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药质量控制及控制环节
临床用药质量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而进行的对临床用药质量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它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三个环节,即药品供应质量控制、给药过程质量控制和用药结果质量控制。针对这些环节建立各种相应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规范,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以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一、药品供应质量控制环节 药品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临床用药质量的基础,供应给临床的药品必须是合格的。但质量标准的高低,导致同样成分的药品,不同品牌或厂家之间的疗效有差别,甚至有时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药品供应质量的控制远不止是对药品合格与否的控制,它有着更广泛的内容。该环节主要有药品选择、药品采购、药品贮存和保管等内容。
1、药品选择质量控制:
制度:
(1)药事管理委员会工作条例
(2)新药引进审批与药品评价制度
(3)进院药品申请登记办法
(4)本院基本药物目录
(5)本院药品品种目录等。
评价指标:
(1)各年度进院新药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的比例
(2)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停用药品的比例
(3)本院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供应率。
2、药品采购质量控制:
制度:
(1)药品采购工作管理制度
(2)药品采购工作程序
(3)药品采购员岗位职责等。
评价指标:
(1)无非法渠道采购药品。
(2)未采购假药、劣药。
3、药品贮存、保管质量控制:
组织:
(1)药品质量监督小组,由药剂科主任担任组长,各药库、药房负责人为组员。
(2)药品质量监督网,该网包括各药库、药房和病房。
制度:
(1)药库组长岗位职责
(2)药库工作人员职责
(3)药品库存管理操作规程
(4)药品质量监督员岗位职责
(5)入库药品检验制度
(6)药库、药房保管交接制度
(7)药品储存质量管理制度
评价指标:
(1)药品按规定条件贮存的比例
(2)药品外包装完好率
(3)药品过期失效报损率
(4)药品盘存帐物相符率
(5)入库药品平均抽查率。
二、给药过程质量控制环节
1、医师处方和医嘱的质量控制:药师要参与查房,应用各种合理用药分析评价系统、咨询系统,为医师提供用药咨询和参考意见;抽查病历和处方,对各科室用药情况统计分析。
制度:
(1)处方书写制度与规范
(2)基本药物目录
(3)单病种药物治疗指导原则
(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5)医院药品使用定期调查制度
(6)临床药师工作制度
评价指标:
(1)处方合格率
(2)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3)药敏试验率
(4)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比例
(5)手术预防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天数
(6)每周临床药师参加会诊(查房)的次数
(7)合理用药率。
2、药品调配和发出质量控制:药学人员的职责首先是应对处方进行认真的审核,
发现存在不合理用药和用药安全性问题的处方,应告知处方医师,提请修改或确认,并记录在处方调剂问题专用记录本上,以便今后追索,发现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的,应拒绝调配,并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对于情况严重的,还要及时报告医务科(办);其次是依据正确合理的处方进行调配和发出,发现药品外观质量、包装有问题时,应暂停调配和发出,并即时报告,妥善处理后再调配和发出。因此在调配处方和发出药品时必须认真核对,确保调配和发出准确无误。
制度:
(1)药房工作制度
(2)药房工作人员各岗位职责
(3)差错登记和处理制度
(4)药房人员各岗位操作规程
评价指标:
(1)发出性差错的百分率
(2)不合理用药处方比例
(3)处方双签字执行情况。
3、护士实施给药方案和患者服药质量控制:除了在药品发出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说明外,还可通过开设用药咨询窗口、咨询电话,发放用药知识宣传册,撰写用药基本知识的文章,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来保证患者的服药质量。为保证护士实施给药方案的质量,药学人员有义务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并编辑药品使用、配制、存放等知识的资料,供护士学习、参考,
制度:
(1)病室药品管理制度
(2)给药前查对制度
(3)交接班制度
评价指标:
(1)护士给药差错率
(2)接受咨询日平均次数
(3)年发放用药知识宣传册数。
三、用药结果质量控制
1、体内药物监测质量控制:通过用药后的血药浓度或尿药浓度监测来评价和预测疗效,提出调整给药方案的指导意见。
制度:
(1)治疗药物监测岗位职责
(2)各种治疗药物监测仪器操作程序
(3)治疗药物血药浓度测定操作程序
(4)治疗药物测定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
评价指标:
(1)每周平均开展测定体内药物浓度的例数
(2)实验室质控优良率
