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临床表现的糜烂性胃炎36例报告

  [摘要] 目的:探讨特殊临床表现的糜烂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特殊临床表现的糜烂性胃炎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中22例在1周内症状消除,12例症状减轻,2例无效。半个月复查胃镜11例,报告好转率为81.8%;1个月后复查胃镜28例,报告好转率为92.9%。结论:特殊临床表现的糜烂性胃炎并非“特殊”,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而已,但诊断应该仔细以减少漏诊、误诊现象,其发病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关键词] 特殊临床表现;糜烂性胃炎;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7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199-02      一般慢性胃炎症状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1]。笔者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接诊慢性胃炎患者394例,其中36例少有上述症状,而是主要表现为少见的吞咽梗阻感、咽部异物感及顽固性呃逆等表现,胃镜检查报告均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2岁,平均46.6岁;病程最短的2 d,最长的3年6个月。      1.2临床表现   以吞咽梗阻感为主诉症状的13例(占本组36.1%),主要表现为进食开始时即有咽喉、食管梗阻感,当进食一会儿后这种感觉症状减轻或消失,他们的胃镜检查报告均为不同程度的糜烂性胃炎。以咽部异物感为主诉的21例(占本组58.3%),表现为咽喉部有异物感觉,大多数类似于慢性咽炎症状,而检查咽炎不明显或没有,也类似于中医所称的“梅核气”, 他们的胃镜检查报告均为不同程度的糜烂性胃炎。以顽固性呃逆为主要表现的2例(占本组5.6%)持续呃逆2~5 d,2例胃镜均表现为全胃糜烂性胃炎(3级)。本组病例中慢性胃炎所表现的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不明显。      1.3胃镜检查情况   本组全部病例胃镜报告为糜烂性胃炎。病变部位:单纯胃窦糜烂12例,单纯胃体糜烂8例,单纯胃底部糜烂5例,胃窦及胃体糜烂9例,全胃糜烂2例。有6例合并胃窦浅表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变程度:糜烂1级16例,2级13例,3级7例。      1.4幽门螺杆菌(Hp)检测   本组中有36例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呼气试验检测Hp,其中28例Hp(+),阳性率为77.8%。      1.5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组病例中,对咽部异物感为主诉的21例患者,首先排除单纯慢性咽炎;对吞咽梗阻感为主诉的13例患者,排除食管、贲门病变(如食管、贲门癌等)。均结合其他症状,如伴有或不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参考胃镜报告及Hp检测结果,均诊断为慢性胃炎。      1.6治疗方法   本组均按慢性胃炎治疗,疗效肯定。   1.6.1一般治疗及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注意饮食规律,戒烟酒,宜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和情绪不宁。对吞咽梗阻者解释与食管、贲门病变的不同点,消除患者恐癌疑癌心理。对咽部异物感的表现者的心理辅导也是一样,消除其精神顾虑。据情况适当应用调节神经功能药物,如谷维素、舒乐安定等药物辅助治疗。   1.6.2药物治疗对Hp阳性者,行根除Hp治疗,一般用奥美拉唑40 mg/d(或枸橼酸铋钾440 mg/d)、克拉霉素500 mg/d、阿莫西林2 000 mg/d,联用7 d。后继续应用抗酸药物或其他助消化或解痉药物。以吞咽梗阻为主诉症状者及以咽部异物感为主诉者,在应用抗酸药物基础上,多数联用促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10 mg,tid),少部分患者应用解痉剂如普鲁本辛或山莨菪碱有效;而顽固性呃逆的2例患者,在应用根除Hp治疗基础上均应用解痉剂,并配合针灸治疗。在症状消除后仍继续按疗程服用根除Hp药物及抗酸药物。      2结果      回访36例中22例在1周内症状消除,12例症状减轻,2例无效。1周内症状缓解率为94.4%;半个月复查胃镜11例,糜烂程度减轻(由3级转2级、1级或2级转1级)6例(54.5%),病灶消除3例(27.3%),糜烂程度未变2例,半月胃镜报告好转率为81.8%;1个月后复查胃镜28例,糜烂消除18例(64.3%),减轻8例(28.6%),不变2例,1个月胃镜报告好转率为92.9%。      3 讨论      3.1诊断   从本组病例资料的数据(年龄、性别比、Hp阳性率等)看,与一般的慢性胃炎的特征无明显差别,这也说明这组特殊临床表现的糜烂性胃炎并非“特殊”,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而已。从而提示我们在临床中如果遇有吞咽梗阻感、咽部异物感及顽固性呃逆等表现的患者应多从一个角度考虑,除从慢性咽炎、食管、贲门病变等疾病分析病情外,还应进一步做幽门螺杆菌(Hp)检测、胃镜检查[2]等,以减少漏诊、误诊现象。      3.2治疗   对这组特殊临床表现的糜烂性胃炎患者,除常规的抑酸或抗酸治疗、胃黏膜保护、根除Hp等治疗外,一方面要指导患者戒烟酒、注意饮食规律;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消除心理因素和精神顾虑。      3.3病因机制的探讨   为什么有些慢性胃炎患者会有上述这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呢?①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柯美云教授等对“肠神经系统”的研究发现:肠神经系统虽然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但它有独立的反射弧,具有整合功能,可以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参与调控其比邻效应器的功能。如果消化道受到伤害性因素的攻击,就会直接扰乱消化道内环境和肠神经系统,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致使肠神经系统不能正常地进入工作程序,从而导致一系列消化道症状,这一情况不仅见于功能性胃肠病, 也见于器质性胃肠病。②慢性胃炎患者出现呃逆的表现,这可能与呃逆的发生机制有关:呃逆的发生是受延髓呼吸中枢的控制,是由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收缩运动引起的,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其反射弧[3]向心路径是迷走神经、膈神经及第6~12胸交感神经向心纤维;中枢是第3至第5颈髓的膈神经、脑干的呼吸中枢、延髓网状结构和下视丘间相互作用;离心路径是膈神经、声门及呼吸辅助肌的离心纤维。当胃部的不适刺激经迷走神经或膈神经的感觉纤维传入中枢,或者中枢疾病使膈神经的运动纤维传出冲动增多,均可引起呃逆[4]。③至于吞咽梗阻感、咽部异物感等表现,笔者认为同样可用吞咽神经及支配食管-胃蠕动的迷走神经的异常调节来解释。笔者推测食管-胃蠕动的“起搏点”在咽部或上食管括约肌(UES)上端。部分慢性胃炎发生后,支配食管-胃的迷走神经异常调节“起搏点”,致起搏推迟或上食管括约肌持续收缩时间延长,或致口咽部迷走神经传入异常,从而导致吞咽梗阻感或咽部异物感。   胃肠疾病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特殊临床表现的胃炎的机制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1.   [2]任正芝.糜烂性胃炎158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1,30(6):378.   [3]姜道新.顽固性呃逆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临床荟萃,1998,13(9):400-401.   [4]韩肿岩,丛志强,唐盛孟.神经病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16.

