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关镇家长学校学习简报(二)

城关镇家长学校学习

简 报

第二期

★ 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走出家教误区 科学教育子女

★ 小故事大道理 城关镇宣传办编印 2007年5月10日

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根据家庭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对家庭教育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它是在家庭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家庭教育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的指导原则。违背了这些原则,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指家长教育子女时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方法得当,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方法不当,则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

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与教育艺术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呢?教育艺术实际上是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必然符合教育原则,违背教育原则的教育方法决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长为了掌握教育子女的艺术,是不能不学习和掌握教育原则,熟悉教育方法的。

家庭教育艺术的真谛在于,在科学的教育原则指导下,家长善于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机智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子女实施的有效教育。例如,毛泽东同志与年幼的毛岸英一起吃饭,看到孩子把饭粒掉在饭桌上,提醒孜子说:“岸英,你还记得《悯农》那首诗吗?”岸英回答说:“记得!记得!”毛泽东说:“你背诵一下给我听。”岸英放下碗筷,一字不漏地背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呀!岸英背得真好,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会解一解吗?”父亲这么一问,他忽然领悟了父亲的用意,满脸通红,急忙拣起掉在饭桌上的饭粒,放在嘴里,并羞惭他说:

“我晓得了,我晓得了。”

下面再看张闻天同志教子艺术一例。1948

年,张闻天同志在沈阳工作。8岁的儿子看到爸爸出门经常坐汽车,自己也想坐,有一次张闻天同志要外出开会,上车以后,发现儿子已经坐在车里,叫他下来,好说歹说就是不听,张闻天同志当时十分恼火,但是他没有打骂孩子,只是自己下了车,走着去开会。儿子望着爸爸的背影,自知无趣,乖乖地爬出汽车,从此再不敢闹着坐汽车了。

上述例子都是符合教育原则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在特定条件下的机智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因此、可以称之为教育艺术。为了掌握教育艺术,家长必须熟悉家庭教育的原则,常用的教育方法,以便能够做到在特定的具体条件下,能创造性加以运用。

关于家庭教育的原则体系,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本书向家长介绍4条家庭教育的原则:①在教育内容的确定上要体现德育为主的原则;②在教育时机的确定上,要体现早期教育的原则;③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要体现示范教育原则和养成教育原则;④在教育者的相互关系上,要体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在教育方法体系上,也有很多种表述方法,这里仅把这些方法概要地介绍一下,其中有10种较为常用的教育方法。

教导法——正面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

练习法——训练孩子反复重复正确的行为,形成一定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 激励法——对孩子符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表现,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奖励、表扬。

惩戒法——对违背家长反复强调的正确要求,给予必要的惩戒以警效尤。 榜样引导法——运用孩子敬佩的人物,为孩子树立学习效仿的榜样。

启发诱导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动脑筋,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相机而教法——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时机,掌握孩子的“兴奋点”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情绪不高或受到表扬奖励,情绪高涨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读书指导法——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指导孩子选择适当的书籍读,从当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和教育,使问题得到解决。

谈心法——首先要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能与孩子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尊重该子,得到孩子的信任,通过谈心,与孩子做到心理沟通。从而得到孩子的信任有效地教育孩子。

目标追求法——在每个时期,每个阶段与孩子共同确定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教育孩子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孩子为实现目标付出了劳动,因目标的实现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强化了目标意识,增强了自信心和上进心。

走出家教误区 科学教育子女

每个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子女聪明、伶俐、品学兼优,成为有用之才。但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密切配合。教育子女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只有和学校的配合是不够的。如果家长不能很好地去把握它、驾驭它,以致于会导演出种种误区,酿成许多无法挽回的后果。 误区之一:家庭教育学校化

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急盼孩子 的智慧之花早日绽开,孩子还未开设的课程,提前进行辅导和学习,上学的孩子回到家里,除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父母还要下达一定的学习任务,甚至接受家庭教师的再教育。这样做使一部分孩子把学习当成苦差使,产生厌学弃学情绪。使学习丧失趣味性。 不难想像,这种心态对孩子将意味着怎样的精神压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错误教育方法,是对孩子的"精神虐待",其危害远大于娇宠溺爱,甚至于体罚。"精神虐待"有多种表现,有些家长当发现孩子的思想违背自己的意志时,就会以警告、恐吓、揭短等方式对孩子实施精神压力,以制服孩子。还有像故意贬低孩子的能力,如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这种比照又往往用讽刺、挖苦等形式,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小就产生自卑意识。 心理学研究已表明,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到挫折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诸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心理疾病,长大难以适应社会。

有一次,一对年轻夫妇找我进行家教咨询。他们的儿子从3岁学习英语,到了6岁,已经能流利地朗读初中一年级的英语教材了,问我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向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过,小学3年级开始学英语课,老师是从ABC教起的。到时候,你们的儿子会怎样?”两口子眉头皱了起来。我给他们分析了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受到老师的重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小助手,做全班学生学习英语的带头人。孩子受到激励,巩固所学英语知识,进一步提高水平。另一种是孩子表现自己会英语,或者搭老师的话茬儿,或者不好好听讲,老师可能批评他。孩子在课堂上没有了学英语的积极性,情绪涣散,纪律松弛,反而出现了不良因素,很有可能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我告诉家长,目前不是加深学习英语课本知识的问题,而是考虑以后如何跟小学英语教师配合,防止出现不良因素的问题。

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课本知识。有些学校,办学前班,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课程,家长配合积极,有的家长利用寒暑假,提前教(自己教或请家庭教师教)孩子下个学期要学习的课程。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发展孩子智力,把学习搞得更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这种做法,大多数孩子知识学不好,智力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开发。

学习知识与开发智力有密切关系,但不是一回事。我们在前边讲过,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一个正常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智力已经发展了全部智力的60%-70%(一说90%),余下的有待在小

学、中学进一步开发。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智力活动的过程,通过学习知识,智力得到发展。但学习知识不是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游戏、劳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人际交往等等都可以发展人的智力。特别是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非常有益。

那种超前让孩子学习课本知识的做法,在孩子第一次学习时,可能有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但第二次再学习时,就会由于已经“相识”而减低学习兴趣,智力活动不积极,于是出现“炒知识夹生饭”的现象。这样往往知识学不好,智力得不到发展,还浪费了许多时间.

那么,可不可以提前让孩子学些知识呢?回答是肯定的。但不要只把目标定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应该扩大孩子的知识背景,广泛接触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对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有好处。

有的孩子,某些科目基础薄弱,上课听讲有困难。对这样的孩子,可以提前一段时间(也不宜过早)先请人(家长能做更好)给他讲一讲,奠定能够听课的基础,一旦跟上进度,就应该让孩子自己预习了。

现在有的出版单位出版了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讲课的录像带,如何使用这些录像带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录像带是辅助性的教学工具,不能完全依赖,也不宜作为超前学习的工具。还有的出版单位出版了与课本内容一致的超前训练的书籍,同样不能盲目使用,需要慎重思考怎样使用才能有利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这些事情,不妨找孩子的老师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总之,家长要认识开发智力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要重视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开发,不应热衷于让孩子超前学习课本知识。

应该指出,上课前的预习,不同于我们这里说的超前学习课本知识,预习是应该的。

误区之二:儿童教育成人化

表现为父母脱离孩子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孩子视为成人,时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强加给孩子,限定、命令孩子必须完成,而不管孩子的意愿,结果使孩子造成逆反心理不服说教。中国的家长宠爱孩子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他们一辈子甘愿为儿女付出,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是许多家长都有的感受。然而我们的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影星或政界商界的巨头,惟独很少有父母。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为他们“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还有颇多抱怨,惹得很多家长感叹“好心没好报”。

“好心没好报”,投入与产出不相符是什么原因呢?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副教授胡玉顺所做的“父母效能训练”的课题,专门研究提高“父母效能”,培养智慧型父母的问题。记者就这个课题专门采访了胡玉顺。

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胡玉顺认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比如在爱孩子的问题上,许多家长多是出于本能的爱,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不会施爱,因而使孩子体

