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萝卜吃不到? 软件外包与国际化思维

作者:周年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字体[放大、标准、缩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CAD/CAM专业硕士毕业。先后在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工作九年,历任事业部总经理,集团办副总经理等职,有多年海外工作经验。2003年4月加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持制定与实施“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中国软件人才网”等项目。   媒体的炒作和中国人一窝蜂的激情常常使一件事情热过头,软件外包这两年就吸引了太多的眼球关注。市场规模将如何如何大,市场前景如何如何乐观,这些给企业一种错觉,好像那数十亿元的规模是可以平均到人头上的。一时间,外包成了软件企业追逐的热点。   近日,在软件外包与服务的研讨会上,美国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通过一系列数据指标的比照和分析,论断中国的软件产业出口规模将在2007年赶上甚至超过印度,让与会者非常振奋。   Gartner用数据,又一次为中国的软件企业描绘出无限美好的市场前景,胡萝卜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呢。   其实微观和宏观往往大相径庭,眼前的胡萝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得到。这正是企业所头疼和迷惑的。   发展是硬道理。企业关心的是怎么做大,怎么打入国际市场,怎么加入到国际产业链中。外包热是有原因的,眼看着一些企业就是通过外包先富起来了:资金通过一个一个外包项目滚动起来,国际化人员梯队逐步搭建,运作流程也完善起来,好处不一而足。可到自己做的时候,却大有上天无门的感觉了。   放在眼前的胡萝卜吃不到,为什么?就在眼前吗?是的,没有错。问题在哪里?   如果这里我们更明确一点,以接到国外用户的订单为目标,那么,企业面临两种情况:一、看不到,二、看得到吃不到。前者是多数,还有太多企业苦于没有渠道。后者则比前者情况看起来乐观一点,至少还有过承接国外项目的机会。但种种原因,失之交臂,更加遗憾。是质量不过关,规模不够大,缺少经验,还是文化上的差异?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印度人说了:“我们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有软件人才梯队,我们按照欧美的商业流程,我们可以按要求保质保量按时交工,而且我们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有700万人会说英语,我们甚至可以为了拿下老美的单子,专门聘请形象顾问,投美国人所好……当然我们可以接到单子,而且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是印度人的自豪。而印度软件也以出口型的产业模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那么中国人呢。中国人的聪明在国际上有口皆碑。中国软件外包服务成本之低和印度可有一拼,但当国外发包商在中国市场寻找接包企业的时候,却总是很为难。人家说了:“我们外包是考虑可以降低成本,但还要保证质量和效率,无论你是谁,都得按我们的商业习惯办事,可是你们能做到吗?”   比如美国人就很看重商业规范,很看重客户。当他反过来作为客户的时候,你说他的要求能低么?   面向客户需求。印度人是我们的典范。   对于我们的企业,要牢牢记住,拓展软件外包,我们的目标是国际市场,是海外的用户企业,是所有可能的软件发包商,是欧洲、美国、日本这样的用户所在的国家地区。   虽然我们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但在国际市场竞争趋势中,必须走向国际化,包括商业流程、思维方式、商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同国际接轨。   再提这个问题,不应只是在概念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企业的具体操作中。   让我们从国际化的思路出发,再来看我国的软件企业还有哪些主要问题:   1. 不规范的开发管理。国外发包商把软件项目转包出去,希望得到什么?规范化管理下,保质、保量和准时是他们共同追求的。我国的软件企业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但不规范的管理却产生了软件产品质量不稳定、延期交工的状况,给发包商带来很大的风险。   2. 商业文化差距。西方的商业惯例和规则和我国有较大差异。西方注重管理流程和准则,我们在很多方面则显得更加人性化,相比之下,随意性也较大。   3. 国际人才缺乏。缺乏专业的国际化人才。除了语言是我们天生的不足外,人才的国际性思维更是我们的缺陷。在软件外包这场全球竞争中,如何有效建立业务渠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用对方明白的交流方式,用相似的思考模式,才可能建立起外包的快行线。   相关连接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微软公司,共同推出软件行业战略研修国际课程。其开发设计由亚太知名商学院共同参与,包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印度理工Bangalore管理学院、澳大利亚Southern Cross大学商学院、新西兰Manakau理工学院商学院、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等。这是国内首次专门面向软件领域制定的浓缩型EMBA高级管理课程,旨在培养软件领军人物的国际化思维,深度探讨软件企业国际化的途径。   手记:软件外包先跨坎   “当未雨绸缪,勿临渊掘井”。硅谷很多企业创立初始即开始设计国际市场进入策略了。我们需要让自己的眼光变得敏锐而有远见。中国的软件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软件外包是国内软件产业同国际接轨的一个步骤。这就像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初期,为打造面向世界的窗口,大力发展沿海出口城市一样,也曾一度推崇效仿亚洲四小龙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我们发展软件外包产业,同样可以借鉴印度、爱尔兰的先进经验,首先树立国际化的思维意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软件业最终一定能找到自身发展的成熟模式。   而眼下,对于国内软件企业,毕竟所承接的外包工程还只是几颗流星,真正的流星雨还没有来。胡萝卜就在眼前,发展外包,观念是个坎。迈过去了,后面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难了。

