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它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学习《论语》中的君子观、立志观、教育方法论等,从而使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健康发展。 【关键词】《论语》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49-02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做《论语》中的君子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即是君子,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具有君子的风范。 君子,是《论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哲学和伦理的范畴,寄托着孔子太多的人生理想。在孔子看来,人生包括对内追求和对外追求两个方面,对内追求是自我修身,完善人格;对外追求是积极入世、建立事功,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内圣外王”的理念。君子是人生自我完善和外在事功的有机统一体,是“内圣外王”的可靠载体,是超越现实人生的应然人生,是人生的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具有《论语》中君子的品格。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作为君子,要行在言先,言随行后,即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做的说。“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里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无论做人做事,在内心反省自己时,觉得没有可愧疚的言行,这就达到了君子的要求。“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是把君子作为一个客体进行了描述,也是作为一个君子应留给他人的主观感受。上述的几句话告诉大学生要具备的君子品格。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君子,而且还要通过自我修身和人生实践,将君子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或者向君子的“理想人格”方向努力。那么怎样成为君子呢? 首先要好学,这是成为君子的首要途径。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借鉴《论语》的这句话,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教导大学生不仅要有勤学好问的精神,而且要有不纠结于吃饭、穿衣、住房等“俗物”的毅力和能力。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享受吃饭穿衣的保暖安逸。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要让大学生保持较高的素质修养,正确定位自己,不耻下问,不仅要虚心向比自己低下的人请教,而且要不以虚心求教为耻。为了求得真知,可以不顾及自己的颜面和身份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和习惯。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成为君子,其次要崇仁。崇仁,是成为君子的第二条途径。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范畴,其核心内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把仁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有志向的读书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却要勇于献身以成就仁德。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进行品德教育,人生的根本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德品。教导大学生要从基本的品德出发,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积聚内在力量,提高影响力和实用价值,惟其如此,才可成功。如果一个人不重视自己品德的修养,不注意他人的感受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后就很难有所为。孔子还认为,君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仁的标准要求自己,不可须臾离开。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成为君子,再次要守信。守信,是成为君子的第三条途径。“予以四教:文、行、忠、信。”诚实守信,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课程,也是孔子对君子的基本要求。所谓守信,就是言行一致,恪守诺言。在孔子看来,守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对于君子来说,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的也不会牢固。要亲近怀有忠诚和守信的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过失就不要怕改正。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在提升素质的过程中,践行孔子的君子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示范原则。教育者和学生都要努力做君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他人的学习榜样。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有《论语》中的志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就要有《论语》中的志向。《论语》中经常看到“志”这个词,说明孔子很重视志向,在各种场合说出自己的理想,表明自己的心迹,坚定自己的信念。 1.孔子强调从小要立志,并把人的志向提高到孝的程度来认识。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父亲活着的时候,要考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考察儿子的行为。如果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的行为原则,就可以说是孝了。孔子认为,追求物质享受的读书人,不能算是读书人,也不能算是有志向的人。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说明孔子安于清贫,视一切于浮云。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当代大学生很有必要学习。 2.孔子强调要志存高远 在《公冶长第五》中,孔子和弟子着重谈了交朋友的志向。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子路主要是从物质上为朋友着想;颜渊主要是从自我修身和律己上为朋友考虑;孔子的志向则含有治国的理念和道德伦理的考量,既要为朋友着想,又要为老、中、少所有的人着想;而对待朋友,主要是讲诚信,这就是道德伦理的考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教导大学生要志存高远。 3.孔子强调志要践行 俗话说:立志容易行志难。有了志向之后,关键是积极践行志向、实现志向,否则等于没有立志。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践行志向也有“内圣外王”两个方面的要求。所谓内圣,就是致力于自我的道德修养;所谓外王,就是积极入世,致力于为官从政。没有内圣,践行志向就没有基础;没有外王,志向就不能外化为物质的形态,也就实现不了。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即从政而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而有余力,就去从政。学习是内圣的主要途径,从政是外王的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以后很可能做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要做到内圣外王。 