2、安全性监测质量控制:主要监测的是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失误。药品不良反应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临床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新的信息,避免和预防药害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用药失误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预防事件,导致的用药不当或患者受损。用药失误可出现于处方、医嘱、药品标签与包装、药品名称、药品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监测及应用等过程中。
对用药失误进行有效的监测可以及时有效地将失误的损害程度降至最小。 制度: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岗位职责
(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3)用药失误报告制度
(4)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程序
(5)用药失误报告程序
(6)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失误应急处理预案等。
评价指标: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
(2)用药失误报告占用药失误的比例
(3)用药失误及药品不良反应处置成功率
3、用药经济性质量控制:药物经济学是卫生保健系统和社会的药物治疗成本的描述和分析,也称为评定药物治疗成本的科学。
评价指标:
(1)药品费用占整个医疗费用的比例
(2)住院病人日均药品费用
(3)每门诊人次药品费用。临床用药质量控制及控制环节
临床用药质量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而进行的对临床用药质量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它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三个环节,即药品供应质量控制、给药过程质量控制和用药结果质量控制。针对这些环节建立各种相应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规范,并建立相应
的评价指标,以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一、药品供应质量控制环节 药品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临床用药质量的基础,供应给临床的药品必须是合格的。但质量标准有高低,这就导致同样成分的药品,不同品牌或厂家之间的疗效会有差别,甚至有时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药品供应质量的控制远不止是对药品合格与否的控制,它有着更广泛的内容。该环节主要有药品选择、药品采购、药品贮存和保管等内容。
1、药品选择质量控制:
制度:
(1)药事管理委员会工作条例
(2)新药引进审批与药品评价制度
(3)进院药品申请登记办法
(4)本院基本药物目录
(5)本院药品品种目录等。
评价指标:
(1)各年度进院新药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的比例
(2)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停用药品的比例
(3)本院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供应率。
2、药品采购质量控制:
制度:
(1)药品采购工作管理制度
(2)药品采购工作程序
(3)药品采购员岗位职责等。
评价指标:
(1)无非法渠道采购药品。
(2)未采购假药、劣药。
3、药品贮存、保管质量控制:
组织:
(1)药品质量监督小组,由药剂科主任担任组长,各药库、药房负责人为组员。
(2)药品质量监督网,该网包括各药库、药房和病房。
制度:
(1)药库组长岗位职责
(2)药库工作人员职责
(3)药品库存管理操作规程
(4)药品质量监督员岗位职责
(5)入库药品检验制度
(6)药库、药房保管交接制度
(7)药品储存质量管理制度
评价指标:
(1)药品按规定条件贮存的比例
(2)药品外包装完好率
(3)药品过期失效报损率
(4)药品盘存帐物相符率
(5)入库药品平均抽查率。
二、给药过程质量控制环节
1、医师处方和医嘱的质量控制:药师要参与查房,应用各种合理用药分析评价系统、咨询系统,为医师提供用药咨询和参考意见;抽查病历和处方,对各科室
用药情况统计分析。
制度:
(1)处方书写制度与规范
(2)基本药物目录
(3)单病种药物治疗指导原则
(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5)医院药品使用定期调查制度
(6)临床药师工作制度
评价指标:
(1)处方合格率
(2)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3)药敏试验率
(4)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比例
(5)手术预防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天数
(6)每周临床药师参加会诊(查房)的次数
(7)合理用药率。
2、药品调配和发出质量控制:药学人员的职责首先是应对处方进行认真的审核,发现存在不合理用药和用药安全性问题的处方,应告知处方医师,提请修改或确认,并记录在处方调剂问题专用记录本上,以便今后追索,发现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的,应拒绝调配,并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对于情况严重的,还要及时报告医务科(办);其次是依据正确合理的处方进行调配和发出,发现药品外观质量、包装有问题时,应暂停调配和发出,并即时报告,妥善处理后再调配和发出。因此在调配处方和发出药品时必须认真核对,确保调配和发出准确无误。
