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事件面试方法实例剖析
面试素质:团队合作
面试问题:请告诉我一件你最近在工作中与其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事件。
行为面试要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情况下?与你一起工作的是什么人(进一步了解其合作的动机?),你当时承担什么样的职责?你们采取什么方式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你们对问题的看法有没有不同(深层次的了解)?任务完成后,你的合作者如何评价你?(可参考《STAR原则》)
应聘者陈述:"还是在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当时我和我的一个同事在编写一个应用软件时,发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应该说是在一个算法的实现上应该怎么做,我们两个意见不一样,当时时间特别紧,应该还是大概还剩十天的时间就要给结果了。但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实在无法进行下面的工作。关于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我们吵了三天,吵到没有结果的时候,就在我们那个学校里面,环境也比较好,兜一圈,再回来就接着吵。我觉的像这种做事情肯定会有意见不一致的,而且争论也是有必要的,争论的结果是可以找到最好的办法。最后好像不是我们两个原始的意见,最后我去了过图书馆,查阅资料,继续讨论,可以说最后还是一起做出来的吧。"
案例分析:
团队合作这一素质模型分为四级:
第一级:积极寻求并尊重他人的观点,促进群体的合作气氛;
第二级:在承认群体成员因观点不同而存在分歧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分歧,从而较好地完成任务;
第三级:群体中的成员观点不一致时,能够理解彼此的思想,求同
存异;
第四级:调动群体中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第五级:设法解决群体成员的困难,使其愿意保留在群体当中。
通过应聘者的陈述和素质模型的等级的分析,该应聘人员是符合上诉对团队合作第二级的解释的,因而作为一个面试考官,我们可以基本判定,该应聘人员具有基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一素质。
在行为事件面试谨防非行为事件描述,在面试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非行
为面试的描述语句,比如还是上面的面试问题会经常碰到如下的回答:
"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我基本上都是和同事一起完成工作的。我这个人不会
和同事发生争执,基本上都是大家一起做,也没有什么矛盾。有时我们也会加班,其实大家在一起都还是比较愉快的……"
上面的回答,根本无法让面试官判断他的合作性问题,如果面试官尽可能多
的引导他回到举实际的事件上来,但应聘人员仍始终回避问题,绕圈子。那只能判断他的思维能力不强,或是在过去的工作中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业绩。非行为事件的描述中,会较多的会使用理论性意见词语:应该、我会、我想、可能等。含糊而不精确的词语:经常、有时、常常等。角色不清楚的词语:我们、每个人、大家等。当遇到这样的描述词语时,作为面试人员要进行引导,如果引导不成功,那就要结束你的面试了,否则是在浪费时间。
行为事件面试方法实例剖析
面试素质:团队合作
面试问题:请告诉我一件你最近在工作中与其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事件。
行为面试要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情况下?与你一起工作的是什么人(进一步了解其合作的动机?),你当时承担什么样的职责?你们采取什么方式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你们对问题的看法有没有不同(深层次的了解)?任务完成后,你的合作者如何评价你?(可参考《STAR原则》)
应聘者陈述:"还是在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当时我和我的一个同事在编写一个应用软件时,发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应该说是在一个算法的实现上应该怎么做,我们两个意见不一样,当时时间特别紧,应该还是大概还剩十天的时间就要给结果了。但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实在无法进行下面的工作。关于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我们吵了三天,吵到没有结果的时候,就在我们那个学校里面,环境也比较好,兜一圈,再回来就接着吵。我觉的像这种做事情肯定会有意见不一致的,而且争论也是有必要的,争论的结果是可以找到最好的办法。最后好像不是我们两个原始的意见,最后我去了过图书馆,查阅资料,继续讨论,可以说最后还是一起做出来的吧。"
案例分析:
团队合作这一素质模型分为四级:
第一级:积极寻求并尊重他人的观点,促进群体的合作气氛;
第二级:在承认群体成员因观点不同而存在分歧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方法解决分歧,从而较好地完成任务;
第三级:群体中的成员观点不一致时,能够理解彼此的思想,求同
存异;
第四级:调动群体中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第五级:设法解决群体成员的困难,使其愿意保留在群体当中。
通过应聘者的陈述和素质模型的等级的分析,该应聘人员是符合上诉对团队合作第二级的解释的,因而作为一个面试考官,我们可以基本判定,该应聘人员具有基本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一素质。
在行为事件面试谨防非行为事件描述,在面试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一些非行
为面试的描述语句,比如还是上面的面试问题会经常碰到如下的回答:
"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我基本上都是和同事一起完成工作的。我这个人不会
和同事发生争执,基本上都是大家一起做,也没有什么矛盾。有时我们也会加班,其实大家在一起都还是比较愉快的……"
上面的回答,根本无法让面试官判断他的合作性问题,如果面试官尽可能多
的引导他回到举实际的事件上来,但应聘人员仍始终回避问题,绕圈子。那只能判断他的思维能力不强,或是在过去的工作中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业绩。非行为事件的描述中,会较多的会使用理论性意见词语:应该、我会、我想、可能等。含糊而不精确的词语:经常、有时、常常等。角色不清楚的词语:我们、每个人、大家等。当遇到这样的描述词语时,作为面试人员要进行引导,如果引导不成功,那就要结束你的面试了,否则是在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