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确定位置
第一课时 用数对表示位置(一)
教学内容:第123页例1、练一练,练习三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谈话:同学们都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出示一张电影票)去电影院,怎么能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
2. 出示例1的情境图。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 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 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
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 完成“练一练”。
(1)在书上完成1、2题。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 (2)(6,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 你能用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 完成练习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 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 (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4. 完成第4题。 回顾已学的运算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用数对表示位置(二)
教学内容:第124页例2、练一练,练习第5、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 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出示图。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 、B 、C 的位置。 A (3,2) B(5,3) C(7,1) 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 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起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 (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 大门的位置(3,1) 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
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交流汇报。 2. 练一练。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E 点、F 点、G 点和H 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E 、F 、G 、H 、E ”是什么意思?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第5题。
(1)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6,2)(2,6)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 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3)小组中讨论第(3)小题。 2. 完成练习第6题。
(1)用数对表示小乐家和图书馆的位置。
(2)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课堂总结: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五、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第127-128页练习。
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 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出示某一地区的平面图。(平面图的图片): 1.用数对标出环球大厦和购物中心的位置。 2.图中(11,4)表示的位置是( )。 3.( )和( )在同一行上。 二、提高练习 1.练习第7题。
(1)理解题意,明白“行”“列”表示的意思。
(2)根据(△,4,说说△表示的是列还是行? 根据这个数对能确定什么?王洁可能是几年级的学生?
(3)在小组中说说第(3)小题。 这里的○可能表示哪些数?为什么? 2.练习第8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D 点和E 点应该怎样表示呢?“顺次连接A 、D 、E 、C 、A ”是什么意思?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3.练习第9题。
独立描出各点。说说顺次连接五个点,你能发现什么? 4.练习第10题。
(1)理解题意,简单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棋盘上的列、行分别用什么表示? 用g2表示白王,和数对表示的方法相同吗? (2)完成第(2)小题的填空。
(3)有一枚棋子从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子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吗? 三、阅读“你知道吗” 四、课堂总结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说说在哪些领域会用到这个知识呢?学好这个知识对于大家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数字与信息
教学内容:第129-130页 教学目标: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字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2.初步了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应用价值。 3.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提高应用意识。 4.初步了解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知数字编码表示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编码来处理信息。 教学准备:每人课前了解自己及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诗,(电脑配乐,展示画面) 读过这首诗吗?这是一首绝妙的数字诗。(按键:画面数字变化
诗人正是运用了我们常见的数字,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了一幅景色怡人的乡村画卷。那么,数字还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板:数字) ..
2.出示“1”(屏幕正中) ,看,这是几?(1)
看到“1”,你想到了什么?(一个苹果,一枝铅笔„„) 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中的“1”表示的都是——数量。
(请起立)看,他坐在这组的第几个?(第1个)对,这里的“1”表示的是( )?(顺序) 不错,再看,这是几?(出示“10”)
“10”可以表示数量吗?当它表示数量时可以表达哪些信息呢?(板:信息) .. “10”还可以表示顺序吗?当它表示顺序时又可以表达哪些信息呢?(第十名„„) 小结:刚才这些信息都是由数字组成的数来表达的。 再请大家看,出示:“110”
看到这三个数字,大家首先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报警电话:110。)
(如果学生读成一百一十,师说:它不但可以读作一百一十,还可以表示生活中哪个常见的电话号码?)
其实,它也可以表示一个数,不过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报警电话,电话号码110它表示数量吗?表示顺序吗?
对,电话号码是由数字组成的“编码”。 (板:编码) 数字不但可以组成数表达信息,也可以..组成编码表达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字编码是怎样表达信息的。 二、展开
1.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成的号码 (1)出示:119 114 120
这些都是常见的电话号码,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信息呢?(指名回答) (学生汇报哪个,就出示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 出示:119 114 120
(火警 电话查询 救护) (2)出示门牌号码图
同学们,这是什么?它表示什么意思?(这是门牌号码,表示这栋建筑在迎宾路上第138号)
(3)出示火车票图
这是一张从长沙到广州的火车票,这里的T263次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火车的车次,T 表示这是特快列车)
这些电话号码、门牌号码,每个都表达了固定的信息。
以刚才提到的火警电话119为例,如果改成8位数的号码85548932,你们觉得怎样?(不好记,使用不方便)
对,为了使用方便,数字编码时首先应该——简洁。(板书:简洁) ..2.身份证号码
我们每个人也有一个区分各自的身份的数字编码,那就是——身份证号码。
身份证号码里蕴含了丰富的个人信息。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了解了自己及家人的身份证号码,请大家拿出来,这里老师借用一位五年级同学张圆圆的调查资料。(出示) 看看这三个身份证号码,数一数,它们有多少位?
再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身份证号码,讨论这些问题。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1)不同的人身份证号码会相同吗?你能从身份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 (2)不同的身份证号码中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 (3)你还能发现哪些信息?
下面,请学习小组里的同学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谁来说说张圆圆的出生日期?(课件分三根红线来显示年、月、日)他说的对吗? 张圆圆爸爸的出生日期呢?
老师有个疑问,张圆圆的出生日期是11月28日,这里很清楚,她爸爸的出生日期是4月7日,编码时为什么却都用04和07这样的两位数来表示呢? (为了让身份证号码是18位,所以用0占位。)
小结:这样编码就是为了统一用两位数来表示出生的月份和日期。 大家一起说说张圆圆妈妈的出生日期。(3月25日)
小结:在身份证号码中从左起的第7位到第14位,叫做出生日期码,他表示身份证持有者出生的年、月、日。
观察这三个身份证号码,谁告诉老师这三个身份证号码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把它读出来?
猜一猜,它们表达了怎样的信息?
在身份证号码中从左起的第一位到第六位叫做地区码,它表示身份证持有者所在的省、市、区。(边说边出示:
地区码 出生日期码 32 06 11 1997 11 28 省 市 区(县) 年 月 日 身份证号码只编到这里行吗?