制度:
(1)药房工作制度
(2)药房工作人员各岗位职责
(3)差错登记和处理制度
(4)药房人员各岗位操作规程
评价指标:
(1)发出性差错的百分率
(2)不合理用药处方比例
(3)处方双签字执行情况。
3、护士实施给药方案和患者服药质量控制:除了在药品发出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说明外,还可通过开设用药咨询窗口、咨询电话,发放用药知识宣传册,撰写用药基本知识的文章,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来保证患者的服药质量。为保证护士实施给药方案的质量,药学人员有义务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并编辑药品使用、配制、存放等知识的资料,供护士学习、参考,
制度:
(1)病室药品管理制度
(2)给药前查对制度
(3)交接班制度
评价指标:
(1)护士给药差错率
(2)接受咨询日平均次数
(3)年发放用药知识宣传册数。
三、用药结果质量控制
1、体内药物监测质量控制:通过用药后的血药浓度或尿药浓度监测来评价和预测疗效,提出调整给药方案的指导意见。
制度:
(1)治疗药物监测岗位职责
(2)各种治疗药物监测仪器操作程序
(3)治疗药物血药浓度测定操作程序
(4)治疗药物测定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
评价指标:
(1)每周平均开展测定体内药物浓度的例数
(2)实验室质控优良率
2、安全性监测质量控制:主要监测的是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失误。药品不良反应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临床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新的信息,避免和预防药害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用药失误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预防事件,导致的用药不当或患者受损。用药失误可出现于处方、医嘱、药品标签与包装、药品名称、药品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监测及应用等过程中。对用药失误进行有效的监测可以及时有效地将失误的损害程度降至最小。
制度: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岗位职责
(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3)用药失误报告制度
(4)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程序
(5)用药失误报告程序
(6)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失误应急处理预案等。
评价指标: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
(2)用药失误报告占用药失误的比例
(3)用药失误及药品不良反应处置成功率
3、用药经济性质量控制:药物经济学是卫生保健系统和社会的药物治疗成本的描述和分析,也称为评定药物治疗成本的科学。
评价指标:
(1)药品费用占整个医疗费用的比例
(2)住院病人日均药品费用
(3)每门诊人次药品费用。临床用药质量控制及控制环节
临床药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
临床药学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内容主要是指对临床药师查房、
用药干预、
用药咨询、
实习带教等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
(微观上的管理) 和对临床药学工作的各环节进行全面质量与安全管理 (宏观上的管理) ,
临床药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如下:
1.临床药学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及任务
1.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的组成:
赵泉任组长,
张华芸担任副组长,
孙海燕、
张雷、刘飞宇、赵莉为组员。
1.2质控小组的主要任务
1.2.1定期(每月) 检查临床药师的药历、用药教育书写情况,及时分析、处理存在的问题。
1.2.2定期(每月) 检查临床药师查房记录、会诊记录、病例讨论记录。
1.2.3对每季度编辑的《药物与临床》内容进行审核。
1.2.4检查临床药师收集有关不良反应的情况。
1.2.5定期检查抗菌药物监测网的上报情况。
1.2.6定期(每月) 对本室的书籍进行整理检查。
1.2.7定期检查重点药物专项点评情况,定期向临床科室通报医院临床用药安全监测结果, 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效果分析,采取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持续改进。
1.2.8 定期检查水电的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科室检修。
1.2.9每季度检查教学和学术讲座进行情况,记录是否完整。
1.2.10定期(每月) 到临床各科室了解医护人员及病人对临床药学工作意见,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1.2.11定期检查培训学员、进修药师、实习学生的带教工作,确保教学质量。