会不到父母的爱。在一次咨询活动中,胡玉顺曾接待过一个很伤心的妈妈。说到孩子两门功课只得了197分时,这位妈妈难过得直流泪。站在一边的女儿看着妈妈感到十分困惑,她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如此痛苦。此时这位妈妈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妈妈的价值标准是要得双百,孩子没有满足她的需求,她就感到伤心。而换个位置看看孩子,她努力了,得了197分,她感到高兴。而妈妈却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体验相反,孩子幼小的心里就会产生疑问:妈妈这就是爱我吗?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就会形成一种理念,认为这就是爱。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反映大学生冷漠,不懂得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爱的体验,父母的做法,在他们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只有学会施爱,让孩子体会到爱,并学会去爱别人的父母,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父母,你的投入才能有理想的产出。

把孩子当成一个大写的人

我们的很多家长,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这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谈及教育理念,胡玉顺提出,教育理念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孩子。首先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一个与你一样的大写的人。是个人,就要尊重他的人格。这样说,有的家长不能接受,觉得自己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怎么能说没有把孩子当成人来看待呢?可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往往就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主体,一个有思想的人。比如有些家长打孩子,训斥孩子,对孩子冷言恶语。如果真把孩子当成了一个与你同样的人,下面的问题就好解决了。能与孩子平等地交谈,你的眼神、语调、用词都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

二是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待。孩子既是与我们一样的--一样的大写的人,又是与我们不一样的--他是发展中的人,他还不完善,不成熟,但他具有潜能,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他们更需要关心、关注和爱护,但并不是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孩子伴随着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成长。而且有时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长或学校。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和处理孩子的问题。教育者需要引导,指导,严格要求。现在不少家长一谈尊重就没有要求了。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认为西方的父母对孩子非常放纵,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不然。西方的许多父母都是极为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的,从生活到学习上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在对孩子的期望值方面从不强加于孩子,中国家长关心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美国家长关注孩子适合干什么。

让孩子在体验中明白对与错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一个明显的差异: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

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告诉你具体的方法,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去领会其中的道理。”胡玉顺在谈这个问题时,讲了很多我们都不陌生的事例—— 有不少家长,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让孩子从体验中去认识道理,他才会记忆深刻。

前两天,我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19岁的名牌大学的学生,因偷盗进了拘留所。原因是他对原来的中学不满,想通过偷这个学校的电脑施行报复。据说偷时他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还是忍不住要这样做。这其中除了他父母离异,没有人关注他的心理感受外,与我们以往的教育中,细微的体验太少也不无关系。如果他小时候曾因拿了人家一块糖、一块橡皮受到过惩罚的话,他就会体验出为什么不能偷窃的道理。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都要受到惩罚(惩罚不是体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你想做的事不让你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理念-智慧-行为

理念、智慧、行为是“父母效能训练”的三个重要环节。胡玉顺认为:当今的父母应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智慧,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家长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孩子所施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你的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家长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

胡玉顺的“父母效能训练”虽然刚刚进行了半年多的时间,却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好评。父母们深深感到,在学做一个智慧型父母的过程中,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了。(朱晓戎)

误区之三:家庭内部教育方法多样化。

表现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尤其当孩子有越轨行为时,有认为应该严格关教,施以棍棒,有认为应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有时还会站出来进行袒护,认为小孩小,不懂事,长大了什么都会知道,由于意见不一致,孩子将不知道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久之,自然会养成不辨是非,不明善恶为所欲为等不良习惯。

误区之四:重智能、轻品德

绝大多数父母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总以为孩子的发展好与坏,是否有出息,主要看能力和成绩,而不是看能否家务、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助认为乐等,如此下去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也是一个劣质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起床、穿衣、吃饭、上幼儿园、收拾房间等等,希望通过实现这些日常的要求来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往往由于孩子拒绝配合而变得复杂起来。有的家长为了得到孩子的配合,会采取各种方式,如哄、

劝、诱导,甚至命令、威胁、贿赂、惩罚等。但这些方式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比较妥当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要消极否定,随意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把玩具洒落一地也不去收拾时,有的父母就会说“瞧,你把这儿弄得这么乱,我真不明白当初我干嘛要给你买这么多玩具!”当孩子为了看动画片而不理会母亲要他倒垃圾的要求时,母亲也会说:“你没听到我跟你说话吗?真不听话!”正是在这种不经意中,父母把对孩子的不满通过他们自己的言语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而经常受到父母否定的孩子往往会拒绝听从父母的任何要求。

第二,父母对孩子所提的要求要具体明确,不要含糊、笼统。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必须注意要求的个体明确性,要便于孩子理解。那些笼统抽象的要求会使孩子不能正确地理解父母的要求。如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要求孩子“请收拾好你的房间”,年幼的孩子可能会理解为“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壁橱里”,而父母的要求则是“把书放进书架,衣服放进柜子,玩具放入箱子中”。因此笼统、含糊的要求极易造成儿童理解的偏差,妨碍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第三,父母要经常给 孩子以鼓励。

幼儿由于其能力的所限,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而成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凡是成人所肯定、认可的行为,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因此,父母要经常对孩子的积极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强化其行为动机。此外,表扬所带来的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孩子自觉地听从父母的要求,配合父母的行动。

第四,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的同时,可适当地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因为选择是权利的体现,这能使孩子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服从要求。一旦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那么他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但在提供选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按照父母预期的意图给予选择。

我们有时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要么快点吃饭,要么回房间去。”但是当孩子真的跳下椅子时,父母又会立即叫道:“坐下,吃你的饭。”因此,当父母在给孩子选择时,必须明确自己的意图,必须保证所给予的选择项不论孩子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致超出预期的范围。譬如,父母希望孩子喝点东西时,就可以说:“你喝牛奶还是桔汗?”孩子无论选择哪一项,都能达到目的。

2.时间作为选择项。

有时候某些要求的选择项只有一个是可以接受的,父母可以采用提供时间选择或序列选择的方法,既提供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选择的结果。如:“你想看五分钟电视呢,还是十分钟?”

3.孩子不愿意选择时,父母要“迫使”他选择。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对父母的要求做出一定的选择,因为父母所提供的选择项都不符合他的意愿。此时,父母要“迫使”他选择,可以问他:“是你自己选呢,还是我替你选?”如果孩子仍不愿选,父母可以继续说:“我想你是希望我替你选。”并替他做出一项选择。

第五,提前给孩子一些结束或改变活动的时间。

在公园或游乐园玩,到该回家的时间了,可孩子正玩得起劲,不肯回家,有的父母只得强行拖着眼泪汪汪的孩子离去。如何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呢?像上述这样要孩子立即放弃正玩得起劲的活动而服从你的要求,这对于成人来说也是很难的,更不必说孩子了。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准备结束或改变他们活动的时间。如预先告诉孩子:“十分钟后我们就要走了。”提前给孩子一个时间段提醒孩子结束当前的活动。几分钟后,再次提醒孩子:“再过会儿我们就要回家了!”过一会儿,再说一次:“我们该走了!”由于有了一定的时间缓冲和心理准备,孩子对活动的结束或转变就变得易于接受了。但父母在使用该策略时必须注意,当第一次使用该策略时,就必须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如“该走了”就立即走,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否则,孩子以后就不会听从父母的要求了。

误区之五:重物质刺激,轻精神激励

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是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而是树立经济实惠意识,树立金钱万能观念。当孩子考试得高分是,父母给孩子的是好吃好穿的、好玩的,甚至是金钱刺激,而远远忽视了精神激励的作用。这样下去,孩子会把实惠当做动力,不给好处不做事,讲好价钱再努力,后果不堪设想。

误区之六:重言教,轻身教

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说的头头是道,要孩子讲文明、讲礼貌,自己却脏话连篇,骄横无礼,这不仅有损做父母的尊严,更会使孩子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养成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等不良品质。

新华网消息 据人民网4月29日报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据本人的观察,现在的许多家长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严于教子而宽于律己。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希望与梦想都转嫁到孩子幼弱的肩膀上,指望孩子考高分,上名校,出外留洋,还要学会一大堆的特长;而自己却以年龄大了(其实并不算大)等种种理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读书,不看报,不热心工作,不钻研业务,马马虎虎,不思进取。