(不行。如果这样,同一地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个人就会重复。)
因此,为了区分同地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在身份证号码中又编进了三个数码,是从左起第15位到第17位,这叫做顺序码。
请大家仔细看顺序码的最后一位,也就是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二位,同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在身份证号码倒数第二位编码时,把所有的奇数都分配给男性,所有偶数都分配给女性。 最后一位数字叫做校验码,这是公安部门根据身份证号码的前17位,经过复杂的计算得到的,用来验证身份证的真伪,校验码用0——10这11个数字来表示。看看你们自己收集的身份证号码的校验码,有没有什么疑问?
这个X是罗马数字,他代表10。动脑筋想想,当校验码是10时,为什么用X而不用10呢?
(为了保证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
身份证号码在编排时就是遵循了这样的规律。看来,数字编码具有一定的规律。(板书:规..律)现在大家都明白了身份证号码表达了怎样的信息。 找一找、连一连:
“马小虎”同学,课前也收集了爷爷、爸爸和妈妈三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他不记得这三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助他找一找,连一连吗? [***********] 妈妈 [***********] 爸爸 [***********] 爷爷
学习小组互相讨论,说说为什么?(剩下的两个号码都是男性的,哪个是爸爸、哪个是爷爷? ) 观察你们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吗?为什么会有两种情况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户籍警阿姨的介绍。(课件展示)百岁老人和幼儿的身份证问题。
因此,一个身份证号码只能表达一个人的信息,也就是说每个身份证号码所表达的信息是——唯一的。(板:唯一) ..三、应用 1. 提出问题。
刚才,我们了解了一些数字编码,并从中知道了许多信息。现在你们想亲手试着为全校同学编号吗?
编码时,你想表达哪些方面的信息?准备怎样设计? 2. 学生尝试。将自己的编号写在黑板上。 3. 讨论交流。
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来说说这样编码表达了怎样的信息? 大家说他这样编码简洁吗? 有规律吗?„
师:那按照这样的规律,六年级1班学号是29的同学编码是多少?(6129) 4. 深入探究。
如果把我校改成我区,这样编号行吗?为什么?老师告诉你,我们学校在区里的编码是02,(指板书上的两个编码)
如果一个同学的编码是026235,它表达什么信息?这个编码还能表示其他人吗? 看来,同学们这样编码,所表达的信息是唯一的。(指板书) 四、拓展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数字与信息,(板书:与)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你还见过哪些?谁来试着说说看。 1. 学生举例。
2.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例子。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展示:邮政编码 图书编号 食品和商品的条形码 飞机的航次 汽车的牌照 人民币的编号
医院的就诊号 书的统一编号
介绍:(1)区号:往外地拨打电话要加拨区号,南通市的电话区号是0513,江苏省的省会
南京市的电话区号是025。
(2)邮政编码:到邮局寄信要填写邮政编码,我们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是226002。 (3)图书编号:图书室的图书也是按一定规则编号的,我们在学校借阅的每一本图书
上面都有编号。
小结:数字编码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它与我们息息
相关。可以说,数字编码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五、总结
1. 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 课的最后,老师想和大家分享美国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的所写一
段话„„(课件展示)齐读。
第一单元 认识负数
第一课时 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第1、2页 例1、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情境引入。
老师收集了某天三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出示题图。 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三亚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三亚20摄氏度
南京呢?和三亚比,南京的气温怎样?和三亚比,哈尔滨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三亚、南京、哈尔滨三地的气温图片。 三亚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
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20摄氏度和零下20摄氏度的呢?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规定零上20摄氏度记作+20摄氏度或20摄氏度,规定零下20摄氏度记作-20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20”读作正二十,在写的时候,只要在20前面加一个“+”——正号,“+20”也可以写成20。“-20”读作负二十,书写时,只要先写“-”—— 负号,再写20。 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三亚的气温是+20℃,哈尔滨的气温是-20℃ 二、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而温度的高低其实还和这个地方的海拔高度有关。
图中的虚线就是海平面,我们以海平面为分界线,那么图中的珠穆琅玛峰它的高度和海平面相比,怎么样呢?
那么吐鲁番盆地和海平面比呢?
我们应该怎么样记录珠穆琅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来区分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的呢?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小结: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练一练
第5页第2题: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260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22米。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1. 出示:+3,-3,40,-12,-400,-155,+8848
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像+3,40,+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3,-12,-40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小结: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2. 练一练
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框内。-5,+26,8,-40,-120,+103, 0 3. 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四、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负数?学生说出存折,电梯面板等等,并要求说明这些负数的意思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正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3、4页例3、例4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分一分:+3000 二、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出统计图。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3.试一试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亏损1200元; 八月份:亏损850元; 九月份:盈利2500元; 十月份:盈利4300元; 十一月份:盈利3700元; 十二月份:亏损250元; 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三、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说说其中的相反量。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以学校为起点,小华向东走2千米到邮局,小林向西走2千米到公园。 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3. 教学数轴 分步出示数轴:
(1) 画出直线,标出表示0的地方;
(2) 向右等距离标出1、2等点,向左等距离标出﹣1、﹣2等点; (3) 学生写出数轴上的其他几个数;
(4) 从0 开始,分别向右、向左按顺序读一读各数;
(5) 分析:如果用数轴上的0表示学校的位置,哪个点可以表示邮局的位置?哪个点可
以表示公园的位置?
(6) 思考:﹣2接近2还是接近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小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4.练一练
先分析蓝色方框中数的意义,再说说存入2000元和取出400元的表示方法。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第5、6页练习一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熟练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一的1~8题 1.第1题
读一读下面的温度,说说哪个是正数,哪个是负数。 复习正负数的读法。
你对图中这几个温度有什么感受? 2. 第2题
复习正负数的写法。
结合具体例子,写出合适的正负数。 3. 第3题
提醒注意正数的两种不同写法。 正数、负数和0,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4.第4题
读一读表中的数。从中知道哪些信息。 在温度计上涂一涂,画一画。 5. 第6题
说说表中正数、负数的含义。 尝试算算小明家四月上旬还剩多少元。 6. 第7题 独立填写方框。
﹣2、﹣4哪个更接近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7. 第8题
说说表中的正数、负数各代表什么?为什么上车用正数,下车用负数? 中间5个站的上下人数各是多少?哪个站没有人上车?哪个站没有人下车? 8. 课堂作业
第二单元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第一课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第7、8页例1、例2、例3及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问: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 2.(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要求: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
要求:不用刚才的方法还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学生交流,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4)教具演示并小结。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5)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6)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三、延伸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
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23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 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填写课本表。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用字母表示面公式:S = a h(板书) 四、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练习二(一)
教学内容:第11页练习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口答:
(1)底12厘米,高10厘米;(2)底8米,高15米;(3)底25分米,高12分米; 二、综合练习: 1.第1题: (1)理清题意
先数一数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占几个,面积是多少?
