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岁。小弟弟倒是不怕生,一个劲往我们身上蹭,拿着玩具屋里阳台地跑,为家里增添了几分热闹。赵袆婷一会和弟弟玩,一会拿着球板和她妈妈玩,没有坐下来听我们谈话,我们和她说话,她的反应也似乎不是很热烈。
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她的爸爸在外做工程,妈妈在家照管孩子,较忙时外婆会来小住,对孩子的学习基本无暇顾及。以下是我们和她妈妈关于孩子在家表现的部分对话:
问:赵袆婷在家独立自理能力怎样?能不能自己吃饭穿衣睡觉了?
答:能自己吃饭睡觉,这些不用我们大人照顾了。
问:孩子平时有作业吗?能不能自觉完成?
答:每天都有作业,今天是星期五,作业都要留到周日再做,而且一点也不自觉,都要我们盯着她才肯做。以后上小学,看老师怎么教你?(孩子还是一脸不在乎)
我们首先指出孩子生活自立能力挺强的,不过做作业不自觉可不行,除了我们开学后有针对性地培养外,现在家长就要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先学习后玩耍”,知道“学得踏踏实实,玩得才痛痛快快”的道理。
最后,我们向赵袆婷提出了希望:做作业要认真自觉,不要妈妈陪着,过一段时间我们还要来看看,是不是有进步了。孩子高兴地答应了,送我们出门时,妈妈又叫她和我们说再见,这次她开口了,说了声:“两位老师再见!”
收获思考:
家有两小孩,一般妈妈总是会特别照顾到幼小的一个,这样对大的那个有利也有弊。利: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强,会产生“我是姐姐(哥哥)”的责任感,表现的比较懂事。弊:孩子情感上会感觉受冷落,往往表现出内向或霸道的两极倾向。妈妈疏于在学习方面给以指导,在学习习惯上会有所忽略,而且家长动不动就说:“等到新学校后看老师怎么教你!”会让孩子提前产生对新学校、新老师的恐惧心理。
对于此类学生,我们要扬长避短,争取发挥其“姐姐”的优势,真正培养她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镜头(二)
地点:一年级新生家丁琳珊家
情况介绍:
丁琳珊小朋友是个非常漂亮的小女孩,眼睛忽闪忽闪的,给人古灵精怪的感觉。爱好广泛:唱歌、画画、折纸、跳舞等。
过程记录:
敲开丁琳珊小朋友的家门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孩子刚洗过澡,披着乌黑的长发,穿着一件吊带裙,煞是可爱,笑眯眯地向我们问好后,便拿了剪刀、彩纸在我们的旁边站定下来。
一边折纸一边聆听着我们的谈话,不时还插句嘴„„
妈妈一脸的担忧,皱着眉头说:“我现在很矛盾,也很担心,孩子这么小,万一她学不好怎么办?如果一个学期下来成绩就不好,那你们老师会不会给她补呀?”
爸爸也说:“孩子很活泼好动,一点也静不下来,思想很不集中,那以后上课该怎么办呢?如果落后了,真怕害了孩子呀!”
孩子忍不住插嘴了:“哼,我不会差的!”
妈妈严肃地说了声:“大人讲话孩子不要插嘴,跟你说多少遍了?!”
孩子伸了伸舌头,抿着嘴朝我们笑笑„„
我们耐心地告诉家长,学校会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看孩子进步还是退步不仅仅是看他的成绩,而是要关注他的思想变化和行为习惯等。现在的孩子,知识的储备已经相当丰富,需要提高的是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的训练。如自己会根据需要每天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保管好自己的文具用品,学习上主要是有倾听能力,书写方面主要是练习笔画,书写的姿势,而不是写字。我们要信任孩子,相信他们的点滴进步。更何况你们的孩子那么有灵气,那么乐观,不用过多过早担心呀!
听了我们的话,年轻的爸爸妈妈终于露出了笑脸„„
收获反思:
两位家长患的是典型的“学前焦虑症”,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全都在于一个“爱”字,可是表现出的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久而久之,家长会把焦虑心情转嫁到孩子身上,使孩子慢慢产生厌学或惧学心理,影响了孩子健康发展。因而,家长应调整心态,正确地进行学前教育,多给孩子以鼓励,一同和孩子憧憬崭新而又美好的小学生活。
对于这一点,傅怡清的家长倒是有自己的最新理念。她希望学校培养孩子不仅仅注重学习成绩方面,还要兼顾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比如: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也就是要注重情商的开发;希
望学校能减轻孩子的负担,在家庭作业布置上能适度适量,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避免产生“厌学“心理。
这些我们都达成了共识,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呀!
