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基础教育发展概述

英国基础教育发展概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瑞海 黄晓玲 赵 薇

英国的教育结构复杂。其义务教育年限5-16岁共11年。大多数是公立学校或是接受国家补助的学校;除了公共教育制度外,还有独立学校系统,包括私立幼儿园,预备学校和公学。

一、学制和学校

英国的教育管理高度分权。

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学教育和预备学校教育,小学的第一阶段在幼儿部学习,第二阶段在初级部学习(学制4年),初等教育从5岁开始至11岁,属义务教育的开始阶段。公立初等教育又成两个阶段:幼儿学校和初级学校,幼儿学校或小学附设的幼儿班收5-7岁的儿童,学制2年;初级学校招收7-11岁儿童,学制4年。 英国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除小学上述的2个阶段外,还包括独立学校系统的预备学校。预备学校是一种私立的贵族学校,招收8-13岁儿童,学制5年。预备学校下接私立幼儿园,上接公学。自成一个独立体系,一般社会阶层的儿童不能进入这种学校。其教学目的完全是为了升学做准备。学生毕业后需参加普通自学考试,才可升入公学。

英国中等教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教育发展的重点,结构变化很复杂。中学包括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两类,学校的种类之多,在其它国家是难以见到的。经过多次变革英国现行的中等教育主要有:公立中学的文法中学、综合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中学学制一般为7年,其中最后两年称为第六学级,有大学预科性质。中学教育中的私立学校是公学。

英国的中小学体制比较复杂。首先,在小学,占主导地位的是公立学校和国家补助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大多是六年制小学,学生5岁入学,11岁毕业。六年分为两个基本学段;第一、第二年为小学的第一基本学段,第三至第六年为小学的第二基本学段。学生毕业后,或升入综合中学再读5年,完成义务教育;或升入七年制的现代中小学、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等中学,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综合中学也有五年制与七年制两种学制,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也可续读两年,以便将来升入大学。 1. 文法中学

文法中学是英国最古老的中学之一。她历史悠久,教学条件最好、水准最高。招收的是11岁考试中的优胜者。其教材和教学重点与其它学校不同。侧重于人文学科,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而不是实用技能,主要为以后升入大学做准备。

文法中学学制5-7年,前两年是基础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完成该阶段的基础训练,然后在后两年进行分科,有侧重地进行培养。前3年的课程为英国语言及文学、外语、古典语言(一般为拉丁语,有时也有古英语) 、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宗教、体育、木工、金工、家政等,其中金工专为男生开设,家政专为女生开设。从四年级起,开始为学生增设选修课,相应地减少必修科目。选修

课有计算器、建筑、工艺学、经济、制图、工程、商业等。有些文法中学还开设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偏重于社科一类的课程。文法中学常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组织各种活动,如辩论会、集邮协会、自然科学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组办管弦乐队进行演出等等。

文法中学分完全独立和半独立两种,其中半独立学校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准,它接受政府资助,地方教育当局不得加以干涉。英国文法学校中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多属于这类学校。这类学校升入名牌大学的学生比例远远高出普通文法中学。

目前,英国的城市里一般拥有一两所文法中学。由于文法中学的地位较高,而数量又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而不能升入文法中学又意味着与大学无缘,所以政府对文法中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大部分文法学校为综合中学所取代。目前,文法中学在英国整个中等教育体制中所占比例很小。 2. 综合中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人口增加,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按照公众和执政当局的要求,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合并在一起,组成综合中学;有的按照当局的要求重新建立了综合中学;有的在现代中学中开设文法中学和技术学校开设的课程,将现代中学扩大为综合中学。

综合中学是目前英国中等教育中学校种类的主要形式,在校人数正超过全部中学生人数的90%,凡是完成了初等教育的适龄儿童不管成绩如何、智力高低,均可进入综合学校读书。在综合中学校里,其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前3年学习基础课,第4、5年开始选修课,注重实用性。学生对未来的道路选择也有很大自主权,可以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参加公共考试,进入大学;也可以在经过了技能性课程的培训后,直接就业。这种学校的建立,得到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拥护,是六七十年代英国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并得到迅速地发展。 3. 现代中学

现代中学是中等智商的孩子就读的学校。因这种中学是战后才出现的,又具有浓郁的现代办学色彩,所以被称作现代中学。经过11岁考试,没能进入文法中学而又不能进技术中学的学生,可以选择现代中学。现代中学的学生均是来自下层社会的子第,实际是一种三类中学,所以进入现代中学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卑感。

现代中学重视实用性技能培训,所学科目也贴近社会,为学生出校后就业而设,注重实际操作。学校的课程很多,所学课程包括,航海技术、电子技术、汽车工程、建筑工艺、烹饪、服装裁剪、工艺美术、保育、木工、速记、打字、农业科学、园艺、插花等。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均与英国的高等教育不能接轨,学完这些课程只能直接就业,若想继续学习可进入六年级,再学2年,学三四门课程,或转到六年级中学,毕业后参加普通教育证书考试,成绩优良者可进入大学学习。

在综合中学迅速发展之前的几十年里,现代中学是占有学生最多的中学,几乎占英国全部中学生的70%。随着综合中学的迅猛发展,许多现代中学纷纷设置从前文法中学才准许设置的学术性课程。现在,大部分现代中学已成为综合中学,仅有一小部分现代中学还存在着,学生数量只占全部中学生总数的4%。

4. 技术中学

进入技术中学学习的学生是经过11岁考试,证明智力优异并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比较明确地考虑的学生。技术中学是低于文法中学,但却高于现代中学的中间型学校。但此类中学数量很少,在校学生的数量也就不足全体中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一。

技术中学的学制是5-7年,由于技术中学是技术学院的附属物,校舍、教师均由技术学院提供,所以技术中学也主要为技术学院提供生源。由于受到60年代开始的教育综合化运动的影响,使为数不多的技术中学一再收缩,不断减少,如今,技术中学在英国的中等教育中的地位已无足轻重。 5. 公 学

“公学”实际上是英国最古老的一种私立学校,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在英国中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名实脱离的事物是历史不断演变的结果。最早的公学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被称为public school ,主要为了表明这类学校的招生对象没有任何限制,不是地方性的,全国各地的贫穷学生及富人子弟均可入校学习,目的是提高公共教育水准。这里pub1ic 的另一层意思是相对于当时一些贵族家庭普遍聘请家庭教师教育子女的“私人”教育而言的。

14-17世纪,公学为英国来自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英国第一所公学——温彻斯特学院建于1382年,之后的伊顿公学更是公学的代表。但从18世纪开始,贵族学生日益增多,学费日渐昂贵,贫穷学生日益减少,公学对穷人子弟渐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也由原来的为社会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变为为未来培养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社会的领抽人物。19世纪上半期,许多新建立的公学明确规定生源限制在“绅士之子”,穷人子弟完全被排除在公学之外。公学完全为中上层特别是上层社会把持,成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