思考: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要占几个? (2)尝试练习。 (3)集体交流:
技巧:使学生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为15。所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为5和3、3和5或15和1。 2.第2题:
(1)说说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2)独立计算 3.第3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要求可以停多少辆车,就是要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个15平方米。 明确:停车场面积、每辆车的占地面积、停车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5.第5题:
(1)动手操作
可以让同桌两人分别准备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框架。操作时,一个长方形不动,另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
(2)通过观察、比较后要明确两点:
一是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了。
二是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就会越小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第9、10页例4、例5及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2)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3)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2.质疑: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有应当如何计算? 3.导入: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动手操作
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全) (2)引导观察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数据并填表
(4)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2.探究:
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1)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2)归纳结论:
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 等于 三角形的底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 等于 三角形的高
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3)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 = a h÷2 三、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先让学生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 (2)要让学生说清是如何想的。 四、延伸:介绍第10页“你知道吗”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练习二(二)
教学内容:第12页练习二第7~11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口答:
(1)底12厘米,高10厘米;(2)底8米,高15米;(3)底25分米,高12分米; 二、综合练习: 1. 第7题
(1)你是怎样想的?
(2)集体交流:一是可以通过计算解决;二是可以通过数方格解决;三是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进行比较。(强调底和高与面积的关系) 2. 第8题
(1)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3. 第9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明确:桃园面积、每颗桃树的占地面积、桃树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4.第11题 (1)明确题意。 (2)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
要使学生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应是18。因此,方格纸上画出的三角形可以分别是:底6cm ,高3cm ;底3cm ,高6cm ;底9cm ,高2cm ;底2cm ,高9cm ;底1cm ,高18cm 。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五课时 练习二(三)
教学内容:第12、13页练习二第12~17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2.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不同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二第12~17题和思考题。 1.第12题
(1)先测量,并标出来 (2)计算并交流 2. 第13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第16题
(1)你是怎样想的? (2)讨论后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5.第17题
(1)思考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 (2)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6. 思考题
(1)从七巧板中你了解到什么?(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四、课堂作业
第六课时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第14、15页例6、例7及第18页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6:
(1)出示例6:用例6中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
(2)小组交流: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数据并填表。
(4)怎样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
(5)交流: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
(6)得出结论: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梯形的面积 = (上底 + 下底)×高÷2 (7)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S = (a +b)h ÷2 三、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计算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结合直观的图形或教具演示,简单)
3.练习三第1题 (1)读题审题
(2)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很快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
(由于这4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3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4.练习三第2题 (1)读题审题
(2)交流:中间一幅图是直角梯形,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4.练习三第3题
(1)介绍横截面的含义,再让学生结合公式进行计算。 (2)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七课时 练习三(一)
教学内容:第18页练习三第4~9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公式中“上底与下底的和”表示什么意思? 4.口答:
(1)上底18厘米,下底22厘米,高5厘米; (2)上底15厘米,下底35厘米,高8厘米;; (3)上底9米,下底21米,高10米;;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1)读题审题
(2)交流:中间一幅图图是直角梯形,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3)学生独立测量并计算 2.练习三第6题
(1)读题审题(2)交流: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统一面积单位;二是讲清楚数量关系。 3.练习三第7题
(1)读题审题: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 (2)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3)集体交流 4.练习三第8题 (1)读题审题
(2)交流:关注模型尾翼的组成
注重解答的思路:一种两个梯形;一种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 5.练习三第9题
(1)说说每种花所占土地的形状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怎么求 (4)学生独立计算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四、课堂作业
第八课时 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6页例8及练习三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回忆说一说。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8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认识公顷 1. 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
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篮球场)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 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
(1)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2)学生独立计算 2.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3.练习三第13题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高,求出底。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第九课时 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第17页例9及练习三第14-17题。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谈话: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 (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 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认识平方千米 1. 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青藏高原、鄱阳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 ”表示。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4.交流反馈。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2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1)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 (2)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
2.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 (2)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3)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3.练习三第14题
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 4.练习三第15题
想象物体的实际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 5.练习三第16题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6.练习三第17题
学生理解题意,根据江苏省的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第十课时 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第21页例10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情景引入,揭示组合图形的含义。 (1)课件展示:组合图形。
这些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2.揭示组合图形的含义并板书课题。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独立思考,探究多种解题方法。 (1)课件出示:校园草坪平面图。 请你算一算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它的面积?请把你自己所有的想法用虚线在图中表示出来。 (3)请选择自己的一种想法进行计算。 2.小组合作,交流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 (1)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方法在组内进行交流。 (2)分组汇报:展示不同解题思路和方法。
哪个组能给大家介绍你们的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3.比较归纳,揭示优化解题方法。
(1)揭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最常见的“分割法”、“添补法”。 (2)揭示最优的解题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解题方法?为什么?
小结:分成的图形越少,计算面积时就越简单,所以我们以后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4.回顾反思,总结计算方法。 你能说说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吗?