1.2.12每季度至少一次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会议,对临床药学质量与安全进行总结分析和检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改进以促进临床药学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
2. 临床药学工作质量与安全制度(质控指标)
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和《医院工作质量管理考核》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科工作实际,制定以下质量与安全制度:
2.1临床药师全职参加临床药物治疗查房、会诊、急救及病例讨论,每项工作要有记录,查房过程中应注意沟通方式,查房与医师对治疗有分歧时,不得当患者面与查房医师发生冲突,应在查房结束后协商解决。
2.2每周至少4次参加临床查房,做好查房记录,每月至少写出
2份重点监护患者的药历,体现对患者实施持续药学监护。
2.3每位临床药师每月提供2份以上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的记录,体现个体化。
2.4收集、整理、分析、报告药物安全信息,做好药物不良反应填报,主动关心和监护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帮助其提高用药依从性。
2.5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督促临床医师及时上报不良反应,及时接受报表,审核合格后及时上报,不合格报表要及时退回,一般报表应在接到报表30天内上报,新的严重的应在15内上报,死亡的应立即上报,保质保量完成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任务指标。
2.6抗菌药物监测网的填报员应每月按时真实的上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数据,不得延误和填报虚假信息。
2.7按时完成重点药物专项点评情况,及时与不合理应用责任人联系,督促改进,并有记录。协助院里做好有关药物的临床应用监测工作,提供有关报表数据真实可靠。
2.8为医生、护士和患者提供正确的药品信息,开展药学咨询服务,对重点咨询或典型问题应有详细记录。
2.9每年发表论文篇。
2.10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每季度编辑的《药物与临床》,内容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来源可靠,不得有排版错误和错别字等错误。
2.11定期检查培训学员、进修药师、实习学生的带教工作,不得发生教学事故。
2.12教学和学术讲座按计划进行,授课有课件,记录应完整。
2.13每天下班门窗水电要关闭,最后关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后离开。对临床药师进行考核:有记录、完成各项指标为优秀;记录不全、各项指标基本完成为良好;各项指标完成不佳为不合格,考核结果记入年终考评结果。
临床用药质量控制及控制环节
临床用药质量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而进行的对临床用药质量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它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三个环节,即药品供应质量控制、给药过程质量控制和用药结果质量控制。针对这些环节建立各种相应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规范,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以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一、药品供应质量控制环节 药品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临床用药质量的基础,供应给临床的药品必须是合格的。但质量标准的高低,导致同样成分的药品,不同品牌或厂家之间的疗效有差别,甚至有时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药品供应质量的控制远不止是对药品合格与否的控制,它有着更广泛的内容。该环节主要有药品选择、药品采购、药品贮存和保管等内容。
1、药品选择质量控制:
制度:
(1)药事管理委员会工作条例
(2)新药引进审批与药品评价制度
(3)进院药品申请登记办法
(4)本院基本药物目录
(5)本院药品品种目录等。
评价指标:
(1)各年度进院新药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的比例
(2)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停用药品的比例
(3)本院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供应率。
2、药品采购质量控制:
制度:
(1)药品采购工作管理制度
(2)药品采购工作程序
(3)药品采购员岗位职责等。
评价指标:
(1)无非法渠道采购药品。
(2)未采购假药、劣药。
3、药品贮存、保管质量控制:
组织:
(1)药品质量监督小组,由药剂科主任担任组长,各药库、药房负责人为组员。
(2)药品质量监督网,该网包括各药库、药房和病房。
制度:
(1)药库组长岗位职责
(2)药库工作人员职责
(3)药品库存管理操作规程
(4)药品质量监督员岗位职责
(5)入库药品检验制度
(6)药库、药房保管交接制度
(7)药品储存质量管理制度
评价指标:
(1)药品按规定条件贮存的比例
(2)药品外包装完好率
(3)药品过期失效报损率
(4)药品盘存帐物相符率
(5)入库药品平均抽查率。
二、给药过程质量控制环节