三、借鉴《论语》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大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遵循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还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孔子关于教育方面的思想,蕴含着许多合理成分和智慧光芒,至今读来,仍然令人叹为观止,这对于解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无借鉴和指导的作用。 1.“有教无类”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子曰:“有教无类。”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孔子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孔子仁德思想的具体体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这位哲人就已提出了超越时代限制和普世价值的教育精神,即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肯接受教育,都要给予谆谆教诲。孔子为什么这么重视教育呢?因为在孔子看来,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君子只关心真理而不关心衣食。耕田,常常可以饿肚子;求学,常常可能得不到俸禄。君子只担心得不到真理而不担心摆脱不了贫穷。这几方面讲述了两个道理:一是教育、求学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知识;二是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即“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孔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今天强调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渊源。 2.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因材施教,首先要多方面观察学生,对学生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孔子经常对他的学生作出分析,譬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本褪撬嫡馑母鲅�生情况不同。第二要对不同个性和智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个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个例,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给予不同的解答。尽管学生性格不同,但孔子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性格不同特别是智质一般的学生,就有急躁情绪或缺乏耐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要具备这个素质。 3.孔子有几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值得大学生学习 第一,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中孔子认为培养学生兴趣的最高层面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让学生成为“乐之者”,就要激励学生。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以自己为例,教育学生要勤奋学习。第二,在教育方式上,应采取启发式教育。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第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要求学生不要死读书,而要做到学习与思考结合,学有所思,思有所获。第四,孔子要求老师尽其所能教给学生。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句话是孔丘的为人,同时这也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博大胸怀的体现,这是多么崇高的师风师德!教育基本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摘 要】《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它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学习《论语》中的君子观、立志观、教育方法论等,从而使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健康发展。 【关键词】《论语》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049-02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做《论语》中的君子 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等,即是君子,这样才能培养大学生具有君子的风范。 君子,是《论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不仅是一个概念,更是一个哲学和伦理的范畴,寄托着孔子太多的人生理想。在孔子看来,人生包括对内追求和对外追求两个方面,对内追求是自我修身,完善人格;对外追求是积极入世、建立事功,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内圣外王”的理念。君子是人生自我完善和外在事功的有机统一体,是“内圣外王”的可靠载体,是超越现实人生的应然人生,是人生的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具有《论语》中君子的品格。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作为君子,要行在言先,言随行后,即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做的说。“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里孔子强调的是,一个人无论做人做事,在内心反省自己时,觉得没有可愧疚的言行,这就达到了君子的要求。“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这是把君子作为一个客体进行了描述,也是作为一个君子应留给他人的主观感受。上述的几句话告诉大学生要具备的君子品格。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不仅要知道什么是君子,而且还要通过自我修身和人生实践,将君子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或者向君子的“理想人格”方向努力。那么怎样成为君子呢? 首先要好学,这是成为君子的首要途径。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借鉴《论语》的这句话,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教导大学生不仅要有勤学好问的精神,而且要有不纠结于吃饭、穿衣、住房等“俗物”的毅力和能力。吃饭穿衣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享受吃饭穿衣的保暖安逸。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时要让大学生保持较高的素质修养,正确定位自己,不耻下问,不仅要虚心向比自己低下的人请教,而且要不以虚心求教为耻。为了求得真知,可以不顾及自己的颜面和身份才是一种真正的智慧,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和习惯。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成为君子,其次要崇仁。崇仁,是成为君子的第二条途径。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范畴,其核心内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把仁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有志向的读书人和有仁德的人,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却要勇于献身以成就仁德。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进行品德教育,人生的根本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德品。