一分图形;二找条件;三算面积。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学以致用
(1)练一练(先分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进行计算。) (2)出示练习四“第2题”。 2.一展身手: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高。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十一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第23、24页练习四第3-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在探索活动中,进一步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2. 第4题 (1)理解题意
借助画图展示把正方形纸剪成题中多边形的过程 (2)学生独立计算 3. 第5题
(1)理解题意,说说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成哪几个基本图形? (2)学生独立计算
提醒:要把求到的结果换算成以“公顷”作为单位 4. 第6题
(1)理解题意,说说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成哪几个基本图形? (2)学生独立计算 5. 第7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说说你的想法。 6. 第8题
(1)出示中队旗,提问:如何计算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呢?你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2)同桌交流,在课本上用虚线画一画,选择最佳方法。 (3)指名回答,教师课件演示数据,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整理和归纳,你对学过的知识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四、课堂作业
第十二课时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第22页例11及练习四第9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2.让学生经历发现、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等过程,使学生体会用平移的方法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
3.对周围环境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怀有好奇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能乐于帮助同伴,愿意与同伴讨论与交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移的方法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面积。 教学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估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 教学具准备:图形、树叶、七巧版、剪刀、颜色笔、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练习四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说说你的想法。 2.练习四第8题。
(1)出示中队旗,提问:如何计算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呢?你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2)同桌交流,在课本上用虚线画一画,选择最佳方法。 (3)指名回答,教师课件演示数据,学生独立完成。
同学们已经能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那么对于下面这样的图形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例11情景图)
二、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物体表面的面积。
1.先让学生观察平面图,说一说方便计算吗?要想知道这个湖泊的面积可以怎么办?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估计出湖泊的面积。(注意让学生感知到有满格和不满格。) 3.指名回答,交流方法。
(1)学生汇报湖泊的面积,并说一说想法。
(2)根据学生回答可以确定湖泊的面积不少于55公顷,不大于91公顷,所在面积大约在55-91公顷之间。
(3)优化方法:比较不同算法后总结出可以将所有不满格当作半格来看,这样的结果比较接近真实值。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2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注意:学生估计的数值可以存在合理的误差。) 2. 完成22面练一练第2题。
(利用附页方格纸估计,同桌交流。) 3. 动手操作。
取出课前准备的树叶,在方格纸上描出轮廓,再估计它的面积。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内容:第25、26页整理与练习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种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 2.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通过系统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种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提问:我们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2.讨论交流:(1)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他们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交流并归纳:
转化
已学过的图形
新图形 拼摆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三角形的面积 = 底 × 高 ÷ 2
梯形的面积 = (上底+下底)× 高 ÷ 2
4.提醒大家: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的前提是:强调等底等高 二、练习与应用 1.第1题
(1)提问:比较四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这四个图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 2.第2题
(1)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第3题
(1)审题:画出的是一个怎样的图形?有几种可能? (2)动手操作
(3)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4.第5题
(1)审题: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3)怎样进行比较?
一种:计算出油漆这块装饰牌所需的油漆。 另一种:20千克的油漆能油漆的面积。
还可以:20千克的油漆油漆这块装饰板平均每平方米所需的油漆。
三、课堂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和归纳,你对学过的知识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四、课堂作业
第八课时 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内容:第24~25页整理与练习6~10题及探索与实践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
2.提高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提高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出示复习提示:
(1)计算土地面积常用哪些单位?它们与平方米有什么关系? (2)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怎样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学生小组活动。
(1)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整理出来。 (2)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交流指正。 二、练习与应用。 1.第6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第7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再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3.第8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第9题。
(1)审题: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草坪的面积×草坪的单价 = 这块草坪的价钱
(3)怎样求草坪的面积: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石子路的面积 = 草坪的面积 (4)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5.第10 题
(1)审题:怎样求这个花坛的面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8 = 花坛的面积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3)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三、探索与实践。
第12题:重点要指导高的测量方法。可提醒学生联系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帮助解决高的测量问题。
四、评价与反思: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五、课堂作业
第十四课时 校园的绿化面积
教学内容: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少复杂的图形面积。
2.在校园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和计量,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学校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吗?人均绿地面积又是多少呢? 如何才能知道呢?想不想自己来测量下? 二、实地测量。 1.分组准备。
(1)准备好测量工具和记录表。 (2)说说测量方法。
(每所学校的绿地图形不一样,请大家自己安排) 2.实地测量并记录。
学生分组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总分析。
汇总各小组数据,完成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四、回顾反思。
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附录 确定位置
第一课时 用数对表示位置(一)
教学内容:第123页例1、练一练,练习三1~4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谈话:同学们都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出示一张电影票)去电影院,怎么能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
2. 出示例1的情境图。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 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 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
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 完成“练一练”。
(1)在书上完成1、2题。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 (2)(6,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 你能用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 完成练习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 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 (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4. 完成第4题。 回顾已学的运算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用数对表示位置(二)
教学内容:第124页例2、练一练,练习第5、6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 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 出示图。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 、B 、C 的位置。 A (3,2) B(5,3) C(7,1) 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 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起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 (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 大门的位置(3,1) 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
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交流汇报。 2. 练一练。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E 点、F 点、G 点和H 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E 、F 、G 、H 、E ”是什么意思?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第5题。
(1)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6,2)(2,6)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 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3)小组中讨论第(3)小题。 2. 完成练习第6题。
(1)用数对表示小乐家和图书馆的位置。
(2)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课堂总结: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五、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第127-128页练习。
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 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出示某一地区的平面图。(平面图的图片): 1.用数对标出环球大厦和购物中心的位置。 2.图中(11,4)表示的位置是( )。 3.( )和( )在同一行上。 二、提高练习 1.练习第7题。
(1)理解题意,明白“行”“列”表示的意思。
(2)根据(△,4,说说△表示的是列还是行? 根据这个数对能确定什么?王洁可能是几年级的学生?
(3)在小组中说说第(3)小题。 这里的○可能表示哪些数?为什么? 2.练习第8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D 点和E 点应该怎样表示呢?“顺次连接A 、D 、E 、C 、A ”是什么意思?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3.练习第9题。
独立描出各点。说说顺次连接五个点,你能发现什么? 4.练习第10题。
(1)理解题意,简单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棋盘上的列、行分别用什么表示? 用g2表示白王,和数对表示的方法相同吗? (2)完成第(2)小题的填空。
(3)有一枚棋子从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子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吗? 三、阅读“你知道吗” 四、课堂总结
用数对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说说在哪些领域会用到这个知识呢?学好这个知识对于大家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重要的作用。 五、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数字与信息
教学内容:第129-130页 教学目标: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到数字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2.初步了一些简单的数字编码的方法,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及应用价值。 3.在具体情境中,尝试应用数字对信息进行处理,提高应用意识。 4.初步了解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感知数字编码表示信息的最基本方法和作用,尝试应用数字编码来处理信息。 教学准备:每人课前了解自己及家庭成员的身份证号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诗,(电脑配乐,展示画面) 读过这首诗吗?这是一首绝妙的数字诗。(按键:画面数字变化
诗人正是运用了我们常见的数字,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了一幅景色怡人的乡村画卷。那么,数字还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板:数字) ..