公学是英国中等教育中远远高出其它类型中学的特殊的学校。是英国所有中学中教学水准和学业成绩最高的。经过历史的演变,它已是名誉、地位和光明前程的代名词。公学的入学年龄为13岁,与传统的11岁考试没有关系,修业5年,18岁时进入高等学校。公学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传统,实行古典教育,所开课程均为学术性的,注重人文学科和宗教课程。19世纪后,自然科学和数学课程有所增加。这也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所必须的。公学以培养社会的领袖人物为自标,实行斯巴达式的管理制度,强调学生的社会一致性,忠诚可靠并绝对顺从,排斥个人意志,崇尚有组织的运动,极端强调学生品德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极强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公学已变为为中上层阶级而设的学校,所以也就自然地成了特权的循环部分,上层社会的人使其子弟由公学迈入牛律或剑桥,主宰了英国的宗教界、法律界、政府高职和大学。上层社会人士的子弟透过公学占据了绝大部分高级的社会地位,又透过同学会或校友会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网,从而严密把持了英国的上流社会。

公学的出现是英国中等教育史上的大事,公学培养出的各方面的人才,为英国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学一度是英国精神和绅士风度的代名词,它的一系列传统被作为一种社会精神保留下来,并对整个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了使中学更好地与小学衔接,一些地区还设立了介于小学与中学之间的中间学校。学生5岁时先进相当于初小的“第一级学校”,读3至4年后升入中间学校,再读3至4年后升入综合中学。

在私立学校中,不接受国家补助的学校称“独立学校”,这类学校实行中小学一贯制,通常条件优越、教学质量较高,收费也较高。不过这类学校为数并不多,约占学校总数的5%。

英国多种多样的中小学学制,虽给管理带来困难,但在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子女就学的不同需要方面有优越性。

二、课程与教学

(一)现行基础教育课程 1. 课程结构

新国家课程以公立学校的适龄儿童为对象,由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历史、

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12门必修学科组成。在12门必修学科以外,学校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性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人格培养、社会性的形成及健康教育,这些作为横跨各门学科的学习主题。此外,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上述各部分即构成实际的学校课程。新国家课程的实施日程见表一。

注:其中■、●和▲分别为实施新课程的起始时间。■为从2000年9月起;

●为从2001年9月起;▲为从2002年9月起。

基础教育由4个阶段(KS )构成,各阶段与年级的对应见表二。

2、课程目标

全部国家课程的科目都旨在为学生提供促进其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机会。此外,学校所进行的宗教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学校的文化氛围、有效的人际关系及其它的课程活动也都是指向于促进学生上述4方面的发展。

学生精神的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和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随着渴望了解自身及在社会上地位需求的增加,学生会尝试着对一些基本生活问题自己寻求解答。他们发展建立内在生活和非物质财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品质和态度。

学生道德的发展包括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和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他们能够也愿意去思考行动之后果,学会如何善待自己和别人。他们发展做出负责的道德决策并付诸实施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品质和态度。

学生社会的发展包括理解作为家庭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们协作的能力。他们表现出具有归属感和强烈的参与欲望。他们发展为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做出贡献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品质和态度。

学生文化的发展包括理解文化传统,具有欣赏和表达美的能力。他们尊重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表现出对别人行事方式的兴趣和对差异的好奇。他们发展为理解、欣赏和改善文化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品质和态度。

(2)推动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加强课程的衔接,建立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连贯、一致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能做出简单的选择来改善健康、注意安全;认识成就与错误,制定个人目标,意识到不同类型的关系,基本紧急援助步骤,青春期的变化,开发对抗压力的基本技能;善于管理个人钱财,做出实际的生活、学习选择,知道药物、避孕、艾滋病、性行为的基本事实和法规,了解偏见、歧视和陈规的影响,婚姻的作用与重要性,父母的责任与作用;自信、负责地交际,和平处理争议,挑战犯罪行为,实践对抗威胁自身安全和人类压力的方法。

(3)发展技能

(1)促进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各项基本技能。学生在各自的学习领域学习、实践、统整、发展、完善这些技能。有的技能具有学科特点,如艺术和设计学科中的绘画技能;有的技能是几门学科都有的,如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中的探究技能;还有的技能则是各学科共同的,如交流技能、改进学习技能、创新技能。这些技能渗透于国家课程各科,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在所需学习的技能中,作为基本技能的是交流、数的处理、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6项,这里暂不展开,下面将专题论述。此外,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通过运用思维技能,重点把握" 学什么" 和" 如何学" ,要学会学习。

基本技能是指学生就业、培训、生活所必要的能力。基本技能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3、基本技能

使青少年能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事件,成为负责有为的社会成员。

(1)交流

交流技能包括听、说、读、写4个方面。听,即能听懂、理解,并能对别人的所说做出恰当的反馈,还能有效地参与小组讨论;说,即能对不同的听众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富有成效;读,即流利地诵读各种文学题材,小说的、非小说的,对所读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写,即熟练地就各种目的、各种题材和为不同对象写作,且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交流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英语科的教学,以及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等途径进行。

(2)数的处理

数的处理技能包括具备广泛的心算技能、在多种情况下的应用技能,以及对与数及其计算有关的数学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技能,以便学生恰当地处理数据、解决日益复杂的问题,并能解释所运用的推理。学生要能将计算技能及对数的问题的理解技能运用于国家课程的其它学科和实际生活情境。数的处理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数学科进行。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技能包括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运用广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交流技术工具寻找、分析、阐释、评价和展示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对何时及怎样使用信息和交流技术才能在获取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益最多所作的关键和明智的决断,包括如何借助于信息和交流技术的资源进行探究、决策、信息加工和创造性思维,还有运用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反馈、修正和评价。该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信息和交流技术科的教学,以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信息和交流技术的运用等途径进行。

(4)与人合作

与人合作技能包括能促进小组和班级的讨论,能与他人合作迎接挑战。若学生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他们则要有相当的社会技能和不断增加的对别人需求的认识和理解。各门学科都应该为学生合作技能的发

展提供充分的机会,使学生不论在正式的场合还是非正式的场合都能有效地与人合作,欣赏别人的经验,思考不同的观点,从别人的思想、谈话、行动中获益。

(5)改进学习

这一方面的技能涉及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的反思和批判性评价,涉及到对改进自己的学习做出的相关方式选择。他们需要明辨学习的目的,反思学习的过程,评价学习的结果,确定学习中的障碍或问题,计划改进学习的途径。各门学科都应该为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探讨改进学习的形式提供合适的机会。

(6)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技能旨在使学生具有有助于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和策略,包括区分问题、理解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检验解决问题的进程、评价问题解决策略。各门学科都应该为学生提供机会,使之在面临问题的挑战时能迅速做出反应,并能计划、检验、修正、评价获取特定结果时所需的进程。 4、基础学科

(1)英语 (2)数学 (3)科学 (4)设计和技术 (5)信息和交流技术(ICT ) (6)历史 (7)地理 (8)现代外语 (9)艺术和设计 (10)音乐 (11)体育 (12)公民