这就出现了一个最原始的问题:你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什么榜样?你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这样那样?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在世,孰能无过?成人们可以堂堂正正地用这个道理来解释甚至开脱自己的过失,可对待孩子就换了另一个标准。孩子稍有过失,或考分名次稍有下降,便斥责打骂,甚至用棍棒来惩罚孩子的小小过失。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害母亲的起因,就是对母亲的打骂和过分严厉的管教忍无可忍。即使成年人,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都还需要适当的娱乐生活,何况是处在花季的少年。但是,那位母亲就是不懂得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硬是把

孩子当成了学习和得分的机器,排斥孩子的一切娱乐,孩子即使与同伴们踢踢足球或者看看电视节目也不被允许,还动辄以“打断你的腿”相威胁。这位母亲为自己“丧失人性”的教育方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管怎么说,杀人都是违法的,徐力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但这位母亲的死除了给人留下一个血的教训之外,并不能博得人们同情的眼泪。北京房山琉璃河那位名叫骆淑萍的母亲,仅仅因为八岁的儿子王闯偶然的一次没有完成作业,就对孩子施行毒打,导致王闯肾功能和其他多个器官功能衰竭。骆淑萍这样做的本身就使自己丧失了管教孩子的道德地位和道德资格,剩下的就只有自以为高于孩子的家长身份和她手中的棍棒了。

记得前年中日两国中学生关于崇拜对象的一个民意测验的结果是这样的:70%以上的日本孩子的崇拜对象是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孩子崇拜自己父母亲的仅有1%,相差何其悬殊!《北京晚报》刊载的一个中学女孩的日记,恰恰生动地印证了这一点。在此不妨摘录一段:

“爸妈都在出版社当编辑,可吵嚷起来和街上那些小商小贩差不多。而且他们都是两面派,在家一抹脸皮就吵,出门就换上另一张脸谱,可指责我的时候却一点也不惭愧,两面派!

有一天,我说晚上出去看场电影,爸爸竟然说了一大堆夜晚不安全,女孩子要是出事就完了,„„瞧他那样,他有什么资格说我。最应该防范的正是像他这样的离婚男人。我受不了他自己感觉良好的炫耀神态,不就是一个文化公司的副经理吗?出来进去装大款,可他开的汽车是国家的,不让开了照样一身臭汗去挤公共汽车。那么大岁数的人连这点事都想不开,还没有我这个小孩活得明白,可悲!”

这,就是这位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果换了我是这位女孩儿,对这样的家长也决不会有什么好印象。问题是,这样的家长并不会因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威信扫地而放松对孩子的过高的期望值。自己不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表率,无力对孩子发生正面的影响,又强烈地指望孩子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结果就只好凭藉家长的身份对孩子施之以苛求、威压甚至棍棒。这便是我们某些家长的可悲和可恨之处。

误区之七:溺爱代替教育

好多父母是孩子为掌上明珠,有爱无教,生活上百般迁就,思想上任意放纵,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依什么,如此包办代替会使孩子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百般依赖,毫无独立生活能力.

过分保护。过分保护导致如今青少年某些生理、心理机能退化。一些家长一方面在学业上拼命给自己孩子"加压",另一方面又为他们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便导致现在的孩子大脑"发达",四肢无力。在舒适、方便中,青少年人体中的某些机能正在逐步退化。因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几乎不用克服什么困难。不用付出,也就没有发展。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用于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 成人出于良好的愿望为下一代铺设了一条充

满阳光和鲜花的大道,希望他们能从这里开始走向未来的锦绣前程。但这样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违背了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发展规律。 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调查表明:如果忽视了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在青少年期甚至在儿童期,就会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症,就如我们现在做老师、家长的常常会感觉到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有许多毛病:如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大,做事被动、消极、胆怯,显得十分幼稚,表现出某些不适应年龄特征的行为,出现心理倒退现象;适应新环境能力差,自私,只求别人照顾,不会关心他人,社会责任感弱,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等等。 孩子受到的限制越多,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为成年所作的准备和考验,那他们将来为人父母就不会很合格,作为一个成年人就会感到困难重重。,且又自私、任性、心胸狭窄。

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信心

(5岁的莎莎,在离家两条街的小公园里玩,她妈妈坐在一旁看着她。) 莎莎高兴地问妈妈:"我可以不可以坐秋干呢?"

妈妈:"好,但是得让我拉着你的手,这样你不会被伤着。"(莎莎站起来,拉着妈妈的手)

妈妈又说:"我们要非常的小心,从后面绕过去,这样我们不会被别的秋千碰伤。"妈妈一边说一边拉着她,走向秋千。

(一会儿,莎莎坐在了秋千上)

妈妈说:"要不要我来推你?"

莎莎(小心)说:"能不能让我自己来?"

妈妈:"不行,那样你会掉下来的。还是我来推你的好,你现在坐好了,抓紧。"

于是,莎莎非常安静地坐着,牢牢地抓着秋千,妈妈推着她。很快莎莎觉得厌倦了,就从椅子上滑了下来,

"小心!亲爱的"、"我真担心你被荡来荡去的秋千打倒。"

妈妈又领着她走过了单杠,她又看见有些小孩在单杠上翻腾,翻转过来,然后又倒挂在单杠上,莎莎又高兴起来,"让我试试,妈妈。"

"不,莎莎,那样太危险了,还是去坐滑梯吧。慢慢走上去,小心不要摔着,我要在底下接着你。"

莎莎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滑梯。她坐下,慢慢地往前蹭一蹭,坐到了滑梯边上,两只手紧紧抓住滑梯的扶手,"等一等! 等其它的孩子滑完了,要不他们会撞到你的。好了,你现在可以滑下来了。"滑了几次滑梯,莎莎说:"我想回家了,我累 了。"她拉着妈妈的手慢慢地回家去。

整个过程中,莎莎从来没有大声叫过,放开嗓子笑过,没有跑,也没有跳过。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孩子们需要学会怎样去忍受在生活中碰到的伤疼,头上碰出的青紫色可以渐渐退去,但受了伤的勇气却难恢复,也许一辈子受到影啊。莎莎的妈妈应该懂得她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害怕所有事情,认为自己缺乏能力,这对她的成

长会造成障碍。

我们要记住,孩子们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自信心。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大学生,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他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过于焦虑而失常。后来,这个大学生的父母对记者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

每当想起这个由“爱”而酿成的悲剧,我不由得联想到,在今天有多少孩子像这位大学生一样,生活在父母和教师无微不至的“爱”中?又有多少孩子,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也会重演类似的悲剧?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那位大学生的父母爱孩子没有丝毫的错。错的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过于盲目和无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去爱,却忽略了孩子未来发展与独立生活,没有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孩子在习惯了消极的依赖之后,一旦需要独自面临新的挑战时,便无所适从。因此,每一位深爱孩子的家长和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在爱孩子的同时,要保持理智,每一位家长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最终总是要离开父母、教师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他们未来生活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因此,家长和教师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为孩子保留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具备适应今后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素质,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和理性的爱。

要实现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小培养儿童主动适应与发展的能力。这一认识,对于每一位不遗余力地“爱”孩子和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家长和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因此,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在爱孩子和为孩子创造“幸福童年”时,一定要注意充分认识并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孩子主动发展和适应的能力,这要求家长和教师做到:

1.要充分尊重儿童,把儿童当作一个具有自主性、有自身内在要求和发展潜力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家长和教师的附属物或单纯的接受者。

2.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创造机会,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事事包办代替。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3.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主动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如,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儿童独立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利用实际生活教给儿童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知识、方法和技巧等等。

4.为儿童奠定要持续发展的基础。儿童日后发展结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有关,而要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从小

注意挖掘和培养儿童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与品质。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各种发展能力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心理品质,让儿童发展一些终身受用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儿童学会一些知识。

总之,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在爱孩子时,一定要立足于未来,要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着想,要留给孩子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逐步具有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当然,允许孩子自主发展并不是说父母和教师可以对孩子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适宜的教育与孩子充分的主体性相结合,儿童才会获得最大限度的健康发展。