★镜头三
地点:初一新生吕彧白家
中心话题:如何才能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孩子对中学的生活充满了期待,雀跃地拉着我们问长问短:“学校有多大?会分在哪个班?班里有几个人呀?„„”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向往。当我们讲到学校丰富多彩的对外交流活动时,孩子更是激动万分,恨不得马上加入到这些活动中来。我们把学校四化一型的理念——优质化 、国际化、特色化、科研化和现代化型对孩子与家长进行了宣传。此时,孩子的神色慢慢变得严肃起来了,似乎明白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将来的日子里,自己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孩子很聪明,但是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出色,这时我们就如何尽快适应中学生活与学生、家长开始了交流:
进入中学,随着科目的增多,知识难度和广度的加深,如果仅仅凭借聪明或者死记硬背的方式是无法适应中学生活的。这时候,良好的学习方法,正确的认知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中学的评价机制和小学也不同,考试难度的变化直接体现在分数上,而不是通过等级来衡量学习程度。所以到了中学,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每天要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只要坚持,相信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孩子的父母亲都很认真地听取我们的建议,像是两个充满对知识渴求的学生„„
谈话不知不觉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我们向家长征求意见。家长希望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希望能够有认真负责的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我想这也应该代表了所有家长的心声。我们也请所有的家长放心,我们的学校一定不会辜负社会对我们的厚望,不会让家长和学生失望!
家访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家校交流频度、深度,有利于促使家长转变学前教育观念,消除孩子入学前的紧张焦虑心理,帮助准小学生、初中学生顺利和谐地过渡到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我们要努力地用真情和耐心去进行我们的家访,这样才能让笑容写满每位家长的脸!
有3岁。小弟弟倒是不怕生,一个劲往我们身上蹭,拿着玩具屋里阳台地跑,为家里增添了几分热闹。赵袆婷一会和弟弟玩,一会拿着球板和她妈妈玩,没有坐下来听我们谈话,我们和她说话,她的反应也似乎不是很热烈。
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她的爸爸在外做工程,妈妈在家照管孩子,较忙时外婆会来小住,对孩子的学习基本无暇顾及。以下是我们和她妈妈关于孩子在家表现的部分对话:
问:赵袆婷在家独立自理能力怎样?能不能自己吃饭穿衣睡觉了?
答:能自己吃饭睡觉,这些不用我们大人照顾了。
问:孩子平时有作业吗?能不能自觉完成?
答:每天都有作业,今天是星期五,作业都要留到周日再做,而且一点也不自觉,都要我们盯着她才肯做。以后上小学,看老师怎么教你?(孩子还是一脸不在乎)
我们首先指出孩子生活自立能力挺强的,不过做作业不自觉可不行,除了我们开学后有针对性地培养外,现在家长就要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先学习后玩耍”,知道“学得踏踏实实,玩得才痛痛快快”的道理。
最后,我们向赵袆婷提出了希望:做作业要认真自觉,不要妈妈陪着,过一段时间我们还要来看看,是不是有进步了。孩子高兴地答应了,送我们出门时,妈妈又叫她和我们说再见,这次她开口了,说了声:“两位老师再见!”