2.出示“1”(屏幕正中) ,看,这是几?(1)
看到“1”,你想到了什么?(一个苹果,一枝铅笔„„) 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中的“1”表示的都是——数量。
(请起立)看,他坐在这组的第几个?(第1个)对,这里的“1”表示的是( )?(顺序) 不错,再看,这是几?(出示“10”)
“10”可以表示数量吗?当它表示数量时可以表达哪些信息呢?(板:信息) .. “10”还可以表示顺序吗?当它表示顺序时又可以表达哪些信息呢?(第十名„„) 小结:刚才这些信息都是由数字组成的数来表达的。 再请大家看,出示:“110”
看到这三个数字,大家首先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报警电话:110。)
(如果学生读成一百一十,师说:它不但可以读作一百一十,还可以表示生活中哪个常见的电话号码?)
其实,它也可以表示一个数,不过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报警电话,电话号码110它表示数量吗?表示顺序吗?
对,电话号码是由数字组成的“编码”。 (板:编码) 数字不但可以组成数表达信息,也可以..组成编码表达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字编码是怎样表达信息的。 二、展开
1.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成的号码 (1)出示:119 114 120
这些都是常见的电话号码,它们都表达了怎样的信息呢?(指名回答) (学生汇报哪个,就出示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 出示:119 114 120
(火警 电话查询 救护) (2)出示门牌号码图
同学们,这是什么?它表示什么意思?(这是门牌号码,表示这栋建筑在迎宾路上第138号)
(3)出示火车票图
这是一张从长沙到广州的火车票,这里的T263次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火车的车次,T 表示这是特快列车)
这些电话号码、门牌号码,每个都表达了固定的信息。
以刚才提到的火警电话119为例,如果改成8位数的号码85548932,你们觉得怎样?(不好记,使用不方便)
对,为了使用方便,数字编码时首先应该——简洁。(板书:简洁) ..2.身份证号码
我们每个人也有一个区分各自的身份的数字编码,那就是——身份证号码。
身份证号码里蕴含了丰富的个人信息。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了解了自己及家人的身份证号码,请大家拿出来,这里老师借用一位五年级同学张圆圆的调查资料。(出示) 看看这三个身份证号码,数一数,它们有多少位?
再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身份证号码,讨论这些问题。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1)不同的人身份证号码会相同吗?你能从身份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 (2)不同的身份证号码中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 (3)你还能发现哪些信息?
下面,请学习小组里的同学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谁来说说张圆圆的出生日期?(课件分三根红线来显示年、月、日)他说的对吗? 张圆圆爸爸的出生日期呢?
老师有个疑问,张圆圆的出生日期是11月28日,这里很清楚,她爸爸的出生日期是4月7日,编码时为什么却都用04和07这样的两位数来表示呢? (为了让身份证号码是18位,所以用0占位。)
小结:这样编码就是为了统一用两位数来表示出生的月份和日期。 大家一起说说张圆圆妈妈的出生日期。(3月25日)
小结:在身份证号码中从左起的第7位到第14位,叫做出生日期码,他表示身份证持有者出生的年、月、日。
观察这三个身份证号码,谁告诉老师这三个身份证号码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把它读出来?
猜一猜,它们表达了怎样的信息?
在身份证号码中从左起的第一位到第六位叫做地区码,它表示身份证持有者所在的省、市、区。(边说边出示:
地区码 出生日期码 32 06 11 1997 11 28 省 市 区(县) 年 月 日 身份证号码只编到这里行吗?
(不行。如果这样,同一地区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两个人就会重复。)
因此,为了区分同地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在身份证号码中又编进了三个数码,是从左起第15位到第17位,这叫做顺序码。
请大家仔细看顺序码的最后一位,也就是身份证号码的倒数第二位,同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在身份证号码倒数第二位编码时,把所有的奇数都分配给男性,所有偶数都分配给女性。 最后一位数字叫做校验码,这是公安部门根据身份证号码的前17位,经过复杂的计算得到的,用来验证身份证的真伪,校验码用0——10这11个数字来表示。看看你们自己收集的身份证号码的校验码,有没有什么疑问?
这个X是罗马数字,他代表10。动脑筋想想,当校验码是10时,为什么用X而不用10呢?
(为了保证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
身份证号码在编排时就是遵循了这样的规律。看来,数字编码具有一定的规律。(板书:规..律)现在大家都明白了身份证号码表达了怎样的信息。 找一找、连一连:
“马小虎”同学,课前也收集了爷爷、爸爸和妈妈三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他不记得这三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能帮助他找一找,连一连吗? [***********] 妈妈 [***********] 爸爸 [***********] 爷爷
学习小组互相讨论,说说为什么?(剩下的两个号码都是男性的,哪个是爸爸、哪个是爷爷? ) 观察你们收集到的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吗?为什么会有两种情况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户籍警阿姨的介绍。(课件展示)百岁老人和幼儿的身份证问题。
因此,一个身份证号码只能表达一个人的信息,也就是说每个身份证号码所表达的信息是——唯一的。(板:唯一) ..三、应用 1. 提出问题。
刚才,我们了解了一些数字编码,并从中知道了许多信息。现在你们想亲手试着为全校同学编号吗?