误区之八:放任自流代替教育。

有的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从而淡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但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很少过问和关心,甚至孩子交上了不三不四的朋友或有过错时也一味地迁就,这种养而不教的做法。会使孩子变的自由散漫,不求进取。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起床、穿衣、吃饭、上幼儿园、收拾房间等等,希望通过实现这些日常的要求来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往往由于孩子拒绝配合而变得复杂起来。有的家长为了得到孩子的配合,会采取各种方式,如哄、劝、诱导,甚至命令、威胁、贿赂、惩罚等。但这些方式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比较妥当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要消极否定,随意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把玩具洒落一地也不去收拾时,有的父母就会说:“瞧,你把这儿弄得这么乱,我真不明白当初我干嘛要给你买这么多玩具!”当孩子为了看动画片而不理会母亲要他倒垃圾的要求时,母亲也会说:“你没听到我跟你说话吗?真不听话!”正是在这种不经意中,父母把对孩子的不满通过他们自己的言语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而经常受到父母否定的孩子往往会拒绝听从父母的任何要求。

第二,父母对孩子所提的要求要具体明确,不要含糊、笼统。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必须注意要求的个体明确性,要便于孩子理解。那些笼统抽象的要求会使孩子不能正确地理解父母的要求。如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要求孩子“请收拾好你的房间”,年幼的孩子可能会理解为“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壁橱里”,而父母的要求则是“把书放进书架,衣服放进柜子,玩具放入箱子中”。因此笼统、含糊的要求极易造成儿童理解的偏差,妨碍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第三,父母要经常给 孩子以鼓励。

幼儿由于其能力的所限,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而成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凡是成人所肯定、认可的行为,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因此,父母要经常对孩子的积极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强化其行为动机。此外,表扬所带来的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孩子自觉地听从父母的要求,配合父母的行动。

第四,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的同时,可适当地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因为选择是权利的体现,这能使孩子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服从要求。一旦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那么他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但在提供选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按照父母预期的意图给予选择。

我们有时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要么快点吃饭,要么回房间去。”但是当孩子真的跳下椅子时,父母又会立即叫道:“坐下,吃你的饭。”因此,当父母在给孩子选择时,必须明确自己的意图,必须保证所给予的选择项不论孩子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致超出预期的范围。譬如,父母希望孩子喝点东西时,就可以说:“你喝牛奶还是桔汗?”孩子无论选择哪一项,都能达到目的。

2.时间作为选择项。

有时候某些要求的选择项只有一个是可以接受的,父母可以采用提供时间选择或序列选择的方法,既提供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选择的结果。如:“你想看五分钟电视呢,还是十分钟?”

3.孩子不愿意选择时,父母要“迫使”他选择。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对父母的要求做出一定的选择,因为父母所提供的选择项都不符合他的意愿。此时,父母要“迫使”他选择,可以问他:“是你自己选呢,还是我替你选?”如果孩子仍不愿选,父母可以继续说:“我想你是希望我替你选。”并替他做出一项选择。

第五,提前给孩子一些结束或改变活动的时间。

在公园或游乐园玩,到该回家的时间了,可孩子正玩得起劲,不肯回家,有的父母只得强行拖着眼泪汪汪的孩子离去。如何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呢?像上述这样要孩子立即放弃正玩得起劲的活动而服从你的要求,这对于成人来说也是很难的,更不必说孩子了。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准备结束或改变他们活动的时间。如预先告诉孩子:“十分钟后我们就要走了。”提前给孩子一个时间段提醒孩子结束当前的活动。几分钟后,再次提醒孩子:“再过会儿我们就要回家了!”过一会儿,再说一次:“我们该走了!”由于有了一定的时间缓冲和心理准备,孩子对活动的结束或转变就变得易于接受了。但父母在使用该策略时必须注意,当第一次使用该策略时,就必须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如“该走了”就立即走,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否则,孩子以后就不会听从父母的要求了。

误区之九:严厉责骂代替教育。

有些父母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尤其是孩子的行为有违父母的意愿时,就分不清青红皂白,轻者大声吵骂,重者施以棍棒,似乎只有打才能出孝子,才能使孩子成才,这样下去,很容易使孩子丧失自尊、性情古怪、变的玩世不恭、自暴自弃。

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家长主观臆断,不善学习、不讲方法造成的。因而做父母要特别注意自身素质的改造和学习,首先要

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育子女的义务感、责任感和信心。其次,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对子女言传身教;再者要通过学习教育科学或听家教讲座,拜访老师等,以掌握真确教育子女的原则和方法,避开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使子女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附:如何转化网迷的孩子

专家给青少年网迷的十条建议

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和鉴别能力,儿童网迷增多的现象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据统计,全世界现有2500万儿童网迷,到2005年时将达4400万。在目前的小网迷群体中,有25%的人曾主动访问过色情网站,20%的人曾被动地收到过与色情有关的信息,全球75%的家长明确表示,担心不良信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专家们提出了10条建议:1、不要将电脑安装在孩子的卧室,最好放在家中的明显位置。2、控制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方式。3、经常了解孩子的网上交友情况。4、与孩子共同阅读电邮来信,预先删除含色情内容的垃圾邮件。5、在电脑上安装禁止访问色情网址的软件。6、非经父母许可,不要让孩子与网上结识的陌生人会面。7、安装可过滤检测并禁读“性”、“色情”、“黄色”等字词的软件。8、控制孩子远离网上聊天室。9、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在网上发布。10、与孩子一起上网。

小故事大道理

一支疲劳的队伍行进在茫茫的夜色中。这时不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说:"朋友们请相信我的话,你拾一些石块放入你的行囊里,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你就会得到惊喜的收获和无尽的后悔"。没有多少人相信这样的鬼话,有几个相信的人做了,有几个怀疑的人也做了,更多的人是笑话他们的愚蠢行为。第二天清晨当人们打开行囊就餐时,那几个做出行动的人,发现捡到的石头都变成了金灿灿的黄金,真是惊喜万分,同时也后悔当初没多装些带上,而更多的人是后悔和叹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机会和成功是倾向勇于行动的人们!!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在生活中,当形形色色的危机来临时,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注: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城关镇家长学校学习

简 报

第二期

★ 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走出家教误区 科学教育子女

★ 小故事大道理 城关镇宣传办编印 2007年5月10日

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根据家庭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对家庭教育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家庭教育实践的基本要求。它是在家庭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家庭教育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认识和处理的指导原则。违背了这些原则,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家庭教育的方法,是指家长教育子女时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方法得当,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方法不当,则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不但要

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与教育艺术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呢?教育艺术实际上是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必然符合教育原则,违背教育原则的教育方法决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长为了掌握教育子女的艺术,是不能不学习和掌握教育原则,熟悉教育方法的。

家庭教育艺术的真谛在于,在科学的教育原则指导下,家长善于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机智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子女实施的有效教育。例如,毛泽东同志与年幼的毛岸英一起吃饭,看到孩子把饭粒掉在饭桌上,提醒孜子说:“岸英,你还记得《悯农》那首诗吗?”岸英回答说:“记得!记得!”毛泽东说:“你背诵一下给我听。”岸英放下碗筷,一字不漏地背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呀!岸英背得真好,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会解一解吗?”父亲这么一问,他忽然领悟了父亲的用意,满脸通红,急忙拣起掉在饭桌上的饭粒,放在嘴里,并羞惭他说:

“我晓得了,我晓得了。”

下面再看张闻天同志教子艺术一例。1948

年,张闻天同志在沈阳工作。8岁的儿子看到爸爸出门经常坐汽车,自己也想坐,有一次张闻天同志要外出开会,上车以后,发现儿子已经坐在车里,叫他下来,好说歹说就是不听,张闻天同志当时十分恼火,但是他没有打骂孩子,只是自己下了车,走着去开会。儿子望着爸爸的背影,自知无趣,乖乖地爬出汽车,从此再不敢闹着坐汽车了。

上述例子都是符合教育原则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在特定条件下的机智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因此、可以称之为教育艺术。为了掌握教育艺术,家长必须熟悉家庭教育的原则,常用的教育方法,以便能够做到在特定的具体条件下,能创造性加以运用。

关于家庭教育的原则体系,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法,本书向家长介绍4条家庭教育的原则:①在教育内容的确定上要体现德育为主的原则;②在教育时机的确定上,要体现早期教育的原则;③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要体现示范教育原则和养成教育原则;④在教育者的相互关系上,要体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原则。