1、医师处方和医嘱的质量控制:药师要参与查房,应用各种合理用药分析评价系统、咨询系统,为医师提供用药咨询和参考意见;抽查病历和处方,对各科室用药情况统计分析。
制度:
(1)处方书写制度与规范
(2)基本药物目录
(3)单病种药物治疗指导原则
(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5)医院药品使用定期调查制度
(6)临床药师工作制度
评价指标:
(1)处方合格率
(2)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3)药敏试验率
(4)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比例
(5)手术预防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天数
(6)每周临床药师参加会诊(查房)的次数
(7)合理用药率。
2、药品调配和发出质量控制:药学人员的职责首先是应对处方进行认真的审核,
发现存在不合理用药和用药安全性问题的处方,应告知处方医师,提请修改或确认,并记录在处方调剂问题专用记录本上,以便今后追索,发现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的,应拒绝调配,并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对于情况严重的,还要及时报告医务科(办);其次是依据正确合理的处方进行调配和发出,发现药品外观质量、包装有问题时,应暂停调配和发出,并即时报告,妥善处理后再调配和发出。因此在调配处方和发出药品时必须认真核对,确保调配和发出准确无误。
制度:
(1)药房工作制度
(2)药房工作人员各岗位职责
(3)差错登记和处理制度
(4)药房人员各岗位操作规程
评价指标:
(1)发出性差错的百分率
(2)不合理用药处方比例
(3)处方双签字执行情况。
3、护士实施给药方案和患者服药质量控制:除了在药品发出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说明外,还可通过开设用药咨询窗口、咨询电话,发放用药知识宣传册,撰写用药基本知识的文章,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来保证患者的服药质量。为保证护士实施给药方案的质量,药学人员有义务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并编辑药品使用、配制、存放等知识的资料,供护士学习、参考,
制度:
(1)病室药品管理制度
(2)给药前查对制度
(3)交接班制度
评价指标:
(1)护士给药差错率
(2)接受咨询日平均次数
(3)年发放用药知识宣传册数。
三、用药结果质量控制
1、体内药物监测质量控制:通过用药后的血药浓度或尿药浓度监测来评价和预测疗效,提出调整给药方案的指导意见。
制度:
(1)治疗药物监测岗位职责
(2)各种治疗药物监测仪器操作程序
(3)治疗药物血药浓度测定操作程序
(4)治疗药物测定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
评价指标:
(1)每周平均开展测定体内药物浓度的例数
(2)实验室质控优良率
2、安全性监测质量控制:主要监测的是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失误。药品不良反应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临床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新的信息,避免和预防药害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用药失误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预防事件,导致的用药不当或患者受损。用药失误可出现于处方、医嘱、药品标签与包装、药品名称、药品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监测及应用等过程中。
对用药失误进行有效的监测可以及时有效地将失误的损害程度降至最小。 制度: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岗位职责
(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3)用药失误报告制度
(4)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程序
(5)用药失误报告程序
(6)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失误应急处理预案等。
评价指标: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
(2)用药失误报告占用药失误的比例
(3)用药失误及药品不良反应处置成功率
3、用药经济性质量控制:药物经济学是卫生保健系统和社会的药物治疗成本的描述和分析,也称为评定药物治疗成本的科学。
评价指标:
(1)药品费用占整个医疗费用的比例
(2)住院病人日均药品费用
(3)每门诊人次药品费用。临床用药质量控制及控制环节
临床用药质量控制是指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而进行的对临床用药质量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它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三个环节,即药品供应质量控制、给药过程质量控制和用药结果质量控制。针对这些环节建立各种相应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规范,并建立相应
的评价指标,以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一、药品供应质量控制环节 药品本身质量的高低是决定临床用药质量的基础,供应给临床的药品必须是合格的。但质量标准有高低,这就导致同样成分的药品,不同品牌或厂家之间的疗效会有差别,甚至有时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药品供应质量的控制远不止是对药品合格与否的控制,它有着更广泛的内容。该环节主要有药品选择、药品采购、药品贮存和保管等内容。
