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摘要】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但独生子女尤其是城市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造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根据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1、幼儿教师传授交往技巧,提供交往条件。2、家长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3、家园配合,让家长参与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幼儿 同伴关系 交往能力 培养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
一、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但随着住宅日渐公寓化,独生子女尤其是城市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独生子女与人相处的品质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特别需要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有关同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幼儿群体中,被同伴忽略或不受同伴欢迎的幼儿,较多存在着社会交往技能的问题。儿童的同伴地位与他们的社交技能和策略具有显著相关。在交往中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以及友好态度的幼儿,同伴地位一般较高;攻击性较强,经使用用消极交往方式的幼儿,同伴地位一般较低。教育和训练对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技能具有明显作用。【2】而4-5岁是幼儿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到了这个阶段,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同伴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因此培养幼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3】 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幼儿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的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
其次,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某些幼儿在和同伴交往时经常出现一些带有粗鲁,冲撞行为的动作,容易引起误会,表现得较独断、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久而久之,他们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游戏,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4】
根据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解决策略
(一)幼儿教师要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1.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1.1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在表达中学会交往
语言表达是人交往的重要途径,从学着表达到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幼儿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个人有没有礼貌直接导致了他是否受到别人的欢迎或拒绝,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幼儿了解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从简单的 “早上好”,到“再见”,再到“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运用,教师与幼儿交往时也要注意平等交往,注意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语言,当幼儿提出请求时要说“请帮我„„好吗?”别人帮过之后,幼儿应该说“谢谢”。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并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请求,如有的幼儿想要什么就直接“抢”,教师要引导他向同伴提出请求,提出请求只要有礼貌的说:“请你给我玩玩好吗?”说不定就会获得同伴的允许。被请求的幼儿可以说:“好的,再等一会儿好吗?”这样有礼貌的方式回答。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有意识地用礼貌用语来交往。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1.2丰富幼儿的情感表达方式, 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
生活中人们除了运用语言外,还经常用不同的表情、眼神、动作等和他人进行交流。3-4 岁的幼儿有着爱模仿的特点,非常喜欢把自己见到的一些表情、动作模仿出来,而且能够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在很多时候却不懂得这些动作、表情的真正含义,更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运用。于是,经常会引起同伴间的误会,还常常闹出很多的笑话来。指导幼儿学会正确、合理的运用表情、动作与他人进行交流,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在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还要学会正确的理解运用表情、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幼儿玩一些“找朋友”之类的游戏。在游戏中指导幼儿通过握手、拥抱、微笑等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喜爱。幼儿通过反复的游戏,在愉快新奇的模仿中理解了这些肢体语言的含义,很快运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玩音乐游戏“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的活动中,通过幼儿之间身体的相互碰触传递彼此内心的友好情感,让幼儿体验到语言之外的另一种感情交流的乐趣,不仅丰富了幼儿的交流方式,还有效的减少了平时接触中的误会,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的情感表达方式,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
1.3让孩子学会分享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公主,小皇帝,习惯了“独享”,进入了幼儿园后,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和同伴交往中学习与人分享,不仅分享物品,还要分享心情,分享关爱。创造条件让幼儿体验分享的乐趣: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快乐。另一方面,让每一个接受分享的孩子们都感受到了一份喜悦,向往着由自己来分发幸福和快乐的一刻。鼓励幼儿从家里带玩具,图书等等自己心爱的东西来幼儿园,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同伴交换玩。幼儿教师可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有意识地强调分享,以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