编码时,你想表达哪些方面的信息?准备怎样设计? 2. 学生尝试。将自己的编号写在黑板上。 3. 讨论交流。
我们来交流一下。你来说说这样编码表达了怎样的信息? 大家说他这样编码简洁吗? 有规律吗?„
师:那按照这样的规律,六年级1班学号是29的同学编码是多少?(6129) 4. 深入探究。
如果把我校改成我区,这样编号行吗?为什么?老师告诉你,我们学校在区里的编码是02,(指板书上的两个编码)
如果一个同学的编码是026235,它表达什么信息?这个编码还能表示其他人吗? 看来,同学们这样编码,所表达的信息是唯一的。(指板书) 四、拓展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数字与信息,(板书:与)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你还见过哪些?谁来试着说说看。 1. 学生举例。
2.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例子。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展示:邮政编码 图书编号 食品和商品的条形码 飞机的航次 汽车的牌照 人民币的编号
医院的就诊号 书的统一编号
介绍:(1)区号:往外地拨打电话要加拨区号,南通市的电话区号是0513,江苏省的省会
南京市的电话区号是025。
(2)邮政编码:到邮局寄信要填写邮政编码,我们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是226002。 (3)图书编号:图书室的图书也是按一定规则编号的,我们在学校借阅的每一本图书
上面都有编号。
小结:数字编码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它与我们息息
相关。可以说,数字编码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五、总结
1. 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有什么好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 课的最后,老师想和大家分享美国教授----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的所写一
段话„„(课件展示)齐读。
第一单元 认识负数
第一课时 认识负数
教学内容:第1、2页 例1、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情境引入。
老师收集了某天三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出示题图。 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三亚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三亚20摄氏度
南京呢?和三亚比,南京的气温怎样?和三亚比,哈尔滨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三亚、南京、哈尔滨三地的气温图片。 三亚和哈尔滨的气温一样吗?
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20摄氏度和零下20摄氏度的呢?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规定零上20摄氏度记作+20摄氏度或20摄氏度,规定零下20摄氏度记作-20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20”读作正二十,在写的时候,只要在20前面加一个“+”——正号,“+20”也可以写成20。“-20”读作负二十,书写时,只要先写“-”—— 负号,再写20。 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三亚的气温是+20℃,哈尔滨的气温是-20℃ 二、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而温度的高低其实还和这个地方的海拔高度有关。
图中的虚线就是海平面,我们以海平面为分界线,那么图中的珠穆琅玛峰它的高度和海平面相比,怎么样呢?
那么吐鲁番盆地和海平面比呢?
我们应该怎么样记录珠穆琅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来区分它们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的呢?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小结: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练一练
第5页第2题: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260千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22米。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1. 出示:+3,-3,40,-12,-400,-155,+8848
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像+3,40,+8848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3,-12,-40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从温度计上观察,0摄氏度以上的数都是正数,0摄氏度以下的数都是负数。海平面以上的数都是正数,海平面以下的数都是负数。
小结: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2. 练一练
先读一读,再把数填入适当的框内。-5,+26,8,-40,-120,+103, 0 3. 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四、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负数?学生说出存折,电梯面板等等,并要求说明这些负数的意思 五、总结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正负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3、4页例3、例4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以及朝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难点:体会两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一读,分一分:+3000 二、教学例3 1.情境引入。
+4200
-1800
+2700
-900 +3700
老师收集了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列出统计图。 2.教学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盈亏情况的具体意义。 通常情况下,盈利用正数表示,亏损用负数表示。
表中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从表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3.试一试
根据新光服装店去年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填写下表。 七月份:亏损1200元; 八月份:亏损850元; 九月份:盈利2500元; 十月份:盈利4300元; 十一月份:盈利3700元; 十二月份:亏损250元; 介绍一下服装店七至十二月份盈亏情况。 三、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辨别方向,说说其中的相反量。 2.教学用正数和负数区别表示相反方向运动的路程。
以学校为起点,小华向东走2千米到邮局,小林向西走2千米到公园。 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3. 教学数轴 分步出示数轴:
(1) 画出直线,标出表示0的地方;
(2) 向右等距离标出1、2等点,向左等距离标出﹣1、﹣2等点; (3) 学生写出数轴上的其他几个数;
(4) 从0 开始,分别向右、向左按顺序读一读各数;
(5) 分析:如果用数轴上的0表示学校的位置,哪个点可以表示邮局的位置?哪个点可
以表示公园的位置?
(6) 思考:﹣2接近2还是接近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方向是怎样的? 小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4.练一练
先分析蓝色方框中数的意义,再说说存入2000元和取出400元的表示方法。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第5、6页练习一1~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熟练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数量。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一的1~8题 1.第1题
读一读下面的温度,说说哪个是正数,哪个是负数。 复习正负数的读法。
你对图中这几个温度有什么感受? 2. 第2题
复习正负数的写法。
结合具体例子,写出合适的正负数。 3. 第3题
提醒注意正数的两种不同写法。 正数、负数和0,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4.第4题
读一读表中的数。从中知道哪些信息。 在温度计上涂一涂,画一画。 5. 第6题
说说表中正数、负数的含义。 尝试算算小明家四月上旬还剩多少元。 6. 第7题 独立填写方框。
﹣2、﹣4哪个更接近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7. 第8题
说说表中的正数、负数各代表什么?为什么上车用正数,下车用负数? 中间5个站的上下人数各是多少?哪个站没有人上车?哪个站没有人下车? 8. 课堂作业
第二单元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第一课时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第7、8页例1、例2、例3及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的运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出学过的平面图形。问: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求? 2.(1)出示例1中的第1组图
要求:下面的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分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2)出示例1中的第2组图
要求:不用刚才的方法还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学生交流,适当强调“转化”的方法。)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运用已学过有关知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研究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师:你能想办法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操作情况 (4)教具演示并小结。
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5)小组讨论:
①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6)学生总结,形成下面的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三、延伸
(1)提问: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
请大家从教科书第123页上任选一个平行四边形剪下来, 先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再填写课本表。 (2)学生操作,反馈交流。
(3)用字母表示面公式:S = a h(板书) 四、练习
1.指导完成试一试:
明确应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要有两个条件,即底和高。 2.指导完成练一练。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练习二(一)
教学内容:第11页练习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口答:
(1)底12厘米,高10厘米;(2)底8米,高15米;(3)底25分米,高12分米; 二、综合练习: 1.第1题: (1)理清题意
先数一数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占几个,面积是多少?