  [摘要] 目的:探讨特殊临床表现的糜烂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特殊临床表现的糜烂性胃炎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中22例在1周内症状消除,12例症状减轻,2例无效。半个月复查胃镜11例,报告好转率为81.8%;1个月后复查胃镜28例,报告好转率为92.9%。结论:特殊临床表现的糜烂性胃炎并非“特殊”,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而已,但诊断应该仔细以减少漏诊、误诊现象,其发病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关键词] 特殊临床表现;糜烂性胃炎;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7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8(a)-199-02      一般慢性胃炎症状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1]。笔者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接诊慢性胃炎患者394例,其中36例少有上述症状,而是主要表现为少见的吞咽梗阻感、咽部异物感及顽固性呃逆等表现,胃镜检查报告均为慢性糜烂性胃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2岁,平均46.6岁;病程最短的2 d,最长的3年6个月。      1.2临床表现   以吞咽梗阻感为主诉症状的13例(占本组36.1%),主要表现为进食开始时即有咽喉、食管梗阻感,当进食一会儿后这种感觉症状减轻或消失,他们的胃镜检查报告均为不同程度的糜烂性胃炎。以咽部异物感为主诉的21例(占本组58.3%),表现为咽喉部有异物感觉,大多数类似于慢性咽炎症状,而检查咽炎不明显或没有,也类似于中医所称的“梅核气”, 他们的胃镜检查报告均为不同程度的糜烂性胃炎。以顽固性呃逆为主要表现的2例(占本组5.6%)持续呃逆2~5 d,2例胃镜均表现为全胃糜烂性胃炎(3级)。本组病例中慢性胃炎所表现的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不明显。      1.3胃镜检查情况   本组全部病例胃镜报告为糜烂性胃炎。病变部位:单纯胃窦糜烂12例,单纯胃体糜烂8例,单纯胃底部糜烂5例,胃窦及胃体糜烂9例,全胃糜烂2例。有6例合并胃窦浅表溃疡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变程度:糜烂1级16例,2级13例,3级7例。      1.4幽门螺杆菌(Hp)检测   本组中有36例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呼气试验检测Hp,其中28例Hp(+),阳性率为77.8%。      1.5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组病例中,对咽部异物感为主诉的21例患者,首先排除单纯慢性咽炎;对吞咽梗阻感为主诉的13例患者,排除食管、贲门病变(如食管、贲门癌等)。均结合其他症状,如伴有或不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参考胃镜报告及Hp检测结果,均诊断为慢性胃炎。      1.6治疗方法   本组均按慢性胃炎治疗,疗效肯定。   1.6.1一般治疗及心理治疗指导患者注意饮食规律,戒烟酒,宜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和情绪不宁。对吞咽梗阻者解释与食管、贲门病变的不同点,消除患者恐癌疑癌心理。对咽部异物感的表现者的心理辅导也是一样,消除其精神顾虑。据情况适当应用调节神经功能药物,如谷维素、舒乐安定等药物辅助治疗。   1.6.2药物治疗对Hp阳性者,行根除Hp治疗,一般用奥美拉唑40 mg/d(或枸橼酸铋钾440 mg/d)、克拉霉素500 mg/d、阿莫西林2 000 mg/d,联用7 d。后继续应用抗酸药物或其他助消化或解痉药物。