(二)课程与教学

英国的幼儿学校的目的不是为未来传授某些专门知识做准备,而是重点开扩幼童眼界,养成良好习惯,

为未来接受高一级的教育进行素质准备。儿童在课堂上学什么,如何学,没有统一的规定,更没有正式的教学大纲,而是顺应儿童爱动、容易转移兴趣的特点,随时随地更换教学内容,除了简单的读、写、算之外,还有音乐、舞蹈、绘画、手工以及开展各种儿童喜欢做的活动。

“开放教学”是英国幼儿学校的最大特色。这种教学方式采取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的教学方法,同时采用灵活的时间表,并向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材料,以培养他们独立活动的能力。由于这种方式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天性来传授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成功的范例。具有独立自主权的教师们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垂直式分组”,校舍被设计成各种不同的活动室,每个学生被根据个人兴趣组成一个个非正规的小组在各自的活动室里活动,时间也更加灵活。儿童参与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在英国的初等教学中,尤其是在较低级的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初级学校招收完成幼儿学校教育的7-11岁的儿童,学制为4年,这一阶段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获得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注重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的文明习惯和宗教情感。这一时期的课堂教学多了起来,课程设置也较多,有英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美术、体育、手工、音乐、卫生等,宗教为必修课。还有些学校开设外语课,主要为法语。这时期实行分组教学,按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准分为A 、B 、C 三组。每年再按考试成绩调一次组。在英国,幼儿学校实行的开放教学也曾影响到初级学校,很多学校采取个人和小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由决定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

(三)学期安排

英国小学每年分三个学期,每学期大致13周。每学年假期总共12周,暑假6周,圣诞节3周,复活节3周,每周上课5天。但每周学时数各校不一。根据1990年教育和科学大臣向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的公立学校发布的新的中、小学教学时间标准:5-7岁儿童周学时不得低于2l 小时;8-11岁学生周学时不得低于23.5小时,12-16岁学生不得少于24小时。

(四)英国《1988年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1.在中小学实施全国统一课程

1988年教育法规定,各学校必须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5-16岁)提供3门核心学科(英语、数学和科学)和6-7门基础学科(历史、地理、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和现代外语),这些学科的目标、内容及时间分配都有统一规定。公立学校所有学生都学习宗教和全国课程.统一制定了各学段的成绩目标和学习大纲,并成立了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对公立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审查,以加强国家对课程的控制。

2.加强学校自治

首先,鼓励公立学校脱离地方教育当局。1988年教育法赋予学生超过200名的中小学自主决定如何使用地方教育当局提供的财政资源的权力。它还规定,如果大多数家长赞成且教育大臣同意,公立学校就可以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而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监督下的“直接拨款公立学校”。所有中学都可以直接申请资助,但小学需有300名以上的学生才能申请。为了与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家长选择原则相一致,直接拨款学校的身份通过家长们秘密投票来决定。

其次,允许公立学校实行地方管理。1988年教育法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85%的预算经费直接下放到学校,由学校决定如何使用;地方教育当局以人均的方式给学校分配经费;所有地方教育当局将各种人事管理权下放到学校。

第三,开设城市技术学院。城市技术学院是1988年教育法中新创办的一种独立中等学校,在必要的时候它可以得到教育大臣的特殊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城市建立一种最好由私人基金维持的高质量的示范学校。这也是体现学校自治的一种重要措施。城市技术学院主要为城市地区11-18岁学生提供偏重技术等应用性学科的教育,与直接拨款公立学校一样,它也独立于地方教育当局。其办学经费约80%来自中央,约20%由当地企业赞助,因而给了产业界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

3.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

1988年教育法规定,在地方教育当局所辖范围内,家长有权选择子女就读的学校;学校董事会必须有选举产生的家长代表,校长必须向董事会负责;家长代表在学校董事会中的比例要占到五分之二。因此,家长代表成了学校董事会中势力最大的一个“利益集团”。

的求学申请,以此来加强家长的选择权。新保守主义者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的“消费者”,学校必须努力满足家长的要求。

4.建立直接拨款学校

1988年教育法规定,目前在地方教育当局控制下的公立中学和人数超过300名的公立小学或民办学校,如果大多数家长同意脱离地方教育当局,便可以向教育大臣申请直接转成接受中央拨款的直接拨款学校。1990年10月,政府又宣布对小学不再做上述限制,允许所有小学申请成为直接拨款学校。

三、课程改革

(一)近年来的主要改革措施

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英国在基础教育管理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实行家长择校

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早期,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颁布法律,强迫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的义务教育已普及到相当高的程度(11年)。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及教育自身的发展,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已被人们广泛认识,接受教育,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每一个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因此,普及教育的强制性大大减弱,人们更关心的是普及教育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都在经济政策上抛弃了凯恩斯主义,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依靠市场调节。反映在教育上,为提高教育质量也普遍在教育系统内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制度。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消费,学生家长就是消费者,即顾客,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顾客,谁就获得较高效益。政府通过引进竞争机制,间接地对学校进行管理,学生家长可根据学校的质量、声誉及自己家庭情况自由地为子女选择学校。

英国在80年代以后,实行“开放招生制”。以首相撤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后,提出要结束国家对教育的垄断,把市场机制引入教育,由此导致对教育的全面改革,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该法规定:(1)所有公立学校在其招生定额内,不得拒绝家长的要求;(2)最大限度地设定各学校的招生定额。这样,家长的择校自由就得到了切实保障,可以选择地方教育当局规定的学区以外的学校。进入90年代以后,家长的选择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1993年教育法》使家长获得了更多的择校帮助。该法要求地方教育当局要定期向公众公布更多的关于学校的信息,包括区内学校考试结果和其他行为指标,以帮助家长进行选择。实行家长择校,改变了以前公立学校高枕无忧的局面。以前是学校选学生,现在是学生选学校,这使学校会加倍重视自身的教学质量,以提高自己在社会和家长心目中的声望。 2、学校自治

实行家长择校,把学校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必须给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人们普遍认为,以前教育工作的一大缺陷是“外控”管理,权力过度集中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他们虽然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

但与教育实践联系很少,这样的教育政策不能深入人心。应提倡学校自治,自定政策,自主“经营”,这可以使学校更加灵活,效率更高。8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即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 。

校本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将权力下放至学校,即地方教育当局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其目的是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优化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校本管理采用一种集体管理学校资源的方式,集体的组成人员是学校委员会、学校监督、校长、教师、社区成员、家长代表以及学生。

实行校本管理有以下优点:(1)对学生有利。学校可以按照学生所需,灵活配置学校资源.以符合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需要。(2)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由于学校决策是以集体的形式做出的,它给予教师、家长和学生更多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因而能够保证比较民主的、质量较高的决策。(3)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实行校本管理,学校少了许多“婆婆”。教育行政机构的角色主要是执行中央、地方所制定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学校管理的具体责任就下放到学校。这样,学校可更有系统地计划各项工作,有更清晰的目标,教育活动就更有方向性。行政人员、校长、教师的分工就更为明确,学校教职工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更为顺畅。(4)有利于调动学校员工的积极性。校本管理,赋予学校教职工以更大的职权,可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运用资源的效率。

3、课程和考试标准国家化

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学校可以自主办学,那么,国家如何控制和监督学校的教育质量呢? 普遍的做法是实行课程和考试的国家化。