思考:要使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要占几个? (2)尝试练习。 (3)集体交流:
技巧:使学生画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与图中长方形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底与高的乘积为15。所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为5和3、3和5或15和1。 2.第2题:
(1)说说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2)独立计算 3.第3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第4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要求可以停多少辆车,就是要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个15平方米。 明确:停车场面积、每辆车的占地面积、停车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5.第5题:
(1)动手操作
可以让同桌两人分别准备一样大小的长方形框架。操作时,一个长方形不动,另一个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
(2)通过观察、比较后要明确两点:
一是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周长没变,面积变了。
二是拉成的平行四边形越是显得扁平,它的高就越短,面积就会越小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第9、10页例4、例5及试一试、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仔细观察这3个平行四边形,请说出如何求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2)先自己想,随后在小组中交流。
(3)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求出每个涂色的三角形的面积? 2.质疑: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有应当如何计算? 3.导入:今天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5: (1)动手操作
用例5中提供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注意:组内所选的三角形都要齐全) (2)引导观察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数据并填表
(4)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2.探究:
如何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1)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2)归纳结论:
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无论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 等于 三角形的底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 等于 三角形的高
因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3)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公式:S = a h÷2 三、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先让学生回忆拼得过程,再回答。 (2)要让学生说清是如何想的。 四、延伸:介绍第10页“你知道吗”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六、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练习二(二)
教学内容:第12页练习二第7~11题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口答:
(1)底12厘米,高10厘米;(2)底8米,高15米;(3)底25分米,高12分米; 二、综合练习: 1. 第7题
(1)你是怎样想的?
(2)集体交流:一是可以通过计算解决;二是可以通过数方格解决;三是可以把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平行四边形逐一进行比较。(强调底和高与面积的关系) 2. 第8题
(1)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3. 第9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
明确:桃园面积、每颗桃树的占地面积、桃树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4.第11题 (1)明确题意。 (2)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
要使学生画出的三角形的面积是9平方厘米,三角形底和高的乘积应是18。因此,方格纸上画出的三角形可以分别是:底6cm ,高3cm ;底3cm ,高6cm ;底9cm ,高2cm ;底2cm ,高9cm ;底1cm ,高18cm 。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五课时 练习二(三)
教学内容:第12、13页练习二第12~17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2.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不同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完成练习二第12~17题和思考题。 1.第12题
(1)先测量,并标出来 (2)计算并交流 2. 第13题 (1)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第16题
(1)你是怎样想的? (2)讨论后交流
使学生认识到:涂色三角形与它所在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所以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都是它所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5.第17题
(1)思考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 (2)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关系? 6. 思考题
(1)从七巧板中你了解到什么?(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每个大三角形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中等三角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四、课堂作业
第六课时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第14、15页例6、例7及第18页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6:
(1)出示例6:用例6中提供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
(2)小组交流: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使学生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数据并填表。
(4)怎样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
(5)交流: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
(6)得出结论:这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因为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梯形的面积 = (上底 + 下底)×高÷2 (7)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S = (a +b)h ÷2 三、练习: 1.完成试一试: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计算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结合直观的图形或教具演示,简单)
3.练习三第1题 (1)读题审题
(2)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很快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
(由于这4个梯形的高相等,只要比较它们的商、下底的和是否相等。这几个梯形中,除左起第3个梯形之外,其余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4.练习三第2题 (1)读题审题
(2)交流:中间一幅图是直角梯形,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4.练习三第3题
(1)介绍横截面的含义,再让学生结合公式进行计算。 (2)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七课时 练习三(一)
教学内容:第18页练习三第4~9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地计算不同梯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3.公式中“上底与下底的和”表示什么意思? 4.口答:
(1)上底18厘米,下底22厘米,高5厘米; (2)上底15厘米,下底35厘米,高8厘米;; (3)上底9米,下底21米,高10米;;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三第5题 (1)读题审题
(2)交流:中间一幅图图是直角梯形,可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直角梯形中与上、下底垂直的那条腰的长度就是梯形的高。 (3)学生独立测量并计算 2.练习三第6题
(1)读题审题(2)交流: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统一面积单位;二是讲清楚数量关系。 3.练习三第7题
(1)读题审题:先搞清楚水渠和拦水坝的横截面积分别是指图中的哪个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图中标出的条件又有哪些。 (2)学生分别进行计算。 (3)集体交流 4.练习三第8题 (1)读题审题
(2)交流:关注模型尾翼的组成
注重解答的思路:一种两个梯形;一种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 5.练习三第9题
(1)说说每种花所占土地的形状
(2)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怎么求 (4)学生独立计算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我们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运用就更加熟练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多用它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四、课堂作业
第八课时 公顷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6页例8及练习三第10-13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学生回忆说一说。
你知道教室的地面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出示例8图片
先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自己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3.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二、认识公顷 1. 认识公顷的含义
谈话:100米有多长?你能结合实际说一说吗?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指出: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2.1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呢?先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 得出:1公顷=10000平方米。 3. 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1公顷,下面我们实际感受一下。 (来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要求估计这个
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再要求推想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公顷。 (来到篮球场)让学生观察并推算大约多少个篮球场的面积是1公顷。 4. 单位换算
出示试一试,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请同学们自己用计算器算一算,完成后,要求学生把解答过程和单位换算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
小结:把以平方米作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作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来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
(1)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2)学生独立计算 2.练习三第10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提醒学生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 3.练习三第13题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引导学生理解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高,求出底。提醒先要把1公顷换算成10000平方米。 四、课堂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第九课时 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第17页例9及练习三第14-17题。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千米、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能进行单位换算。
2.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谈话: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公顷有了哪些认识? (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投影出示例2图片) 3.学生看图,并读一读其中的数据和文字。
同学们,图中计量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杭州西湖的面积用的是什么土地面积单位啊?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方千米。 二、认识平方千米 1. 认识平方千米的含义
四川九寨沟,三峡水库、青藏高原、鄱阳湖的占地面积都非常大。我们在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时,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板书:平方千米可以用符号“km ”表示。 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面积有多大吗?介绍: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 2.那1平方千米到底有多大呢?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公顷是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那请大家猜想一下,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平方千米。 1000有多长?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
1平方千米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大家想像一下,是不是非常大啊。
3.那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平方米呢?又等于多少公顷呢?你能自己推算一下吗?(学生计算)
4.交流反馈。指名说一说是怎么推算的。
1平方千米就是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平方千米=1000×1000=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5.试一试: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2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第1题
(1)学生读一读,并填一填 (2)交流如何把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
2.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这个梯形松林的上底、下地和高分别是多少? (2)单位是什么?那求出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指出:和千米相对应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千米。 (3)学生完成解答并交流结果。 3.练习三第14题
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 4.练习三第15题
想象物体的实际大小,选择合适的单位。 5.练习三第16题
小结: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清楚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如果把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进率。 6.练习三第17题
学生理解题意,根据江苏省的估计其他四个省的面积。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第十课时 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第21页例10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情景引入,揭示组合图形的含义。 (1)课件展示:组合图形。
这些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2.揭示组合图形的含义并板书课题。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做组合图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独立思考,探究多种解题方法。 (1)课件出示:校园草坪平面图。 请你算一算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求它的面积?请把你自己所有的想法用虚线在图中表示出来。 (3)请选择自己的一种想法进行计算。 2.小组合作,交流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 (1)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方法在组内进行交流。 (2)分组汇报:展示不同解题思路和方法。
哪个组能给大家介绍你们的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3.比较归纳,揭示优化解题方法。
(1)揭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最常见的“分割法”、“添补法”。 (2)揭示最优的解题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解题方法?为什么?
