口音浓重。但即使操着一口咖喱味的英语,他们仍然能毫无阻碍地和美国人谈笑风生。
而如果你问起美国人,(从整体水平上说)是印度人英语好还是中国人英语好,十有八九对方会告诉你是印度人。
这是为啥涅?
因为对母语者来说,判断一个外国人说的好不好,最重要的不是发音是否标准,而是在于措辞用句是否地道准确。
印度人虽然语音非常不标准,但他们一度是英国人的殖民地,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所以他们的措辞用句,比大部分中国人要地道很多。
所以,很多中国留学生出国以后,总是担心自己发音不标准而不敢开口,这就错了!即使是美国本地人,口音也千百种,有几个是真正标准的?大胆说出来才最重要!
进一步说,在绝大部分使用外语的场合,听众们(特别是外国人)并不关心你的语言水平,他们其实更关心你说了什么。
再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我也是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发音也谈不上多纯正。到了耶鲁课堂,经常遇到分组作业、然后选出一人上台陈述小组成果的练习。常爸自觉英文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就经常争取这样的机会。
在耶鲁MBA课程中,有一门名为“风险投资与私募基金”的课,老师会模拟一个公司融资的实际场景,全班分成两大阵营,一方扮演投资人,一方扮演公司管理层,双方各自对公司估值,然后与对方谈判。
我们组抽到的是公司管理层的角色,需要上台陈述公司的价值前景,并且与对方谈判,而这个陈述与谈判由我来主导。
在Presentation和几轮艰苦谈判之后,我被老师和同学们票选为两个“最佳”——Best Presenter和Best Negotiator(最佳展示者和最佳谈判者)。
这堂课上,有70%都是英语母语的同学,论发音,我的英文跟他们远不能及。但之所以两个“Best”评给了我,就说明真正好的英文表达,最重要的是措词准确、逻辑清晰、言之有物,而绝不是仅仅是发音纯正。
所以,常爸关注幼儿英语启蒙以来,碰到太多人太过在意孩子的英语发音是否标准;我们每次团原版书,总会有家长问送的音频是英音还是美音,其实真没必要。
孩子以后即使接触外国人,听到的也不都是牛津音或者纯正VOA啊!话说美国东部和南部的口音就差很多,难道美国南部的人就因此不敢说话了吗?
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都出了太多有益孩子的动画、电影和有声书,只让孩子接触一种国家的语音,相当于从小给他关上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
而且只要给孩子选择的视听材料是标准地道的,早启蒙,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自然会在大量的输入过程中对自己的发音有一个修正。长大后,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喜欢的口音;即便最后学了一口英美混杂发音,也完全没关系,措词准确、逻辑清晰、言之有物足矣。
Mon.
养
Tues.
学
Wed.
团
Thur.
思
Fri.
悟
最近迪奥Dior新出了一个宣传片,找了明星赵丽颖、Angelababy和刘嘉玲出镜说英语。然后,赵丽颖就被怼了……
还木有看过视频的先来感受下:
港真,其实常爸觉得只凭这两句,赵丽颖说的也没有差到值得口诛笔伐的地步。然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特别是刘嘉玲随性又强大的气场一开,刻薄网友们就忍不住要开怼了……
相对于刘嘉玲的纯正流畅,赵丽颖的确显得有点一字一顿、用力过猛,以至于被群嘲为Chinglish乡土风——“俺的油,窝特污丢肚佛辣舞?”
还有人借机为某英语机构打了个广告,将广告词“what would you do for love”改成了“what 污丢毒for learning English”,假以调侃。
明星被吐槽英语发音烂已经不止一次两次了,远的有黄晓明的“闹太套”(Not at all):
“风一样的女子”Cindy被她爸强掰成的重庆名“森碟”:
近的有邓超的“We are 伐木累(family)!” 都是大家笑不够的梗:
互联网大佬雷军一句“Are you OK?”当年也是被多少人恶搞成魔性到余音绕梁的鬼畜版:
还有个劲爆的——张学良一直被后人描述为“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直接与外国人交谈”。可实际上,张学良的英语到底如何,诸位都来品评下:
其实说句公道话,我们嘲笑这些名人,只是因为他们是名人而已,英语说得烂恰好被我们看到罢了。咱们认识的人里边,说一口Chinglish的,不也是一抓一大把吗……
这真的能怪这些明星门上镜前不好好准备吗?