     周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副主任。

作者:周年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字体[放大、标准、缩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CAD/CAM专业硕士毕业。先后在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工作九年,历任事业部总经理,集团办副总经理等职,有多年海外工作经验。2003年4月加入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持制定与实施“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中国软件人才网”等项目。   媒体的炒作和中国人一窝蜂的激情常常使一件事情热过头,软件外包这两年就吸引了太多的眼球关注。市场规模将如何如何大,市场前景如何如何乐观,这些给企业一种错觉,好像那数十亿元的规模是可以平均到人头上的。一时间,外包成了软件企业追逐的热点。   近日,在软件外包与服务的研讨会上,美国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通过一系列数据指标的比照和分析,论断中国的软件产业出口规模将在2007年赶上甚至超过印度,让与会者非常振奋。   Gartner用数据,又一次为中国的软件企业描绘出无限美好的市场前景,胡萝卜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呢。   其实微观和宏观往往大相径庭,眼前的胡萝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得到。这正是企业所头疼和迷惑的。   发展是硬道理。企业关心的是怎么做大,怎么打入国际市场,怎么加入到国际产业链中。外包热是有原因的,眼看着一些企业就是通过外包先富起来了:资金通过一个一个外包项目滚动起来,国际化人员梯队逐步搭建,运作流程也完善起来,好处不一而足。可到自己做的时候,却大有上天无门的感觉了。   放在眼前的胡萝卜吃不到,为什么?就在眼前吗?是的,没有错。问题在哪里?   如果这里我们更明确一点,以接到国外用户的订单为目标,那么,企业面临两种情况:一、看不到,二、看得到吃不到。前者是多数,还有太多企业苦于没有渠道。后者则比前者情况看起来乐观一点,至少还有过承接国外项目的机会。但种种原因,失之交臂,更加遗憾。是质量不过关,规模不够大,缺少经验,还是文化上的差异?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印度人说了:“我们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有软件人才梯队,我们按照欧美的商业流程,我们可以按要求保质保量按时交工,而且我们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有700万人会说英语,我们甚至可以为了拿下老美的单子,专门聘请形象顾问,投美国人所好……当然我们可以接到单子,而且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是印度人的自豪。而印度软件也以出口型的产业模式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那么中国人呢。中国人的聪明在国际上有口皆碑。中国软件外包服务成本之低和印度可有一拼,但当国外发包商在中国市场寻找接包企业的时候,却总是很为难。人家说了:“我们外包是考虑可以降低成本,但还要保证质量和效率,无论你是谁,都得按我们的商业习惯办事,可是你们能做到吗?”   比如美国人就很看重商业规范,很看重客户。当他反过来作为客户的时候,你说他的要求能低么?   面向客户需求。印度人是我们的典范。   对于我们的企业,要牢牢记住,拓展软件外包,我们的目标是国际市场,是海外的用户企业,是所有可能的软件发包商,是欧洲、美国、日本这样的用户所在的国家地区。   虽然我们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但在国际市场竞争趋势中,必须走向国际化,包括商业流程、思维方式、商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同国际接轨。   再提这个问题,不应只是在概念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在企业的具体操作中。   让我们从国际化的思路出发,再来看我国的软件企业还有哪些主要问题:   1. 不规范的开发管理。国外发包商把软件项目转包出去,希望得到什么?规范化管理下,保质、保量和准时是他们共同追求的。我国的软件企业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但不规范的管理却产生了软件产品质量不稳定、延期交工的状况,给发包商带来很大的风险。   2. 商业文化差距。西方的商业惯例和规则和我国有较大差异。西方注重管理流程和准则,我们在很多方面则显得更加人性化,相比之下,随意性也较大。   3. 国际人才缺乏。缺乏专业的国际化人才。除了语言是我们天生的不足外,人才的国际性思维更是我们的缺陷。在软件外包这场全球竞争中,如何有效建立业务渠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用对方明白的交流方式,用相似的思考模式,才可能建立起外包的快行线。   相关连接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微软公司,共同推出软件行业战略研修国际课程。其开发设计由亚太知名商学院共同参与,包括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印度理工Bangalore管理学院、澳大利亚Southern Cross大学商学院、新西兰Manakau理工学院商学院、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等。这是国内首次专门面向软件领域制定的浓缩型EMBA高级管理课程,旨在培养软件领军人物的国际化思维,深度探讨软件企业国际化的途径。   手记:软件外包先跨坎   “当未雨绸缪,勿临渊掘井”。硅谷很多企业创立初始即开始设计国际市场进入策略了。我们需要让自己的眼光变得敏锐而有远见。中国的软件产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软件外包是国内软件产业同国际接轨的一个步骤。这就像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初期,为打造面向世界的窗口,大力发展沿海出口城市一样,也曾一度推崇效仿亚洲四小龙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我们发展软件外包产业,同样可以借鉴印度、爱尔兰的先进经验,首先树立国际化的思维意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软件业最终一定能找到自身发展的成熟模式。   而眼下,对于国内软件企业,毕竟所承接的外包工程还只是几颗流星,真正的流星雨还没有来。胡萝卜就在眼前,发展外包,观念是个坎。迈过去了,后面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难了。