1、药品选择质量控制:
制度:
(1)药事管理委员会工作条例
(2)新药引进审批与药品评价制度
(3)进院药品申请登记办法
(4)本院基本药物目录
(5)本院药品品种目录等。
评价指标:
(1)各年度进院新药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的比例
(2)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停用药品的比例
(3)本院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供应率。
2、药品采购质量控制:
制度:
(1)药品采购工作管理制度
(2)药品采购工作程序
(3)药品采购员岗位职责等。
评价指标:
(1)无非法渠道采购药品。
(2)未采购假药、劣药。
3、药品贮存、保管质量控制:
组织:
(1)药品质量监督小组,由药剂科主任担任组长,各药库、药房负责人为组员。
(2)药品质量监督网,该网包括各药库、药房和病房。
制度:
(1)药库组长岗位职责
(2)药库工作人员职责
(3)药品库存管理操作规程
(4)药品质量监督员岗位职责
(5)入库药品检验制度
(6)药库、药房保管交接制度
(7)药品储存质量管理制度
评价指标:
(1)药品按规定条件贮存的比例
(2)药品外包装完好率
(3)药品过期失效报损率
(4)药品盘存帐物相符率
(5)入库药品平均抽查率。
二、给药过程质量控制环节
1、医师处方和医嘱的质量控制:药师要参与查房,应用各种合理用药分析评价系统、咨询系统,为医师提供用药咨询和参考意见;抽查病历和处方,对各科室
用药情况统计分析。
制度:
(1)处方书写制度与规范
(2)基本药物目录
(3)单病种药物治疗指导原则
(4)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5)医院药品使用定期调查制度
(6)临床药师工作制度
评价指标:
(1)处方合格率
(2)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3)药敏试验率
(4)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比例
(5)手术预防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天数
(6)每周临床药师参加会诊(查房)的次数
(7)合理用药率。
2、药品调配和发出质量控制:药学人员的职责首先是应对处方进行认真的审核,发现存在不合理用药和用药安全性问题的处方,应告知处方医师,提请修改或确认,并记录在处方调剂问题专用记录本上,以便今后追索,发现药品滥用和用药失误的,应拒绝调配,并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对于情况严重的,还要及时报告医务科(办);其次是依据正确合理的处方进行调配和发出,发现药品外观质量、包装有问题时,应暂停调配和发出,并即时报告,妥善处理后再调配和发出。因此在调配处方和发出药品时必须认真核对,确保调配和发出准确无误。
制度:
(1)药房工作制度
(2)药房工作人员各岗位职责
(3)差错登记和处理制度
(4)药房人员各岗位操作规程
评价指标:
(1)发出性差错的百分率
(2)不合理用药处方比例
(3)处方双签字执行情况。
3、护士实施给药方案和患者服药质量控制:除了在药品发出时,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说明外,还可通过开设用药咨询窗口、咨询电话,发放用药知识宣传册,撰写用药基本知识的文章,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等来保证患者的服药质量。为保证护士实施给药方案的质量,药学人员有义务提供药学咨询服务,并编辑药品使用、配制、存放等知识的资料,供护士学习、参考,
制度:
(1)病室药品管理制度
(2)给药前查对制度
(3)交接班制度
评价指标:
(1)护士给药差错率
(2)接受咨询日平均次数
(3)年发放用药知识宣传册数。
三、用药结果质量控制
1、体内药物监测质量控制:通过用药后的血药浓度或尿药浓度监测来评价和预测疗效,提出调整给药方案的指导意见。
制度:
(1)治疗药物监测岗位职责
(2)各种治疗药物监测仪器操作程序
(3)治疗药物血药浓度测定操作程序
(4)治疗药物测定实验室质量控制制度
评价指标:
(1)每周平均开展测定体内药物浓度的例数
(2)实验室质控优良率
2、安全性监测质量控制:主要监测的是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失误。药品不良反应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临床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可以为临床用药提供新的信息,避免和预防药害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用药失误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预防事件,导致的用药不当或患者受损。用药失误可出现于处方、医嘱、药品标签与包装、药品名称、药品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监测及应用等过程中。对用药失误进行有效的监测可以及时有效地将失误的损害程度降至最小。
制度:
(1)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岗位职责
(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
(3)用药失误报告制度
(4)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程序
(5)用药失误报告程序
(6)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失误应急处理预案等。