-❶-
为啥俺们的英语总是辣么土嘞?!
这也不能怪俺们。谁让俺们小时候学英语都是这种“死全家”(Bus爸死,Yes爷死,Yesterday噎死他爹……)的注音方式呢:
更有脑洞大开者反其道而行之,发现了英文原来来源于汉语的惊天大秘密!
玩笑归玩笑。对于一个外国人是否可以学到一口纯正的英语语音,是有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的。
先说一个被学界普遍认可的结论:
口音与英语启蒙年龄有关;
英语启蒙越晚,口音受母语的影响就越大。
在学习发音的问题上,美国语言学者Tom Scovel (1988)率先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人说话发音,就跟学习动嘴吃饭、眨眼睛一样,是一个纯“物理”动作,是神经肌肉控制的结果。
如果我们小时候只有母语输入,那么大脑对母语发音的神经肌肉活动就会特别熟悉;当我们很晚再学第二语言的时候,大脑就要克服原来已经熟悉的神经肌肉活动路径,再创造出一套新的路径来。而这样的改变,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困难。
所以,大部分人外语学的越晚,口音问题就会变得越严重。
后来,加拿大语言学家James E.Flege(1999)对此观点做了修正,他非常赞同 “学外语越晚,口音问题越严重”的观点;但他认为说话发音并不仅仅是个纯“物理”动作,口音问题是“母语的认知经验过度迁移”导致的。
他认为,大部分人的母语发音会在5-7岁时固定下来。如果孩子在母语学习时只接触一种语言,大脑对于这种语言的发音会掌握得格外出色,但同时也带来了边际效应,就是这种母语的认知经验被过度迁移到二语学习中,表现出来就是说外语的时候总是会带有母语口音。
参考文献:
Scovel T. A time to speak: A psycholinguistic inquiry into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human speech[M].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8.
6.Flege J E, Yeni-Komshian G H, Liu S. Age constraints o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9, 41(1): 78-104.
其实关于这一点,咱们中国的方言也有这个现象。
很多南方人到北京上大学之后,留在帝都工作生活,即使定居多年,说起普通话来也还是会带有明显的南方口音,儿化音永远说不地道,一听就知道是南方人。
可是当他们的孩子在北京出生后,从小耳濡目染北京本地人的普通话,很容易就学得了一口地道京腔儿化音。
说起儿化音,作为一枚典型南方人,常爸一定要插句,儿化音真不能滥用,比如赵四是这位:
而赵四儿是这个:
还有那些从小就移民国外的孩子(如10岁以前),说起英语来也往往非常地道,只听声音不看脸基本上判断不出来是亚裔。
这样看来,要想习得一口标准发音的英语,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标准地道的发音。想想咱们这一代基本上都到十几岁、上了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在那个磁带盛行的年代,哪有现在这么多原版音频可听!
如果遇到一个发音不标准的英语老师,再用上“全家死”式的“注音学习法”,可不就得说一口Chinglish么!!
可是也有人说了,同样是初中才开始学英语,讲一口洋气英语的“大神”也大有人在呀?
的确如此。
美国马里兰大学语言学教授Alene Moyer(1999) 专门对这些“大神”们做了研究。她发现,如果错过了关键期,依然发音地道的外语学习者有两大共性:
一是他们要么本身就特别喜欢外语,要么是迫于外界压力必须学,比方说不学外语就无法生存;
二是他们大都要经历一个阶段刻意纠音的过程,这种纠音是相当痛苦的,与从小自然习得发音有很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Moyer A. Ultimate attainment in L2 phonology[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9, 21(1): 81-108.
这个问题上,看看那些靠一口纯正英语加分的明星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就知道了。
现在在好莱坞经常露脸的李冰冰,2007年接到电影《功夫之王》的邀约后,“台词拿过来,十个字恨不得九个字都不认识”,靠着英语老师临时突击纠正每一个单词的发音和口型,最终才试镜成功。
后来她给自己放了将近一年半的假期,什么都不干,专攻英语。她走到美国大街上故意跟人家搭讪,“就是想在日常沟通中去模仿人家的发音和说话的方式。”
圈里公认一口流利美式口音的张静初,也在洛杉矶生活过,她说自己那段时间“时时刻刻都会注意倾听别人说话的口型和方法。”
据说“闹太套”风波之后,黄晓明曾每个月花4万元请外教同吃同住,苦学英语。
看看明星们下的这番力气,真是要说一句:“学英语,还是得趁早啊!”