(1)规定国家课程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在课程方面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推行国家课程。以保证全国的教育质量和标准。传统上,英国是一个以分权为主的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中小学设置统一“国家课程”,这在英国教育史上也是前所未的有。国家课程由10门学科组成,其中包括:英语、数学、科学三门核心基础学科,以及艺术、地理、历史、现代语言、音乐、体育、技术七门基础学科。

(2)实行国家考试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将义务教育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为小学第一、第二学年,学生年龄为5-7岁,第二学段为小学第三至第六学年,学生年龄为7-11岁;第三学段为中学第一至第三学年,学生年龄为11-14岁;第四学段为中学第四、第五学年,学生年龄为14-16岁。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即在7岁、11岁、14岁、16岁时进行全国统考,以测量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课程所确定的“成就标准”,评测教师的教学,并使家长了解其子女及学校的教育情况。

(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在二次大战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英国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文件,一个是《1944年教育法》,另一个就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而《1988年教育改革法》最大的改革,就是首次颁布和实施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首次实施与课程方案的执行有关的学生水平考试制度。

对于是否有必要凭借立法形式在全国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存在不同意见。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中小学,由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性和没有明确的测评标准所带来的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朝野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建立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987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首次发布了与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有关的官方文件《5至16岁的全国统一课程:咨询文件》。同年11月,英国政府向议会提交了《教育改革议案》,进一步阐述了全国统一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措施等。1988年7月,该议案由议会通过,并由女王批准,成为法律,这就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在中小学实施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是该法最重要的内容。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全国应逐步实现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应通过全国统一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文化、智力和体力方面的发展,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

该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应当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核心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和科学三个学科;二是基础课程,包括历史、地理、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现代外语等七个学科;三是宗教课程。此外,在威尔士地区,还要另开设威尔士语课程。

这样,以英语为母语的地区;小学实际上要开设10门必修课程;而其它地区的小学,则要多开设一门民族语言课程、共11门必修课程。此外,完整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还包括家政、古典语文、职业教育与指导、经济与技术等方面的选修性质的科目。

《1988年教育改革法》将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为小学第一、第二学年,学生年龄为5至7岁;第二学段为小学第三至第六学年,学生年龄为7至11岁;第三学段为中学第一至第三学年,学生年龄为11至14岁;第四学段为中学第四、第五学年,学生年龄为14至16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并防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出现过大的差别,英国全国统一课程的每一学科,都有各学段所要达到的成绩目标。每一学段结束时,学生都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水平达标考试。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共要参加四次这样的考试。

从1989年开始,这一全国统一课程方案,陆续在所有公立中小学付诸实施。1989年初,当时的教育和科学国务大臣贝克在一次大会上指出.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原因是;①激励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赶上较好的学校,并使较好的学校做得更好;②为教师提供详细准确的教学目标;③为家长提供明确真实的有关信息;④确保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的连续性和渐进性;⑤帮助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好成绩上。

实施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必须有成绩评价制度与之配套。为了推广全国统一课程,根据《1988年教育改革法》,英国建立了两个全国性的机构,即“国家课程委员会”和“学校考试和评价委员会”。“国家课程委员会”成员由教育与科学国务大臣任命,委员会由教育行政官员、教育咨询人员、中小学教师代表、高等教育界代表等组成。“国家课程委员会”必须对公立中小学课程进行检查,并就存在问题向教育和科学大臣提供意见,该委员会还负责发布中小学课程方面的信息。“学校考试和评价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考试和评价的研究与实施。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已成定局情况下,该委员会曾组织各学科工作小组,制订了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包括10个级别的成绩目标体系。目前,各学段结束时的各学科标准化水平考试已经制度化。

为配合全国统一课程的实施,政府首次采用了全国统一的评估手段。1988年教育法的主要意图是想通过家长的选择手段来扩大市场力量。要选择好的学校,家长需要一种依据,而这种信息只能通过国家评定来提供,因为评定的结果可变成“学校排行榜”(League Table),家长根据排行榜上的学校名次便可做出最佳选择。这类评估在各主要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即“7岁考试”、“11岁考试”、“14岁考试”和“16岁考试”。为使公众了解一所学校和一个地方教育当局的成绩,考试成绩将公布于众,但7岁考试的成绩不予公布。

根据1993年教育法,原来的“全国课程委员会”和“学校考试评定委员会”合并为“学校课程和评定当局(QCA )”。1994年该机构提出的报告建议:减少国家课程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学习职业课程;每周有一天时间由学校自行安排;课程内容将更容易管理,并给教师更多业务上的自主权;内容减少后的国家课程将在1996年9月开始实施,并且5年内不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变动。

为减轻学生的压力,1990年教育和科学大臣宣布,取消小学低年级的某些法定的全国统考科目,如技术、地理、历史等,改由教师自行考查。但一些核心课程的法定考试仍然进行,学校可以不公布结果。

工党在1997年执政后,继续推行和强化统一主课程的制度。1999年,首相布莱尔在国会演说中呼吁扩大核心课程的种类。2000年,教育和科学部通过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的准备性计划,迫使各中学纷纷提前增设了数字应用、信息技术、沟通这三门新的技能性的课程。但这三门课程和其它各种花样颇多的课程目前还都不是法定科目。

英国基础教育发展概述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瑞海 黄晓玲 赵 薇

英国的教育结构复杂。其义务教育年限5-16岁共11年。大多数是公立学校或是接受国家补助的学校;除了公共教育制度外,还有独立学校系统,包括私立幼儿园,预备学校和公学。

一、学制和学校

英国的教育管理高度分权。

初等教育主要指小学教育和预备学校教育,小学的第一阶段在幼儿部学习,第二阶段在初级部学习(学制4年),初等教育从5岁开始至11岁,属义务教育的开始阶段。公立初等教育又成两个阶段:幼儿学校和初级学校,幼儿学校或小学附设的幼儿班收5-7岁的儿童,学制2年;初级学校招收7-11岁儿童,学制4年。 英国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除小学上述的2个阶段外,还包括独立学校系统的预备学校。预备学校是一种私立的贵族学校,招收8-13岁儿童,学制5年。预备学校下接私立幼儿园,上接公学。自成一个独立体系,一般社会阶层的儿童不能进入这种学校。其教学目的完全是为了升学做准备。学生毕业后需参加普通自学考试,才可升入公学。

英国中等教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教育发展的重点,结构变化很复杂。中学包括公立中学和私立中学两类,学校的种类之多,在其它国家是难以见到的。经过多次变革英国现行的中等教育主要有:公立中学的文法中学、综合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中学学制一般为7年,其中最后两年称为第六学级,有大学预科性质。中学教育中的私立学校是公学。

英国的中小学体制比较复杂。首先,在小学,占主导地位的是公立学校和国家补助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大多是六年制小学,学生5岁入学,11岁毕业。六年分为两个基本学段;第一、第二年为小学的第一基本学段,第三至第六年为小学的第二基本学段。学生毕业后,或升入综合中学再读5年,完成义务教育;或升入七年制的现代中小学、文法中学、技术中学等中学,为将来升入大学做准备。综合中学也有五年制与七年制两种学制,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也可续读两年,以便将来升入大学。 1. 文法中学