在教育方法体系上,也有很多种表述方法,这里仅把这些方法概要地介绍一下,其中有10种较为常用的教育方法。

教导法——正面告诉孩子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

练习法——训练孩子反复重复正确的行为,形成一定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 激励法——对孩子符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表现,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奖励、表扬。

惩戒法——对违背家长反复强调的正确要求,给予必要的惩戒以警效尤。 榜样引导法——运用孩子敬佩的人物,为孩子树立学习效仿的榜样。

启发诱导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动脑筋,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相机而教法——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时机,掌握孩子的“兴奋点”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情绪不高或受到表扬奖励,情绪高涨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读书指导法——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指导孩子选择适当的书籍读,从当中吸取营养,受到启发和教育,使问题得到解决。

谈心法——首先要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能与孩子的喜怒哀乐发生共鸣,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尊重该子,得到孩子的信任,通过谈心,与孩子做到心理沟通。从而得到孩子的信任有效地教育孩子。

目标追求法——在每个时期,每个阶段与孩子共同确定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教育孩子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孩子为实现目标付出了劳动,因目标的实现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强化了目标意识,增强了自信心和上进心。

走出家教误区 科学教育子女

每个做父母的总希望自己的子女聪明、伶俐、品学兼优,成为有用之才。但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密切配合。教育子女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只有和学校的配合是不够的。如果家长不能很好地去把握它、驾驭它,以致于会导演出种种误区,酿成许多无法挽回的后果。 误区之一:家庭教育学校化

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急盼孩子 的智慧之花早日绽开,孩子还未开设的课程,提前进行辅导和学习,上学的孩子回到家里,除完成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外,父母还要下达一定的学习任务,甚至接受家庭教师的再教育。这样做使一部分孩子把学习当成苦差使,产生厌学弃学情绪。使学习丧失趣味性。 不难想像,这种心态对孩子将意味着怎样的精神压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种错误教育方法,是对孩子的"精神虐待",其危害远大于娇宠溺爱,甚至于体罚。"精神虐待"有多种表现,有些家长当发现孩子的思想违背自己的意志时,就会以警告、恐吓、揭短等方式对孩子实施精神压力,以制服孩子。还有像故意贬低孩子的能力,如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这种比照又往往用讽刺、挖苦等形式,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小就产生自卑意识。 心理学研究已表明,一个自尊心从小就受到挫折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诸如自我否定、缺乏爱心、焦虑等心理疾病,长大难以适应社会。

有一次,一对年轻夫妇找我进行家教咨询。他们的儿子从3岁学习英语,到了6岁,已经能流利地朗读初中一年级的英语教材了,问我下一步该怎么办?

我向他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过,小学3年级开始学英语课,老师是从ABC教起的。到时候,你们的儿子会怎样?”两口子眉头皱了起来。我给他们分析了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受到老师的重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小助手,做全班学生学习英语的带头人。孩子受到激励,巩固所学英语知识,进一步提高水平。另一种是孩子表现自己会英语,或者搭老师的话茬儿,或者不好好听讲,老师可能批评他。孩子在课堂上没有了学英语的积极性,情绪涣散,纪律松弛,反而出现了不良因素,很有可能影响其他功课的学习。我告诉家长,目前不是加深学习英语课本知识的问题,而是考虑以后如何跟小学英语教师配合,防止出现不良因素的问题。

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让孩子提前学习课本知识。有些学校,办学前班,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课程,家长配合积极,有的家长利用寒暑假,提前教(自己教或请家庭教师教)孩子下个学期要学习的课程。家长认为这样做,可以发展孩子智力,把学习搞得更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这种做法,大多数孩子知识学不好,智力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开发。

学习知识与开发智力有密切关系,但不是一回事。我们在前边讲过,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一个正常的孩子,在上小学时智力已经发展了全部智力的60%-70%(一说90%),余下的有待在小

学、中学进一步开发。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智力活动的过程,通过学习知识,智力得到发展。但学习知识不是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游戏、劳动、文体活动、科技活动、人际交往等等都可以发展人的智力。特别是有意识地训练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非常有益。

那种超前让孩子学习课本知识的做法,在孩子第一次学习时,可能有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但第二次再学习时,就会由于已经“相识”而减低学习兴趣,智力活动不积极,于是出现“炒知识夹生饭”的现象。这样往往知识学不好,智力得不到发展,还浪费了许多时间.

那么,可不可以提前让孩子学些知识呢?回答是肯定的。但不要只把目标定在学习课本知识上,应该扩大孩子的知识背景,广泛接触各方面的知识。这样,对孩子学习课本知识有好处。

有的孩子,某些科目基础薄弱,上课听讲有困难。对这样的孩子,可以提前一段时间(也不宜过早)先请人(家长能做更好)给他讲一讲,奠定能够听课的基础,一旦跟上进度,就应该让孩子自己预习了。

现在有的出版单位出版了一批优秀中小学教师讲课的录像带,如何使用这些录像带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些录像带是辅助性的教学工具,不能完全依赖,也不宜作为超前学习的工具。还有的出版单位出版了与课本内容一致的超前训练的书籍,同样不能盲目使用,需要慎重思考怎样使用才能有利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这些事情,不妨找孩子的老师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总之,家长要认识开发智力与知识学习的关系,要重视真正意义上的智力开发,不应热衷于让孩子超前学习课本知识。

应该指出,上课前的预习,不同于我们这里说的超前学习课本知识,预习是应该的。

误区之二:儿童教育成人化

表现为父母脱离孩子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把孩子视为成人,时常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强加给孩子,限定、命令孩子必须完成,而不管孩子的意愿,结果使孩子造成逆反心理不服说教。中国的家长宠爱孩子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他们一辈子甘愿为儿女付出,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是许多家长都有的感受。然而我们的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影星或政界商界的巨头,惟独很少有父母。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为他们“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还有颇多抱怨,惹得很多家长感叹“好心没好报”。

“好心没好报”,投入与产出不相符是什么原因呢?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副教授胡玉顺所做的“父母效能训练”的课题,专门研究提高“父母效能”,培养智慧型父母的问题。记者就这个课题专门采访了胡玉顺。

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胡玉顺认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比如在爱孩子的问题上,许多家长多是出于本能的爱,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不会施爱,因而使孩子体

会不到父母的爱。在一次咨询活动中,胡玉顺曾接待过一个很伤心的妈妈。说到孩子两门功课只得了197分时,这位妈妈难过得直流泪。站在一边的女儿看着妈妈感到十分困惑,她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如此痛苦。此时这位妈妈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妈妈的价值标准是要得双百,孩子没有满足她的需求,她就感到伤心。而换个位置看看孩子,她努力了,得了197分,她感到高兴。而妈妈却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体验相反,孩子幼小的心里就会产生疑问:妈妈这就是爱我吗?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就会形成一种理念,认为这就是爱。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反映大学生冷漠,不懂得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爱的体验,父母的做法,在他们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只有学会施爱,让孩子体会到爱,并学会去爱别人的父母,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父母,你的投入才能有理想的产出。

把孩子当成一个大写的人

我们的很多家长,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这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谈及教育理念,胡玉顺提出,教育理念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孩子。首先是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一个与你一样的大写的人。是个人,就要尊重他的人格。这样说,有的家长不能接受,觉得自己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怎么能说没有把孩子当成人来看待呢?可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往往就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主体,一个有思想的人。比如有些家长打孩子,训斥孩子,对孩子冷言恶语。如果真把孩子当成了一个与你同样的人,下面的问题就好解决了。能与孩子平等地交谈,你的眼神、语调、用词都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

二是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待。孩子既是与我们一样的--一样的大写的人,又是与我们不一样的--他是发展中的人,他还不完善,不成熟,但他具有潜能,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他们更需要关心、关注和爱护,但并不是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孩子伴随着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成长。而且有时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长或学校。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和处理孩子的问题。教育者需要引导,指导,严格要求。现在不少家长一谈尊重就没有要求了。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认为西方的父母对孩子非常放纵,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不然。西方的许多父母都是极为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的,从生活到学习上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在对孩子的期望值方面从不强加于孩子,中国家长关心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美国家长关注孩子适合干什么。

让孩子在体验中明白对与错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一个明显的差异: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