2.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2.1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交往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的 。可以把幼儿同伴选择的范围从同组扩大到同班。开展跨班、跨年龄段的混龄活动,让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能力强弱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幼儿多接触慢慢的,幼儿间的相互影响,同伴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同伴间的交往也就密切了。
3.重视日常环节,日常生活环节中蕴藏了大量的同伴交往机会
3.1在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流环境
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幼儿主体意识的形成,是幼儿获得知识,认识自我,增进交流的源泉。
在日常的活动中,尽可能的给幼儿决策的权力,只要是幼儿积极参与的事,都尽量让幼儿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参与决策。让幼儿时刻感受到自己是主动的、受重视的,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在户外,经常为幼儿设置那些一物多玩的活动,为幼儿提供
些半成品材料,像废报纸、废纸箱、废泡沫等让幼儿参与探讨、玩具物品的各种制作过程和玩法。轻松、自由、舒适、愉快的环境,为幼儿增加了交往的机会,带来了彼此之间友好相处的乐趣。总之,帮助幼儿提高交往能力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工作,一定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正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尽可能多的多学会一些交往技能,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结合幼儿心理特点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3.2重视真实的日常交往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同伴交往是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如:晨间谈话,洗手、喝水,就餐,散步,自由活动等。其间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培养孩子交往的兴趣
1.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受其所处的心理环境的影响,而家庭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早期环境留给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渠道实现的。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的交往,从而学习到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在家庭的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家庭中,孩子主要同父母交往,家长应经常陪孩子一起游戏,与孩子谈心,一起制作小玩具,讲故事,经常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户外散步或运动等,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孩子虽小,但家长要尊重他(她)合理的要求或建议,应要求孩子主动与大人一起分享食物和喜欢的东西,教会孩子遇事要与大人协商,适当分担一些家务等等。平时家长应注意搞好邻里关系,待人真诚、热情,不在背后说人坏话。调查表明,家长处理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家长热情、开朗、有修养,孩子就会对小朋友友好些,同伴关系较融洽。反之,家长性格孤僻、冷漠,以家庭清洁为由,拒绝小朋友来访,甚至孩子关心别人都受到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自私、冷漠。父母要豁达地看待孩子间的争执,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别人,培养幼儿豁达,开朗的性格。父母还应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良好、和谐、亲密的关系。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最后,父母对于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应给于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2. 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培养孩子交往的兴趣
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交往的兴趣,鼓励孩子主动去找小朋友玩,并邀请小朋友来家中做客,经常带孩子到朋友家串门或带孩子外出郊游,让孩子尝试做一些对交往能力发展有益的事情,让孩子体会到交往的快乐。家长对来访的小朋友要主动、热情,给小伙伴们独立活动创造条件。平时,对孩子要适当“放一放”,家长可以在远处“不经意”地关注他们。可以帮助那些内向、孤僻的小朋友找到玩伴,当孩子对与人交往产生恐惧感或厌恶感时,要耐心细致地同孩子进行交流帮助他缓解紧张心理。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时,家长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要打扰他们,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平时要多注重孩子的交往礼仪教育,培养文明、礼貌、谦让、宽容等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不好,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受人欢迎的人。孩子具有多种兴趣和技能,可增强自信心,还能提高交友的机会。因为,如果孩子不会游泳、骑车,别人就不会邀请他参加,即使邀请,他也不敢去
参加,这样,就失去很多结交新朋友的机会。又如:会弹琴的小朋友,通过学习、比赛、演出等活动,交往并结交很多朋友,由于他具有特殊技能,与小朋友交往时,有一种优越感,自信心增强,性格开朗些,有益于交往。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
(三)家园配合,让家长参与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良好习惯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庭、幼儿园对孩子的交往能力培养是两条不同的途径,两者一定要互相配合,幼儿在幼儿园学的交往知识和方法,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并恰当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父母、教师互相反馈,交流方法,使教育观念达成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 [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33.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002.4 江苏教育出版社
[3] 姚本先、邓明.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 [J] . 教育科学研究 2004.