     周年,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副主任。


相关文章

  • 有机蔬菜认证有猫腻标签有机未必有机
  • 有机蔬菜认证有"猫腻" 标签"有机"未必有机 人民网 2011年08月07日 胡萝卜15.9元/斤.土豆15.6元/斤.油菜14.2元/斤.豇豆15.5元/斤,这是7月28日科技日报在位于北京市阜成门 ...查看


  •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
  •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 2008-09-29 20:46:04| 分类: 情绪驿站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 此为校辩论赛<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做为一辩只将开篇立论和攻辩小结. ...查看


  • 学习[世界是平的]读后感
  • 学习<世界是平的>读后感 近期利用工作之余认真看了<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感慨颇深. 五百多年前,哥伦布使用现在看来是极其简陋的航海技术穿越大洋,并安全返航,以此来证明 读后总的感觉是宏大.新奇,甚至震惊.这本书为我打 ...查看


  • "数学小论文":教学反馈的有效形式
  • 作者:吴贞凤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5年04期 我国数学教师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展数学小论文活动:90年代中后期,国内有不少数学教师开展了数学日记的相关研究:新世纪后,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数学教育研究者关注数学写作.但就目前关注的文献成 ...查看


  • 学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写不完的论文和难装的软件
  • 原创 2017-03-16 万事屋莫莫 实验万事屋 实验万事屋 微信号 Whateverysearch 功能介绍 文献总是乏味,科研一向无聊,"实验万事屋"旨在拯救医界同仁于寂寞无聊,每天坚持抖落科研内幕,分享实验心得, ...查看


  • 似曾相识兔归来
  • [故事简介]她是他小时候救的一只兔子,后来他把她放到山林里,在她身边放了很多胡萝卜,跟她说,以后我会来接你的.她抱着萝卜等啊等,等了二十年,他终于来了――却根本不记得她了. [一] 封锦醒来,是因为山谷百鸟争鸣,怎么都不停,硬是将他从睡梦中 ...查看


  • 我的乌克兰留学经历
  • 我的乌克兰留学经历 中华网教育 责任编辑:静子 更新时间:2011年2月19日[点评] 海外留学 高考失利后,她来到一所民办大学学习英语.两年时间,虽然自考十门已过七门,但她仍感知识贫乏.每年只花两三万元人民币就可以出国的宣传,使她选择了自 ...查看


  • 2科研项目管理案例_李纪珍 刘刚
  • 进亦难退亦难 --一个项目经理的日记 案例讨论问题: (1)项目进展到如此尴尬而进退维谷境地的原因的综合分析. (2)作为本案例的项目经理,需要具备哪些理想的素质/能力, 实际的"我"差距何在? (3)下一步如何作?(最 ...查看


  • 研究生期间规划
  • 研究生期间规划 上海大学一位姓崔的老师说:"不可否认的是,研究生面临着比较大的生存压力,但是要平衡自己的方向,在没有生存威胁的情况下,要专注于学习."他表示,在社会心理普遍比较浮躁的情况下,就要求研究生要拿出宽广的视野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