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滦南县2009-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效果,为制定和调整预防麻疹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滦南县2009-2011年共报告麻疹10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99/10万。2011年发病率显著下降;麻疹病例男女比例为1:0.76;发病居前三位的职业分别为农民、工人,散居儿童和学生;3~5月发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81.55%;发病年龄呈双峰性, 20~47岁成人和≤7岁儿童分别占55.40%和34.95%。对麻疹疫苗的免疫史分析,有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15.53%、29.13%、55.34%。结论 滦南县麻疹控制应以20岁以上成人及7岁以下儿童为主;规范接种操作、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才能消除麻疹;强化免疫对迅速降低麻疹发病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强化免疫
为掌握滦南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麻疹预防控制策
作者单位:唐山市滦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北 滦南 063500)
作者简介:刘丽娟(1971-),女,学士,主管医师,免疫规划管理
略提供依据,现将2009-2011年麻疹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滦南县统计局。
1.2 病例诊断标准 按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规定的诊断标准。
1.3 检测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M 抗体。
1.4 统计分析 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输入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滦南县2009-2011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03例,年
平均发病率5.99/10万,2009-2010年发病率呈上升态势,2011年显著下降(表1)。
2.2 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的2月龄,最大的47岁,呈双峰性,≤7岁和20~47岁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4.95%和55.40%。
2.3 性别分布 103例病例中,男性59例,占57.28%;女性44例,占42.72%;男女之比为1:0.76。
2.4 季节分布 1月2例,2月4例,3月19例,4月22例,5月45例,6月8例,7月3例,3-5月病例数占81.55%。
2.5 职业分布 103例麻疹病例中,工人、农民55例,占53.40%;散居儿童34例,占33.01%;学生14例,占13.59%。
2.6 免疫史 103例麻疹病例中,未达初免月龄14例,占13.59%;接种MV 仍发病的16例,占15.53%;未接种MV 的30例,占29.13%;MV 免疫史不详的57例,占55.34%(表
2)。1剂次免疫者发病4人,占总病例的3.88%;2剂次及以上的发病12人,占总病例的11.65%。
2.7 血清学检测 2009-2011年报告125例麻疹疑似病例,采集了97份合格血清,标本采集率为94.17%;在诊断为麻疹的例中,实验室诊77例(74.76%);临床诊断26例(25.24%)。 3 讨论
成人麻疹发病主要是由于使用MV 和计划免疫初期并未获得良好的免疫服务,加之自然感染机会减少,导致体内抗体水平降低造成的[2]。<8月龄婴儿的母亲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麻疹抗体多来源于人工免疫,随着接种间隔的延长抗体滴度下降,通过胎传的抗体少,且很快下降甚至提前消失,低滴度的抗体不足以保护婴儿免受麻疹病毒的感染;由于现行的MV 免疫程序初免起始为8月龄,有一定比例的婴儿未到MV 初免月龄而暴露发病[3]。≤7岁和20~47岁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4.95%和55.40%,应以此人群为防控重点。3~5月病例数占81.55%,应在3~5月份加强疫情监测,做到“低发季节重预防,高发季节防暴发”。2010年麻疹发病呈上升态势,2011年明显下降,说明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显著。
为加速控制与消除麻疹,提出以下对策与措施:①进一步提高麻疹类疫苗接种率的同时,提高及时接种率,规范接种操作,确保接种质量。②严格落实新生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漏种儿童及时补种③医疗机构严格履行住院麻疹病人采血义务,以明确诊断,便于麻疹监测。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滦南县2009-2011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2010年麻疹强化免疫效果,为制定和调整预防麻疹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滦南县2009-2011年共报告麻疹10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99/10万。2011年发病率显著下降;麻疹病例男女比例为1:0.76;发病居前三位的职业分别为农民、工人,散居儿童和学生;3~5月发病人数占总病例数的81.55%;发病年龄呈双峰性, 20~47岁成人和≤7岁儿童分别占55.40%和34.95%。对麻疹疫苗的免疫史分析,有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15.53%、29.13%、55.34%。结论 滦南县麻疹控制应以20岁以上成人及7岁以下儿童为主;规范接种操作、提高麻疹疫苗的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才能消除麻疹;强化免疫对迅速降低麻疹发病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强化免疫
为掌握滦南县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麻疹预防控制策
作者单位:唐山市滦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北 滦南 063500)
作者简介:刘丽娟(1971-),女,学士,主管医师,免疫规划管理
略提供依据,现将2009-2011年麻疹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滦南县统计局。
1.2 病例诊断标准 按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规定的诊断标准。
1.3 检测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M 抗体。
1.4 统计分析 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输入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滦南县2009-2011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03例,年
平均发病率5.99/10万,2009-2010年发病率呈上升态势,2011年显著下降(表1)。
2.2 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的2月龄,最大的47岁,呈双峰性,≤7岁和20~47岁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4.95%和55.40%。
2.3 性别分布 103例病例中,男性59例,占57.28%;女性44例,占42.72%;男女之比为1:0.76。
2.4 季节分布 1月2例,2月4例,3月19例,4月22例,5月45例,6月8例,7月3例,3-5月病例数占81.55%。
2.5 职业分布 103例麻疹病例中,工人、农民55例,占53.40%;散居儿童34例,占33.01%;学生14例,占13.59%。
2.6 免疫史 103例麻疹病例中,未达初免月龄14例,占13.59%;接种MV 仍发病的16例,占15.53%;未接种MV 的30例,占29.13%;MV 免疫史不详的57例,占55.34%(表
2)。1剂次免疫者发病4人,占总病例的3.88%;2剂次及以上的发病12人,占总病例的11.65%。
2.7 血清学检测 2009-2011年报告125例麻疹疑似病例,采集了97份合格血清,标本采集率为94.17%;在诊断为麻疹的例中,实验室诊77例(74.76%);临床诊断26例(25.24%)。 3 讨论
成人麻疹发病主要是由于使用MV 和计划免疫初期并未获得良好的免疫服务,加之自然感染机会减少,导致体内抗体水平降低造成的[2]。<8月龄婴儿的母亲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麻疹抗体多来源于人工免疫,随着接种间隔的延长抗体滴度下降,通过胎传的抗体少,且很快下降甚至提前消失,低滴度的抗体不足以保护婴儿免受麻疹病毒的感染;由于现行的MV 免疫程序初免起始为8月龄,有一定比例的婴儿未到MV 初免月龄而暴露发病[3]。≤7岁和20~47岁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4.95%和55.40%,应以此人群为防控重点。3~5月病例数占81.55%,应在3~5月份加强疫情监测,做到“低发季节重预防,高发季节防暴发”。2010年麻疹发病呈上升态势,2011年明显下降,说明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显著。
为加速控制与消除麻疹,提出以下对策与措施:①进一步提高麻疹类疫苗接种率的同时,提高及时接种率,规范接种操作,确保接种质量。②严格落实新生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漏种儿童及时补种③医疗机构严格履行住院麻疹病人采血义务,以明确诊断,便于麻疹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