文法中学是英国最古老的中学之一。她历史悠久,教学条件最好、水准最高。招收的是11岁考试中的优胜者。其教材和教学重点与其它学校不同。侧重于人文学科,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而不是实用技能,主要为以后升入大学做准备。

文法中学学制5-7年,前两年是基础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完成该阶段的基础训练,然后在后两年进行分科,有侧重地进行培养。前3年的课程为英国语言及文学、外语、古典语言(一般为拉丁语,有时也有古英语) 、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宗教、体育、木工、金工、家政等,其中金工专为男生开设,家政专为女生开设。从四年级起,开始为学生增设选修课,相应地减少必修科目。选修

课有计算器、建筑、工艺学、经济、制图、工程、商业等。有些文法中学还开设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偏重于社科一类的课程。文法中学常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组织各种活动,如辩论会、集邮协会、自然科学俱乐部、体育俱乐部,组办管弦乐队进行演出等等。

文法中学分完全独立和半独立两种,其中半独立学校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准,它接受政府资助,地方教育当局不得加以干涉。英国文法学校中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多属于这类学校。这类学校升入名牌大学的学生比例远远高出普通文法中学。

目前,英国的城市里一般拥有一两所文法中学。由于文法中学的地位较高,而数量又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而不能升入文法中学又意味着与大学无缘,所以政府对文法中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大部分文法学校为综合中学所取代。目前,文法中学在英国整个中等教育体制中所占比例很小。 2. 综合中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人口增加,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按照公众和执政当局的要求,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合并在一起,组成综合中学;有的按照当局的要求重新建立了综合中学;有的在现代中学中开设文法中学和技术学校开设的课程,将现代中学扩大为综合中学。

综合中学是目前英国中等教育中学校种类的主要形式,在校人数正超过全部中学生人数的90%,凡是完成了初等教育的适龄儿童不管成绩如何、智力高低,均可进入综合学校读书。在综合中学校里,其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前3年学习基础课,第4、5年开始选修课,注重实用性。学生对未来的道路选择也有很大自主权,可以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参加公共考试,进入大学;也可以在经过了技能性课程的培训后,直接就业。这种学校的建立,得到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拥护,是六七十年代英国教育改革的一件大事,并得到迅速地发展。 3. 现代中学

现代中学是中等智商的孩子就读的学校。因这种中学是战后才出现的,又具有浓郁的现代办学色彩,所以被称作现代中学。经过11岁考试,没能进入文法中学而又不能进技术中学的学生,可以选择现代中学。现代中学的学生均是来自下层社会的子第,实际是一种三类中学,所以进入现代中学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卑感。

现代中学重视实用性技能培训,所学科目也贴近社会,为学生出校后就业而设,注重实际操作。学校的课程很多,所学课程包括,航海技术、电子技术、汽车工程、建筑工艺、烹饪、服装裁剪、工艺美术、保育、木工、速记、打字、农业科学、园艺、插花等。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均与英国的高等教育不能接轨,学完这些课程只能直接就业,若想继续学习可进入六年级,再学2年,学三四门课程,或转到六年级中学,毕业后参加普通教育证书考试,成绩优良者可进入大学学习。

在综合中学迅速发展之前的几十年里,现代中学是占有学生最多的中学,几乎占英国全部中学生的70%。随着综合中学的迅猛发展,许多现代中学纷纷设置从前文法中学才准许设置的学术性课程。现在,大部分现代中学已成为综合中学,仅有一小部分现代中学还存在着,学生数量只占全部中学生总数的4%。

4. 技术中学

进入技术中学学习的学生是经过11岁考试,证明智力优异并对自己的未来职业有比较明确地考虑的学生。技术中学是低于文法中学,但却高于现代中学的中间型学校。但此类中学数量很少,在校学生的数量也就不足全体中学生总数的千分之一。

技术中学的学制是5-7年,由于技术中学是技术学院的附属物,校舍、教师均由技术学院提供,所以技术中学也主要为技术学院提供生源。由于受到60年代开始的教育综合化运动的影响,使为数不多的技术中学一再收缩,不断减少,如今,技术中学在英国的中等教育中的地位已无足轻重。 5. 公 学

“公学”实际上是英国最古老的一种私立学校,有400年以上的历史,在英国中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名实脱离的事物是历史不断演变的结果。最早的公学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被称为public school ,主要为了表明这类学校的招生对象没有任何限制,不是地方性的,全国各地的贫穷学生及富人子弟均可入校学习,目的是提高公共教育水准。这里pub1ic 的另一层意思是相对于当时一些贵族家庭普遍聘请家庭教师教育子女的“私人”教育而言的。

14-17世纪,公学为英国来自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英国第一所公学——温彻斯特学院建于1382年,之后的伊顿公学更是公学的代表。但从18世纪开始,贵族学生日益增多,学费日渐昂贵,贫穷学生日益减少,公学对穷人子弟渐变得可望而不可及。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也由原来的为社会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变为为未来培养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社会的领抽人物。19世纪上半期,许多新建立的公学明确规定生源限制在“绅士之子”,穷人子弟完全被排除在公学之外。公学完全为中上层特别是上层社会把持,成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

公学是英国中等教育中远远高出其它类型中学的特殊的学校。是英国所有中学中教学水准和学业成绩最高的。经过历史的演变,它已是名誉、地位和光明前程的代名词。公学的入学年龄为13岁,与传统的11岁考试没有关系,修业5年,18岁时进入高等学校。公学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传统,实行古典教育,所开课程均为学术性的,注重人文学科和宗教课程。19世纪后,自然科学和数学课程有所增加。这也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所必须的。公学以培养社会的领袖人物为自标,实行斯巴达式的管理制度,强调学生的社会一致性,忠诚可靠并绝对顺从,排斥个人意志,崇尚有组织的运动,极端强调学生品德的培养,要求学生有极强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公学已变为为中上层阶级而设的学校,所以也就自然地成了特权的循环部分,上层社会的人使其子弟由公学迈入牛律或剑桥,主宰了英国的宗教界、法律界、政府高职和大学。上层社会人士的子弟透过公学占据了绝大部分高级的社会地位,又透过同学会或校友会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网,从而严密把持了英国的上流社会。

公学的出现是英国中等教育史上的大事,公学培养出的各方面的人才,为英国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公学一度是英国精神和绅士风度的代名词,它的一系列传统被作为一种社会精神保留下来,并对整个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了使中学更好地与小学衔接,一些地区还设立了介于小学与中学之间的中间学校。学生5岁时先进相当于初小的“第一级学校”,读3至4年后升入中间学校,再读3至4年后升入综合中学。

在私立学校中,不接受国家补助的学校称“独立学校”,这类学校实行中小学一贯制,通常条件优越、教学质量较高,收费也较高。不过这类学校为数并不多,约占学校总数的5%。

英国多种多样的中小学学制,虽给管理带来困难,但在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子女就学的不同需要方面有优越性。