以吞咽梗阻为主诉症状者及以咽部异物感为主诉者,在应用抗酸药物基础上,多数联用促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10 mg,tid),少部分患者应用解痉剂如普鲁本辛或山莨菪碱有效;而顽固性呃逆的2例患者,在应用根除Hp治疗基础上均应用解痉剂,并配合针灸治疗。在症状消除后仍继续按疗程服用根除Hp药物及抗酸药物。      2结果      回访36例中22例在1周内症状消除,12例症状减轻,2例无效。1周内症状缓解率为94.4%;半个月复查胃镜11例,糜烂程度减轻(由3级转2级、1级或2级转1级)6例(54.5%),病灶消除3例(27.3%),糜烂程度未变2例,半月胃镜报告好转率为81.8%;1个月后复查胃镜28例,糜烂消除18例(64.3%),减轻8例(28.6%),不变2例,1个月胃镜报告好转率为92.9%。      3 讨论      3.1诊断   从本组病例资料的数据(年龄、性别比、Hp阳性率等)看,与一般的慢性胃炎的特征无明显差别,这也说明这组特殊临床表现的糜烂性胃炎并非“特殊”,仅临床表现有所不同而已。从而提示我们在临床中如果遇有吞咽梗阻感、咽部异物感及顽固性呃逆等表现的患者应多从一个角度考虑,除从慢性咽炎、食管、贲门病变等疾病分析病情外,还应进一步做幽门螺杆菌(Hp)检测、胃镜检查[2]等,以减少漏诊、误诊现象。      3.2治疗   对这组特殊临床表现的糜烂性胃炎患者,除常规的抑酸或抗酸治疗、胃黏膜保护、根除Hp等治疗外,一方面要指导患者戒烟酒、注意饮食规律;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消除心理因素和精神顾虑。      3.3病因机制的探讨   为什么有些慢性胃炎患者会有上述这些特殊的临床表现呢?①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柯美云教授等对“肠神经系统”的研究发现:肠神经系统虽然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但它有独立的反射弧,具有整合功能,可以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参与调控其比邻效应器的功能。如果消化道受到伤害性因素的攻击,就会直接扰乱消化道内环境和肠神经系统,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致使肠神经系统不能正常地进入工作程序,从而导致一系列消化道症状,这一情况不仅见于功能性胃肠病, 也见于器质性胃肠病。②慢性胃炎患者出现呃逆的表现,这可能与呃逆的发生机制有关:呃逆的发生是受延髓呼吸中枢的控制,是由膈肌不自主的间歇收缩运动引起的,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其反射弧[3]向心路径是迷走神经、膈神经及第6~12胸交感神经向心纤维;中枢是第3至第5颈髓的膈神经、脑干的呼吸中枢、延髓网状结构和下视丘间相互作用;离心路径是膈神经、声门及呼吸辅助肌的离心纤维。当胃部的不适刺激经迷走神经或膈神经的感觉纤维传入中枢,或者中枢疾病使膈神经的运动纤维传出冲动增多,均可引起呃逆[4]。③至于吞咽梗阻感、咽部异物感等表现,笔者认为同样可用吞咽神经及支配食管-胃蠕动的迷走神经的异常调节来解释。笔者推测食管-胃蠕动的“起搏点”在咽部或上食管括约肌(UES)上端。部分慢性胃炎发生后,支配食管-胃的迷走神经异常调节“起搏点”,致起搏推迟或上食管括约肌持续收缩时间延长,或致口咽部迷走神经传入异常,从而导致吞咽梗阻感或咽部异物感。   胃肠疾病与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特殊临床表现的胃炎的机制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1.   [2]任正芝.糜烂性胃炎158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1,30(6):378.   [3]姜道新.顽固性呃逆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临床荟萃,1998,13(9):400-401.   [4]韩肿岩,丛志强,唐盛孟.神经病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416.