评价指标:
(1)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
(2)用药失误报告占用药失误的比例
(3)用药失误及药品不良反应处置成功率
3、用药经济性质量控制:药物经济学是卫生保健系统和社会的药物治疗成本的描述和分析,也称为评定药物治疗成本的科学。
评价指标:
(1)药品费用占整个医疗费用的比例
(2)住院病人日均药品费用
(3)每门诊人次药品费用。临床用药质量控制及控制环节
临床药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
临床药学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内容主要是指对临床药师查房、
用药干预、
用药咨询、
实习带教等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
(微观上的管理) 和对临床药学工作的各环节进行全面质量与安全管理 (宏观上的管理) ,
临床药学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如下:
1.临床药学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及任务
1.1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的组成:
赵泉任组长,
张华芸担任副组长,
孙海燕、
张雷、刘飞宇、赵莉为组员。
1.2质控小组的主要任务
1.2.1定期(每月) 检查临床药师的药历、用药教育书写情况,及时分析、处理存在的问题。
1.2.2定期(每月) 检查临床药师查房记录、会诊记录、病例讨论记录。
1.2.3对每季度编辑的《药物与临床》内容进行审核。
1.2.4检查临床药师收集有关不良反应的情况。
1.2.5定期检查抗菌药物监测网的上报情况。
1.2.6定期(每月) 对本室的书籍进行整理检查。
1.2.7定期检查重点药物专项点评情况,定期向临床科室通报医院临床用药安全监测结果, 对临床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效果分析,采取措施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持续改进。
1.2.8 定期检查水电的安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科室检修。
1.2.9每季度检查教学和学术讲座进行情况,记录是否完整。
1.2.10定期(每月) 到临床各科室了解医护人员及病人对临床药学工作意见,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1.2.11定期检查培训学员、进修药师、实习学生的带教工作,确保教学质量。
1.2.12每季度至少一次召开质量与安全管理会议,对临床药学质量与安全进行总结分析和检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改进以促进临床药学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
2. 临床药学工作质量与安全制度(质控指标)
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和《医院工作质量管理考核》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科工作实际,制定以下质量与安全制度:
2.1临床药师全职参加临床药物治疗查房、会诊、急救及病例讨论,每项工作要有记录,查房过程中应注意沟通方式,查房与医师对治疗有分歧时,不得当患者面与查房医师发生冲突,应在查房结束后协商解决。
2.2每周至少4次参加临床查房,做好查房记录,每月至少写出
2份重点监护患者的药历,体现对患者实施持续药学监护。
2.3每位临床药师每月提供2份以上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的记录,体现个体化。
2.4收集、整理、分析、报告药物安全信息,做好药物不良反应填报,主动关心和监护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帮助其提高用药依从性。
2.5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督促临床医师及时上报不良反应,及时接受报表,审核合格后及时上报,不合格报表要及时退回,一般报表应在接到报表30天内上报,新的严重的应在15内上报,死亡的应立即上报,保质保量完成市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任务指标。
2.6抗菌药物监测网的填报员应每月按时真实的上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数据,不得延误和填报虚假信息。
2.7按时完成重点药物专项点评情况,及时与不合理应用责任人联系,督促改进,并有记录。协助院里做好有关药物的临床应用监测工作,提供有关报表数据真实可靠。
2.8为医生、护士和患者提供正确的药品信息,开展药学咨询服务,对重点咨询或典型问题应有详细记录。
2.9每年发表论文篇。
2.10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每季度编辑的《药物与临床》,内容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来源可靠,不得有排版错误和错别字等错误。
2.11定期检查培训学员、进修药师、实习学生的带教工作,不得发生教学事故。
2.12教学和学术讲座按计划进行,授课有课件,记录应完整。
2.13每天下班门窗水电要关闭,最后关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后离开。对临床药师进行考核:有记录、完成各项指标为优秀;记录不全、各项指标基本完成为良好;各项指标完成不佳为不合格,考核结果记入年终考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