教导大学生要从基本的品德出发,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来积聚内在力量,提高影响力和实用价值,惟其如此,才可成功。如果一个人不重视自己品德的修养,不注意他人的感受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后就很难有所为。孔子还认为,君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仁的标准要求自己,不可须臾离开。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成为君子,再次要守信。守信,是成为君子的第三条途径。“予以四教:文、行、忠、信。”诚实守信,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课程,也是孔子对君子的基本要求。所谓守信,就是言行一致,恪守诺言。在孔子看来,守信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对于君子来说,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的也不会牢固。要亲近怀有忠诚和守信的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过失就不要怕改正。 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在提升素质的过程中,践行孔子的君子观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示范原则。教育者和学生都要努力做君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他人的学习榜样。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有《论语》中的志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就要有《论语》中的志向。《论语》中经常看到“志”这个词,说明孔子很重视志向,在各种场合说出自己的理想,表明自己的心迹,坚定自己的信念。 1.孔子强调从小要立志,并把人的志向提高到孝的程度来认识。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父亲活着的时候,要考察儿子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考察儿子的行为。如果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的行为原则,就可以说是孝了。孔子认为,追求物质享受的读书人,不能算是读书人,也不能算是有志向的人。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话说明孔子安于清贫,视一切于浮云。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当代大学生很有必要学习。 2.孔子强调要志存高远 在《公冶长第五》中,孔子和弟子着重谈了交朋友的志向。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子路主要是从物质上为朋友着想;颜渊主要是从自我修身和律己上为朋友考虑;孔子的志向则含有治国的理念和道德伦理的考量,既要为朋友着想,又要为老、中、少所有的人着想;而对待朋友,主要是讲诚信,这就是道德伦理的考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教导大学生要志存高远。 3.孔子强调志要践行 俗话说:立志容易行志难。有了志向之后,关键是积极践行志向、实现志向,否则等于没有立志。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践行志向也有“内圣外王”两个方面的要求。所谓内圣,就是致力于自我的道德修养;所谓外王,就是积极入世,致力于为官从政。没有内圣,践行志向就没有基础;没有外王,志向就不能外化为物质的形态,也就实现不了。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即从政而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而有余力,就去从政。学习是内圣的主要途径,从政是外王的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以后很可能做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要做到内圣外王。 三、借鉴《论语》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大学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遵循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还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孔子关于教育方面的思想,蕴含着许多合理成分和智慧光芒,至今读来,仍然令人叹为观止,这对于解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无借鉴和指导的作用。 1.“有教无类”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子曰:“有教无类。”孔子的这一思想是孔子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孔子仁德思想的具体体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这位哲人就已提出了超越时代限制和普世价值的教育精神,即不分阶级、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肯接受教育,都要给予谆谆教诲。孔子为什么这么重视教育呢?因为在孔子看来,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说,君子只关心真理而不关心衣食。耕田,常常可以饿肚子;求学,常常可能得不到俸禄。君子只担心得不到真理而不担心摆脱不了贫穷。这几方面讲述了两个道理:一是教育、求学是为了追求真理和知识;二是学习可以改变命运,即“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孔子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今天强调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渊源。 2.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 因材施教,首先要多方面观察学生,对学生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孔子经常对他的学生作出分析,譬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本褪撬嫡馑母鲅�生情况不同。第二要对不同个性和智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个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个例,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给予不同的解答。尽管学生性格不同,但孔子要求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性格不同特别是智质一般的学生,就有急躁情绪或缺乏耐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要具备这个素质。 3.孔子有几种具体的教育方法值得大学生学习 第一,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中孔子认为培养学生兴趣的最高层面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而让学生成为“乐之者”,就要激励学生。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以自己为例,教育学生要勤奋学习。第二,在教育方式上,应采取启发式教育。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第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要求学生不要死读书,而要做到学习与思考结合,学有所思,思有所获。第四,孔子要求老师尽其所能教给学生。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句话是孔丘的为人,同时这也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博大胸怀的体现,这是多么崇高的师风师德!教育基本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