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告诉你具体的方法,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去领会其中的道理。”胡玉顺在谈这个问题时,讲了很多我们都不陌生的事例—— 有不少家长,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让孩子从体验中去认识道理,他才会记忆深刻。

前两天,我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19岁的名牌大学的学生,因偷盗进了拘留所。原因是他对原来的中学不满,想通过偷这个学校的电脑施行报复。据说偷时他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还是忍不住要这样做。这其中除了他父母离异,没有人关注他的心理感受外,与我们以往的教育中,细微的体验太少也不无关系。如果他小时候曾因拿了人家一块糖、一块橡皮受到过惩罚的话,他就会体验出为什么不能偷窃的道理。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都要受到惩罚(惩罚不是体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你想做的事不让你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理念-智慧-行为

理念、智慧、行为是“父母效能训练”的三个重要环节。胡玉顺认为:当今的父母应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智慧,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家长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孩子所施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你的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家长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

胡玉顺的“父母效能训练”虽然刚刚进行了半年多的时间,却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好评。父母们深深感到,在学做一个智慧型父母的过程中,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了。(朱晓戎)

误区之三:家庭内部教育方法多样化。

表现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尤其当孩子有越轨行为时,有认为应该严格关教,施以棍棒,有认为应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有时还会站出来进行袒护,认为小孩小,不懂事,长大了什么都会知道,由于意见不一致,孩子将不知道所作所为是对还是错。久之,自然会养成不辨是非,不明善恶为所欲为等不良习惯。

误区之四:重智能、轻品德

绝大多数父母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总以为孩子的发展好与坏,是否有出息,主要看能力和成绩,而不是看能否家务、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助认为乐等,如此下去即使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也是一个劣质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起床、穿衣、吃饭、上幼儿园、收拾房间等等,希望通过实现这些日常的要求来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往往由于孩子拒绝配合而变得复杂起来。有的家长为了得到孩子的配合,会采取各种方式,如哄、

劝、诱导,甚至命令、威胁、贿赂、惩罚等。但这些方式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比较妥当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要消极否定,随意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把玩具洒落一地也不去收拾时,有的父母就会说“瞧,你把这儿弄得这么乱,我真不明白当初我干嘛要给你买这么多玩具!”当孩子为了看动画片而不理会母亲要他倒垃圾的要求时,母亲也会说:“你没听到我跟你说话吗?真不听话!”正是在这种不经意中,父母把对孩子的不满通过他们自己的言语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而经常受到父母否定的孩子往往会拒绝听从父母的任何要求。

第二,父母对孩子所提的要求要具体明确,不要含糊、笼统。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必须注意要求的个体明确性,要便于孩子理解。那些笼统抽象的要求会使孩子不能正确地理解父母的要求。如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要求孩子“请收拾好你的房间”,年幼的孩子可能会理解为“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壁橱里”,而父母的要求则是“把书放进书架,衣服放进柜子,玩具放入箱子中”。因此笼统、含糊的要求极易造成儿童理解的偏差,妨碍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第三,父母要经常给 孩子以鼓励。

幼儿由于其能力的所限,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而成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凡是成人所肯定、认可的行为,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因此,父母要经常对孩子的积极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强化其行为动机。此外,表扬所带来的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孩子自觉地听从父母的要求,配合父母的行动。

第四,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的同时,可适当地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因为选择是权利的体现,这能使孩子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服从要求。一旦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那么他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但在提供选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按照父母预期的意图给予选择。

我们有时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要么快点吃饭,要么回房间去。”但是当孩子真的跳下椅子时,父母又会立即叫道:“坐下,吃你的饭。”因此,当父母在给孩子选择时,必须明确自己的意图,必须保证所给予的选择项不论孩子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致超出预期的范围。譬如,父母希望孩子喝点东西时,就可以说:“你喝牛奶还是桔汗?”孩子无论选择哪一项,都能达到目的。

2.时间作为选择项。

有时候某些要求的选择项只有一个是可以接受的,父母可以采用提供时间选择或序列选择的方法,既提供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选择的结果。如:“你想看五分钟电视呢,还是十分钟?”

3.孩子不愿意选择时,父母要“迫使”他选择。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对父母的要求做出一定的选择,因为父母所提供的选择项都不符合他的意愿。此时,父母要“迫使”他选择,可以问他:“是你自己选呢,还是我替你选?”如果孩子仍不愿选,父母可以继续说:“我想你是希望我替你选。”并替他做出一项选择。

第五,提前给孩子一些结束或改变活动的时间。

在公园或游乐园玩,到该回家的时间了,可孩子正玩得起劲,不肯回家,有的父母只得强行拖着眼泪汪汪的孩子离去。如何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呢?像上述这样要孩子立即放弃正玩得起劲的活动而服从你的要求,这对于成人来说也是很难的,更不必说孩子了。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准备结束或改变他们活动的时间。如预先告诉孩子:“十分钟后我们就要走了。”提前给孩子一个时间段提醒孩子结束当前的活动。几分钟后,再次提醒孩子:“再过会儿我们就要回家了!”过一会儿,再说一次:“我们该走了!”由于有了一定的时间缓冲和心理准备,孩子对活动的结束或转变就变得易于接受了。但父母在使用该策略时必须注意,当第一次使用该策略时,就必须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如“该走了”就立即走,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否则,孩子以后就不会听从父母的要求了。

误区之五:重物质刺激,轻精神激励

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是树立信心,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而是树立经济实惠意识,树立金钱万能观念。当孩子考试得高分是,父母给孩子的是好吃好穿的、好玩的,甚至是金钱刺激,而远远忽视了精神激励的作用。这样下去,孩子会把实惠当做动力,不给好处不做事,讲好价钱再努力,后果不堪设想。

误区之六:重言教,轻身教

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说的头头是道,要孩子讲文明、讲礼貌,自己却脏话连篇,骄横无礼,这不仅有损做父母的尊严,更会使孩子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养成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等不良品质。

新华网消息 据人民网4月29日报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据本人的观察,现在的许多家长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严于教子而宽于律己。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希望与梦想都转嫁到孩子幼弱的肩膀上,指望孩子考高分,上名校,出外留洋,还要学会一大堆的特长;而自己却以年龄大了(其实并不算大)等种种理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读书,不看报,不热心工作,不钻研业务,马马虎虎,不思进取。

这就出现了一个最原始的问题:你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什么榜样?你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这样那样?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在世,孰能无过?成人们可以堂堂正正地用这个道理来解释甚至开脱自己的过失,可对待孩子就换了另一个标准。孩子稍有过失,或考分名次稍有下降,便斥责打骂,甚至用棍棒来惩罚孩子的小小过失。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害母亲的起因,就是对母亲的打骂和过分严厉的管教忍无可忍。即使成年人,除了正常的工作之外,都还需要适当的娱乐生活,何况是处在花季的少年。但是,那位母亲就是不懂得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硬是把

孩子当成了学习和得分的机器,排斥孩子的一切娱乐,孩子即使与同伴们踢踢足球或者看看电视节目也不被允许,还动辄以“打断你的腿”相威胁。这位母亲为自己“丧失人性”的教育方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管怎么说,杀人都是违法的,徐力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但这位母亲的死除了给人留下一个血的教训之外,并不能博得人们同情的眼泪。北京房山琉璃河那位名叫骆淑萍的母亲,仅仅因为八岁的儿子王闯偶然的一次没有完成作业,就对孩子施行毒打,导致王闯肾功能和其他多个器官功能衰竭。骆淑萍这样做的本身就使自己丧失了管教孩子的道德地位和道德资格,剩下的就只有自以为高于孩子的家长身份和她手中的棍棒了。

记得前年中日两国中学生关于崇拜对象的一个民意测验的结果是这样的:70%以上的日本孩子的崇拜对象是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孩子崇拜自己父母亲的仅有1%,相差何其悬殊!《北京晚报》刊载的一个中学女孩的日记,恰恰生动地印证了这一点。在此不妨摘录一段:

“爸妈都在出版社当编辑,可吵嚷起来和街上那些小商小贩差不多。而且他们都是两面派,在家一抹脸皮就吵,出门就换上另一张脸谱,可指责我的时候却一点也不惭愧,两面派!

