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本主题活动是学生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下册第十版块《走进科学》后确定的。本单元包括《飞向太空》《聪明的小高斯》《自然界的时钟》三篇课文。这几篇分情境识字、故事、科普读物。几篇课文虽然文体形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宇宙的神奇,激起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学生在学习该单元时,表现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心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建设生活。教师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形成了本主题活动。 活动主要分三个环节:“认识科学家”、“我的志向”、“我的科学发现”。通过对科学家的调查,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改变人类命运,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对科学家的生平、主要的成就、研究的过程、科学试验、获得的成绩等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间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感受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学习他们高贵的品质,不怕失败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从小树立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不怕吃苦的品质。让学生在“我的科学发现”环节中,体会自主动手动脑发现科学现象,思考科学原理的快乐。本活动大约用时两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今中外一些科学家及科学发明; 2.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发现一些科学现象,主动思考探究科学原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合作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认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们更多的走进科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对科学的热爱,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特点,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认知及用科学观察生活的眼光,并初步培养了学科学、爱科学、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意志品质,因此,在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展开方面,教师只是做好指导,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究。 四、教学方法 以小语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科学、爱科学、学创造”这一训练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学科知识“嫁接”到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愉悦地走进科学宫殿。 五、教学资源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或实地考察环境等) 六、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活动准备及时间安排 ①跟学生阐明本次活动的意义:旨在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了解科学家、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而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远大理想。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 ②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每组设立正、副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③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对“认识科学家”、“我的志向”、“我的科学发现”三个主题确定子课题,学生按以上三个版块活动。 ④老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可通过询问熟人、查阅书籍、上网收集、在学校里寻找宣传报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研究资料。 2.第二阶段:活动实施 ①认识科学家 a.从自己熟悉的科学家的故事谈起,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和好奇之情,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b.探究活动。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他们作出了哪些主要贡献?根据分组选择探究方向。先在校园里寻找有关科学家的资料,再通过其他途径补充。 c.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科学家的资料,如科学家的生平、主要的成就、研究的过程、科学试验、获得的成绩等。 d.在小组里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见解。组长负责,记录员记录要点,进行整理,完成表格以便与同学分享。(见下表) ②“我”的志向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给自己定下志向。 ③“我”的发现 a.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一项研究项目。可以对生活中的一些新发现、奇怪现象等进行研究。(引导提示:观察校园的植物、动物;日常食物;生活中的小经验) b.小组研究,分工协作。留心观察并寻找解释这一现象的(下转64页)(上接60页)科学原理。(提示: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请教老师和家长,查阅图书馆等各种方式获取答案) c.小组完成一份科学日记或发现日记。 3.第三阶段:成果展示及总结 ①小组整理自己搜集的科学家信息表格和观察日记,准备汇报。 ②集体汇报小组研究成果,把自己所了解到的科学家的情况和小组的科学发现介绍给大家,共同分享成果。 ③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情况,教师及时做出评价,总结活动情况,肯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和认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鼓励学生今后积极动脑,勇攀科学高峰。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同发明德小学) 责编 / 郑秀春
一、概述 本主题活动是学生在学习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下册第十版块《走进科学》后确定的。本单元包括《飞向太空》《聪明的小高斯》《自然界的时钟》三篇课文。这几篇分情境识字、故事、科普读物。几篇课文虽然文体形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让学生感受宇宙的神奇,激起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学生在学习该单元时,表现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决心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建设生活。教师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延伸,形成了本主题活动。 活动主要分三个环节:“认识科学家”、“我的志向”、“我的科学发现”。通过对科学家的调查,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改变人类命运,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对科学家的生平、主要的成就、研究的过程、科学试验、获得的成绩等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间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感受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学习他们高贵的品质,不怕失败坚韧不拔的奉献精神,从小树立刻苦学习、认真钻研、不怕吃苦的品质。让学生在“我的科学发现”环节中,体会自主动手动脑发现科学现象,思考科学原理的快乐。本活动大约用时两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今中外一些科学家及科学发明; 2.利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发现一些科学现象,主动思考探究科学原理。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查找、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合作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认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们更多的走进科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对科学的热爱,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特点,缺乏抽象性,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认知及用科学观察生活的眼光,并初步培养了学科学、爱科学、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意志品质,因此,在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的展开方面,教师只是做好指导,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究。 四、教学方法 以小语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科学、爱科学、学创造”这一训练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学科知识“嫁接”到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愉悦地走进科学宫殿。 五、教学资源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或实地考察环境等) 六、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活动准备及时间安排 ①跟学生阐明本次活动的意义:旨在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口语交际、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了解科学家、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从而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远大理想。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 ②学生自由组合成三个小组,每组设立正、副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③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对“认识科学家”、“我的志向”、“我的科学发现”三个主题确定子课题,学生按以上三个版块活动。 ④老师指导学生利用一周的课余时间,可通过询问熟人、查阅书籍、上网收集、在学校里寻找宣传报等各种渠道收集相关研究资料。 2.第二阶段:活动实施 ①认识科学家 a.从自己熟悉的科学家的故事谈起,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和好奇之情,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b.探究活动。除此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他们作出了哪些主要贡献?根据分组选择探究方向。先在校园里寻找有关科学家的资料,再通过其他途径补充。 c.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科学家的资料,如科学家的生平、主要的成就、研究的过程、科学试验、获得的成绩等。 d.在小组里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陈述自己的见解。组长负责,记录员记录要点,进行整理,完成表格以便与同学分享。(见下表) ②“我”的志向 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给自己定下志向。 ③“我”的发现 a.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一项研究项目。可以对生活中的一些新发现、奇怪现象等进行研究。(引导提示:观察校园的植物、动物;日常食物;生活中的小经验) b.小组研究,分工协作。留心观察并寻找解释这一现象的(下转64页)(上接60页)科学原理。(提示: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请教老师和家长,查阅图书馆等各种方式获取答案) c.小组完成一份科学日记或发现日记。 3.第三阶段:成果展示及总结 ①小组整理自己搜集的科学家信息表格和观察日记,准备汇报。 ②集体汇报小组研究成果,把自己所了解到的科学家的情况和小组的科学发现介绍给大家,共同分享成果。 ③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情况,教师及时做出评价,总结活动情况,肯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和认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鼓励学生今后积极动脑,勇攀科学高峰。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榆县同发明德小学) 责编 / 郑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