相关文章

  •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 ・136・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李鹏.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疾病学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北京100053) 关羹词:慢性胃炎:内镜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3.3,R443[文献标志码]A[文 ...查看


  • 慢性胃炎的分类及内镜诊断标准
  • 慢性胃炎的分类及内镜诊断标准 Stahl于1728年首先提出了慢性胃炎的概念,但由于一直缺乏形态及病理资料,诊断一直都存在争论.直到内镜,特别是可屈式内镜的出现以及 大范围应用,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才开始被提及并进行深入地研究. 慢性胃 ...查看


  •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_2017
  • • 3060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17年7月第32卷第7期 CJTCMP , July 2017,Vol . 32, No. 7 ·标准与规范·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唐旭东2 ...查看


  • 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32例
  • 关键词 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 小柴胡汤 温胆汤 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十二指肠胆汁反流至胃引起胃粘膜慢性炎症.笔者近年来采用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儿童胆汁反流性胃炎32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32 ...查看


  •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 第9卷第10期・总第114期2011年05月・下半月刊 ◎健CHILIES.哼MEDIC妫INEMODER.黜DISTAICE.D远UCAT黝ION OF C意 ●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 关键词:慢性胃炎:诊疗指南:中医药标准 ...查看


  • 消化内科学试题解析
  • 1.确定下消化道出血原因首选的检查是 A.全消化道钡餐 B.胶囊内镜 C.结肠镜检查 D.选择性动脉造影 E.钡剂灌肠 [答案]C[解析]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中以结肠疾病为多见,因此首选结肠镜检查. 2.男性,67岁,反复腹泻10年,多于饭后或 ...查看


  • 应激性溃疡
  • 疾病名:应激性溃疡 英文名:stress ulcer 缩写:SU 别名: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糜烂性胃炎:应激性胃炎 ICD号:K31.8 分类:消化科 概述:应激性溃疡泛指休克.创伤.手术后和严重 ...查看


  • 慢性胃炎用药全指南.docx
  • 慢性胃炎用药全指南 治疗各型胃炎的药物,不外乎2类,1类为胃粘膜保护剂,如乐得胃,胃速乐,胃必治,胃必妥,麦滋林―S ,得乐或迪乐冲剂,香砂养胃丸,猴头菌片,三九胃泰等. 另1类为胃粘膜攻击因子抑制剂,常用的有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查看


  • 胃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 胃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胃炎知识点: 胃炎是指胃粘膜呈多发性糜烂(常伴有出血)为 特征的胃粘膜炎症.病因多样,包括急包性应激.药物.缺血.胆汁返流和幽门螺杆菌.大多无症状或仅有 消化不良的表现,少数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疼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