收获思考:
家有两小孩,一般妈妈总是会特别照顾到幼小的一个,这样对大的那个有利也有弊。利: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强,会产生“我是姐姐(哥哥)”的责任感,表现的比较懂事。弊:孩子情感上会感觉受冷落,往往表现出内向或霸道的两极倾向。妈妈疏于在学习方面给以指导,在学习习惯上会有所忽略,而且家长动不动就说:“等到新学校后看老师怎么教你!”会让孩子提前产生对新学校、新老师的恐惧心理。
对于此类学生,我们要扬长避短,争取发挥其“姐姐”的优势,真正培养她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镜头(二)
地点:一年级新生家丁琳珊家
情况介绍:
丁琳珊小朋友是个非常漂亮的小女孩,眼睛忽闪忽闪的,给人古灵精怪的感觉。爱好广泛:唱歌、画画、折纸、跳舞等。
过程记录:
敲开丁琳珊小朋友的家门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孩子刚洗过澡,披着乌黑的长发,穿着一件吊带裙,煞是可爱,笑眯眯地向我们问好后,便拿了剪刀、彩纸在我们的旁边站定下来。
一边折纸一边聆听着我们的谈话,不时还插句嘴„„
妈妈一脸的担忧,皱着眉头说:“我现在很矛盾,也很担心,孩子这么小,万一她学不好怎么办?如果一个学期下来成绩就不好,那你们老师会不会给她补呀?”
爸爸也说:“孩子很活泼好动,一点也静不下来,思想很不集中,那以后上课该怎么办呢?如果落后了,真怕害了孩子呀!”
孩子忍不住插嘴了:“哼,我不会差的!”
妈妈严肃地说了声:“大人讲话孩子不要插嘴,跟你说多少遍了?!”
孩子伸了伸舌头,抿着嘴朝我们笑笑„„
我们耐心地告诉家长,学校会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看孩子进步还是退步不仅仅是看他的成绩,而是要关注他的思想变化和行为习惯等。现在的孩子,知识的储备已经相当丰富,需要提高的是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的训练。如自己会根据需要每天整理好自己的书包,保管好自己的文具用品,学习上主要是有倾听能力,书写方面主要是练习笔画,书写的姿势,而不是写字。我们要信任孩子,相信他们的点滴进步。更何况你们的孩子那么有灵气,那么乐观,不用过多过早担心呀!
听了我们的话,年轻的爸爸妈妈终于露出了笑脸„„
收获反思:
两位家长患的是典型的“学前焦虑症”,他们的心情可以理解,全都在于一个“爱”字,可是表现出的是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久而久之,家长会把焦虑心情转嫁到孩子身上,使孩子慢慢产生厌学或惧学心理,影响了孩子健康发展。因而,家长应调整心态,正确地进行学前教育,多给孩子以鼓励,一同和孩子憧憬崭新而又美好的小学生活。
对于这一点,傅怡清的家长倒是有自己的最新理念。她希望学校培养孩子不仅仅注重学习成绩方面,还要兼顾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比如: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也就是要注重情商的开发;希
望学校能减轻孩子的负担,在家庭作业布置上能适度适量,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避免产生“厌学“心理。
这些我们都达成了共识,一句话: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呀!
★镜头三
地点:初一新生吕彧白家
中心话题:如何才能尽快适应中学生活
孩子对中学的生活充满了期待,雀跃地拉着我们问长问短:“学校有多大?会分在哪个班?班里有几个人呀?„„”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向往。当我们讲到学校丰富多彩的对外交流活动时,孩子更是激动万分,恨不得马上加入到这些活动中来。我们把学校四化一型的理念——优质化 、国际化、特色化、科研化和现代化型对孩子与家长进行了宣传。此时,孩子的神色慢慢变得严肃起来了,似乎明白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将来的日子里,自己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孩子很聪明,但是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出色,这时我们就如何尽快适应中学生活与学生、家长开始了交流:
进入中学,随着科目的增多,知识难度和广度的加深,如果仅仅凭借聪明或者死记硬背的方式是无法适应中学生活的。这时候,良好的学习方法,正确的认知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中学的评价机制和小学也不同,考试难度的变化直接体现在分数上,而不是通过等级来衡量学习程度。所以到了中学,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方法,比如每天要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只要坚持,相信一定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孩子的父母亲都很认真地听取我们的建议,像是两个充满对知识渴求的学生„„
谈话不知不觉已经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我们向家长征求意见。家长希望能够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希望能够有认真负责的老师对孩子进行教育,我想这也应该代表了所有家长的心声。我们也请所有的家长放心,我们的学校一定不会辜负社会对我们的厚望,不会让家长和学生失望!
家访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家校交流频度、深度,有利于促使家长转变学前教育观念,消除孩子入学前的紧张焦虑心理,帮助准小学生、初中学生顺利和谐地过渡到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我们要努力地用真情和耐心去进行我们的家访,这样才能让笑容写满每位家长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