有一天,我说晚上出去看场电影,爸爸竟然说了一大堆夜晚不安全,女孩子要是出事就完了,„„瞧他那样,他有什么资格说我。最应该防范的正是像他这样的离婚男人。我受不了他自己感觉良好的炫耀神态,不就是一个文化公司的副经理吗?出来进去装大款,可他开的汽车是国家的,不让开了照样一身臭汗去挤公共汽车。那么大岁数的人连这点事都想不开,还没有我这个小孩活得明白,可悲!”

这,就是这位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果换了我是这位女孩儿,对这样的家长也决不会有什么好印象。问题是,这样的家长并不会因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威信扫地而放松对孩子的过高的期望值。自己不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表率,无力对孩子发生正面的影响,又强烈地指望孩子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结果就只好凭藉家长的身份对孩子施之以苛求、威压甚至棍棒。这便是我们某些家长的可悲和可恨之处。

误区之七:溺爱代替教育

好多父母是孩子为掌上明珠,有爱无教,生活上百般迁就,思想上任意放纵,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依什么,如此包办代替会使孩子以小皇帝、小公主自居,百般依赖,毫无独立生活能力.

过分保护。过分保护导致如今青少年某些生理、心理机能退化。一些家长一方面在学业上拼命给自己孩子"加压",另一方面又为他们在生活上尽可能地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便导致现在的孩子大脑"发达",四肢无力。在舒适、方便中,青少年人体中的某些机能正在逐步退化。因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几乎不用克服什么困难。不用付出,也就没有发展。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用于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 成人出于良好的愿望为下一代铺设了一条充

满阳光和鲜花的大道,希望他们能从这里开始走向未来的锦绣前程。但这样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违背了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发展规律。 现代心理、教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以及大量的调查表明:如果忽视了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培养,在青少年期甚至在儿童期,就会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症,就如我们现在做老师、家长的常常会感觉到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有许多毛病:如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大,做事被动、消极、胆怯,显得十分幼稚,表现出某些不适应年龄特征的行为,出现心理倒退现象;适应新环境能力差,自私,只求别人照顾,不会关心他人,社会责任感弱,情绪波动大,易走极端等等。 孩子受到的限制越多,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为成年所作的准备和考验,那他们将来为人父母就不会很合格,作为一个成年人就会感到困难重重。,且又自私、任性、心胸狭窄。

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信心

(5岁的莎莎,在离家两条街的小公园里玩,她妈妈坐在一旁看着她。) 莎莎高兴地问妈妈:"我可以不可以坐秋干呢?"

妈妈:"好,但是得让我拉着你的手,这样你不会被伤着。"(莎莎站起来,拉着妈妈的手)

妈妈又说:"我们要非常的小心,从后面绕过去,这样我们不会被别的秋千碰伤。"妈妈一边说一边拉着她,走向秋千。

(一会儿,莎莎坐在了秋千上)

妈妈说:"要不要我来推你?"

莎莎(小心)说:"能不能让我自己来?"

妈妈:"不行,那样你会掉下来的。还是我来推你的好,你现在坐好了,抓紧。"

于是,莎莎非常安静地坐着,牢牢地抓着秋千,妈妈推着她。很快莎莎觉得厌倦了,就从椅子上滑了下来,

"小心!亲爱的"、"我真担心你被荡来荡去的秋千打倒。"

妈妈又领着她走过了单杠,她又看见有些小孩在单杠上翻腾,翻转过来,然后又倒挂在单杠上,莎莎又高兴起来,"让我试试,妈妈。"

"不,莎莎,那样太危险了,还是去坐滑梯吧。慢慢走上去,小心不要摔着,我要在底下接着你。"

莎莎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滑梯。她坐下,慢慢地往前蹭一蹭,坐到了滑梯边上,两只手紧紧抓住滑梯的扶手,"等一等! 等其它的孩子滑完了,要不他们会撞到你的。好了,你现在可以滑下来了。"滑了几次滑梯,莎莎说:"我想回家了,我累 了。"她拉着妈妈的手慢慢地回家去。

整个过程中,莎莎从来没有大声叫过,放开嗓子笑过,没有跑,也没有跳过。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孩子们需要学会怎样去忍受在生活中碰到的伤疼,头上碰出的青紫色可以渐渐退去,但受了伤的勇气却难恢复,也许一辈子受到影啊。莎莎的妈妈应该懂得她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害怕所有事情,认为自己缺乏能力,这对她的成

长会造成障碍。

我们要记住,孩子们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及自信心。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国内某著名高校的一位大学生,在考取出国留学的奖学金后,却因焦虑过度而精神失常。原来,他是家中独子,从小备受宠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上了大学,父母还要每周到学校去为他料理生活,一想到自己将要独自一人出国求学,无人照顾,他不知自己将如何生活,以至过于焦虑而失常。后来,这个大学生的父母对记者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我们一心一意地爱他,凡事为他着想,谁知却害了他。”

每当想起这个由“爱”而酿成的悲剧,我不由得联想到,在今天有多少孩子像这位大学生一样,生活在父母和教师无微不至的“爱”中?又有多少孩子,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也会重演类似的悲剧?

爱孩子是人的天性,那位大学生的父母爱孩子没有丝毫的错。错的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过于盲目和无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去爱,却忽略了孩子未来发展与独立生活,没有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孩子在习惯了消极的依赖之后,一旦需要独自面临新的挑战时,便无所适从。因此,每一位深爱孩子的家长和教师,一定要立足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在爱孩子的同时,要保持理智,每一位家长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最终总是要离开父母、教师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他们未来生活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因此,家长和教师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为孩子保留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具备适应今后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素质,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和理性的爱。

要实现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从小培养儿童主动适应与发展的能力。这一认识,对于每一位不遗余力地“爱”孩子和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家长和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因此,每一位家长和教师在爱孩子和为孩子创造“幸福童年”时,一定要注意充分认识并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孩子主动发展和适应的能力,这要求家长和教师做到:

1.要充分尊重儿童,把儿童当作一个具有自主性、有自身内在要求和发展潜力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家长和教师的附属物或单纯的接受者。

2.有意识地为儿童提供创造机会,让孩子独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不事事包办代替。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3.要有意识地引导和教育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主动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如,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儿童独立解决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利用实际生活教给儿童一些必要的解决问题知识、方法和技巧等等。

4.为儿童奠定要持续发展的基础。儿童日后发展结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有关,而要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从小

注意挖掘和培养儿童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与品质。因此,家长和教师要从小培养儿童的各种发展能力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心理品质,让儿童发展一些终身受用的素质,而不仅仅是儿童学会一些知识。

总之,每一位家长和老师在爱孩子时,一定要立足于未来,要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着想,要留给孩子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逐步具有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当然,允许孩子自主发展并不是说父母和教师可以对孩子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适宜的教育与孩子充分的主体性相结合,儿童才会获得最大限度的健康发展。

误区之八:放任自流代替教育。

有的父母认为“树大自然直”,从而淡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但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很少过问和关心,甚至孩子交上了不三不四的朋友或有过错时也一味地迁就,这种养而不教的做法。会使孩子变的自由散漫,不求进取。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对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起床、穿衣、吃饭、上幼儿园、收拾房间等等,希望通过实现这些日常的要求来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往往由于孩子拒绝配合而变得复杂起来。有的家长为了得到孩子的配合,会采取各种方式,如哄、劝、诱导,甚至命令、威胁、贿赂、惩罚等。但这些方式往往效果并不理想。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比较妥当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要消极否定,随意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把玩具洒落一地也不去收拾时,有的父母就会说:“瞧,你把这儿弄得这么乱,我真不明白当初我干嘛要给你买这么多玩具!”当孩子为了看动画片而不理会母亲要他倒垃圾的要求时,母亲也会说:“你没听到我跟你说话吗?真不听话!”正是在这种不经意中,父母把对孩子的不满通过他们自己的言语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而经常受到父母否定的孩子往往会拒绝听从父母的任何要求。