二、课程与教学

(一)现行基础教育课程 1. 课程结构

新国家课程以公立学校的适龄儿童为对象,由英语、数学、科学、设计和技术、信息通讯技术、历史、

地理、现代外语、艺术和设计、音乐、体育、公民12门必修学科组成。在12门必修学科以外,学校还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性教育、升学与就业指导、人格培养、社会性的形成及健康教育,这些作为横跨各门学科的学习主题。此外,社区活动、劳动体验等活动课程也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上述各部分即构成实际的学校课程。新国家课程的实施日程见表一。

注:其中■、●和▲分别为实施新课程的起始时间。■为从2000年9月起;

●为从2001年9月起;▲为从2002年9月起。

基础教育由4个阶段(KS )构成,各阶段与年级的对应见表二。

2、课程目标

全部国家课程的科目都旨在为学生提供促进其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机会。此外,学校所进行的宗教教育、健康教育、公民教育、学校的文化氛围、有效的人际关系及其它的课程活动也都是指向于促进学生上述4方面的发展。

学生精神的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和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随着渴望了解自身及在社会上地位需求的增加,学生会尝试着对一些基本生活问题自己寻求解答。他们发展建立内在生活和非物质财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品质和态度。

学生道德的发展包括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和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他们能够也愿意去思考行动之后果,学会如何善待自己和别人。他们发展做出负责的道德决策并付诸实施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品质和态度。

学生社会的发展包括理解作为家庭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们协作的能力。他们表现出具有归属感和强烈的参与欲望。他们发展为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做出贡献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品质和态度。

学生文化的发展包括理解文化传统,具有欣赏和表达美的能力。他们尊重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表现出对别人行事方式的兴趣和对差异的好奇。他们发展为理解、欣赏和改善文化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理解、品质和态度。

(2)推动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加强课程的衔接,建立健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连贯、一致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能做出简单的选择来改善健康、注意安全;认识成就与错误,制定个人目标,意识到不同类型的关系,基本紧急援助步骤,青春期的变化,开发对抗压力的基本技能;善于管理个人钱财,做出实际的生活、学习选择,知道药物、避孕、艾滋病、性行为的基本事实和法规,了解偏见、歧视和陈规的影响,婚姻的作用与重要性,父母的责任与作用;自信、负责地交际,和平处理争议,挑战犯罪行为,实践对抗威胁自身安全和人类压力的方法。

(3)发展技能

(1)促进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国家课程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各项基本技能。学生在各自的学习领域学习、实践、统整、发展、完善这些技能。有的技能具有学科特点,如艺术和设计学科中的绘画技能;有的技能是几门学科都有的,如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中的探究技能;还有的技能则是各学科共同的,如交流技能、改进学习技能、创新技能。这些技能渗透于国家课程各科,是有效学习的基础。

在所需学习的技能中,作为基本技能的是交流、数的处理、信息技术、与人合作、改进学习、解决问题6项,这里暂不展开,下面将专题论述。此外,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技能通过运用思维技能,重点把握" 学什么" 和" 如何学" ,要学会学习。

基本技能是指学生就业、培训、生活所必要的能力。基本技能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3、基本技能

使青少年能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事件,成为负责有为的社会成员。

(1)交流

交流技能包括听、说、读、写4个方面。听,即能听懂、理解,并能对别人的所说做出恰当的反馈,还能有效地参与小组讨论;说,即能对不同的听众说,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富有成效;读,即流利地诵读各种文学题材,小说的、非小说的,对所读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写,即熟练地就各种目的、各种题材和为不同对象写作,且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交流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英语科的教学,以及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等途径进行。

(2)数的处理

数的处理技能包括具备广泛的心算技能、在多种情况下的应用技能,以及对与数及其计算有关的数学语言的理解和使用技能,以便学生恰当地处理数据、解决日益复杂的问题,并能解释所运用的推理。学生要能将计算技能及对数的问题的理解技能运用于国家课程的其它学科和实际生活情境。数的处理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数学科进行。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技能包括出于各种不同的目的,运用广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交流技术工具寻找、分析、阐释、评价和展示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对何时及怎样使用信息和交流技术才能在获取信息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益最多所作的关键和明智的决断,包括如何借助于信息和交流技术的资源进行探究、决策、信息加工和创造性思维,还有运用信息和交流技术进行反馈、修正和评价。该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信息和交流技术科的教学,以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对信息和交流技术的运用等途径进行。

(4)与人合作

与人合作技能包括能促进小组和班级的讨论,能与他人合作迎接挑战。若学生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他们则要有相当的社会技能和不断增加的对别人需求的认识和理解。各门学科都应该为学生合作技能的发

展提供充分的机会,使学生不论在正式的场合还是非正式的场合都能有效地与人合作,欣赏别人的经验,思考不同的观点,从别人的思想、谈话、行动中获益。

(5)改进学习

这一方面的技能涉及到学生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的反思和批判性评价,涉及到对改进自己的学习做出的相关方式选择。他们需要明辨学习的目的,反思学习的过程,评价学习的结果,确定学习中的障碍或问题,计划改进学习的途径。各门学科都应该为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探讨改进学习的形式提供合适的机会。

(6)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技能旨在使学生具有有助于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和策略,包括区分问题、理解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检验解决问题的进程、评价问题解决策略。各门学科都应该为学生提供机会,使之在面临问题的挑战时能迅速做出反应,并能计划、检验、修正、评价获取特定结果时所需的进程。 4、基础学科

(1)英语 (2)数学 (3)科学 (4)设计和技术 (5)信息和交流技术(ICT ) (6)历史 (7)地理 (8)现代外语 (9)艺术和设计 (10)音乐 (11)体育 (12)公民

(二)课程与教学

英国的幼儿学校的目的不是为未来传授某些专门知识做准备,而是重点开扩幼童眼界,养成良好习惯,

为未来接受高一级的教育进行素质准备。儿童在课堂上学什么,如何学,没有统一的规定,更没有正式的教学大纲,而是顺应儿童爱动、容易转移兴趣的特点,随时随地更换教学内容,除了简单的读、写、算之外,还有音乐、舞蹈、绘画、手工以及开展各种儿童喜欢做的活动。

“开放教学”是英国幼儿学校的最大特色。这种教学方式采取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的教学方法,同时采用灵活的时间表,并向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材料,以培养他们独立活动的能力。由于这种方式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天性来传授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成功的范例。具有独立自主权的教师们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垂直式分组”,校舍被设计成各种不同的活动室,每个学生被根据个人兴趣组成一个个非正规的小组在各自的活动室里活动,时间也更加灵活。儿童参与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而且这种教学方式在英国的初等教学中,尤其是在较低级的年龄较小的儿童中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初级学校招收完成幼儿学校教育的7-11岁的儿童,学制为4年,这一阶段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获得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注重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的文明习惯和宗教情感。这一时期的课堂教学多了起来,课程设置也较多,有英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美术、体育、手工、音乐、卫生等,宗教为必修课。还有些学校开设外语课,主要为法语。这时期实行分组教学,按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准分为A 、B 、C 三组。每年再按考试成绩调一次组。在英国,幼儿学校实行的开放教学也曾影响到初级学校,很多学校采取个人和小组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由决定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

