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标本溶血后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临床医生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预防对策。
溶血已成为分析前误差的常见因素。哪些原因会导致样本溶血呢?
溶血可以分为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而血管内溶血的原因很复杂,与许多疾病相关。体外溶血原因也很多,在抽血、标本运送、储存等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结合我们日常工作分析造成溶血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
1、由于抽血困难,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针尖在血管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等而发生溶血。
2、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在抽取的血标本中混有泡沫,这种混有泡沫的血标本,放置一定时间后泡沫破裂或迅速干燥,造成血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
3、血标本在运输过程中过度振荡或贮存不当。
4、不合格的塑料制品会因聚合不完全而具有毒性,这种毒性可造成溶血;
5、试管质量粗糙。
实验室如何检验样本是否溶血?
可依靠仪器自动检测血清指数(包括溶血、黄疸和脂血指标)。与目测比,自动检测更敏感,在有其他色源如胆红素干扰的情况下,重复性更好。尤其是可以把检测的结果传输到LIS系统。
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机制
1、红细胞内外有显著浓度差的物质:如K+,ALT,AST,LDH等在RBC内分布明显高于血清(浆),即使轻度溶血,血细胞高浓度组分逸出,使血浆分析物浓度增加,测定结果高于真值,溶血越严重,增高越显著。某些成分若RBC内浓度低于血清(浆)浓度时,则溶血相当于血清被稀释,使这些成分的检测值降低,造成负干扰。
2、血细胞成分进入血清(浆)中因化学反应而引起浓度改变,如溶血后RBC的磷脂进入血清被血清中磷酸酯酶水解,造成血清无机磷浓度显著增高。又如HGB能将胆红素氧化成胆绿素使血清胆红素降低。
3、RBC内含物作为干扰物参与血清成分的检测反应而引起的化学性干扰,如谷胱甘肽、HGB等。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以及甘氨酸组成的三肽,RBC中含量较多,起到维持RBC膜稳定性的作用,因其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与具有氧化性的中间产物(如过氧化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影响检测结果;HGB中的Fe2+可被某些试剂中的氧化剂氧化为Fe3+,生成黄色的正铁血红素既可引起光学干扰,又因对氧化剂的消耗,对血清目标分析物的检测造成负干扰。
4、HGB本身颜色对检测的光学干扰,HGB在431和555nm波长附近均有吸收峰,如果检测方法主波长在此波长附近,则必然干扰比色,影响结果。
溶血标本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1、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溶血对肝功能指标ALT、AST、TP、ALB产生正干扰,对TBIL、DBIL、GGT、ALP、TBA、AFU产生负干扰,且随着HGB的增大,干扰更加明显。这是因为AST、ALT等由于红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异显著,红细胞内AST浓度是血浆的38倍,因而轻微溶血就可导致结果假性增高;对于ALP、GGT,由于红细胞内含量低,溶血对标本的稀释作用及对反应体系氧化剂的消耗,造成负干扰;溶血对蛋白测定的干扰则是源于血红蛋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内源性反应,其反应复合物可使540nm的吸光度增加,导致结果偏高,通常球蛋白由总蛋白减去清蛋白所得,轻度溶血会使清球比例下降;溶血对TBIL,DBIL产生负干扰,是由于血清胆红素的测定如果采用重氮法,溶血后HGB可竞争性地抑制胆红素与重氮试剂的偶氮反应,使测定结果低于真值,但轻度溶血对TBIL影响较轻,可能是由于HGB在测定波长处的光吸收作用所致。因此,应选择合适的测定波长如600nm以避开其吸收峰或采用双波长法减少血红蛋白的干扰,近年来实验室采用钒酸盐方法测定胆红素,其原理是钒酸盐将胆红素氧化为胆绿素。采用双试剂及双波长法,通过测定其吸光度变化来计算胆红素含量,消除HGB的干扰。溶血对AFU,TBA产生明显负干扰,导致部分负值出现因此,对于溶血标本,不适宜测定AFU,TBA。
2、对肾功能各指标的影响:
溶血对肾功能指标CREA无明显干扰,对UA 产生负干扰,这主要是溶血后红细胞内含物谷胱甘肽可竞争尿酸检测反应体系中过氧化氢而导致结果偏低。严重溶血对U REA 产生正干扰, 是溶血导致光学反应的吸光度值升高,造成结果偏高。
3、对心肌酶谱分析的影响:
溶血对心肌酶学指标产生明显的正干扰,LDH、CK、CK- MB 显著增高尤其对CK- MB 影响严重, 轻微的溶血,可使CK- MB 成倍升高,严重溶血可使其假性增高10倍以上。由于LDH在红细胞内的含量明显高于胞外,溶血后结果明显升高。虽然红细胞中不含CK,但含有大量腺苷酸激酶(AK),可干扰CK测定中的酶偶联反应体系,引起CK结果升高,许多试剂盒中加入AK抑制剂以减少溶血的干扰,但溶血仍可对心肌酶学指标造成明显的正干扰,故溶血标本,不适宜测定CK-MB。
4、对血糖、血脂测定的影响:
溶血对GLU测定产生正干扰,这是因为目前血糖测定大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反应产物为红色醌亚胺类物质,血红蛋白可直接加深反应产物的红色对测定结果产生正干扰,使结果偏高。溶血对血脂测定影响较小,分析原因,在检测体系中,既有溶血引起的稀释作用的负干扰,又有血红蛋白增加吸光度造成的正干扰存在。
预防溶血的对策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血液标本溶血的现象,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护士抽血时止血带不可扎得过紧过久,抽血后将血液注入试管时不可过快,不可剧烈震荡试管混匀,以免造成血细胞破坏;采血困难者不可反复用针尖探寻血管造成血肿而发生溶血;不可从输液处抽血。
2、在采血过程中,应保持注射器、采血针、试管的清洁和干净,采血针不可用酒精消毒,因为酒精会导致溶血。
3、检验人员离心分离血清时速度不要过快,不要用力剥离血块。
4、妥善保存样本。血液标本应立即送检,存放时间不可过久、不可放置在冷冻室,以免融化后溶血。
5、如标本已溶血应重新采集标本或对溶血程度轻的标本结果进行校正,如因特殊情况不能重采,应在化验单上注明,尽量写清哪些项目可能会升高或降低的具体数据,以便临床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6、选择正规厂家的合格医疗器械,严把器械产品质量关。
综上所述,溶血会引起一些生化检测项目结果的误差,对临床诊断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精神、降低检验人员的失误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源:迈瑞检验技术应用平台
标本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标本溶血后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临床医生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溶血对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预防对策。
溶血已成为分析前误差的常见因素。哪些原因会导致样本溶血呢?
溶血可以分为体内溶血和体外溶血。而血管内溶血的原因很复杂,与许多疾病相关。体外溶血原因也很多,在抽血、标本运送、储存等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结合我们日常工作分析造成溶血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
1、由于抽血困难,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针尖在血管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等而发生溶血。
2、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在抽取的血标本中混有泡沫,这种混有泡沫的血标本,放置一定时间后泡沫破裂或迅速干燥,造成血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
3、血标本在运输过程中过度振荡或贮存不当。
4、不合格的塑料制品会因聚合不完全而具有毒性,这种毒性可造成溶血;
5、试管质量粗糙。
实验室如何检验样本是否溶血?
可依靠仪器自动检测血清指数(包括溶血、黄疸和脂血指标)。与目测比,自动检测更敏感,在有其他色源如胆红素干扰的情况下,重复性更好。尤其是可以把检测的结果传输到LIS系统。
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机制
1、红细胞内外有显著浓度差的物质:如K+,ALT,AST,LDH等在RBC内分布明显高于血清(浆),即使轻度溶血,血细胞高浓度组分逸出,使血浆分析物浓度增加,测定结果高于真值,溶血越严重,增高越显著。某些成分若RBC内浓度低于血清(浆)浓度时,则溶血相当于血清被稀释,使这些成分的检测值降低,造成负干扰。
2、血细胞成分进入血清(浆)中因化学反应而引起浓度改变,如溶血后RBC的磷脂进入血清被血清中磷酸酯酶水解,造成血清无机磷浓度显著增高。又如HGB能将胆红素氧化成胆绿素使血清胆红素降低。