第二,父母对孩子所提的要求要具体明确,不要含糊、笼统。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时,必须注意要求的个体明确性,要便于孩子理解。那些笼统抽象的要求会使孩子不能正确地理解父母的要求。如日常生活中,父母常常会要求孩子“请收拾好你的房间”,年幼的孩子可能会理解为“把所有的东西都放进壁橱里”,而父母的要求则是“把书放进书架,衣服放进柜子,玩具放入箱子中”。因此笼统、含糊的要求极易造成儿童理解的偏差,妨碍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第三,父母要经常给 孩子以鼓励。

幼儿由于其能力的所限,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而成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评价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凡是成人所肯定、认可的行为,他们都认为是正确的,反之则是错误的。因此,父母要经常对孩子的积极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强化其行为动机。此外,表扬所带来的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也会使孩子自觉地听从父母的要求,配合父母的行动。

第四,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父母在对孩子提要求的同时,可适当地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因为选择是权利的体现,这能使孩子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服从要求。一旦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那么他就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但在提供选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按照父母预期的意图给予选择。

我们有时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说:“要么快点吃饭,要么回房间去。”但是当孩子真的跳下椅子时,父母又会立即叫道:“坐下,吃你的饭。”因此,当父母在给孩子选择时,必须明确自己的意图,必须保证所给予的选择项不论孩子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致超出预期的范围。譬如,父母希望孩子喝点东西时,就可以说:“你喝牛奶还是桔汗?”孩子无论选择哪一项,都能达到目的。

2.时间作为选择项。

有时候某些要求的选择项只有一个是可以接受的,父母可以采用提供时间选择或序列选择的方法,既提供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选择的结果。如:“你想看五分钟电视呢,还是十分钟?”

3.孩子不愿意选择时,父母要“迫使”他选择。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对父母的要求做出一定的选择,因为父母所提供的选择项都不符合他的意愿。此时,父母要“迫使”他选择,可以问他:“是你自己选呢,还是我替你选?”如果孩子仍不愿选,父母可以继续说:“我想你是希望我替你选。”并替他做出一项选择。

第五,提前给孩子一些结束或改变活动的时间。

在公园或游乐园玩,到该回家的时间了,可孩子正玩得起劲,不肯回家,有的父母只得强行拖着眼泪汪汪的孩子离去。如何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呢?像上述这样要孩子立即放弃正玩得起劲的活动而服从你的要求,这对于成人来说也是很难的,更不必说孩子了。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准备结束或改变他们活动的时间。如预先告诉孩子:“十分钟后我们就要走了。”提前给孩子一个时间段提醒孩子结束当前的活动。几分钟后,再次提醒孩子:“再过会儿我们就要回家了!”过一会儿,再说一次:“我们该走了!”由于有了一定的时间缓冲和心理准备,孩子对活动的结束或转变就变得易于接受了。但父母在使用该策略时必须注意,当第一次使用该策略时,就必须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如“该走了”就立即走,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否则,孩子以后就不会听从父母的要求了。

误区之九:严厉责骂代替教育。

有些父母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怎么管就怎么管,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尤其是孩子的行为有违父母的意愿时,就分不清青红皂白,轻者大声吵骂,重者施以棍棒,似乎只有打才能出孝子,才能使孩子成才,这样下去,很容易使孩子丧失自尊、性情古怪、变的玩世不恭、自暴自弃。

以上例子不难看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家长主观臆断,不善学习、不讲方法造成的。因而做父母要特别注意自身素质的改造和学习,首先要

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育子女的义务感、责任感和信心。其次,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对子女言传身教;再者要通过学习教育科学或听家教讲座,拜访老师等,以掌握真确教育子女的原则和方法,避开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使子女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附:如何转化网迷的孩子

专家给青少年网迷的十条建议

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和鉴别能力,儿童网迷增多的现象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据统计,全世界现有2500万儿童网迷,到2005年时将达4400万。在目前的小网迷群体中,有25%的人曾主动访问过色情网站,20%的人曾被动地收到过与色情有关的信息,全球75%的家长明确表示,担心不良信息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专家们提出了10条建议:1、不要将电脑安装在孩子的卧室,最好放在家中的明显位置。2、控制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方式。3、经常了解孩子的网上交友情况。4、与孩子共同阅读电邮来信,预先删除含色情内容的垃圾邮件。5、在电脑上安装禁止访问色情网址的软件。6、非经父母许可,不要让孩子与网上结识的陌生人会面。7、安装可过滤检测并禁读“性”、“色情”、“黄色”等字词的软件。8、控制孩子远离网上聊天室。9、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在网上发布。10、与孩子一起上网。

小故事大道理

一支疲劳的队伍行进在茫茫的夜色中。这时不远处传来一个声音说:"朋友们请相信我的话,你拾一些石块放入你的行囊里,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你就会得到惊喜的收获和无尽的后悔"。没有多少人相信这样的鬼话,有几个相信的人做了,有几个怀疑的人也做了,更多的人是笑话他们的愚蠢行为。第二天清晨当人们打开行囊就餐时,那几个做出行动的人,发现捡到的石头都变成了金灿灿的黄金,真是惊喜万分,同时也后悔当初没多装些带上,而更多的人是后悔和叹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机会和成功是倾向勇于行动的人们!!

两个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A就赶紧从背后取下一双更轻便的运动鞋换上。B急死了,骂道:“你干嘛呢,再换鞋也跑不过老虎啊!”A说:“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好了。”

二十一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在生活中,当形形色色的危机来临时,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自己的跑鞋?

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抱歉,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诸位先生,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

(注:虽是同样的情况,然而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思想是何等奇妙的事,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相关文章

  • 上关镇福农小学2014年春季开学典礼及安全工作简报
  • 上关镇福农小学2014年春季 开学典礼及安全工作 简 报 2014年(第二期) 王启贵 3月3日上午,在晴朗的天空下,福农小学全校师生在教室举 行了2014年春季开学典礼仪式. 会上,罗玉权校长对上期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对全体同学提出了 ...查看


  • 简报.第19期开展防火防震防汛安全演练doc
  • 氵 阳教育简报 舞第十九期镇远县城关五小(中心校)2012-09-28城关五小开展防火.防震.防汛安全疏散演练为提升师生的安全防范.自我保护意识,2012 年 9 月 28 日下午 2:30,城关五小中 心校举行防震.防火.防汛安全疏散演练 ...查看


  • 10月份[孝敬父母,心存感恩]简报
  • 简报 城关区海萨小学德育处 2013年10月17日 道德讲堂之 <孝敬父母,心存感恩> 道德讲堂是德育的一种载体,为了结合学校的特有资源,让道德教育成为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我校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道德讲堂,使道 ...查看


  • 芦山地震抢险简报5
  • 芦山地震抢险 专题简报 第 五 期 四川路桥集团公路一分公司 2013年4月23日 奋战在最后的24个小时 -雅安芦山地震抢险黄金72小时中的第三个24小时 "4.20雅安芦山地震"发生以来,四川路桥一分公司抢险救援突击 ...查看


  • 第4期,总第189期:祝三八妇女节活动简报
  • 2013/2014第二学期第4期总第189期 三穗县城关第二小学 二0一四年三月七日 为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3月6日我校女教职工代表参加了三穗县妇联举办的庆"三八"拔河比赛活动.大家都以热情.积 ...查看


  • 学校开放日方案
  • 普定城关二小首届开放日活动方案 集思广益,开门办学.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而美丽的新型校园,实施有效的学校管理,全面展示我校新课改教育教学面貌,紧密加强与家长.兄弟学校及社会各界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打造城关二小创新教育, ...查看


  • 高血压日宣传简报
  • 简 报 XX县疾控中心 2011年10月8日 "高血压日"宣传活动 2011年10月8日我国第14个"全国高血压日",根据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开展2011年"全国高血压 ...查看


  • 磁县第二十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简报
  • 磁县第二十六届 中小学生"艺术节"城关片文艺演出汇报 2015年5月11日上午,磁县第二十六届中小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在来村中学举行. 县文教体局副局长陈常林.局思政体艺股股长王福山及工作人员宋景霞出席了本次汇演. ...查看


  • 赴攸县学习调研报告
  • 赴攸县学习调研报告 为全面配合韶山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我镇多方出台有关举措,紧紧围绕"全民动员.城乡同治.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将文明创建工作的重点定位于清洁行动与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上.为更好推进有关工作,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