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的民国李云飞
孙中山诞辰150年。中山先生的功劳,千言万语可汇总为八个字:驱除鞑虏,建立民国。这八个字使中国从“旧社会”迈向“现代社会”,从君主专制走向现代政治,从君权到民权。前四字实现起来比较容易,武昌城内一声炮响,268年的大清帝国就被革命了。所谓“鞑虏”,无非是一个满族寡妇一个儿皇帝和十几个迂腐的满人大臣。袁世凯看时机成熟,只一封通电就让宣统皇帝退位了。所以,“鞑虏”最容易驱除。“驱除鞑虏”无非就是革命夺权,中国人自春秋以来最善于此道。 后四字实现起来可就太难了。中山先生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真正的“民国”,政府要交出权力还政于民,要实行宪政,要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要限制、制约公权力,要把君权改造成民权。然而,大权在握的人,若不是孙公这类真正的爱国者和具备现代政治思想者,若无外力干涉,是绝不会自愿交出权力还政于民的。所以,袁世凯因前四字成就一世威名,又因后四字而遗臭青史。 中山先生说,西方的强大,“为民族、民权、民生循序实践而成”。中华要复兴,须从民族、民权、民生这三个主义跟进。孙公这“三民主义”不是完全照搬西方,而是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国情,他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所以,勿再言“国情不同”,勿再“摸着石头过河”! “驱除鞑虏”实现了倾覆满洲专制政府之目的,然后把满、汉、蒙、回、藏五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形成现代民族主义观念和民族国家。所以,“民族主义”这一目标我们早就实现了。“民生主义”,在当时就是图四万万人的生计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孙公在世时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未能实现,但今天,我们的铁路总里程已居于全球第二,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们没干别的,都用在吃饭、活着和物质享受上了。所以,民生主义我们也基本实现了。三个主义,我们实现了两个。这时谈“民权主义”,就会有人出来说你吃饱了撑的。某君就曾责问我:现在生活这么好,要民权做什么?我只好告诉他:人又不是畜生,给它一口吃的就别无他求了。 民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建立民国的前提。中山先生说:人民必定要有直接行使之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支配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管理国家。也就是政府拥有治权服务人民,人民则拥有政权支配政府。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治为人民所共管,利益为人民所共享,这样一来“共和”就实现了,民国也就建成了。 倘若没有民权,人民就是奴隶,奴隶是没有办法爱国的。当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从广渠门外的下水道攻入城内,当他们爬上岸与清军战斗时,京城的百姓袖着手,抻着脖子,齐刷刷站在河沿儿上看热闹。这一幕被随军记者拍成照片,作为人类近代政治史上的奇特一幕,珍藏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内。国家是人家大清的,老百姓怎能不看热闹!当年袁世凯在满臣面前说“我大清”如何如之何时,醇亲王载沣立即纠正袁氏说:且慢!我大清?大清什么时候姓袁了? 中山先生为了让人民行使民权,制定了军政、训政、宪政的渐进政治发展路线。建国之初,为消灭军阀土匪,采取军管,创建革命军以统一国家。国家统一后由军政进入训政时期,为社会安定和向宪政过渡,国家可采取一党执政,这一时期政府的任务是教育人民行使民权。训政完成后进入宪政时期,制定宪法,结束党治,施行宪政,主权在民。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这就是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了。 这国家政治建设的三阶段,最终目标就是宪政,只有实行了宪政,才能使人民获得民权,完成民权主义的目标。政府要真心实行宪政,就必须教育人民行使民权。如果言论不自由,人民都不能讨论政治,不懂政治,人民就永远行使不了民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永远不能真正实现。若论强国,奴隶的国度是永远不会强大的。在一个强大的国家里,必然是自由的人民。 至今,某些素质论者还在鼓吹中国人民没有能力行使民权。若政府不能尽到教育人民行使民权之责,也不愿还政于民,也不给人自由,那人民就只能永远不具备行使民权的素质了。但世界潮流又怎是这种奇谈怪论能够阻挡的!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说:“中国从前反对民权,常常问我们革命党有什么力量,可以推翻满清皇帝呢?但是满清皇帝,在辛亥一推就倒了,这就是世界潮流的效果。世界潮流的趋势,好比长江黄河的流水一样,水流的方向,或者是有许多曲折,有向北流或向南流的,但是流到最后,一定是向东的,无论是怎么样,都是阻止不住的。” 孙中山谢世前在病榻上说:“生死本不足念,但所抱定的主义,还没有完全实现,总是遗憾。”时光荏苒,此时已过去九十年,若孙公再世,想必说的还是这句话。今天孙中山诞辰150年,其政治理想的提出也有100年了,鞑虏早被驱除,但我们是否建成了民国,犹未可知。