[4]喻小琴.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及交往能力的思考 [J].基础教育研究,2006,(7):49-51
[5]何小芬.小班幼儿礼貌交往能力培养实验报告[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1):79-81
[6]江梅玲.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4):118-119
[7]刘亚玲.结合幼儿心理特点提高幼儿交往能力[J]科学教育研究,2007,(4): 8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摘要】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但独生子女尤其是城市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造成了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根据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1、幼儿教师传授交往技巧,提供交往条件。2、家长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3、家园配合,让家长参与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幼儿 同伴关系 交往能力 培养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1】
一、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要把学习初步的交往列为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当代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新的世纪对新一代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有高智商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但随着住宅日渐公寓化,独生子女尤其是城市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造成了诸如以自我为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不良习气。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独生子女与人相处的品质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特别需要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有关同伴关系的研究发现,在幼儿群体中,被同伴忽略或不受同伴欢迎的幼儿,较多存在着社会交往技能的问题。儿童的同伴地位与他们的社交技能和策略具有显著相关。在交往中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以及友好态度的幼儿,同伴地位一般较高;攻击性较强,经使用用消极交往方式的幼儿,同伴地位一般较低。教育和训练对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技能具有明显作用。【2】而4-5岁是幼儿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到了这个阶段,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同伴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因此培养幼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3】 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幼儿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的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
其次,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某些幼儿在和同伴交往时经常出现一些带有粗鲁,冲撞行为的动作,容易引起误会,表现得较独断、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久而久之,他们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游戏,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4】
根据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解决策略
(一)幼儿教师要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1.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
1.1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在表达中学会交往
语言表达是人交往的重要途径,从学着表达到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而幼儿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个人有没有礼貌直接导致了他是否受到别人的欢迎或拒绝,在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幼儿了解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从简单的 “早上好”,到“再见”,再到“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运用,教师与幼儿交往时也要注意平等交往,注意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语言,当幼儿提出请求时要说“请帮我„„好吗?”别人帮过之后,幼儿应该说“谢谢”。教师也要及时发现并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请求,如有的幼儿想要什么就直接“抢”,教师要引导他向同伴提出请求,提出请求只要有礼貌的说:“请你给我玩玩好吗?”说不定就会获得同伴的允许。被请求的幼儿可以说:“好的,再等一会儿好吗?”这样有礼貌的方式回答。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有意识地用礼貌用语来交往。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1.2丰富幼儿的情感表达方式, 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
生活中人们除了运用语言外,还经常用不同的表情、眼神、动作等和他人进行交流。3-4 岁的幼儿有着爱模仿的特点,非常喜欢把自己见到的一些表情、动作模仿出来,而且能够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在很多时候却不懂得这些动作、表情的真正含义,更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运用。于是,经常会引起同伴间的误会,还常常闹出很多的笑话来。指导幼儿学会正确、合理的运用表情、动作与他人进行交流,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在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同时,还要学会正确的理解运用表情、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幼儿玩一些“找朋友”之类的游戏。在游戏中指导幼儿通过握手、拥抱、微笑等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喜爱。幼儿通过反复的游戏,在愉快新奇的模仿中理解了这些肢体语言的含义,很快运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玩音乐游戏“找一个朋友碰一碰”的活动中,通过幼儿之间身体的相互碰触传递彼此内心的友好情感,让幼儿体验到语言之外的另一种感情交流的乐趣,不仅丰富了幼儿的交流方式,还有效的减少了平时接触中的误会,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的情感表达方式,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了提升。
1.3让孩子学会分享
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是小公主,小皇帝,习惯了“独享”,进入了幼儿园后,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和同伴交往中学习与人分享,不仅分享物品,还要分享心情,分享关爱。创造条件让幼儿体验分享的乐趣: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快乐。另一方面,让每一个接受分享的孩子们都感受到了一份喜悦,向往着由自己来分发幸福和快乐的一刻。鼓励幼儿从家里带玩具,图书等等自己心爱的东西来幼儿园,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同伴交换玩。幼儿教师可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有意识地强调分享,以弥补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