小结:分成的图形越少,计算面积时就越简单,所以我们以后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要学会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4.回顾反思,总结计算方法。 你能说说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吗?
一分图形;二找条件;三算面积。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学以致用
(1)练一练(先分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进行计算。) (2)出示练习四“第2题”。 2.一展身手:练习四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回顾反思,总结提高。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十一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第23、24页练习四第3-8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在探索活动中,进一步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2. 第4题 (1)理解题意
借助画图展示把正方形纸剪成题中多边形的过程 (2)学生独立计算 3. 第5题
(1)理解题意,说说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成哪几个基本图形? (2)学生独立计算
提醒:要把求到的结果换算成以“公顷”作为单位 4. 第6题
(1)理解题意,说说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成哪几个基本图形? (2)学生独立计算 5. 第7题
(1) 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说说你的想法。 6. 第8题
(1)出示中队旗,提问:如何计算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呢?你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2)同桌交流,在课本上用虚线画一画,选择最佳方法。 (3)指名回答,教师课件演示数据,学生独立完成。 三、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整理和归纳,你对学过的知识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四、课堂作业
第十二课时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内容:第22页例11及练习四第9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2.让学生经历发现、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等过程,使学生体会用平移的方法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
3.对周围环境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怀有好奇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能乐于帮助同伴,愿意与同伴讨论与交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会用平移的方法转化成规则图形计算面积。 教学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估算不规则物体表面的面积。 教学具准备:图形、树叶、七巧版、剪刀、颜色笔、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练习四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说说你的想法。 2.练习四第8题。
(1)出示中队旗,提问:如何计算这面中队旗的面积呢?你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2)同桌交流,在课本上用虚线画一画,选择最佳方法。 (3)指名回答,教师课件演示数据,学生独立完成。
同学们已经能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那么对于下面这样的图形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课件出示例11情景图)
二、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物体表面的面积。
1.先让学生观察平面图,说一说方便计算吗?要想知道这个湖泊的面积可以怎么办?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估计出湖泊的面积。(注意让学生感知到有满格和不满格。) 3.指名回答,交流方法。
(1)学生汇报湖泊的面积,并说一说想法。
(2)根据学生回答可以确定湖泊的面积不少于55公顷,不大于91公顷,所在面积大约在55-91公顷之间。
(3)优化方法:比较不同算法后总结出可以将所有不满格当作半格来看,这样的结果比较接近真实值。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22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注意:学生估计的数值可以存在合理的误差。) 2. 完成22面练一练第2题。
(利用附页方格纸估计,同桌交流。) 3. 动手操作。
取出课前准备的树叶,在方格纸上描出轮廓,再估计它的面积。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第十三课时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内容:第25、26页整理与练习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种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 2.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通过系统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种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提问:我们学过那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2.讨论交流:(1)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他们的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交流并归纳:
转化
已学过的图形
新图形 拼摆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三角形的面积 = 底 × 高 ÷ 2
梯形的面积 = (上底+下底)× 高 ÷ 2
4.提醒大家: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的前提是:强调等底等高 二、练习与应用 1.第1题
(1)提问:比较四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这四个图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 2.第2题
(1)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第3题
(1)审题:画出的是一个怎样的图形?有几种可能? (2)动手操作
(3)集体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4.第5题
(1)审题: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3)怎样进行比较?
一种:计算出油漆这块装饰牌所需的油漆。 另一种:20千克的油漆能油漆的面积。
还可以:20千克的油漆油漆这块装饰板平均每平方米所需的油漆。
三、课堂小结:通过刚才的整理和归纳,你对学过的知识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四、课堂作业
第八课时 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内容:第24~25页整理与练习6~10题及探索与实践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
2.提高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公式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提高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出示复习提示:
(1)计算土地面积常用哪些单位?它们与平方米有什么关系? (2)怎样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怎样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学生小组活动。
(1)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整理出来。 (2)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交流指正。 二、练习与应用。 1.第6 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第7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再完成,最后集体订正。 3.第8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第9题。
(1)审题: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草坪的面积×草坪的单价 = 这块草坪的价钱
(3)怎样求草坪的面积: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石子路的面积 = 草坪的面积 (4)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5.第10 题
(1)审题:怎样求这个花坛的面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8 = 花坛的面积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3)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三、探索与实践。
第12题:重点要指导高的测量方法。可提醒学生联系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帮助解决高的测量问题。
四、评价与反思: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五、课堂作业
第十四课时 校园的绿化面积
教学内容: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少复杂的图形面积。
2.在校园中进行一些实际的测量和计量,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学校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吗?人均绿地面积又是多少呢? 如何才能知道呢?想不想自己来测量下? 二、实地测量。 1.分组准备。
(1)准备好测量工具和记录表。 (2)说说测量方法。
(每所学校的绿地图形不一样,请大家自己安排) 2.实地测量并记录。
学生分组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总分析。
汇总各小组数据,完成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四、回顾反思。
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