然鹅,再说回赵丽颖被怼的事情上来——
-❷-
英文发音不标准,一开口就Chinglish
这个问题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常爸负责任地告诉你:NO!!!
问个问题:如果大家偶遇一个歪果仁,张口用蹩脚的中文向你问路,你会介意他普通话发音不标准吗?
——当然不会吧!
你能听懂他说什么吗?
——我想,即使他说的花腔走板,但只要用词正确,大概率上你还是能迅速理解或者猜到他的意思吧?
甚至有时候,我们还会觉得歪果仁那花腔走板的英文很有意思。
上次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来中国,现场突然冒出一句差点没听出来的“你好”,然后全程中文演讲,大部分中国人理解起来毫无阻碍。此时,大家的感觉应该都是“好有趣”甚至“好勇敢”,而不是“他的中文发音一点都不标准”吧?
那么,外国人听我们讲英语,也是一样的!
大家应该明白一点,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而不是用来秀纯正的,能沟通才是王道!
常爸刚到美国的时候,发现学校里的印度留学生说英语,几乎个个口音浓重。但即使操着一口咖喱味的英语,他们仍然能毫无阻碍地和美国人谈笑风生。
而如果你问起美国人,(从整体水平上说)是印度人英语好还是中国人英语好,十有八九对方会告诉你是印度人。
这是为啥涅?
因为对母语者来说,判断一个外国人说的好不好,最重要的不是发音是否标准,而是在于措辞用句是否地道准确。
印度人虽然语音非常不标准,但他们一度是英国人的殖民地,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所以他们的措辞用句,比大部分中国人要地道很多。
所以,很多中国留学生出国以后,总是担心自己发音不标准而不敢开口,这就错了!即使是美国本地人,口音也千百种,有几个是真正标准的?大胆说出来才最重要!
进一步说,在绝大部分使用外语的场合,听众们(特别是外国人)并不关心你的语言水平,他们其实更关心你说了什么。
再说说我的亲身经历吧。我也是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发音也谈不上多纯正。到了耶鲁课堂,经常遇到分组作业、然后选出一人上台陈述小组成果的练习。常爸自觉英文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就经常争取这样的机会。
在耶鲁MBA课程中,有一门名为“风险投资与私募基金”的课,老师会模拟一个公司融资的实际场景,全班分成两大阵营,一方扮演投资人,一方扮演公司管理层,双方各自对公司估值,然后与对方谈判。
我们组抽到的是公司管理层的角色,需要上台陈述公司的价值前景,并且与对方谈判,而这个陈述与谈判由我来主导。
在Presentation和几轮艰苦谈判之后,我被老师和同学们票选为两个“最佳”——Best Presenter和Best Negotiator(最佳展示者和最佳谈判者)。
这堂课上,有70%都是英语母语的同学,论发音,我的英文跟他们远不能及。但之所以两个“Best”评给了我,就说明真正好的英文表达,最重要的是措词准确、逻辑清晰、言之有物,而绝不是仅仅是发音纯正。
所以,常爸关注幼儿英语启蒙以来,碰到太多人太过在意孩子的英语发音是否标准;我们每次团原版书,总会有家长问送的音频是英音还是美音,其实真没必要。
孩子以后即使接触外国人,听到的也不都是牛津音或者纯正VOA啊!话说美国东部和南部的口音就差很多,难道美国南部的人就因此不敢说话了吗?
不管是英国还是美国,都出了太多有益孩子的动画、电影和有声书,只让孩子接触一种国家的语音,相当于从小给他关上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
而且只要给孩子选择的视听材料是标准地道的,早启蒙,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自然会在大量的输入过程中对自己的发音有一个修正。长大后,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喜欢的口音;即便最后学了一口英美混杂发音,也完全没关系,措词准确、逻辑清晰、言之有物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