(三)学期安排

英国小学每年分三个学期,每学期大致13周。每学年假期总共12周,暑假6周,圣诞节3周,复活节3周,每周上课5天。但每周学时数各校不一。根据1990年教育和科学大臣向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的公立学校发布的新的中、小学教学时间标准:5-7岁儿童周学时不得低于2l 小时;8-11岁学生周学时不得低于23.5小时,12-16岁学生不得少于24小时。

(四)英国《1988年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1.在中小学实施全国统一课程

1988年教育法规定,各学校必须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5-16岁)提供3门核心学科(英语、数学和科学)和6-7门基础学科(历史、地理、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和现代外语),这些学科的目标、内容及时间分配都有统一规定。公立学校所有学生都学习宗教和全国课程.统一制定了各学段的成绩目标和学习大纲,并成立了全国课程设置委员会,对公立学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审查,以加强国家对课程的控制。

2.加强学校自治

首先,鼓励公立学校脱离地方教育当局。1988年教育法赋予学生超过200名的中小学自主决定如何使用地方教育当局提供的财政资源的权力。它还规定,如果大多数家长赞成且教育大臣同意,公立学校就可以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而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监督下的“直接拨款公立学校”。所有中学都可以直接申请资助,但小学需有300名以上的学生才能申请。为了与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家长选择原则相一致,直接拨款学校的身份通过家长们秘密投票来决定。

其次,允许公立学校实行地方管理。1988年教育法规定,地方教育当局的85%的预算经费直接下放到学校,由学校决定如何使用;地方教育当局以人均的方式给学校分配经费;所有地方教育当局将各种人事管理权下放到学校。

第三,开设城市技术学院。城市技术学院是1988年教育法中新创办的一种独立中等学校,在必要的时候它可以得到教育大臣的特殊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城市建立一种最好由私人基金维持的高质量的示范学校。这也是体现学校自治的一种重要措施。城市技术学院主要为城市地区11-18岁学生提供偏重技术等应用性学科的教育,与直接拨款公立学校一样,它也独立于地方教育当局。其办学经费约80%来自中央,约20%由当地企业赞助,因而给了产业界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

3.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

1988年教育法规定,在地方教育当局所辖范围内,家长有权选择子女就读的学校;学校董事会必须有选举产生的家长代表,校长必须向董事会负责;家长代表在学校董事会中的比例要占到五分之二。因此,家长代表成了学校董事会中势力最大的一个“利益集团”。

的求学申请,以此来加强家长的选择权。新保守主义者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的“消费者”,学校必须努力满足家长的要求。

4.建立直接拨款学校

1988年教育法规定,目前在地方教育当局控制下的公立中学和人数超过300名的公立小学或民办学校,如果大多数家长同意脱离地方教育当局,便可以向教育大臣申请直接转成接受中央拨款的直接拨款学校。1990年10月,政府又宣布对小学不再做上述限制,允许所有小学申请成为直接拨款学校。

三、课程改革

(一)近年来的主要改革措施

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英国在基础教育管理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实行家长择校

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早期,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颁布法律,强迫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的义务教育已普及到相当高的程度(11年)。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及教育自身的发展,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已被人们广泛认识,接受教育,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每一个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因此,普及教育的强制性大大减弱,人们更关心的是普及教育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都在经济政策上抛弃了凯恩斯主义,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依靠市场调节。反映在教育上,为提高教育质量也普遍在教育系统内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制度。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消费,学生家长就是消费者,即顾客,谁在市场竞争中赢得顾客,谁就获得较高效益。政府通过引进竞争机制,间接地对学校进行管理,学生家长可根据学校的质量、声誉及自己家庭情况自由地为子女选择学校。

英国在80年代以后,实行“开放招生制”。以首相撤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后,提出要结束国家对教育的垄断,把市场机制引入教育,由此导致对教育的全面改革,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该法规定:(1)所有公立学校在其招生定额内,不得拒绝家长的要求;(2)最大限度地设定各学校的招生定额。这样,家长的择校自由就得到了切实保障,可以选择地方教育当局规定的学区以外的学校。进入90年代以后,家长的选择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1993年教育法》使家长获得了更多的择校帮助。该法要求地方教育当局要定期向公众公布更多的关于学校的信息,包括区内学校考试结果和其他行为指标,以帮助家长进行选择。实行家长择校,改变了以前公立学校高枕无忧的局面。以前是学校选学生,现在是学生选学校,这使学校会加倍重视自身的教学质量,以提高自己在社会和家长心目中的声望。 2、学校自治

实行家长择校,把学校推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必须给学校以更大的自主权。人们普遍认为,以前教育工作的一大缺陷是“外控”管理,权力过度集中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他们虽然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

但与教育实践联系很少,这样的教育政策不能深入人心。应提倡学校自治,自定政策,自主“经营”,这可以使学校更加灵活,效率更高。8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学校改革运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即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 。

校本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将权力下放至学校,即地方教育当局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其目的是改革学校的管理系统,优化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质量。校本管理采用一种集体管理学校资源的方式,集体的组成人员是学校委员会、学校监督、校长、教师、社区成员、家长代表以及学生。

实行校本管理有以下优点:(1)对学生有利。学校可以按照学生所需,灵活配置学校资源.以符合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需要。(2)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由于学校决策是以集体的形式做出的,它给予教师、家长和学生更多的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因而能够保证比较民主的、质量较高的决策。(3)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实行校本管理,学校少了许多“婆婆”。教育行政机构的角色主要是执行中央、地方所制定的教育法规和政策,学校管理的具体责任就下放到学校。这样,学校可更有系统地计划各项工作,有更清晰的目标,教育活动就更有方向性。行政人员、校长、教师的分工就更为明确,学校教职工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更为顺畅。(4)有利于调动学校员工的积极性。校本管理,赋予学校教职工以更大的职权,可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运用资源的效率。

3、课程和考试标准国家化

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学校可以自主办学,那么,国家如何控制和监督学校的教育质量呢? 普遍的做法是实行课程和考试的国家化。

(1)规定国家课程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在课程方面的改革主要是逐步推行国家课程。以保证全国的教育质量和标准。传统上,英国是一个以分权为主的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中小学设置统一“国家课程”,这在英国教育史上也是前所未的有。国家课程由10门学科组成,其中包括:英语、数学、科学三门核心基础学科,以及艺术、地理、历史、现代语言、音乐、体育、技术七门基础学科。

(2)实行国家考试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将义务教育分成四个学段:第一学段为小学第一、第二学年,学生年龄为5-7岁,第二学段为小学第三至第六学年,学生年龄为7-11岁;第三学段为中学第一至第三学年,学生年龄为11-14岁;第四学段为中学第四、第五学年,学生年龄为14-16岁。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即在7岁、11岁、14岁、16岁时进行全国统考,以测量学生是否达到国家课程所确定的“成就标准”,评测教师的教学,并使家长了解其子女及学校的教育情况。