3、RBC内含物作为干扰物参与血清成分的检测反应而引起的化学性干扰,如谷胱甘肽、HGB等。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以及甘氨酸组成的三肽,RBC中含量较多,起到维持RBC膜稳定性的作用,因其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与具有氧化性的中间产物(如过氧化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影响检测结果;HGB中的Fe2+可被某些试剂中的氧化剂氧化为Fe3+,生成黄色的正铁血红素既可引起光学干扰,又因对氧化剂的消耗,对血清目标分析物的检测造成负干扰。
4、HGB本身颜色对检测的光学干扰,HGB在431和555nm波长附近均有吸收峰,如果检测方法主波长在此波长附近,则必然干扰比色,影响结果。
溶血标本对部分检验结果的影响
1、对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溶血对肝功能指标ALT、AST、TP、ALB产生正干扰,对TBIL、DBIL、GGT、ALP、TBA、AFU产生负干扰,且随着HGB的增大,干扰更加明显。这是因为AST、ALT等由于红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异显著,红细胞内AST浓度是血浆的38倍,因而轻微溶血就可导致结果假性增高;对于ALP、GGT,由于红细胞内含量低,溶血对标本的稀释作用及对反应体系氧化剂的消耗,造成负干扰;溶血对蛋白测定的干扰则是源于血红蛋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内源性反应,其反应复合物可使540nm的吸光度增加,导致结果偏高,通常球蛋白由总蛋白减去清蛋白所得,轻度溶血会使清球比例下降;溶血对TBIL,DBIL产生负干扰,是由于血清胆红素的测定如果采用重氮法,溶血后HGB可竞争性地抑制胆红素与重氮试剂的偶氮反应,使测定结果低于真值,但轻度溶血对TBIL影响较轻,可能是由于HGB在测定波长处的光吸收作用所致。因此,应选择合适的测定波长如600nm以避开其吸收峰或采用双波长法减少血红蛋白的干扰,近年来实验室采用钒酸盐方法测定胆红素,其原理是钒酸盐将胆红素氧化为胆绿素。采用双试剂及双波长法,通过测定其吸光度变化来计算胆红素含量,消除HGB的干扰。溶血对AFU,TBA产生明显负干扰,导致部分负值出现因此,对于溶血标本,不适宜测定AFU,TBA。
2、对肾功能各指标的影响:
溶血对肾功能指标CREA无明显干扰,对UA 产生负干扰,这主要是溶血后红细胞内含物谷胱甘肽可竞争尿酸检测反应体系中过氧化氢而导致结果偏低。严重溶血对U REA 产生正干扰, 是溶血导致光学反应的吸光度值升高,造成结果偏高。
3、对心肌酶谱分析的影响:
溶血对心肌酶学指标产生明显的正干扰,LDH、CK、CK- MB 显著增高尤其对CK- MB 影响严重, 轻微的溶血,可使CK- MB 成倍升高,严重溶血可使其假性增高10倍以上。由于LDH在红细胞内的含量明显高于胞外,溶血后结果明显升高。虽然红细胞中不含CK,但含有大量腺苷酸激酶(AK),可干扰CK测定中的酶偶联反应体系,引起CK结果升高,许多试剂盒中加入AK抑制剂以减少溶血的干扰,但溶血仍可对心肌酶学指标造成明显的正干扰,故溶血标本,不适宜测定CK-MB。
4、对血糖、血脂测定的影响:
溶血对GLU测定产生正干扰,这是因为目前血糖测定大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反应产物为红色醌亚胺类物质,血红蛋白可直接加深反应产物的红色对测定结果产生正干扰,使结果偏高。溶血对血脂测定影响较小,分析原因,在检测体系中,既有溶血引起的稀释作用的负干扰,又有血红蛋白增加吸光度造成的正干扰存在。
预防溶血的对策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血液标本溶血的现象,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护士抽血时止血带不可扎得过紧过久,抽血后将血液注入试管时不可过快,不可剧烈震荡试管混匀,以免造成血细胞破坏;采血困难者不可反复用针尖探寻血管造成血肿而发生溶血;不可从输液处抽血。
2、在采血过程中,应保持注射器、采血针、试管的清洁和干净,采血针不可用酒精消毒,因为酒精会导致溶血。
3、检验人员离心分离血清时速度不要过快,不要用力剥离血块。
4、妥善保存样本。血液标本应立即送检,存放时间不可过久、不可放置在冷冻室,以免融化后溶血。
5、如标本已溶血应重新采集标本或对溶血程度轻的标本结果进行校正,如因特殊情况不能重采,应在化验单上注明,尽量写清哪些项目可能会升高或降低的具体数据,以便临床医生准确判断病情。
6、选择正规厂家的合格医疗器械,严把器械产品质量关。
综上所述,溶血会引起一些生化检测项目结果的误差,对临床诊断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精神、降低检验人员的失误和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源:迈瑞检验技术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