中山先生的民国李云飞
孙中山诞辰150年。中山先生的功劳,千言万语可汇总为八个字:驱除鞑虏,建立民国。这八个字使中国从“旧社会”迈向“现代社会”,从君主专制走向现代政治,从君权到民权。前四字实现起来比较容易,武昌城内一声炮响,268年的大清帝国就被革命了。所谓“鞑虏”,无非是一个满族寡妇一个儿皇帝和十几个迂腐的满人大臣。袁世凯看时机成熟,只一封通电就让宣统皇帝退位了。所以,“鞑虏”最容易驱除。“驱除鞑虏”无非就是革命夺权,中国人自春秋以来最善于此道。 后四字实现起来可就太难了。中山先生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真正的“民国”,政府要交出权力还政于民,要实行宪政,要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要限制、制约公权力,要把君权改造成民权。然而,大权在握的人,若不是孙公这类真正的爱国者和具备现代政治思想者,若无外力干涉,是绝不会自愿交出权力还政于民的。所以,袁世凯因前四字成就一世威名,又因后四字而遗臭青史。 中山先生说,西方的强大,“为民族、民权、民生循序实践而成”。中华要复兴,须从民族、民权、民生这三个主义跟进。孙公这“三民主义”不是完全照搬西方,而是充分考虑到了中国国情,他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所以,勿再言“国情不同”,勿再“摸着石头过河”! “驱除鞑虏”实现了倾覆满洲专制政府之目的,然后把满、汉、蒙、回、藏五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形成现代民族主义观念和民族国家。所以,“民族主义”这一目标我们早就实现了。“民生主义”,在当时就是图四万万人的生计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孙公在世时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未能实现,但今天,我们的铁路总里程已居于全球第二,高铁里程全球第一。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们没干别的,都用在吃饭、活着和物质享受上了。所以,民生主义我们也基本实现了。三个主义,我们实现了两个。这时谈“民权主义”,就会有人出来说你吃饱了撑的。某君就曾责问我:现在生活这么好,要民权做什么?我只好告诉他:人又不是畜生,给它一口吃的就别无他求了。 民权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建立民国的前提。中山先生说:人民必定要有直接行使之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支配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管理国家。也就是政府拥有治权服务人民,人民则拥有政权支配政府。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治为人民所共管,利益为人民所共享,这样一来“共和”就实现了,民国也就建成了。 倘若没有民权,人民就是奴隶,奴隶是没有办法爱国的。当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从广渠门外的下水道攻入城内,当他们爬上岸与清军战斗时,京城的百姓袖着手,抻着脖子,齐刷刷站在河沿儿上看热闹。这一幕被随军记者拍成照片,作为人类近代政治史上的奇特一幕,珍藏在美国国家博物馆内。国家是人家大清的,老百姓怎能不看热闹!当年袁世凯在满臣面前说“我大清”如何如之何时,醇亲王载沣立即纠正袁氏说:且慢!我大清?大清什么时候姓袁了? 中山先生为了让人民行使民权,制定了军政、训政、宪政的渐进政治发展路线。建国之初,为消灭军阀土匪,采取军管,创建革命军以统一国家。国家统一后由军政进入训政时期,为社会安定和向宪政过渡,国家可采取一党执政,这一时期政府的任务是教育人民行使民权。训政完成后进入宪政时期,制定宪法,结束党治,施行宪政,主权在民。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这就是中山先生的《建国大纲》了。 这国家政治建设的三阶段,最终目标就是宪政,只有实行了宪政,才能使人民获得民权,完成民权主义的目标。政府要真心实行宪政,就必须教育人民行使民权。如果言论不自由,人民都不能讨论政治,不懂政治,人民就永远行使不了民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永远不能真正实现。若论强国,奴隶的国度是永远不会强大的。在一个强大的国家里,必然是自由的人民。 至今,某些素质论者还在鼓吹中国人民没有能力行使民权。若政府不能尽到教育人民行使民权之责,也不愿还政于民,也不给人自由,那人民就只能永远不具备行使民权的素质了。但世界潮流又怎是这种奇谈怪论能够阻挡的!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说:“中国从前反对民权,常常问我们革命党有什么力量,可以推翻满清皇帝呢?但是满清皇帝,在辛亥一推就倒了,这就是世界潮流的效果。世界潮流的趋势,好比长江黄河的流水一样,水流的方向,或者是有许多曲折,有向北流或向南流的,但是流到最后,一定是向东的,无论是怎么样,都是阻止不住的。” 孙中山谢世前在病榻上说:“生死本不足念,但所抱定的主义,还没有完全实现,总是遗憾。”时光荏苒,此时已过去九十年,若孙公再世,想必说的还是这句话。今天孙中山诞辰150年,其政治理想的提出也有100年了,鞑虏早被驱除,但我们是否建成了民国,犹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