(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

在二次大战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英国最重要的教育改革文件,一个是《1944年教育法》,另一个就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而《1988年教育改革法》最大的改革,就是首次颁布和实施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首次实施与课程方案的执行有关的学生水平考试制度。

对于是否有必要凭借立法形式在全国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存在不同意见。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中小学,由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性和没有明确的测评标准所带来的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朝野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建立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987年,英国教育与科学部首次发布了与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有关的官方文件《5至16岁的全国统一课程:咨询文件》。同年11月,英国政府向议会提交了《教育改革议案》,进一步阐述了全国统一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措施等。1988年7月,该议案由议会通过,并由女王批准,成为法律,这就是《1988年教育改革法》。在中小学实施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是该法最重要的内容。

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全国应逐步实现统一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应通过全国统一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文化、智力和体力方面的发展,为学生走向社会做准备。

该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应当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核心课程,包括数学、英语和科学三个学科;二是基础课程,包括历史、地理、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现代外语等七个学科;三是宗教课程。此外,在威尔士地区,还要另开设威尔士语课程。

这样,以英语为母语的地区;小学实际上要开设10门必修课程;而其它地区的小学,则要多开设一门民族语言课程、共11门必修课程。此外,完整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还包括家政、古典语文、职业教育与指导、经济与技术等方面的选修性质的科目。

《1988年教育改革法》将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为小学第一、第二学年,学生年龄为5至7岁;第二学段为小学第三至第六学年,学生年龄为7至11岁;第三学段为中学第一至第三学年,学生年龄为11至14岁;第四学段为中学第四、第五学年,学生年龄为14至16岁。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并防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出现过大的差别,英国全国统一课程的每一学科,都有各学段所要达到的成绩目标。每一学段结束时,学生都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水平达标考试。在义务教育阶段一共要参加四次这样的考试。

从1989年开始,这一全国统一课程方案,陆续在所有公立中小学付诸实施。1989年初,当时的教育和科学国务大臣贝克在一次大会上指出.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原因是;①激励教育质量较差的学校赶上较好的学校,并使较好的学校做得更好;②为教师提供详细准确的教学目标;③为家长提供明确真实的有关信息;④确保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的连续性和渐进性;⑤帮助教师把工作重点放在使每个儿童获得最好成绩上。

实施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必须有成绩评价制度与之配套。为了推广全国统一课程,根据《1988年教育改革法》,英国建立了两个全国性的机构,即“国家课程委员会”和“学校考试和评价委员会”。“国家课程委员会”成员由教育与科学国务大臣任命,委员会由教育行政官员、教育咨询人员、中小学教师代表、高等教育界代表等组成。“国家课程委员会”必须对公立中小学课程进行检查,并就存在问题向教育和科学大臣提供意见,该委员会还负责发布中小学课程方面的信息。“学校考试和评价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考试和评价的研究与实施。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已成定局情况下,该委员会曾组织各学科工作小组,制订了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包括10个级别的成绩目标体系。目前,各学段结束时的各学科标准化水平考试已经制度化。

为配合全国统一课程的实施,政府首次采用了全国统一的评估手段。1988年教育法的主要意图是想通过家长的选择手段来扩大市场力量。要选择好的学校,家长需要一种依据,而这种信息只能通过国家评定来提供,因为评定的结果可变成“学校排行榜”(League Table),家长根据排行榜上的学校名次便可做出最佳选择。这类评估在各主要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即“7岁考试”、“11岁考试”、“14岁考试”和“16岁考试”。为使公众了解一所学校和一个地方教育当局的成绩,考试成绩将公布于众,但7岁考试的成绩不予公布。

根据1993年教育法,原来的“全国课程委员会”和“学校考试评定委员会”合并为“学校课程和评定当局(QCA )”。1994年该机构提出的报告建议:减少国家课程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学习职业课程;每周有一天时间由学校自行安排;课程内容将更容易管理,并给教师更多业务上的自主权;内容减少后的国家课程将在1996年9月开始实施,并且5年内不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变动。

为减轻学生的压力,1990年教育和科学大臣宣布,取消小学低年级的某些法定的全国统考科目,如技术、地理、历史等,改由教师自行考查。但一些核心课程的法定考试仍然进行,学校可以不公布结果。

工党在1997年执政后,继续推行和强化统一主课程的制度。1999年,首相布莱尔在国会演说中呼吁扩大核心课程的种类。2000年,教育和科学部通过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的准备性计划,迫使各中学纷纷提前增设了数字应用、信息技术、沟通这三门新的技能性的课程。但这三门课程和其它各种花样颇多的课程目前还都不是法定科目。


相关文章

  • 第一章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个人理财在国外的发展
  • 2015年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个人理财 第一章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 知识点:个人理财在国外的发展 ● 定义: 个人理财业务最早在美国兴起,并且首先在美国发展成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30年代到60年 ...查看


  • 各世纪著名作品
  • 英语专业<英国文学>复习要点 教材名称:英国文学史 主编:刘炳善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 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时期 1.古英语时期是指英国国家和英语语言的形成时期.最早的文学形式是诗歌, 以口头形式流传,主要的诗人是吟游 ...查看


  • 中国基督教简史概述
  • 中国基督教简史概述 一, 基督教到底何时传入中国? (一) 古代传疑: 1多马:东汉明帝永平年间(AD69年) 马拉巴主教在<迦勒底史>提及. 2巴多罗买:印度传说 3基督徒逃难:尼禄皇帝时 <燕京开教略>记载,罗马 ...查看


  • 2016年留学服务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 2016年中国留学服务市场现状调查与未来 发展前景趋势报告 报告编号:1623756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 ...查看


  • 留学机构水分概述
  • 留学机构水分概述 这几年,随着中国学子出国留学人数的增多,留学中介行业兴起,但国内个别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缺乏诚信,进行违规违章操作,欺骗欺诈消费者,其中利用不规范留学合同所引发出的问题和矛盾突出. 中英网老师指出,消费者应选择合法中介,同 ...查看


  • 中国历史概述[3]
  • 中国历史概述 www.XINHUANET.com 来源: 中国网 [字体:大 中小] [背景色 ] 林则徐 近代(1840--1919年) 十九世纪初,清王朝迅速衰败.英国在这一时期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清政府力图查禁鸦片.英国为保护鸦片贸易 ...查看


  • 运动服装行业发展概述(报告精选)
  •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http://www.xianlue.com 北京先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目 录 全球运动服装行业发展概述 . .................................................... ...查看


  • 职业发展与规划
  •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与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职业选择与职业理想 第一节 兴趣.价值观与职业选择" 一(1) 一.兴趣与职业选择 一 "(1) 兴趣含义.兴趣对职业选择的作用 一.职业兴趣测试 一(2) 含义.方法(斯特朗 ...查看


  • 商务英语的前学科发展史概述
  • 商务英语的前学科发展史概述 戴 年 (贵阳学院 外语系,贵州 贵阳 550005) 摘 要:现代意义上的专门用途英语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而为了克服英国和欧洲各国贸易活动中的语言障碍所编写的商务用途英语学习书籍早在15世纪末就已经出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