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及反思(刘玉婵)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文/大麦山中心小学 刘玉婵

一、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0、31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的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五、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纸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20道表内乘法题。

3×2= 8×2= 6×4= 1×5=

4×5= 3×7= 5×8= 4×3= 5×6= 9×4= 6×7= 8×3= 7×2= 5×2= 3×3= 4×4= 4×8= 7×4= 9×2= 3×5=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2. 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3. 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 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 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 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三) 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 出示练习: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 拓展训练: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四)变式练习,积累内化。

1. 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30×4 50×8 9×600 60×7 800×4

20×7 3×800 90×5 8×50 700×4

2. 归纳巩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五)布置作业

1. 基础题。数学课本P31第2题。

2. 提高题 。解决问题:数学课本P31第1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

七、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3=

20+20+20=60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2×3=6,20×3=60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文/大麦山中心小学 刘玉婵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一共有几捆小树? 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 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这样设计是为了全班交流体现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请同学们先试

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拓展练习

1. 口算。

2. 数学游戏。 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本节课我还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但在这一节课上,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只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设计

文/大麦山中心小学 刘玉婵

一、教学内容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0、31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的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五、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纸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20道表内乘法题。

3×2= 8×2= 6×4= 1×5=

4×5= 3×7= 5×8= 4×3= 5×6= 9×4= 6×7= 8×3= 7×2= 5×2= 3×3= 4×4= 4×8= 7×4= 9×2= 3×5=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2. 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3. 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 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 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 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三) 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 出示练习: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 拓展训练:

(1)3000×2 5000×4 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2)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四)变式练习,积累内化。

1. 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30×4 50×8 9×600 60×7 800×4

20×7 3×800 90×5 8×50 700×4

2. 归纳巩固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五)布置作业

1. 基础题。数学课本P31第2题。

2. 提高题 。解决问题:数学课本P31第1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

七、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0×3=

20+20+20=60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2×3=6,20×3=60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文/大麦山中心小学 刘玉婵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一共有几捆小树? 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 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这样设计是为了全班交流体现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请同学们先试

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拓展练习

1. 口算。

2. 数学游戏。 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本节课我还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但在这一节课上,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只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二〇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相关文章

  • 昔阳高志林 沙漠中的绿洲反思
  • 走进沙漠中的绿洲 走出思想中的沙漠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小语第八册<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记叙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草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 ...查看


  •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 第七单元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有关数学广角的"植物问题",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只栽一端.只栽中间.两端都栽等.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 ...查看


  • [会走路的树]教后反思
  • <会走路的树>教后反思 第1篇: <会走路的树>教后反思 <会走路的树>是一篇清新优美的童话故事.它讲述了两个小动物之间深厚的友谊.这是个极有情趣的故事,从字里行间.文字背后都能读出各种有趣.生动的画面. ...查看


  • 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 <5.爷爷和小树>教学反思 南洋 沈燕丽 <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以一个儿童的口吻生动地说出人和树的关系:人类保护树木,树木为人类造福.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知道课文中的"暖和的衣裳"." ...查看


  • 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
  • 主题活动一 我的小书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了解自己的小书包是什么样子的.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获得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观察自己的书包. 三教学时间:4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查看


  • 爷爷和小树最新教案五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
  •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认识"ㄥ"和"刂" 2.会读课文. 3.体会人与小树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 学习重点:认识本课生字,会读课文. 学具准备:生字卡片,偏旁组字卡.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查看


  • 生死伯远帖
  • 楔子 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初春,这天尚书令王王�正在府中与三五好友品茗论道,这时家人来报,山东临沂表老爷给老爷送的腌肉干到了.王王旬少小离乡,对老家的腌肉干一直念念不忘.老家的表弟谢伯远每年开春便千里迢迢派人送一批腌肉干到京城来,聊解 ...查看


  • 托班主题活动:绿绿的
  • 绿绿的„„ <绿绿的„„>主题说明: 绿是生命的颜色,绿是春天的主旋律.在生命萌动,万物生长的美丽春天,草木吐出了新绿,小鸟开始鸣唱,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孩子在绿色的草地上奔跑„„ 本主题通过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活动,引领孩子走进自 ...查看


  • 为民分忧和谐使者
  • 从一个普通的下岗工人,成长为寿险业务精英,刘玉辉以一个保险从业人员高度的责任感,在把保险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的同时,借助保险的平台,为民分忧,帮助许多人走出人生困境.她用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爱心换来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 前几年,吉林省九台电视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