2.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2.1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交往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交往中逐步学会的 。可以把幼儿同伴选择的范围从同组扩大到同班。开展跨班、跨年龄段的混龄活动,让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锻炼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能力强弱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幼儿多接触慢慢的,幼儿间的相互影响,同伴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同伴间的交往也就密切了。
3.重视日常环节,日常生活环节中蕴藏了大量的同伴交往机会
3.1在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宽松的交流环境
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幼儿主体意识的形成,是幼儿获得知识,认识自我,增进交流的源泉。
在日常的活动中,尽可能的给幼儿决策的权力,只要是幼儿积极参与的事,都尽量让幼儿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参与决策。让幼儿时刻感受到自己是主动的、受重视的,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在户外,经常为幼儿设置那些一物多玩的活动,为幼儿提供
些半成品材料,像废报纸、废纸箱、废泡沫等让幼儿参与探讨、玩具物品的各种制作过程和玩法。轻松、自由、舒适、愉快的环境,为幼儿增加了交往的机会,带来了彼此之间友好相处的乐趣。总之,帮助幼儿提高交往能力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工作,一定要在观察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正视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尽可能多的多学会一些交往技能,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结合幼儿心理特点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3.2重视真实的日常交往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同伴交往是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如:晨间谈话,洗手、喝水,就餐,散步,自由活动等。其间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对幼儿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也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培养孩子交往的兴趣
1.家长必须改变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努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指出: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受其所处的心理环境的影响,而家庭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早期环境留给孩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渠道实现的。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初是通过与家长的交往,从而学习到初步的人际交往原则和方法的。在家庭的教育中,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应改变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的态度,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学会分享与合作,并及时对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家庭中,孩子主要同父母交往,家长应经常陪孩子一起游戏,与孩子谈心,一起制作小玩具,讲故事,经常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户外散步或运动等,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成为孩子最信赖的人。孩子虽小,但家长要尊重他(她)合理的要求或建议,应要求孩子主动与大人一起分享食物和喜欢的东西,教会孩子遇事要与大人协商,适当分担一些家务等等。平时家长应注意搞好邻里关系,待人真诚、热情,不在背后说人坏话。调查表明,家长处理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幼儿。家长热情、开朗、有修养,孩子就会对小朋友友好些,同伴关系较融洽。反之,家长性格孤僻、冷漠,以家庭清洁为由,拒绝小朋友来访,甚至孩子关心别人都受到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自私、冷漠。父母要豁达地看待孩子间的争执,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别人,培养幼儿豁达,开朗的性格。父母还应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榜样,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良好、和谐、亲密的关系。父母粗暴、冷漠的态度会使孩子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及行为障碍。最后,父母对于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应给于大力支持,尽可能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2. 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培养孩子交往的兴趣
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交往的兴趣,鼓励孩子主动去找小朋友玩,并邀请小朋友来家中做客,经常带孩子到朋友家串门或带孩子外出郊游,让孩子尝试做一些对交往能力发展有益的事情,让孩子体会到交往的快乐。家长对来访的小朋友要主动、热情,给小伙伴们独立活动创造条件。平时,对孩子要适当“放一放”,家长可以在远处“不经意”地关注他们。可以帮助那些内向、孤僻的小朋友找到玩伴,当孩子对与人交往产生恐惧感或厌恶感时,要耐心细致地同孩子进行交流帮助他缓解紧张心理。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时,家长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要打扰他们,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平时要多注重孩子的交往礼仪教育,培养文明、礼貌、谦让、宽容等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不好,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受人欢迎的人。孩子具有多种兴趣和技能,可增强自信心,还能提高交友的机会。因为,如果孩子不会游泳、骑车,别人就不会邀请他参加,即使邀请,他也不敢去
参加,这样,就失去很多结交新朋友的机会。又如:会弹琴的小朋友,通过学习、比赛、演出等活动,交往并结交很多朋友,由于他具有特殊技能,与小朋友交往时,有一种优越感,自信心增强,性格开朗些,有益于交往。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
(三)家园配合,让家长参与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良好习惯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庭、幼儿园对孩子的交往能力培养是两条不同的途径,两者一定要互相配合,幼儿在幼儿园学的交往知识和方法,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并恰当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父母、教师互相反馈,交流方法,使教育观念达成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 [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33.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2002.4 江苏教育出版社
[3] 姚本先、邓明.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 [J] . 教育科学研究 2004.
[4]喻小琴.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及交往能力的思考 [J].基础教育研究,2006,(7):49-51
[5]何小芬.小班幼儿礼貌交往能力培养实验报告[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1):79-81
[6]江梅玲.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4):118-119
[7]刘亚玲.结合幼儿心理特点提高幼儿交往能力[J]科学教育研究,2007,(4): 8